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嘗百草都為後世的醫療做出了哪些貢獻?

2020-12-26 蔚藍ben

神農氏,又稱烈山氏,或稱連山氏。想傳生於在夏朝以前,現存的文字記載多出現於戰國以後。

中國上古傳說中,比較有名的就有「神農氏嘗百草」,教人醫療和農耕,被中國人視為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和守護神。被尊稱為「藥王」、「五穀王」和「神農大帝」等。

從戰國至漢朝時期,神農氏傳說出現的文字記載有如下:

《易經·繫辭》:「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白虎通》:「古之人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至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

《太平御覽》引《周書》:「神農耕而作陶。」

《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藥。」

《世本》:「神農和藥濟人。」

《淮南子》:「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農氏嘗百草」的傳說在歷史上流傳很廣,以至於婦孺皆知。遠古時期人類的生活非常艱苦,被各種疾病侵襲,人們又不知道如何治療,所以神農氏決定探尋救治之道。《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神農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藥」。

相傳神農氏面貌奇特,身形削瘦,全身除了頭和四肢外,其餘部位都是透明的,因此內臟清晰可見。神農氏在嘗百草過程中,只要藥草有毒,服下後相應的內臟就會呈現黑色,因此藥草對人體哪個部位有影響就可以輕易地判斷出來。

神農氏踏遍三山五嶽,採集天下異草,每天品嘗各類草木,然後記下各種草藥的藥性、氣味和種類,適合治療什麼疾病。日積月累掌握大量草藥的性能,總結了各類疾病的治療經驗。最終神農氏找出了365種可以用於治病的草藥,為後人建立了相當完整的醫藥基礎,也為後世提供了幾千年中藥發展的根基。

吃草藥治病並非人類獨有,許多動物也有吃草藥治病的現象。原始農業興起後,人類發現許多植物不僅可以食用,還有治病的功能,不同的植物以及植物的不同部位,都具有不同的酸、苦、甘、辛、鹹等味道,食用後引起人體寒、熱、溫、涼的性質也不一樣,於是原始的草藥「四氣五味」說就出現了。

「神農氏嘗百草」的傳說體現了我們祖先最初的醫藥探索之路。我國最草的藥物類著作《神農本草經》就應該是假託神農名的學術專著。它成書於東漢,是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整理、總結的藥物類專著。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說:「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託之於神農、黃帝,而後始能人說。」

中醫是生活和實踐的醫學,我們祖先的生活經驗是中醫實踐的基礎,祖先們在探索大自然的過程中,逐步掌握了大自然的運行規律,並按照這個運行規律,開展相應的生產和生活、並繁衍生息,這種生存經驗為中醫學的不斷充實和發展提供了保障,也逐步形成了醫學基礎,並吸收了先賢們的思想智慧,融合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最終形成了我們博大精深的中醫學理論體系,為護佑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相關焦點

