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唐密」帶你進入真言密教世界
諸位大德您好,本次所錄入的《真言宗綱要》為黃繩曾居士據日本真言宗豐山派宗務所昭和四十五年三版本所述。黃繩曾居士為權田雷斧大阿闍梨之弟子黎乙真祖師之門人,汲密教經疏之精義,契時賢徒眾的根機,編述『真言宗綱要』一書。
本公眾號在此分享,供養大眾。若有裨益,實為幸事。
唐密傳燈會
河有源委,學有古今;內外諸宗,糜不如是。密法導源於南天鐵塔,銜空有兩輪奧義,而開始胎金二界之傳,是為古學。流衍既廣,成就者多,師資相授,經軌疊出,匯萃於超巖寺,廣上下四部之續,而特崇無上瑜伽,是為今學。古學簡而質,今學繁而縟;行持或異,義解微殊,要皆以從『本不生』義流出,速疾圓滿福智資糧為宗趣也。
開元中,三大士齎古學以東來,輾轉流入扶桑;今學則由中印晚期諸德,盛弘揚於西藏,遞及漢土。蒙古入主,優禮蕃僧;藏傳密宗,盛行朝野。轉播既廣,流弊滋生。不肖之徒,乘機攙入。度生不足,殃民有餘。明太祖御世,矯枉過正,詔禁安壇授法。自爾大日潛輝,金剛隱跡。滿清入關,亦崇密法,唯流傳祗限乎皇族,醍醐不施於漢人,民國肇建,密教重興,古學反哺乎中華,稱為唐密;今學盛於申薊,稱為藏密,慧光曄煜,典籍紛披。
歐陽竟無先生曰:『學有概論,乃有系統。』將欲修一宗之學,而無概論之書,是猶入林尋寶而不資地圖也。今漢譯藏密概論,有宗喀巴『金剛道次第廣論』,克主『密宗道次第略論』,洵美且都!唐密概論,漢文本除權田雷斧『密宗鋼要』等一二種外,餘多自誇門戶,或獺祭成書。即權田之書,亦復語焉不詳,未廣抉擇;安得大善知識,擷唐密之精粹,汰門戶之粗見,編為完善之概論,以惠學人也哉。
黃繩曾居士,權田第子黎乙真之門人,承遠流於空海,吸晨露於豐山,慕宗喀巴之遺風,糅唐密諸家概論,以成『真言宗鋼要』,學密之士,得其門而非寡矣。
羅時憲 序
公元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佛教是一種不斷演進的文化體系,與外道的相摩相蕩以為外因,自教教義的日新不已以為內緣,於是當其處於不同的時代,對向不同的根機,便有不同的宗派出現。如來滅度而後,原始佛教不得不演進而成部派之學,小乘之教又不得不有大乘之發展與之呼應,大乘中觀亦不得不有瑜伽的建立與之相輔,如是有『報應二身』所說的顯教,亦不得不有『法身』(自性受用佛) 所說的密教與之對待;何況佛滅後千二白年,佛教即漸次衰微,失勢中印,至佛滅後千七百年,則印度佛教全拂地而無足稱道,婆羅門教中興,竊佛法以莊嚴,卻收以矛攻盾之效,而佛教曲就其範,至有混合之『真言密宗』的出現(此處多用呂澄先生語) 。
如是真言密宗,結合佛家的精神與婆羅門的事相而別成體系。於事則特重儀軌,於教則唱『六大緣起』,『如來五智』與『四種法身』等義,是故真言密教,除卻成佛度生的究竟義外,於境於行,都與顯教諸頗為異處。雖有開元三大士,善宏此宗於中土,然始自唐末,經疏散逸,便趨式微;迄乎近世,方有空海(弘法大師) 所傳的東密,從日本還歸漢域,與西藏所傳的藏密分別映照,駸駸乎自有闇熱而日章之勢。獨惜本宗漢譯經疏雖在,然較為完備的入門之作誠不易得,未能有解於時人對真言密教的疑惑。
今黃繩曾先生,汲密教經疏之精義,契時賢徒眾的根機,編述『真言宗綱要』一書;拜讀之餘,綜其特色,略有數竭端:
一者:黃氏雖說:『此教相原理,事相實踐,乃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萬不能偏於一方』,但縱觀『綱要』的內容,實詳於教相的闡釋,而略於事相的詮表。此無他,『二不可偏』者,乃從修養的指引而言,若作知識的傳播而論,則詳析教相原理,正『開行者之慧眼』,反收明宗辨惑之功,以補『事相家,祗手指屈伸,竟同兒戲』之弊。
