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

2020-12-24 小施時光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①復:實踐,履行。

②遠(yuàn):使遠離,可以譯為避免。

③因:依靠之意。④宗:主。可宗,可靠。

【翻譯】

有子說:「約言符合道德規範,這種約言才可兌現。態度謙恭符合禮節規矩,才不會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關係親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這段話講的是儒家的交友待人之道。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講的這段話,表明他們對「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要以義為基礎,方能做到踐行可復;

比如孔子在周遊列國逃難的時候再宋國遇到了一群強盜要殺孔子

孔子說:「我是孔子,我帶著學生周遊列國,請放我一條生路吧」

然後強盜說:「既然你那麼有名,那麼就放了你吧,但是你不能給別人說我們在這裡,你發誓。」

孔子說:「可以 可以」。 結果放走剛走沒多遠,看到宋國的兵,孔子告訴他們說那裡有強盜,然後把強盜給抓了。後來孔子的學生對孔子

說:「咱這樣不地道把,咱們答應人家不能說的?」

孔子說:「你跟強盜不用講這個,跟強盜講信用是愚蠢至極」

所以一個人講信用是好的,但是你必須得接近於義。不能無原則的講信用。

「恭」要以周禮為標準,方能遠離恥辱,也就是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尊重。不符合禮的話絕不能講,講了就不是「信」的態度;不符合禮的事絕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態度。這是講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

比如你是一個小職員,你不必幫你公司的所有人去買盒飯,那不是你的分內之事,想要表現得「恭」,然後導致恥辱,導致大家都瞧不起他,那樣也許就變成了諂媚,一點尺度都沒有。所以恭近於禮才能遠離恥辱也。

信義是社會道德共同之所尚,故古人有一諾千金之說,有重然諾而輕生死者。並非人不重生死,而是信義高於生死,惟其義盡,所以至於仁。

背信棄義者遭人唾棄是信義社會對人的外在他律,人還必須堅持內心的自律,保持一種恭肅近於禮的狀態,這樣他律和自律相輔相成,從而生發出正體的道德精神之美善,方得以堂堂正正立於天地之間。

相關焦點

  • 信近與義,言可復也,恭近與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以義來做檢驗,合義就要承諾你說出來的話,不合義就不要守你說出來的話,這個義就是合不合時宜。不合宜的時候,承諾的話要改變,要收回。比如孔子答應陽虎出來為政,轉眼就溜之大吉,因為對著陽虎這樣不守信用的人,所說的話也不要去守,這樣的不守信,才是真正的守信,因為這樣才不會傷到義。或者別人求助於你,你做出承諾,但發現對方的求助只是在放逸自己或者為非作歹,對方的動機都不純粹了,這樣的承諾就需要被廢除,否則就違反道義了。
  • 這個城市是河南「五陽」之一,因避諱宋太宗名諱改名
    有趣的是,趙廷美避了趙光義的名,卻不避趙光義的字,趙光義表字廷宜。避諱上趙光義有開明之處,也有講究之處,典型的就是將義陽改為信陽。農曆976年12月,君臨天下不到倆月就將義陽軍改名信陽軍。義陽改名信陽的依據是什麼?
  •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__《論語.學而》此語!見仁見智者眾。然!要在學有所得而已,不必苟同亦不必唯己是從。吾輩無聖人之心量,亦無聖人之心行。徒欲呈口舌之能私其欲而已。聖人之徒固然有之。然!蓋亦鮮矣!若《大學》格物句。
  • 通過對漢字「義」的解讀,理解傳統道德文化的內涵
    清代王筠在《說文釋例》中說:「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義,繼有字聲,乃造字形,故其說義也,必與形相比附。」這就是說,在人們的頭腦中,先有對某種事物形成的觀念,即意義;然後有詞的語音形式,即字的讀音;最後才依據意義和讀音造字,即字的形體結構。漢字作為世界上惟一的表意文字,每一個漢字都是有血有肉的精靈,每一個漢字都有其獨立的文化內涵。
  • 《論語·八佾篇》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注釋】▲居:處在,處於。▲寬:寬厚。《陽貨篇》17.6 子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禮別尊卑,君臣有義
    學習完《小畜卦》之後,我們開始要學習禮了。《履卦第十》云:「履者,禮也。」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明確指出,禮的用是和,先王所留下來的以和為貴是最美的篇章。怎麼和呢?小大由之,以禮節之,非此,則不和也。
  • 淨土法門,重在信願.信願若真切,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無信願,縱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
    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盡法界一切眾生,但有信願,無一不被其澤,其圓頓直捷,超出一切法門之上。末世眾生,欲了生死,不修此法,泛修其他仗自力之法門,則但可作未來得度之因,斷難獲現生了脫之果矣。~印光法師文鈔摘錄念佛一法,乃以如來萬德洪名為緣,即此萬德洪名,乃如來果地所證之無上覺道。由其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如蜾蠃之祝螟蛉,久則化之。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一、通慕,愛慕義,與敵反義對。既敵反,亦無親慕,猶雲無所厚薄。義之與比:比字亦可有兩解。一從也。一親也。【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沒規定要怎樣幹,也沒規定不要怎樣幹,只要怎樣幹合理恰當,便怎樣幹。」
  • 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曾子
    ——《勸報親恩篇》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慈善行及至親,但不應僅此為止。——富勒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林語堂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第二》。
  •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精品推薦)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子路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片言可以折獄」是什麼意思呢?「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者,片,猶偏也。折,猶決斷也。凡聽訟必須兩辭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決斷獄訟者,唯子路可,故云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者,宿,猶豫也。子路篤信,恐臨時多故,故不豫也。或分此別為一章,今合之。四書辨疑:明決二字是,忠信二字非。忠信固能令人信服,然非可以折獄也。
  • 印光法師嘉言錄之九:諭在家善信
    能如是,則有天姿者,自能有為。無天姿者,亦為良善。獨善兼善,自利利他,實不外此老僧常談也。卷一.書一.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教子女,當於根本上著手。所謂根本者,即孝親濟眾,忍辱篤行。以身為教,以德為範。如熔金銅,傾入模中。模直則直,模曲則曲。大小厚薄,未入模之先,已可預知,況出模乎。近世人情,多不如此。故一班有天姿子弟,多分狂悖。無天姿者,復歸頑劣。以於幼時失其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