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2020-12-24 生命本是過客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__《論語.學而》

此語!見仁見智者眾。然!要在學有所得而已,不必苟同亦不必唯己是從。吾輩無聖人之心量,亦無聖人之心行。徒欲呈口舌之能私其欲而已。聖人之徒固然有之。然!蓋亦鮮矣!若《大學》格物句。理學者諸君,皆言非窮盡世物之理不可,果若此!恐聖人亦不能為。格物!實乃格除私慾之謂也!私慾即除,自然清清明明,章法自彰,所謂不期然而自至也。若此則凡人入聖可期也。否則,不唯聖人路遙,且聖人亦難辭誤人之疚也! 聖人必烹凡而得而不失其凡也,是其所以為聖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實乃平實語,家長話!此句之解,當善察心行由內而外之意味!因者,起心動念化作行,親者自親,宗者主也,如此則明明了了,人人皆可行之。豈必得談玄說妙方顯己之高超乎!至此!乃知聖人之冤凡人之怨由也!

餘,嘗見朋友圈諸君有善心博愛者,轉發水滴籌,籌募善款,餘喜之贊之。克實而論,餘亦徒生喜贊之心而已。然!此則乃約本份上論。餘,思苦難雖可怖畏,然!終須有破解之法,思之索之,遂來至此!口不擇言,慚愧之至!且待來日!

