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國寶70年,從紫禁城到臺灣島,那志良與故宮珍寶的奇幻漂流

2021-02-07 魚羊史記

關注微信公眾號「朕聽」(zhentingwx),給小主講講你不知道的奇聞趣事

主播:魚公子


1

假使一個人的一生,漫長而單調,終生只為一件事情,兢兢業業卻又默默無聞。作為現代人的我們,能否忍受,可否理解?

2

如果時光倒流,回到1925年,有人告訴17歲的高中生那志良,你將與這些陳舊、冰冷的古物共同度餘生,他還會選擇走進紅牆,成為「清室善後委員會」的一名小職員嗎?

沒錯,此時距遜帝溥儀被鹿鍾麟趕出故宮,才只有一個多月,距離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則還有一年多的時間。這時的紫禁城裡,只有一個「清室善後委員會」,是專為清理故宮國寶而臨時設立的組織。

造化之下,那志良小小年紀,已成「初創元老」。

3

1933年2月6日,25歲的故宮一等辦事員那志良整裝待發,即將押送故宮文物南下。

故宮國寶南遷避亂,自兩年前的九一八事變後,就已開始動議。用時任院長易培基的話說:「國亡,尚有復國之日;文化一亡,則永無補救。」

自此,一場綿延幾十年的萬裡漂泊,拉開了序幕。

(圖)那志良

文物遷運不是常人搬家,展廳裡光鮮亮麗的文物,落在木箱中照樣不食人間煙火:

瓷器,要用繩狀的棉花纏繞,內裡再用棉花塞緊,再裹上棉花,包上紙用稻草捆緊,彼此之間還要用棉花或穀殼隔開、再塞緊;

石鼓,要用高麗紙浸水蒙覆,再用棉花按捺,再包上棉被,用麻繩捆緊,稻草塞緊,木箱上再打上鐵條;

玉器,裝箱時要甄別分類,以免大件的如玉山子,把那些小件的造型玲瓏的玉飾碰壞……

所有這些,那志良和他的同事都要從頭學起,求教商人、小販、工友,加上日後反覆的練習,個個都成為了行家裡手。故宮護寶人,竟被逼出了摸金校尉的手藝。

最終,各色文物共裝13491箱,先後分五批運出紫禁城。其中的大部分,至今也沒有再回來。

4

1933年9月,南遷文物幾經周折,被安置到上海法租界內。於是,在上海成立「故宮博物院監察委員會」,那志良是北京故宮派駐其中的四名代表之一。

隨後,就是對駐滬文物的逐件點查。那志良從中協調照料,每個分組的點查報告,都由他先查看,再交監察委員籤字。這項工作,又綿延了數年。期間,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落成,租界內的文物再次起運,又搬進了南京的庫房裡。

如此斷斷續續,直到1937年6月,南遷文物的點查清冊工作才算最後完成。不待喘息,僅僅兩個月後,淞滬會戰即告打響。再過四個月,南京陷落,此後生靈塗炭,舉世皆驚……

(圖)故宮博物館

5

1937年下半年,29歲的故宮博物院庶務科科長那志良,已忙得焦頭爛額。

如果說,1933年的文物南遷是未雨綢繆,就如唐僧取經,雖歷盡波折,畢竟有備而行。那麼,1937年開始的文物西遷,就像曹操亡命華容道,猝不及防,一眼望不到盡頭。

西遷的線路有南、中、北三條:

南路從南京經長沙、貴陽,到安順洞窟放置。1944年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貴州受到波及,於是再轉運四川巴縣。

中路主要走長江水路,自南京到重慶,再轉宜賓,又轉四川樂山。

北路全是陸路,先自南京北上徐州,再轉隴海線到陝西寶雞,又到漢中、成都,最後抵達四川峨眉。這一路穿秦嶺、過蜀道,最是艱難。

那志良先是押運了南路的南京——漢口——長沙段,還一度打算在長沙常駐,把自己的研究資料全帶了去。不料,又被召回南京,派駐了艱苦的北路行程,運送南京到寶雞段。完後趕回長沙,卻在漢口又接到指令,再返回寶雞,主持北路繼續西遷,直到四川峨眉。後來,又奔赴重慶,押送中路宜賓到樂山段的水運。