二者:顯宗談『三身』,其中如來『法身』(唯識家名為『自性身』) 體即真如,諸佛同有;真言宗亦說『三身』,且強調『真言是法身如來之真實語言』。顯宗以『法身』為絕對之體,而真言密宗,則兼之以為相對之用。如是體用異途,義理乖角,難免招引時人不解之惑。今『綱要』一書,把『四種法身』,別為一品(第十八章) ,乃知『真言密教』之所謂『法身』者,是從廣義立言,細分則有『自性』,『受用』,『變化』,『等流』之目;如是體用兼賅,辨而析之,庶幾可得解乎『真如起用』的疑惑。
三者:顯宗論成佛曆程,須經三阿僧祗劫,歷『資糧』,『加行』,『通達』,『修習』,『究竟』等五重階位,而真言密教,則唱『即身成佛』義。如是一頓一漸,一難一易,亦使學人難起勝解。今讀此書第二十三章,得知『即身成佛』亦有三種差別:『即是理具成佛,凡夫位也;加持成佛,菩薩位也;顯淂成佛,佛果位也』。如此或從因言,或從果言,或因果不二言,便有『修生之成佛』與『本有之成佛』的分別。言非一端,義各有當,細玩之,亦悉見其對調解顯密異說,已提供了一點富有啟發的意義。
四者:顯教或遮或表,多從因位為言,善能體驗人生的眾苦,於是厭離生死的心情特殷,分析煩惱的功夫特細;三論辨證,施八不以顯中道,法相敷陳,立百法以明門,唯識種子,施設名言,宇宙人生,有漏無漏,得所建立,俱暢然而有序,密教經疏,則從果位立論,直指『三密加持』的成佛大道,故此今『真言宗綱要』一書,目次雖分二十五章,內容則涵攝釋名、聖典、判教、教相、事相及修行證果等各部分,對真言宗教義,編述頗為周備,但對有漏的有情世間與器世間則略而不肯詳說。由此觀之,顯密二教,自因位與果位的別出,其說教的輕重詳略亦各有異。雖然,真言密宗亦與顯教有異中之同者:不離『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義,同契乎佛家的三法印,此其一;『綱要』一書,強調『以大悲為中心,不求個人的成佛,而求一切人類共同覺悟之世界進步發達,在現實之人間社會內,建設佛之理想世界』。這便同乎大乘的『無住涅槃』的崇高理想,此其二。且『在現實之人間社會內,建設佛之理想世界』一語,更富有時代精神,應與『即身成佛』之義,互相參照細玩。
總此四端,可見黃繩曾先生,『真言密綱要』一書,自是一本頗為完備的入門之作。對真言宗徒,則詳析教相,以補偏研事相者之弊;對他宗佛子,則提供啟發意義,以開調解異說之門;對文化學人,則能提挈綱維,把真言宗的獨特理論介紹出來,以作探研文化思想者之參考。
後學李潤生謹序
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唐不空三藏譯「聖位經」云:『謂真言陀羅尼宗者,蓋示一切如來秘奧之教也』。本宗取義,實出於斯。至於『秘密藏』、『密教』、『秘密曼荼羅教』、『真言密教』等,乃因其場合不同,而異其稱謂。大抵均指佛教之秘密部而言。日本之稱『真言宗』,則始於弘法大師空海和尚自唐歸日本後十八年頃,即日本弘仁十四年(西紀八二三年) 。
意義
『真言』者,謂法身如來之真實語言也。此教乃如來自心內證之境界,直捷指歸,並非世間語言,曲巧雕飾,此其一。複次,陀羅尼之梵語,一字一文,具足無量無邊意義。而真言者,譯作『總持』,即總其無量無邊意義,而保持之。此其二。弘法大師『心經秘鍵』云:『一字之小,義含千裡』。又『吽字義』云:『吽之一字,一切佛所說法,義皆該攝』。況所謂陀羅尼者。『明』也。『咒』也。如是種種深義,乃特示如來語密之陀羅尼,以立宗名也。如上所引『真言陀羅尼宗』是也。弘法大師略去重複之『陀羅尼』三字,而直稱『真言宗』。
又說明『宗名』,乃就『語密』一法而建立。但須注意者,法身如來之身、語、意、三密,平等無礙。單舉一密,而三密之全體俱攝,斯乃真言密宗之深旨,不可不知。
