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幾乎從每一頁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華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天下誰人不識茶
——茶葉的前世今生
「茶」字來歷
茶葉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茶的發現與應用已有5000多年,周朝初期已見記載,距今也有3000多年。
中國地域廣闊,對茶的認識與名稱不盡相同,有許多茶的異名。陸羽《茶經》說:「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在先秦古籍中沒有「茶」字,只有它的原始過渡形「荼」字。
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中,荼字書作繁,文曰:「苦榮也,從卅,餘聲,同都切。」卅,即草,用作文字之草旁(又稱草頭)。餘,音塗。宋代徐鉉等校訂的《說文解字》文後有「臣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
茶之起源
茶樹屬山茶科常綠木本植物。野生可高達20米以上,但為了便於採摘茶葉,通過修剪後一般茶樹高度保持在80~120釐米。
茶之起源茶的原產地在中國的雲貴高原,其中心是滇、黔、桂三省的毗鄰地帶,包括四川盆地的邊緣。東晉郭璞注《爾雅》稱:「生山南漢中山谷」。
唐朝陸羽在《茶經》中也寫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葉如丁香,根如胡桃。」茶樹大至兩人合抱,很可能是野生之古茶樹,但因歷代之砍伐,逐致四川今日不可得而見之矣。
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明確提出:「自秦後,始有茗飲之事」。而春秋時的巴蜀地區,早已有飲茶之事了。
茶字趣解
古人將「茶」字趣解,賦予其美好吉祥的含義,其中流傳最廣的解法有兩種。
第一種,以「茶」字象徵長壽。「茶」字的草字頭與「廿」相似;中間的「人」字與「八」相似;下邊的「木」則可分解為「八」和「十」。將由「茶」字分解出來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等於108。因此,古代文人便把108歲的老人稱為「茶壽老人」。久而久之,「茶」字被用來代表長壽的意思。
第二種,以「茶」字倡導回歸自然。「茶」字可分為草字頭以及「人」和「木」三個部分,「人」在草之下,木之上,即為茶,愛茶人將其解為:人在草木間,孰能不飲茶,同時也有倡導人們回歸自然的意味。
飲茶文化
飲茶從先秦開始,到西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已飲茶成風(巴蜀),到了唐代飲茶之風已蔓延到全國,宋代飲茶之風更加盛行,明清時期中國飲茶之風已達到鼎盛。
對於茶的品質,陸羽也在《茶經》中說:「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
陸羽的這段話,對茶樹生長的自然環境,包括土壤、光照、地理位置都作了比較準確的說明,不僅如此,還對採摘時茶葉的形態作了描述。可以說,《茶經》對如何獲得高品質的茶葉做到了極致精準的概括。
茶與神農
《史記補·三皇本紀》載,神農「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淮南子·修務訓》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這些都說明神農作為本草的先祖被前人記載在歷史中。
在明清的本草類著作中,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的說法,首次說明了茶與神農的關係,但由於年代靠後,無法作為確切定論。
唐代陸羽是古代對茶深有研究的最早人物,宋代起就尊他為「茶聖」。在他的名著《茶經》中,不但提出了「茶之為飲,發乎神農」的論斷,還引了現已失傳的《神農食經》中的一句話:「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現在,我們一般把《茶經》裡的這段話作為神農氏對茶的認識的最早的論著,認為茶的養生功效在神農時期就被人們所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