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麥搖身成碾饌,老手藝讓村子年入百萬

2020-12-27 大河報網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曼 通訊員 鄭佔波 賈鵬波

    麥稍黃,碾饌香,時下正值小麥進入成熟期,也正是美食碾饌上市的季節。每年這個時候,在有著近百年碾饌製作歷史的洛陽市孟津縣城關鎮朱莊村,村民們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碾饌加工行當。憑著這門傳統製作手藝,同樣是種植小麥,當地村民卻依靠這門老手藝收入增加近10倍。

村民靠賣碾饌, 日均收入3000元 

村民朱佔紅的家位於朱莊村主街路邊,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在點柴生火,準備煮炒已經淘洗過的小麥。她每天至少要做兩批碾饌,除了早市銷售一批外,還要為中午預訂的顧客做再一批。

  「碾饌好吃卻難做,像這煮炒環節,炒得幹了,磨出的碾饌太碎;炒得溼了,做不成碾饌。」有著20多年碾饌加工經驗的朱佔紅直到聽到鍋底響起「噼裡啪啦」的聲音後才說,「這就差不多了。」朱佔紅每天下午和丈夫去麥田收割麥子,連夜加工成煮熟的麥籽,第二天起早加工成新鮮碾饌,然後由丈夫帶到離村不遠的縣城市場銷售,她則留在家裡繼續加工碾饌。

  「碾饌是季節性的,但收益還不錯,靠賣碾饌每天能收入兩三千元。」 朱佔紅說,每年她種的小麥全部用於加工碾饌還不夠,還需要從其他村民手裡買兩三畝小麥使用,賣碾饌的收入佔了她全家全年收入的一多半。

  「過去由於收成不好,青黃不接的時候,人們把即將成熟的麥子收割回來加工成碾饌以救饑荒。」朱莊村黨支部書記朱亞靜說,改革開放後,碾饌成了人們追憶過去的美食記憶。

  朱莊村民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加工碾饌到市場銷售的。朱莊村有1550多畝耕地,其中,1100畝被村民種上小麥用於加工碾饌;村裡有239戶村民,每年加工碾饌的家庭超過三分之一。

       小麥做成碾饌,收入增加近10倍

  受自然條件限制,朱莊村種植的小麥幾乎全是靠天收。「好的年份,每畝地能收七八百斤小麥,像今年天氣有點乾旱,一畝地也就收個三四百斤。」朱亞靜說,現在市場上碾饌的銷售價格達到了每斤10多元,與賣麥子相比,把小麥加工成碾饌銷售,村民一畝小麥收入增加近10倍。

  靠做碾饌,當地不少貧困戶實現了脫貧。65歲的朱君子因病致貧,再加上年齡大,外出打工也不現實。近兩年來,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朱君子也做起了碾饌,他告訴記者說:「我和老伴做半月多碾饌,就能收入兩萬元左右。」

  碾饌是季節性食品,每年只有20天時間的加工銷售期。為延長碾饌銷售,許多村民嘗試建起了冷庫。去年朱佔紅也花費2萬元錢,建起一座小型冷庫,能儲存青麥5000多斤,差不多能把碾饌銷售期延長到15天以上。

  孟津縣城關鎮還從2018年開始辦起了碾饌節。碾饌節期間,村民們將各家的石磨搬到村裡廣場上,一起加工碾饌,並將碾饌做成各色食品供遊客品嘗採購。「作用大著呢,從那以後,不少城裡人開著車來村裡買。」朱佔紅說。

        5月16日,第三屆碾饌節在朱莊村開幕,隨著遊客的慕名而來,各家各戶的磨盤也快速轉動。一縷縷綠色鮮嫩的碾饌從兩扇磨盤中間紛紛落下,清新的香味隨即瀰漫開來,使整個村子都飄著碾饌的清香,這既是一種清香爽口的時令美味,也是一段悠長難忘的思鄉情結。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李韶萌