這些線路,事先毫無規劃,只是被戰火驅趕,停停走走。如果攤開地圖,用快鏡頭播放那志良的行程,就會發現,他就像一隻跳棋一樣,在幾個點之間來回跨躍,雜亂無章。

6

文物有靈!這是那志良在顛沛流離中始終堅守的信念。種種不可思議的幸運,也確實屢屢與他們相伴。

汽車在大雪中翻越秦嶺,幾次險些滑入山澗;水運時縴繩斷裂,小船被捲入急流,差一點傾覆;行路過橋時曾經翻車,車上卻剛好是不怕摔的圖書檔案。文物所經之地,長沙愛晚亭、成都春熙路、寶雞城隍廟……每每上一刻還是避難所,過後不久便遭轟炸,慘成人間地獄。

饒是如此,八年抗戰期間,一萬多箱各類文物,基本沒有丟失和損壞,簡直是一個奇蹟。也許,當真是文物有靈,但是這「靈」,也只因為附在那志良他們的雙手雙腳和一片丹心之上,才能得「顯」的吧!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頒發「勝利勳章」,故宮博物院僅得兩枚,一枚頒給了那志良。

7

1949年1月,41歲的那志良在南京登上「崑崙號」軍艦,押送文物前往臺灣,自此,竟再沒回過故鄉。

此時,距離1947年西遷文物還都南京,還不到兩年。本以為命運多舛的國之瑰寶,終可安定下來,一見天日。然而,木箱未及拆封、展品未及上櫃,倉促間,便帶著徵塵,再次出發。

一年後,總共2972箱故宮精品文物,集中到了臺中霧峰鄉的北溝山。那志良在偏僻的北溝倉庫分到了宿舍,從此隔世山居,總算與文物一起,得享安寧。

這一晃,居然就是15年。

8

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外雙溪邊落成,那志良等人又一次出發,把文物從臺中運到臺北,完成了迄今為止故宮文物的最後一次大遷徙。

歲月蹉跎,距1933年第一箱文物流出故宮,已過去32年!箱子已不知換過多少只,綑紮防護也不知反覆了多少次。青絲變白髮,溝壑上眉梢,連同那志良在內,當年那些風華正茂的青年,已變作年近花甲的老人。

然而,臺北也只是暫存之所。臺北故宮還有一個名字,叫作「中山博物院」。據說,最初設想,是以故宮博物院暫借中山博物院的場館,有朝一日還要葉落歸根,重回當年珍寶走出的地方:北京故宮。

9

生命經歷了太多顛簸,已不再等待。在為故宮博物院典守國寶,工作、顧問了73年之後,那志良於1998年逝世。

多年後的2009年,兩岸故宮實現首次互訪,開始了常態化交流。

10

如今的時代,是一個斜槓青年大行其道,跳槽跨界如卷席的年代。但在那志良的故事中,還可以看到一種人,有一種生活方式,那就是「擇一事,終一生」。它就像故宮珍寶閃爍的光輝,很古老,但一直都會存在。