相關焦點

  • 信近與義,言可復也,恭近與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子有子在這一章要表述的意思有三點:第一點是針對信用來說,這個信用就是表現在言語上要不要講信用,標準是言語說出來的時候是否合義,以義來做標準,以義來做檢驗,合義就要承諾你說出來的話,不合義就不要守你說出來的話
  •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③因:依靠之意。④宗:主。可宗,可靠。【翻譯】有子說:「約言符合道德規範,這種約言才可兌現。態度謙恭符合禮節規矩,才不會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關係親密的人,也就可靠了。」這段話講的是儒家的交友待人之道。
  • 對辨唯識圓覺宗
    先以圖示,後為說明:  般若宗以遠離蕩除一切法相,皆畢竟空而顯性真,若性顯即唯性亡相,則通禪宗,故黃梅、曹溪皆宏揚般若。若融一切法相皆等同於法性,則通天台,故天台教觀乃依智度中論流出也。瑜伽宗先分別離析一切法相皆唯識變而顯性真,次性顯則唯性亡相,同於禪宗,故少室傳楞伽以印心也。終乃即性起相而同華嚴。此其序次,閱天親三十頌甚明。
  • 吳若希被轟失禮港人 全城力數三宗罪!
    吳若希被轟失禮港人 全城力數三宗罪昨日TVB節目《東京血拼攻略》首播,2個港女吳若希、林穎彤帶同臺灣旅遊女主持沈韋汝、牟韻潔地氈式尋訪地道潮店潮物。從潮貨買到古董,由市場行到設計展,介紹平靚正筍貨,原本好鍾意去日本的港人應該好有興趣,點知不少觀眾睇完炮轟吳若希行為失禮,甚至力數她3宗罪,紛紛要求TVB把她調走,認真誇張。咁吳若希究竟犯了什麼錯誤,令到大家如此激動呢?1.
  • #淺釋《法性宗》#
    三論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其核心、故名三論宗。什麼是空宗呢?空以涅盤本空、實相無相;故名空宗。什麼是破相宗呢?此宗以如來藏本無一物而自然破解一切相、故名破相宗。《心經》淺釋作者封面圖法性宗的主要思想是透過「破邪顯正」(破我執法執之邪、顯般若淨智之正);「真俗二諦」(真我與俗我之二種道理);「八不中道」(八不就是中道、即;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此八不破有想無想等八種邪見
  • 真言宗綱要(一)
    如此或從因言,或從果言,或因果不二言,便有『修生之成佛』與『本有之成佛』的分別。言非一端,義各有當,細玩之,亦悉見其對調解顯密異說,已提供了一點富有啟發的意義。由此觀之,顯密二教,自因位與果位的別出,其說教的輕重詳略亦各有異。雖然,真言密宗亦與顯教有異中之同者:不離『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義,同契乎佛家的三法印,此其一;『綱要』一書,強調『以大悲為中心,不求個人的成佛,而求一切人類共同覺悟之世界進步發達,在現實之人間社會內,建設佛之理想世界』。這便同乎大乘的『無住涅槃』的崇高理想,此其二。
  • 法相宗曼陀羅
    這種形象不似一般置於漢傳寺院山門的彌勒佛,漢傳的是一位胖胖的老和尚坐在天王殿中,笑面迎人,此造形為宋代布袋和尚,一直由明清沿用至今。而天冠彌勒的造形,卻在與鎌倉時代相隔數百年,與大和國平城京相距數千裡的清初西藏出現。圍繞著彌勒菩薩的是十六位法相宗祖師,首先是由右上方角落為始,第一行依次是無著菩薩、世親菩薩、護法菩薩及陳那菩薩。無著、世親兩位菩薩居法相宗祖師的首兩位,自是毋庸置疑。
  • 不失其情 哀矜勿喜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這一章,是曾子教育陽膚先生的。陽膚先生要去做斷獄的官職,向曾子求教。曾子說:「上面的人失去了道,不能按道行事,百姓離心離德,已經很久了。假若審出犯罪的真實情況,那麼應該哀憐百姓,同情他們,而不要高興,自鳴得意。」「上失其道」,民心離散而不能專一。上失去的,是和百姓的不離之道。
  • 淨土法門,重在信願.信願若真切,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無信願,縱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
    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若再不能歸一,當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於歸一也。
  • 為何說淨土宗祖師依法脈而判教,依傳承而立宗?
    但淨土宗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給人的印象總不似是獨立一宗,亦即是所謂「寓宗」,即寄居於他宗的一個「宗」。何解呢?如上文所述中國淨土宗發展岀現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史實──祖典失傳,致令宋明年代的淨土宗不但不能開放包容、吸取融合他宗的相關思想,反而被他宗「同化」了。淨土一法成為「共宗」,成為「寓宗」(寄居他宗之內),成為中國最不具宗派特色的最大的「宗派」。
  • 這個城市是河南「五陽」之一,因避諱宋太宗名諱改名
    ——王存《元豐九域志》信陽因避皇諱而得名!宋太宗趙匡義宋朝雖然號稱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但宋朝的避諱制度非常嚴格!宋太祖趙匡胤一繼位,他的哥哥弟弟連「匡」字都不能用了,依次改名為趙光濟、趙光義、趙光美、趙光贊,其中宋太祖的大哥趙匡濟和五弟趙匡贊,已經去世多年了。
  • 《扶搖》雲痕真實身份反轉,竟然不是宗越的親弟弟,哥哥另有其人
    最近扶搖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相當的火了,扶搖皇后講述的是一個位平凡的少女扶搖為朋友遊走4方的故事,在劇中扶搖和無極太子恩愛有加,而無極太子有一位神醫好友,也就是第一美男子宗越先生,根據電視劇介紹宗越是太淵國前朝文懿世子的大兒子,在的當時由於文懿世子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功高過主,引起了當時的皇帝的不滿,沒辦法為了自己的權利和江山,攜手國公一起陷害文懿世子的,導致滿門73口人一夜之間全死了!
  • 水可載舟,亦可賽艇!
    於是,「亦可賽艇」群火速誕生。群如其名,此群自誕生之日起,就彰顯出了其與眾不同的賽艇氣質。尤其是群裡的幾位聲音魔法師,更是給我們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樂趣——」你們這裡配音好的人多得很吶!「我想,這是一個足夠中肯的評價。續至歲月留不住,魔到深情共白頭。
  • 《人民的名義》看看陸亦可爆出身份後,侯亮平什麼反應
    相對侯亮平就又不一樣了,雖然和祁同偉師出同門,但畢業後兩個人仕途完全不一樣,侯亮平因為娶到鍾小艾還有陸亦可,劇中的陸亦可母親退休前是法官,不過劇中陸亦可的父親可一直沒有出現,他的父親可是一個軍隊的高級幹部,從高小琴口中得到,陸亦可的父親是部隊幹部,母親是退休法官,她是獨生女,那麼陸亦可父親到底是什麼級別的幹部呢。
  • 唯心為宗的淨土法門
    這就是唯心為宗的淨土法門。徹悟大師開示道:須知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此惟心之義,須以三量楷定。三量者,現量、比量、聖言量也。現量者,謂親證其理也。如羅什大師,七歲隨母入佛寺,見佛缽,喜而頂戴之,俄而念曰:『我年甚幼,佛缽甚重,何能頂戴?』是念才動,忽失聲置缽,遂悟萬法唯心。高麗元曉法師,來此土參學,夜宿冢間,渴甚。
  • 學溈仰宗「畫圓相」,頓開茅塞
    偶然翻開佛教史,發現禪宗派別甚多,溈仰宗是其中一支,因開創者為溈山靈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而得名。溈仰宗頗具特色,學來有讓人頓開茅塞之感,故引薦給大家。靈祐認為,所謂修禪,無非就是使自己的真心流露。禪宗有不立文字的「傳統」,因為禪意不可說,也說不清楚,全靠自心去「悟」,實則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事情,所以當有人問起禪來的時候,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五燈會元》裡就形象地打一個比方,說「若論此事,如人上樹,口銜樹枝,腳不踏枝,手不攀枝,樹下忽有人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不對他,又違他所問;若對他,又喪身失命。」
  • 很多人有這個疑問,是因為誤會了世親菩薩
    【在印度世親菩薩的淨土宗著作《往生論》中,有「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的說法,是否說女人、根缺及二乘人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呢?】
  • 本港新增13宗確診 foodpanda外賣員染疫
    疫情快訊 本港新增13宗確診 將軍澳foodpanda外賣員染疫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今日新增13
  • 「純屬意外」與「亦可必然」
    而王永慶的說法是,企業不掙錢,是不道德的。不僅如此,歷史上有美國企業家這樣評價專利,專利是蒙人的,審查專利的都是外行。這話並非「撲風捉影」,審查專利僅對技術先進與否負責,就其應用生產能否產生利潤則不是審查領域的「防區」。
  • 天台宗的法脈傳承
    時人讚嘆說:「荊溪不生,則圓義將永沒矣!」歷住蘭陵、清涼諸剎,所至之處,四眾景從,德譽廣被。大曆年間,玄宗、肅宗、代宗,優詔連徵,皆稱疾不就。晚年歸臺嶺,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誨人,耆年不倦。吳越王追諡其為「圓通尊者」,世稱「妙樂大師」。建中三年二月五日,安詳示寂於佛隴道場,語門人曰:「道無方,性無體,生歟死歟,其旨一貫。歸骨此山,報盡今夕,汝等各自勉之,要與汝等談道而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