真言宗,內容分類為:『教相』與『事相』二門。何謂『教相』?「大日經疏」第七云:『阿字門等者,乃真言之教相也』。何謂『事相』?「大日經疏」第八云:『秘密宗中,託事相之因緣,喻秘密之深旨』。由來謂『教相』者,乃教理方面的研求;事相者,乃實踐修行的法則。換言之:『教相』者,乃『事相』上原理的說明。『事相』者,乃『教相』中原理的實踐。故『教相』與『事相』之二門,實乃『原理』與『實踐』二門之取攝。違逆『事相』之『教相』,則為邪義,不符『教相』之『事相』則為妄傳。此『教相』原理,『事相』實踐者,乃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有密接不離之關係。善於運用此二相,乃真言宗最深理趣之開演。萬不能偏於一方。大凡教相家,多怠於事相之實踐,而好作理論之空談。而事相家,則每忘於教相之深求,祗手指屈伸、竟同兒戲,殊為可惜。須知『教相』所以開行者之慧眼,『事相』所以發學人之行足。二者不能偏廢,不可不知。
口傳密授
真言宗行法,應由阿闍梨(軌範師) 選定學人之堪承教法者,口傳面授。至於言說布教,書本流通,僅示綱要而已。
秘者,秘奧。密者,隱密。總而言之,秘密者,顯露的對待語也。真言秘教,乃如來所說自心內證法門之真實教,所演者乃金剛三密之宗要,語通世間出世間,其意義重重,隱而不露。弘法大師之「辯顯密二教論」,解釋眾生秘密,與如來秘密如下:
眾生秘密與如來秘密
眾生秘密者,眾生無明妄想,累世積習,對於如來法身之身、語、意三無盡境界,藉大悲力之所示現,竟蒙昧不知。此皆由眾生慧眼閉塞之故。譬如日輪輝耀,盲者不得而見。雷霆乍驚,聾者不得而聞。此乃眾生之秘密也。如來秘密者,如來所說自心內證之法門,本可生起大用,但倘受者不應根機,則無益反害。譬如銛利刀劍,無知小兒得之,則不特傷已,亦可殺人。故如來大悲,暫時隱藏,斯乃如來之秘密也。
但所謂秘密者,並不是永恆的秘密。須知眾生藉如來加持之力,能使多生積習之煩惱蓋障,頓然消除。由此而心光明朗,慧眼洞開,對於無上秘密曼荼羅風光,亦可照見。更進而積功累德,努力修行,終至消除三毒之覆蓋,而登身、口、意,三無盡莊嚴之寶所。轉固執實我之凡夫,而證見本來具足之佛德。至此,又何秘密之可言?至於如何洞開三密之秘鍵,具詳本宗各聖典。
弘仁十四年(西紀八二三年) 十月十日,弘法大師制定真言宗徒學習之規模。以「真言宗所學經律論目錄」,上進朝廷,此即現今簡稱之「三學錄」是也。實一百八十八部,四百五十六卷。而大正新修大藏經中,秘密部之經軌達六百十七部,九百六十三卷之多。但本宗正所依之聖典,有「大日經」及「金剛頂經」。即一般所稱兩部大經是也。
「大日經」
具雲「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弘法大師「大日經開題」云:『此經總有三本:一、法爾常恆本,諸佛曼荼羅是也。二、分流廣本,龍猛所傳十萬頌經是也。三、略本,有三千餘頌』。現時流布之「大日經」乃善無畏三藏於唐開元十二年(西紀七二四年) 至開元十三年頃,所譯三千餘頌之略本,共七軸三十六品。其後善無畏三藏記憶十萬頌之廣本,而以其所譯之略本為基礎,加以講述,由一行阿闍梨筆記之,遂成二十卷。題之曰:「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疏」。全七卷講譯,前六卷三十一品注書。東密對於此疏,一脈相承。其住心品之疏,謂之『口疏』。具緣品以下之疏,謂之『奧疏』。皆事教二相之根本寶典也。此經卷七有供養次第法之注書,乃新羅僧不思議法師聞善無畏三藏之口說而作。世稱『不思議疏』。而二十卷之疏則世稱『大疏』雲。
「金剛頂經」
『義訣』分『金剛頂經』為法爾常恆本,塔內安置之無量頌本,分流之廣本,四千頌之略本。此乃金剛頂經之四種不同本也。現行之金剛頂經,乃第四種略本之節譯。如金剛智三藏於開元十一年(西紀七二三年) 所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四卷,及不空三藏於天寶十二年(西紀七五三年) 所譯『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皆真言密教肝心之經典也。
三部秘經與五部秘經
真言宗有所謂『三部秘經』與『五部秘經』者。列表如次:
