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佛不敬,心生嗔恚,惡報即來……

2020-12-22 七葉講堂

《根本說一切有部》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如是聞,昔佛初證聖道,往彼時十六大國中最強的摩揭陀國弘法。雖得影勝王(即佛的兩大護法明旺之一的頻婆娑羅王)的敬重,為之建造竹林精舍傳法。

然而,影勝王終究是俗人一個,當他看到國人對佛的敬重甚至超過了自己,生嗔恚之心。結果,惡報來了,整個國家都陷入了災難……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佛以無上神通,調服八大龍王中的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后,二龍王時常自大海而來,聆聽佛法。

彼時,王舍城地界有五百溫泉及諸沼澤,各有水族龍眾管轄,為首二龍王,一名祇利,一名跋窶。祇利、跋窶二龍王見龍眾的前輩難陀、優波難陀龍王都前往禮佛,對佛自然十分敬畏。於是化身兩位長者,前往竹林精舍禮佛。

恰此時,影勝王也前往竹園精舍。按說,國王對龍王,都是王,彼此是平等的。而且,王舍城多年來風調雨順,還正是二龍王的功勞,影勝王還該感激他們。

可是,影勝王覺得,此二人對佛比對他更尊敬,當下心裡不喜。佛見影勝王心生嗔恚,不願為他說法。影勝王再三請說,佛則對他說了這麼個偈子:

「若無清淨心,而懷瞋恨意。

不能解諸佛,所說微妙法。

降伏鬥諍心,及無不淨意。

能除於忿害,方解微妙法。」

佛的意思很直白了,影勝王自覺沒趣,起座而去。

影勝王走了,他的嗔恚心卻留了下來。當佛為二龍王講法畢,影勝王的使者攔住了二龍王的去路,令他們遷居別處,不得居住摩揭陀國。簡單說,就是驅逐出境了。

二龍王聞佛善法,不生爭執紛擾心。讓我們走就走唄,心生清淨,哪裡都是清淨地嘛。就這樣,因為影勝王的嗔恚心,二位於國有功的龍王走了。

報應隨即而來。原來,隨著二龍王離去,王舍城地界的水域沼澤日漸斷流乾涸了。天不降雨,五穀不成,百姓饑荒,國家混亂不堪。

影勝王手足無措,跑去求佛。這才明白了庇佑這個國家的二龍王,被自己一時的嗔恚心,給趕走了。歸根結底,這是修佛不敬的果報!

影勝王畢竟是一代明君,得知了自己的過錯,連忙向佛謝罪。在佛的調停下,影勝王為二龍王建造神堂,供養佛並諸比丘。二龍王歸來,王舍城再度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曾有朋友問:影勝王好歹佛的兩大護法明王之一,法鼓先聞,甘露先嘗。為什麼到頭來落得個被兒子阿闍世王幽閉七重密室而死的下場?而且,佛還赦免了阿闍世王的五逆大罪?

