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貴陽6月7日消息(記者肖源 張國亮 貴州臺記者趙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最近,貴陽一家藥店八名員工穿著統一的制服,跪在地上磕頭拜謝的視頻,引發網絡熱議。這家藥店的一位負責人稱,這是公司文化。但很多網友認為,這是公司對員工人格尊嚴的侮辱。現代企業管理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公司文化?
這幾段視頻最早出現在貴陽一家藥店的微信群裡。從視頻中可以看到,八名穿著統一白色T恤的工作人員,排成兩行跪在地上,右手搭著左肩膀,在一旁「拜」「起」的指揮聲中,整齊地做著跪拜磕頭的動作,喊著感謝的口號:「感謝公司給我平臺……感謝顧客養我全家……」
藥店的一位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事發在5月25日,當時她自己也在跪拜的行列當中。這位負責人說,這是公司推行的「三拜文化」。她說:「『三拜文化』就是第一拜我們的父母,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第二拜公司,感恩公司,公司給了我們平臺,讓員工有一份工作;第三拜顧客,感謝顧客養我全家。」
這位負責人稱,這「三拜」一般在公司開重要會議的時候進行。5月25日那天,公司的八名領導去各個門店巡店時,大家突然有感而發,就自願下跪感謝。她說:「當時我們大家一起去的,也沒有想那麼多,都是發自內心地感謝我們的員工默默付出。」
但是,在當地很多群眾看來,感謝也好,感恩也罷,形式有很多,未必非得通過跪拜這種方式。
當地市民甲:我到你藥店,你對我客氣一點就行了,沒必要這樣做吧。
當地市民乙:雖然講顧客是上帝,但是我覺得這種方法有點偏激,感謝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要下跪。
當地市民丙:這種做法肯定不合適,因為跪天跪地跪父母,怎麼能亂跪呢?
藥店的這位負責人說:「如果出現這種歧義的話,公司肯定要考慮選擇其他的方式。」
類似傷害員工人格尊嚴的所謂「企業文化」,近些年時有發生。
今年1月,網曝吉林長春一家餐飲公司的年會上,因為年中承諾的業績沒有達標,多名員工圍著舞臺高喊「我承諾,我擔當」的口號,跪地爬行。事後,公司回應稱,員工自願爬的,公司沒有強制。
2018年,湖北宜昌一家房地產企業的六名員工排著隊被輪番扇耳光,隨後,還有十多名員工高喊著「責任、擔當」,集體在地板上爬行。事後,公司回應稱,這是員工自己要求的。
2017年,網曝一家公司的培訓課程上,多名員工跪在地上,一對一地互扇耳光,一旁有人用英文高喊「加油」。
同一年,還有一家公司的多名員工跪在舞臺上,一手撐著地,另一隻手飛快地扇自己耳光。
有人認為,企業這樣的行為,要麼是打造一種感恩文化,要麼是塑造員工的責任意識。不過,更多的人則質疑,這是對員工人格尊嚴的侮辱。企業有權要求員工這樣做嗎?這樣的「公司文化」為何能堂皇存在?
先後在多家大型集團公司從事企業組織發展工作的胡智豐認為,任何企業文化,首先是關注人的文化。胡智豐說:「企業的意圖是企業可以更好的發展,試圖用這些舉措來實現,事實上違反了人的本性。無論是管理還是企業文化,都離不開對人性的基本關注。關注人性並不是去送溫暖,讓員工開心,也不是要做什麼高難度的動作,只要把人當人看就可以了。」
胡智豐建議,企業經營,不能只顧眼前效益,而無視公司最大的財富——員工。「第一,兼顧短期和長期,短期企業可能有盈利的需求跟生存壓力,但是同時也要考慮到企業不是只存在一天,還是持續不斷地需要員工的投入。第二,要兼顧懲罰與激勵,其實管理學、心理學的常識已經告訴我們,胡蘿蔔比大棒是更有效的方式。第三,要聽取員工意見,詢問員工是怎麼看待企業所採取的這些行為,他們認為對自己是否有用,聽取意見不代表非要接納,但是讓員工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就是很大的進步。」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無論什麼樣的企業文化,都必須以合法、符合公共利益、不違背公共道德為基礎。「按照我們國家剛剛出臺的民法典,其中對於人格權法編這個地方,有人格尊嚴的特殊規定,員工可以依據我們國家的民法相關規定拒絕。當然,勞動法也有類似這樣的規定,可以按照勞動法主張自己的權益。如果這個藥店因為員工不下跪,沒有尊重這種所謂的非法的企業文化就解僱員工,員工是可以要求企業進行賠償的。」朱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