相關焦點

  • 以花入饌
    自古以來,就有多少文人墨客,將鮮花作為題材歌頌,而鮮花可以入饌,更是長久以來人們就懂得的事情。據說乾隆皇帝就酷愛玫瑰餅、而慈禧太后更是善於食花養顏。有的花甚至還可用來釀酒,酒中帶著花香,別具一格。 花朵的絢爛之美,讓人在以花入饌的美食中更多強調精神愉悅和別樣出塵的感受。中醫一向認為花卉具有解表清熱、理血補益的作用。自宋以來以花入菜就花樣繁多,除了鮮花直接烹飪,還有諸如做糕餅餡料、釀製花酒、以花入茶。林洪的《山家清供》裡面有以花做餅、做粥、做面的烹飪方法。
  • 浙江「網紅」聚集的村子,直播行業風生水起,有人可能年入百萬!
    浙江「網紅」聚集的村子,直播行業風生水起,有人可能年入百萬!說到浙江省,首先就能想到這裡的省會杭州。其次,這裡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地方。那就是義烏。義烏的名聲已經傳了很多年,這裡作為我國的小商品批發地,也是非常大的一處小商品批發地。
  • 當代「織女」培訓2000多位貧困女性傳承老手藝 傈僳族媽媽接到百萬...
    那曲牧女聯合合作舍裡在織布的媽媽 (周崗峰 攝) 鄭芬蘭是一名背包客,也是一個8歲開始學織布的手藝人。2003年的一次徒步中,她偶然從一位布依族老人那裡獲贈了一把木梭,並由此開啟了近20年的尋梭之旅。
  • 梅州脫貧村民自組樂團鄉間演出年入百萬
    梅州脫貧村民自組樂團鄉間演出年入百萬 2015-01-28 10:20:2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梅州1月28日電 題:梅州脫貧村民自組樂團鄉間演出年入百萬  作者 楊草原 蔡欣欣  「扶貧『雙到』真正好,協助村民謀發展,村容村貌換新顏
  • 分享會預告| 幕前初品「以醬入饌」
    目前的幕前,原本是一家試圖以觀影為用餐背景的私家廚房,當她首次嘗試以醬入饌,引導客人用果醬搭配其它食材後,豐富的味蕾體驗讓客人驚豔不已。於是,她便決定潛心研究果醬,現在的「幕前初品」主要代表一瓶瓶口感層次豐富的果醬。要要認為美食是一種著眼於當下的享受,因此她會追著時令跑。
  • 官府美饌代表——譚家菜簡介
    同治十三年,宗浚二十七歲中榜眼(同治甲戌一甲二名進士及第),入翰林,督學四川,後又充江南副考官,官至按察使,穩步跨入了清朝的官僚階層。宗浚與他父親一樣好詩賦。詩話說:「叔裕(即宗浚)才學淹博,名滿都下,自編其詩為八集。大抵少作以華贍勝,壯歲以蒼秀勝,入滇以後諸詩雖不免遷謫之感,而警煉盤硬,氣韻益古。」宗浚傳有《荔村草堂詩鈔》。有《春雨》:「側側微風澹澹煙,徹宵疏雨總堪憐。
  • 客家紀錄片《匠村》發布 傳承老手藝牽掛那一抹鄉愁
    客家紀錄片《匠村》發布 傳承老手藝牽掛那一抹鄉愁 2020年01月13日 09:23: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廈門1月12日電 (李思源 錢曉芸)「當你走進村子,近距離感受老手藝人的熱情與專注,這是最讓人觸動的。」
  • 專業補褲襠 小夥年入百萬 連譚凱都找他
    比如縫補聖手劉雲強,就是業界大佬,靠補檔年入百萬!你信嗎?反正乍一看我是不信的。常在人前走,哪能不失態。比如一不留神褲子炸了。面對尷尬不用愁,補檔哥來解憂,專業無痕靠譜。劉雲強,一個安徽宿州的小夥子。他說一般牛仔褲磨損最多的地方其實就是襠部,比如說有人是騎自行車磨的,或者是有人走路的習慣會磨著檔,我這邊就是最主要的業務就是做補檔,也會有一些知名人士過來找我補檔。
  • 特色美食|蠶桑入饌 吃在口中的寧南
    蠶桑入饌,農耕文明驚奇地蟄伏成魅力的人間煙火。蠶桑寧南人遵循先人足跡,因地制宜。蠶桑的智慧寸積銖累,延續至今。受益於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獨具特色的優質蠶桑基地應運而生。走進桑園疆域,但見桑田遍布山野。鵝黃的嫩芽,最宜入高湯,唇齒輕泯,蕩漾著春天的風味。碧綠的葉片,飛水鋪開,做成桑葉扎,裝上玉米、紅蘿蔔、糯米等,翡翠綠肥潤飽滿。深綠的桑葉,裹蛋液入油鍋,酥脆清新。桑枝可燉雞,清熱通痺,益氣補血。桑葚打成醬,色澤嫣紅,酸甜清爽。
  • 年入百萬的地產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為公司做了15年,級別差不多算二級公司副總。 合同上工資收入大約93萬左右。如果算上補貼啥的就有100萬。一直以來地產就給人一種高薪行業的直覺。每年不少畢業生擠破頭要往裡跑。但是,就從個人直觀的角度來看,年入百萬的地產人也不好找。就拿這作者來說吧,在他們集團比他工資高的人不多,估計30-40個。
  • 西安·藍田,黨咀一村人中午集體碾辣椒麵,用的都是沒有見過的工具
    在冬天裡,除過寒冷刺骨的北風就剩下了皚皚的白雪了,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仿佛都成了一種奢望,終於有一個中午,陽光來到村子裡了,村子裡的人們都開始出動,坐在一起,聊一聊家常,做一做工藝品,縫一縫,補一補,今天,村裡人就聚集在一起,碾著辣椒麵,諞著閒傳,綁著掃把,縫著鞋墊。