這裡就有答案,修佛不敬,無論你作何功德,都是夢幻泡影……

相關焦點

  •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15 示修持方法 丙 明對治習氣2
    心本是佛。 由煩惱未除,枉作眾生。但能使煩惱消滅,本具佛性,自然顯現。見正編復袁聞純書。譬如竊賊,認 做家人 ,則所有家財 ,悉被彼竊 ;若知是賊 ,彼即逃去 。金不煉不純 ,刀不磨不 利。不於煩惱中經歷過,一遇煩惱之境,便令心神失所。能識得彼無什勢力 ,其 發生勞擾心神者,皆吾自取。經雲:若知我空,誰受謗者?今例之雲 :若知無我, 煩惱何生?古雲:萬境本閒,唯心自鬧;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 華嚴經中的智慧|清淨其心,永離嗔恚
    如此念了三次,隨著天帝恭敬虔誠之心愈深,嗔恚對治鬼的面貌變得愈來愈醜陋,最後就消失了。天帝便說:「人不要起嗔恚心,遇到起嗔心之人,不要以嗔回報;對於造惡之人,也不要心生嫌惡,應當破除傲慢,不起嗔心亦不加害於人,就稱為『住賢聖眾』。面對造惡、起嗔心的人,一定要如如不動,堅如山石。善於調御者,並非是會駕駛馬車的人,而是能降伏嗔心者。」
  • 佛教:這幾種物品不可「供佛」,對佛不敬,切記!
    二來佛乃出世間的世人,堪為人天師表,拜佛也暗含見賢思齊之意。那是不是意味著任何東西,都可以拿來禮佛供佛呢?其實也不盡然,雖然佛無分別心,但我們在準備某些供品時,卻可能造作惡業,比如下面幾類物品,就不適合供佛,對佛不敬,平日要牢記在心裡。其一,來路不正的供品。供佛就是敬一片真心,所謂佛法即心法,有真心在,供品實際上是次要的。
  • 心中有佛即佛心,心有善念即佛念
    心中有佛即佛心,心有善念即佛念。多行善事,遵紀守法,孝敬父母,敦親睦鄰,友愛他人。心中不存惡念,常與人為善,時時處處換位思考人生的命題,領悟人生真諦,意即覺悟人生,此乃與佛繫結緣,因此而覺悟,此乃佛系人生之首要。佛即大徹大悟,有覺性之人,因與佛有緣,因而覺悟。
  • 明王與佛是什麼關係?佛為何會有忿怒相?
    為教化剛強難度的眾生,佛以大慈悲心,現忿怒之相,以破除眾生愚闇,而使得智慧光明。最著名的便是五方佛所化的五大明王。一、大日如來·不動明王大日如來,即毗盧遮那佛,他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居於五方佛的中央。唯有三千大千世界之主摩醯首羅(大自在天,即溼婆神)不願匍匐在大日如來腳下。據《大日經》記載:溼婆神心生傲慢,自詡為三界之主,不願尊佛,且不滿大日如來在自己的領域內建造金剛法界宮。於是,在如來所居的金剛法界宮外拋灑一切穢物。大日如來見溼婆神魔障太盛,乃化身不動尊明王怒而往降服溼婆,將他活活踩死。
  • 不經勤苦,而能速疾證佛菩提!
    釋迦摩尼佛應彌勒菩薩所請,講說如何不經歷劫勤苦而能速證佛菩提。佛講的速成方便成佛法,即修慈心,自我降服非慈心。具體方法佛經:佛子。若有眾生。為求菩提。而修諸行。願常安樂者。應修慈心以自調伏。如是修習。於念念中。常具修行六波羅蜜。速能逮及諸忍之地。速得圓滿無上正覺。
  • 破戒惡行苾芻, 我(佛)終不許諸在家者呵罵
    「如是破戒惡行苾芻,一切白衣(信眾居士)皆應守護,恭敬供養;我(佛)終不許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戒經《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六說:「為大護佛法故,若向白衣(在家信眾)說比丘罪惡,則前人(信眾)於佛法中無信敬心;寧破塔壞像(此極重罪),不向未受具戒人說比丘過惡;若說過罪,則破法身。」
  • 文殊八字大威德心真言
    全稱「一切佛心大無畏八字真言」,也叫「八字大無畏最上秘密心真言」簡稱「八字秘密咒」。又稱「大日如來報身真言」,「吹肉往生咒」。此咒即是文殊菩薩的微妙本心。文殊八字咒大威德心真言,受益無比。若見惡人怨家,念誦文殊八字咒,即自降伏除攝瞋心慈心相向。常持誦文殊八字咒能保平安及對消業除障、治病息災除難。其修法本尊為八字文殊菩薩。
  • 佛說:因果不饒人,這4種行為,折損陰德,別再做了!
    一個人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做好事就會有好報,做壞事就會遭惡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一個人做好事壞事,其果報會像影子一樣隨業流轉,給人帶來福禍。
  • 究竟無證: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頌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 《佛說十善業道經》白話譯文
    因為舍離了邪見顛倒的愚痴心又能實行布施救濟的話,就會時常有充足豐富的財寶,而且沒有人能侵佔搶奪,永遠會投生在正見又敬信佛教的家庭裡,能見佛聞法,供養一切僧寶,時常不會忘失自己所發的大菩提心。這就是菩薩大士所修持菩薩道時,實行十善業,又能布施救濟來莊嚴道行,所獲得的大利益。  就是這樣,龍王啊!
  • 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
    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苦求,令心會解。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若自明了,不學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別皂白,妄言宣佛敕,謗佛妄法。如斯等類,說法如雨,儘是魔說,即非佛說。師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揮,不覺墮生死海。
  • 淨空法師:這種食物千萬不能供佛!大不敬!
    ——《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說明家親眷屬為命終之人修福,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裡面,諸位一定要曉得它精神之所在。他為什麼會得福?都在「誠敬」兩個字。沒有誠敬的心,照這個方法去做還是得不到。至誠恭敬,沒有別的,誠敬心是性德,誠敬心是正覺。
  • 《佛說十善業道經》-88集
    自性如幻,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習善業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 《佛說十善業道經》-95集
    自性如幻,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習善業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 人找佛,無處尋,佛觀眾生如掌紋. 人修佛,必心誠,誠心修行佛知情.修行佛,信願行,無有強拉湊數名.信願行,情意真,多行善德佛光臨
    祝福中國庚子年救劫難十月初二公開2020年11月14日18:30接到阿彌陀佛傳法文:公心大愛播善種 渡盡蒼生成佛願修學佛道,有佛規佛法,佛戒。修學佛道起碼的條件是三皈五戒。三皈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即是戒殺、戒淫、戒盜、戒葷、戒妄語。
  • 修佛無有捷徑路,沒有竅門或偷功. 誰修誰得金剛言,多修多得是修功.佛渡眾生靠修行,證果不是仙佛給.修行達標受佛封,丹書詔告佛封號
    福慧雙修即中路,平坦筆直通天庭。諸佛普渡在世間,愚痴冥頑不聽勸。分別絲毫不來生廣渡善子佛門開陸續回還路兼程共同商討把佛修相互學習不怠慢虔誠之心待人禮待客之道是敬心虔誠文明好客心不犯疑心來追根正心正念談佛法莫要牴觸心放鬆
  • 天天學佛:佛說十善業道經原文
    自性如幻,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豈不目眩。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習善業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 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
    問:云何是見佛真身?答: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問:云何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答:有因無立,無因有顯;本不立有,無亦不存;既不存無,有從何得?有之與無,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滅也。但離此二見,即是見佛真身。問:只如有無尚不可交建立,真身復從何而立?答:為有問故,若無問時,真身之名亦不可立。何以故?譬如明鏡人,若對物像時即現像,若不對像時,終不見像。問:云何是常不離佛?
  • 如 是 修 行
    迷惑的人,不知道自己本有佛性,佛性起作用,對境就會迷境,生分別、執著、妄想心,認假為真,造貪嗔痴、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等十不善業,造惡就要受惡報,結果就是苦,三惡道生死輪迴苦。迷者,對境生心煩惱生。發願要離苦得樂,就要老實修行自己的行為,改自己的過惡,才能消災免難,才能離苦得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