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曼 通訊員 鄭佔波 賈鵬波
麥稍黃,碾饌香,時下正值小麥進入成熟期,也正是美食碾饌上市的季節。每年這個時候,在有著近百年碾饌製作歷史的洛陽市孟津縣城關鎮朱莊村,村民們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碾饌加工行當。憑著這門傳統製作手藝,同樣是種植小麥,當地村民卻依靠這門老手藝收入增加近10倍。
村民靠賣碾饌, 日均收入3000元
村民朱佔紅的家位於朱莊村主街路邊,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在點柴生火,準備煮炒已經淘洗過的小麥。她每天至少要做兩批碾饌,除了早市銷售一批外,還要為中午預訂的顧客做再一批。
「碾饌好吃卻難做,像這煮炒環節,炒得幹了,磨出的碾饌太碎;炒得溼了,做不成碾饌。」有著20多年碾饌加工經驗的朱佔紅直到聽到鍋底響起「噼裡啪啦」的聲音後才說,「這就差不多了。」朱佔紅每天下午和丈夫去麥田收割麥子,連夜加工成煮熟的麥籽,第二天起早加工成新鮮碾饌,然後由丈夫帶到離村不遠的縣城市場銷售,她則留在家裡繼續加工碾饌。
「碾饌是季節性的,但收益還不錯,靠賣碾饌每天能收入兩三千元。」 朱佔紅說,每年她種的小麥全部用於加工碾饌還不夠,還需要從其他村民手裡買兩三畝小麥使用,賣碾饌的收入佔了她全家全年收入的一多半。
「過去由於收成不好,青黃不接的時候,人們把即將成熟的麥子收割回來加工成碾饌以救饑荒。」朱莊村黨支部書記朱亞靜說,改革開放後,碾饌成了人們追憶過去的美食記憶。
朱莊村民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加工碾饌到市場銷售的。朱莊村有1550多畝耕地,其中,1100畝被村民種上小麥用於加工碾饌;村裡有239戶村民,每年加工碾饌的家庭超過三分之一。
小麥做成碾饌,收入增加近10倍
受自然條件限制,朱莊村種植的小麥幾乎全是靠天收。「好的年份,每畝地能收七八百斤小麥,像今年天氣有點乾旱,一畝地也就收個三四百斤。」朱亞靜說,現在市場上碾饌的銷售價格達到了每斤10多元,與賣麥子相比,把小麥加工成碾饌銷售,村民一畝小麥收入增加近10倍。
靠做碾饌,當地不少貧困戶實現了脫貧。65歲的朱君子因病致貧,再加上年齡大,外出打工也不現實。近兩年來,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朱君子也做起了碾饌,他告訴記者說:「我和老伴做半月多碾饌,就能收入兩萬元左右。」
碾饌是季節性食品,每年只有20天時間的加工銷售期。為延長碾饌銷售,許多村民嘗試建起了冷庫。去年朱佔紅也花費2萬元錢,建起一座小型冷庫,能儲存青麥5000多斤,差不多能把碾饌銷售期延長到15天以上。
孟津縣城關鎮還從2018年開始辦起了碾饌節。碾饌節期間,村民們將各家的石磨搬到村裡廣場上,一起加工碾饌,並將碾饌做成各色食品供遊客品嘗採購。「作用大著呢,從那以後,不少城裡人開著車來村裡買。」朱佔紅說。
5月16日,第三屆碾饌節在朱莊村開幕,隨著遊客的慕名而來,各家各戶的磨盤也快速轉動。一縷縷綠色鮮嫩的碾饌從兩扇磨盤中間紛紛落下,清新的香味隨即瀰漫開來,使整個村子都飄著碾饌的清香,這既是一種清香爽口的時令美味,也是一段悠長難忘的思鄉情結。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李韶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