  • 阿木爺爺木工技藝短視頻走紅海內外,老手藝走上新舞臺
    「我就是幹木工活的老木匠,是個普通的農民,大家喜歡看我的視頻,我很開心。只要有人對木工技藝感興趣,我就願意一直拍下去,讓更多人了解木工技藝,了解傳統文化。」王德文說。  三天做一張魯班凳,剪輯成三分鐘短視頻  儘管從山東聊城來到廣西梧州生活了近3年,王德文還是吃不慣大米飯,「隔兩頓不吃饅頭就不得勁」。
  • 花饌:桃花鱖魚
    桃花為薔薇科桃屬植物,學名:Amygdalus persica L.,學名種加詞的意思為「波斯的」(即現在的伊朗)。其實桃花原產我國,並且已經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王維、劉禹錫、王安石、韓愈、陸遊等唐宋詩詞名家都有類似作品傳世。以王維的《桃源行》寫得最神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該詩為王維十九歲時所作,全詩較長,不在此引用全文,結尾四句為:「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曲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另,秦觀的詞《點絳唇桃源》也寫得不錯:「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煙水茫茫,回首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計來時路。」
  • 【吃在安順】傳承老手藝 變身新網紅!一碗滷粉裡熬了28年的安順味道
    請看本期——《吃在安順》:傳承老手藝 變身新網紅!一碗滷粉裡熬了28年的安順味道 漫步安順市老城區主幹道中華西路,東行至與範衙路交叉口,左轉而入,一排熱鬧的小吃店映入眼帘。這其中人氣最足的,是在安順小吃界頗有名氣的趙記滷粉,站在門口只消片刻,即可聞到從店內飄出的濃香滷味。
  • 知乎沒有告訴你:年入百萬有多難
    「人在美國、剛下飛機、博士學位、年入百萬...「 這些曾經在知乎上的標籤式語句如今已經成為段子,也由於裝X文化的泛濫,知乎被不少網友嘲笑。知乎上總會有些標題為「年入100萬是什麼體驗?」,「年入50萬是什麼體驗?」的帖子,在無數網友揮灑大方的回答下,仿佛年入百萬已經成為平均水平,年入50萬也只是剛剛起步。
  • 【碣石網評】同是老手藝,冰火兩重天
    【碣石網評】同是老手藝,冰火兩重天 2020-12-17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俗話說天幹餓不死手藝人,現在的農村人學手藝好嗎?學什麼手藝好
    在農村老話中也有這麼一句,「天幹餓不死手藝人」,其實呢原來老話更狠,說的是「天幹三年餓不死手藝人」,說明啥?有手藝到哪兒餓不住,不像只會種地的農民。俗話說得好呀「藝多不壓身」,農村人學一門手藝,總比只會種地強,不說別的,我們鄰村以前有個剃頭匠,除了會種地還會剃頭,承包了四鄰八鄉的幾個村子,專門給人家剃頭,記得小時候還給我剃過頭,我嫌棄他剃的頭不好看以後就不找他了,人家幹了一輩子剃頭匠,不管啥年代人都要剃頭對吧?這就是手藝,能幹一輩子。
  • 【黃金咖喱餃】留住老祖宗的手藝
    但是在我去到這個村子的時候,發現這門手藝也面臨著跟其他傳統手工藝一樣尷尬的境地,就是會這門手藝的人全都老了,年輕人卻沒幾個願意學的。這讓我想起了北方人小時候都吃過的桃酥,這麼多年了,也一直是那個味道。高油高糖吃多了還膩的樣子,似乎也很難讓現在的年輕人喜歡。這些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難道就這麼廢了麼?說到保護傳統手工藝的成果,拋開民族情緒不說,日本人確實做得很好。
  • 《碾玉觀音》人物誌 純萌大少譚正巖
    而正巖,繼承了譚門大量經典老戲,奠定了自己京劇新生代領軍偶像的地位之後,也需要這樣一個不同以往的新角色,來對位他作為年輕藝術家和臨家大男孩的情感訴求。 之前《浮生六記》的體驗,讓他對新戲、對小劇場已然熟悉,如今《碾玉觀音》給了他表演方面的更高挑戰,完全要以「小生身段老生唱」來塑造人物,還要有較為激烈的愛情表達。
  • 「我們碾畔村的位置是最好的!」不怕開口笑,脫貧故事多
    黃河美景乾坤灣,觀景要來碾畔村。站在黃河岸邊,60歲的乾坤灣鎮碾畔村村民陳清一臉笑容:現在的年輕人終於可以開口大笑了。笑一笑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對於地處黃河岸邊的人來說,要開口大笑卻不好意思,因為這裡的人原來幾乎都是一口黃黑牙。陳清說,以前當地人到縣城上學或辦事,特別是年輕姑娘,都不敢開口笑,怕被別人笑話牙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