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氏,又稱烈山氏,或稱連山氏。想傳生於在夏朝以前,現存的文字記載多出現於戰國以後。
中國上古傳說中,比較有名的就有「神農氏嘗百草」,教人醫療和農耕,被中國人視為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和守護神。被尊稱為「藥王」、「五穀王」和「神農大帝」等。
從戰國至漢朝時期,神農氏傳說出現的文字記載有如下:
《易經·繫辭》:「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白虎通》:「古之人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至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
《太平御覽》引《周書》:「神農耕而作陶。」
《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藥。」
《世本》:「神農和藥濟人。」
《淮南子》:「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農氏嘗百草」的傳說在歷史上流傳很廣,以至於婦孺皆知。遠古時期人類的生活非常艱苦,被各種疾病侵襲,人們又不知道如何治療,所以神農氏決定探尋救治之道。《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神農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藥」。
相傳神農氏面貌奇特,身形削瘦,全身除了頭和四肢外,其餘部位都是透明的,因此內臟清晰可見。神農氏在嘗百草過程中,只要藥草有毒,服下後相應的內臟就會呈現黑色,因此藥草對人體哪個部位有影響就可以輕易地判斷出來。
神農氏踏遍三山五嶽,採集天下異草,每天品嘗各類草木,然後記下各種草藥的藥性、氣味和種類,適合治療什麼疾病。日積月累掌握大量草藥的性能,總結了各類疾病的治療經驗。最終神農氏找出了365種可以用於治病的草藥,為後人建立了相當完整的醫藥基礎,也為後世提供了幾千年中藥發展的根基。
吃草藥治病並非人類獨有,許多動物也有吃草藥治病的現象。原始農業興起後,人類發現許多植物不僅可以食用,還有治病的功能,不同的植物以及植物的不同部位,都具有不同的酸、苦、甘、辛、鹹等味道,食用後引起人體寒、熱、溫、涼的性質也不一樣,於是原始的草藥「四氣五味」說就出現了。
「神農氏嘗百草」的傳說體現了我們祖先最初的醫藥探索之路。我國最草的藥物類著作《神農本草經》就應該是假託神農名的學術專著。它成書於東漢,是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整理、總結的藥物類專著。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說:「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託之於神農、黃帝,而後始能人說。」
中醫是生活和實踐的醫學,我們祖先的生活經驗是中醫實踐的基礎,祖先們在探索大自然的過程中,逐步掌握了大自然的運行規律,並按照這個運行規律,開展相應的生產和生活、並繁衍生息,這種生存經驗為中醫學的不斷充實和發展提供了保障,也逐步形成了醫學基礎,並吸收了先賢們的思想智慧,融合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最終形成了我們博大精深的中醫學理論體系,為護佑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