  • 神農嘗百草,最初竟不是為了尋找草藥?
    「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醫方興焉。」——草藥的發明可謂是中醫發展歷程中一次重要的裡程碑事件。炎帝神農氏作為傳說中草藥的發明人,他不僅和黃帝有熊氏一起締造了一個偉大的民族,也留給後世「炎黃子孫」取之不盡的寶貴財富。
  • 神農為啥要嘗百草?
    這個父親的名字,叫神農。神農的title可以比卡麗熙還長,他是三皇之一炎帝,他是炎黃子孫的聯合發起人,他發明了刀耕火種,跟黃帝一起戰勝了蚩尤,又戰敗給了黃帝。當然,你最熟知的他的事跡,可能是那句「神農嘗百草」。
  • 大熱天到神農架避暑,瞻仰神農嘗百草,與野人約個會
    神農架旅遊集散地在木魚鎮上,木魚鎮邊上就是神農壇,神農壇上當然供奉著我們的老祖先,炎帝神農氏。到神農架旅遊,肯定要去神農壇瞻仰炎帝他老人家。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早已深入人心,據說神農氏有一個透明的肚子,東西吃進去後可以看得一清二楚。遠古時代,物質匱乏,老百姓主要從自然界中獲取食物,但什麼東西能吃什麼東西不能吃,就需要鑑別。
  • 現代「神農」雲上「嘗百草」
    【深圳商報訊】(記者 陳姝)記者昨日獲悉,化學信息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化學信息與建模》日前出版了2020年12月新冠特刊,以中國古代傳說中神農辨藥嘗百草作為封面,刊出的正是華為雲EI醫療智能體團隊主導的抗疫課題——「神農項目」前期成果:新冠病毒藥物虛擬篩選在線交互Web服務。而「神農項目」也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免費公開的新冠藥物虛擬篩選資料庫。
  • 神農嘗百草!你知道當初神農是因為吃了什麼而導致死亡的嗎?
    神農氏也稱炎帝,他和黃帝都是少典氏的兒子,後來做了姜姓的部落領袖,定居在西北高原。神農氏為農業生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炎帝氏農業之神,人們為了感謝他的恩德,所以稱呼他為神農氏。神農氏不僅在農業生產上為人類作出了貢獻,他還是一位神通廣大的醫藥之神。
  • 神農嘗百草,你知道我們身邊有哪些是他當年吃過的嗎?
    看到的人們都說這是天神下凡,九眼井是他帶來的吧。於是在他長大後,大家推舉他為部落首領,因為他們居住在炎熱的南方,就自稱炎族,稱他為炎帝。神農氏嘗盡百草,只要藥草是有毒的,服下後他的內臟就會呈現黑色,因此什麼藥草對於人體哪一個部位有影響就可以輕易地知道了。後來,由於神農氏服太多種毒藥,積毒太深,終於身亡。神農氏為五氏出現以來的最後一位神祇,中國諸神創世造人,建屋取火、部落婚嫁、百草五穀、豢養家畜、種地稼穡等等一切為人民生活所做的準備全部完成了,中國神話時代結束,傳說時代到來。
  • 【攻略乾貨】六星成就--神農嘗百草攻略一
    如圖,完成神農嘗百草任務,但是這個任務怎麼觸發呢?   (溫馨提示:不需要必須在這個坐標觸發任務,你在問道中洲地圖任意一個地方見到草,點擊品嘗,都可以觸發)      那麼接下來就是要不斷地去找草了,找草也有竅門,去那些地方找?經過南陽無數次的打客服詢問,只得到一個答案。
  • 「遊山西·讀歷史」老頂山:神農嘗百草得五穀於此
    圖為:風光秀麗的老頂山。 侯滿有攝老頂山國家森林公園門口,矗立在山頂的炎帝像莊嚴肅穆。一位父親正手指炎帝像給孩子講述著「神農嘗百草」的故事,他們來自省城太原,父親名叫王磊。王磊說:「『神農嘗百草』的神話故事,孩子很早就聽過了。
  • 神話故事系列4:神農氏,嘗百草、善用火、定音律的炎帝
    要說神話中各種人物,我最喜歡的名字,當推神農氏,總覺得這是一個很神秘的氏族,而且他嘗百草,幫助天下人懂得了藥理,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大事。他可能不知道,人類發展到21世紀,糧食蔬菜有了長足發展,而藥這件事情,成了人們的心頭痛。幾萬年過去了,人類的醫保,依然前景不明。
  • 炎帝神農嘗百草、辨五穀就在河南這裡,你去過沒有?
    炎帝神農嘗百草、辨五穀的傳說,想必諸位小夥伴們都聽說過!就是這個故事發源地--焦作神農山,要知道神農山可是四大懷藥的原產地,坐擁八百多種中草藥、更生活有數千隻野生獼猴,龍脊長城上數顆玉樹臨風的千年龍鱗松,網紅體驗區更有玻璃吊橋、音樂挑戰橋、射擊館等。
  • 前有神農嘗百草,後有時珍著本草,醫聖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的故事
