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①復:實踐,履行。
②遠(yuàn):使遠離,可以譯為避免。
③因:依靠之意。④宗:主。可宗,可靠。
【翻譯】
有子說:「約言符合道德規範,這種約言才可兌現。態度謙恭符合禮節規矩,才不會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關係親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這段話講的是儒家的交友待人之道。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講的這段話,表明他們對「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要以義為基礎,方能做到踐行可復;
比如孔子在周遊列國逃難的時候再宋國遇到了一群強盜要殺孔子
孔子說:「我是孔子,我帶著學生周遊列國,請放我一條生路吧」
然後強盜說:「既然你那麼有名,那麼就放了你吧,但是你不能給別人說我們在這裡,你發誓。」
孔子說:「可以 可以」。 結果放走剛走沒多遠,看到宋國的兵,孔子告訴他們說那裡有強盜,然後把強盜給抓了。後來孔子的學生對孔子
說:「咱這樣不地道把,咱們答應人家不能說的?」
孔子說:「你跟強盜不用講這個,跟強盜講信用是愚蠢至極」
所以一個人講信用是好的,但是你必須得接近於義。不能無原則的講信用。
「恭」要以周禮為標準,方能遠離恥辱,也就是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尊重。不符合禮的話絕不能講,講了就不是「信」的態度;不符合禮的事絕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態度。這是講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
比如你是一個小職員,你不必幫你公司的所有人去買盒飯,那不是你的分內之事,想要表現得「恭」,然後導致恥辱,導致大家都瞧不起他,那樣也許就變成了諂媚,一點尺度都沒有。所以恭近於禮才能遠離恥辱也。
信義是社會道德共同之所尚,故古人有一諾千金之說,有重然諾而輕生死者。並非人不重生死,而是信義高於生死,惟其義盡,所以至於仁。
背信棄義者遭人唾棄是信義社會對人的外在他律,人還必須堅持內心的自律,保持一種恭肅近於禮的狀態,這樣他律和自律相輔相成,從而生發出正體的道德精神之美善,方得以堂堂正正立於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