真言宗有此三部五部秘經,猶淨土宗之有三經也。
雜部密教
本宗乃大日如來所說密教,稱為純密。至於釋尊所說顯教,亦雜有密教在內,稱為雜密。此等雜部密教之法門所結集的經典,如預知良辰吉日之『星曜經』,祈願國土安穩四海寧謐之『仁王經』,及『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等屬之。弘法大師『三學錄』,將經藏分為金剛頂宗經,胎藏宗經,雜部真言經。其雜部真言經,竟收載六十三部之多。
十卷章及二十五卷章
弘法大師據如上經典撰述數十部章疏,所謂十卷章,及二十五卷章,為後世之所稱道。列表如次:
以上皆弘法大師所撰之章疏。
理趣經及秘藏記
本宗最多誦讀之經典,迨為不空三藏所譯之『般若理趣經』一卷,及惠果和尚口說,弘法大師筆錄之『秘藏記』一卷。皆屬重要之寶冊。前者果位之大日如來智身,住於因位之金剛薩埵三昧,以說五秘密(金剛薩埵、欲、觸、愛、慢) 之內證境界。明迷相之一切眾生,具足五智。後者則凡事相、教相之種種事項,加以解說。
修學之順序
以上各經典,凡欲知曉真言宗者,非加以研究不可。學者先讀『大日經』之『住心品』,以示教相之初步,次則讀『具緣品』,以知事相之次第。所謂先學教相,後習事相是也。須知如斯教相,乃三位祖師之所提撕,而本宗之真理趣,又為弘法大師詳盡發揮。『釋摩訶衍論』,乃至『大日經疏』,弘法大師已將經論深義疏釋清楚。學者宜先以『十卷章』為開始研究之目標,次則『釋摩訶衍論』,再次則『大日經疏』,更進而『五部密經』。然後進而探求野澤流諸派事相之秘奧,此乃學者基礎也。
所謂宗派者,乃該宗派所佔的獨立地位,以宣示該宗派獨特的見解,斯實為必要之舉,並非以立門戶引鬥諍為目的也。中國、日本之佛教各宗,皆系試圖顯明自己之立腳點,將佛之一代教義,分類整理,並對之作一種批判,此即佛教諸宗派祖師之判教論所由發。
大師以前之顯密思想
本宗由弘法大師判教,旗幟原極鮮明。但弘法大師之前,其在中國之祖師,如龍猛菩薩、不空三藏、善無畏三藏以次,既無判教的人,又並無判教之說。其顯教之祖師,則立三乘教之說,而對密教之「大日經」及「金剛頂經」,則列入大乘諸經中,以秘密教稱之。所謂三乘教,乃指對一乘教而言,如果華嚴,天台兩宗,列入一乘教,則弘法大師別立之真言密教,自然可以相容。
大師之判釋
因此,弘法大師所著作之「辯顯密二教論」二卷,對佛教的顯教與密教,釐然大別。所謂密教者,限指真言宗。其他佛教各宗,則屬之於顯教。此可概括的豎立顯密二教之不同立場,並顯明此顯密二教之特徵。弘法大師所著之「十住心論」十卷,及「秘藏寶鑰」三卷,乃述出人類宗教心向上趨進過程的十種區分。當其時,所存在之一切宗教,及道德思想,不祗佛教各宗,連儒教、道教、印度思想,均加以網羅,裁定其地位,作一大判釋。最後,就人類之宗教心理終極的傾向,以真言密教為大乘佛教中最勝宗教,作微細的闡明。前者謂之橫的判教,後者謂之豎的判教。
如果覺得本文不錯
繼續了解真言密教,請長按下圖關注!
▼
大日經·住心品纂注(一)
般若理趣經集解(六)
八大觀音之馬頭觀音
八大觀音之不空罥索觀音
八大觀音之圓滿意願明王菩薩
八大觀音之白衣觀音
八大觀音之一髻羅剎王菩薩
星供 for 2018
密教冷知識之馬陰藏三昧
用祈禱的力量改變命運【在家人星祭法】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古董佛像
沙門空海-有聲小說連載(1)
沙門空海-有聲小說連載(2)
沙門空海-有聲小說連載(3)
沙門空海-有聲小說連載(4)
沙門空海-有聲小說連載(5)
有聲小說-沙門空海6 (妖貓傳原著)
有聲小說-沙門空海7 (妖貓傳原著)
密法入門漫畫版(一)
密教小故事
佛教中的算命術(四)
藥師佛初探-丙
雜談密法之法本(一)
凖胝觀音奧妙叢釋「壹」
佛教中的算命術(三)
佛教中的算命術(二)
佛教中的算命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