    本期主題:前有神農嘗百草,後有時珍著本草,醫聖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的故事史說導語:李時珍是我國明代著名的醫藥學家,他經過27年之久的艱苦奮鬥,對各類醫藥進行了全方位的嘗試和理解,才最終寫出了《本草綱目》一書,
  • 上古三皇:女媧,伏羲,神農,三人有何關係?還真有!
    伏羲八卦破迷霧,龍育神農鞭草田。知生造物憑智慧,構木有巢御害寒。世間萬物源何處,華夏文明萬萬年。華夏「三皇」由來已久,雖然版本不一,但是以上這幾位都有資格進入三皇之列,因為他們為人族都做出過突出的貢獻。「他們」有的是單指一個人,有的是氏族的代指。有人,也有神。他們有的來自神話典藏,有的來自民間傳說。
  • 我們一直都信仰我們的先祖
    炎帝神農氏,為了辨識植物的食用性、毒性和藥性,他親自嘗百草。他曾三次中毒,最後一次因為吃了斷腸草而毒發身故。「三」在古語中本就有多次的意思,所以神農很可能在嘗百草的過程中多次中毒,最終還是因中毒而去世。在上古時代,人們靠種田、打獵還有採集野果等方法維持生存。種田那時還不是主要的獲取食物的方式,而打獵和採集果子的獲取食物的方式並不穩定。所以辨識能食用的植物就變得很重要。
  • 祭拜炎帝神農,紀念人文初祖
    炎帝制耒耜,種五穀;治麻為布,民著衣裳;作五弦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嘗百草,開醫藥先河。可以說炎帝神農氏在農、工、商、醫、文等各領域都有開創性的發明創造。
  • 世間百草讓為靈,甘傳天下是為茶
    打開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幾乎從每一頁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華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茶」字的草字頭與「廿」相似;中間的「人」字與「八」相似;下邊的「木」則可分解為「八」和「十」。將由「茶」字分解出來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等於108。因此,古代文人便把108歲的老人稱為「茶壽老人」。久而久之,「茶」字被用來代表長壽的意思。第二種,以「茶」字倡導回歸自然。
  •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醫都是誰嗎?醫聖醫仙醫祖又是何人?
    第二位:五穀先帝、藥祖——神農一說神農,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故事可能就是「神農嘗百草」,這個先且不談,我們先來簡單的介紹一下神農,神農也就是炎帝,他是中國太古三皇之一,傳聞是他發明了農業和醫藥,並且他將這種方法交給了人們,讓人們學會農耕和醫療,所以他也被人們稱之為「藥祖」「五穀先帝」,後來也逐漸被人們神話為神靈,更是被藥房稱之為守護神
  • 如何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 神農氏「直播」嘗百草引圍觀
    用更地道的英文充滿自信地講述中國故事過去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英文讀物,或者是國外出版社以西方視角詮釋中國文化,主要面向國外成人讀者;或者是由中方撰寫後再翻譯成英文,在英文表述方式上往往「不地道」。《中國好故事》項目策劃人樓夷向記者介紹,這個系列的作者團隊來自全球七個英語母語國家,不僅都能說寫地道純正的英語,並且在表述方式上非常注重能讓小讀者更容易理解。例如在「神農嘗百草」中用第一人稱口吻說道:「『我』(神農)竟然有一個透明的胃,吃了啥喝了啥,旁人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在沒有微信、電視的古代,這可成了遠近聞名的奇景。每次『我』一吃飯,就吸引了無數鄉親們圍觀,比直播還精彩。」
  • 《山海經》——神農氏
    傳說當時有丹雀銜九穗禾飛過炎帝頭頂,正好掉落了幾顆,炎帝將這幾顆稻穀拾起來,在合適的季節種在田中,等禾苗成熟後又將其分給百姓,並教他們耕種的方法,從此人間有了農耕,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於是人們便稱炎帝為「神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