作者:齊文刀,魚羊秘史特邀作者。工學碩士、文藝中年,大概生活在王倫與周杰倫的中點上。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文中圖片來源網絡,為影視劇作品《我在故宮修文物》劇照,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他是故宮頭號「活字典」,守護國寶70年,掌管180萬件文物,終其一生
    這時的紫禁城裡,只有一個「清室善後委員會」,是專為清理故宮國寶而臨時設立的組織。造化之下,那志良小小年紀,已成「初創元老」。31933年2月6日,25歲的故宮一等辦事員那志良整裝待發,即將押送故宮文物南下。
  • 一國珍寶花落兩岸,北京故宮文物如何流落到了臺北
    就在國寶起運前幾日,故宮古物陳列所所長周肇祥被北平市長下令逮捕,以防他武力劫運。 1933年2月6日,兩列載滿19557箱文物的火車繞開天津,由平漢線轉隴海再轉津浦線,抵達上海。此趟遷運包括價值連城的全套文淵閣《四庫全書》、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翠玉白菜等古籍書畫器物。
  • 紀錄片《臺北故宮》第一集:國寶遷臺
    從2006年起,《臺北故宮》攝製組兩年中四次赴臺採訪,採訪對象達60多人,非常難得採訪到了當年親歷文物遷臺的三位老人:高仁俊、索予明和昌彼得,從中獲得了大量文物遷臺過程的細節。因為種種原因,《臺北故宮》劇組最終沒能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進行拍攝,但這並沒影響這部片子的思想性和深刻性。
  • 北京故宮文化《金甌永固杯》國寶再造,禮獻故宮600周年!
    故宮600年華誕,紫禁城裡首次過大年!《金甌永固杯》作為故宮首次再造出品,不僅見證了這一盛大時光,還被寶蘊樓永久珍藏。2018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故宮建院600周年;建國70年以來,中國人民艱苦奮鬥,迎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
  • 紫禁城今天600歲!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獻上別樣祝福
    這一天是1420年12月8日。今天,2020年12月8日,紫禁城迎來600歲生日。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在東城區圖書館開講,為故宮獻上一份別樣的祝福。他講宮廷漫步的樂趣,聊故人匠心,揭秘文物風華。第一張上寫「使命必達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一張張老照片划過,一段段故事被他娓娓道來。「曾經我們提出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二十一世紀,當時筒子河情況堪憂,有很多汙水排水口,經過努力,筒子河變得碧波蕩漾了。我們做到了。」「我到了故宮博物院工作後,很興奮。
  • 樂山故事|故宮國寶南遷,藏寶樂山安谷鎮(二)
    現在才知道,14年其實就是一轉眼的工夫。14年前(2006年),我在樂山日報副刊部當記者,接到採訪故宮國寶南遷樂山的任務後,先是走訪了市中區安谷鎮,聽當年給國寶釘木箱子的八旬老人竇洪海講述國寶往事,探尋藏寶的老祠堂和老廟子遺址,聽竇大爺講國寶魚盆見水而遊的稀罕事。
  • ...與故宮的千裡之緣:離渝前曾舉辦故宮收藏書畫作品展感謝山城守護
    1937年,日軍闖入紫禁城,卻沒有找到覬覦已久的故宮珍寶。原來,故宮文物已經過精心裝箱,在嚴密護衛下分批從北京運到了南京。但由於戰勢的變化,這些稀世珍寶必須離開南京。那時,與北京相隔千裡的重慶成為故宮文物南遷的目的地之一。25日,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馮賀軍來到位於南濱路安達森洋行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在這裡舉行的《故宮講壇》中揭秘故宮南遷的故事。
  • 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三個故宮各有什麼特色?
    故宮指的是皇帝住的地方,也叫皇宮,可臺北皇宮並不是皇帝的居所,它比較特殊,臺北故宮確切地講應該是叫博物館,裡面收藏了大量的稀世珍寶。北京故宮又叫紫禁城,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有典故的。紫氣本就預示著吉祥之意,紫微宮又是天帝居住的地方,而人間的皇帝自稱是天之子,皇宮又是禁地,不可以隨意出入,所以又叫紫禁城。
  • 炮火連天時,他們帶著故宮的國寶南下
    原標題:炮火連天時,他們帶著故宮的國寶南下 11月15日,故宮600年大展落幕。展覽展出的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徐顯卿宦跡圖冊》、太和殿屋脊上神獸、寧壽宮漆紗……這些文物能跨越千年時光、經歷戰亂動蕩與我們相遇,其背後是無數故宮人的堅守。
  • 靳東張子楓揭秘故宮國寶
    12月6日晚,《國家寶藏》第三季首期節目來到了故宮博物院,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金嵌珍珠天球儀和午門三件國寶亮相,靳東、張子楓帶領觀眾感受紫禁城的脈搏。這不是故宮第一次亮相《國家寶藏》。從第一季的《千裡江山圖》、瓷母(各種釉彩大瓶)、石鼓,到第二季的樣式雷建築燙樣、李白草書《上陽臺帖》、金甌永固杯,再到第三季開播的首站,故宮帶給觀眾的震撼不言而喻。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也將在這一季中精彩亮相,揭秘的是金杖、青銅縱目面具、一號青銅神樹的前世今生。
  • 昔日皇城今日博物館:600年,從紫禁城到故宮
    工部尚書宋禮奉命砍伐嘉木良材之時,不會預料到原材料收集工作會持續10年之久。他們深入原始森林,尋找陽光下最好的金絲楠木。這種楠木高大堅固,香味雋永,且不怕蟲蝕、不易糟朽,是宮殿梁柱的絕佳材料。楠木最大的問題是生長周期長達300年,到永樂年間只存在於人跡罕至之處。宋禮帶領的伐木隊伍,「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將近一半的建設者沒有看到宮城開工的那一刻。
  • 故宮又名紫禁城,是北京旅遊必到之地
    故宮又名紫禁城,是北京旅遊必到之地。走遍大街小巷,吃遍大興小巷,還不能不跟隨來上一次故宮遊。萬字碑林一是故宮主要景點(紫禁城、東北角駝城、西首曲江池、東西十二主門、天安門東北角門、內東西雍和宮等30多個雕塑);二是錦緞郵票一條街(平信、信封(類似郵政特色郵政信封)、郵戳),故宮特有工藝,棉紗織造、成色上等、手感很爽、頗有錦綸味);三是鳳凰臺(折花木雕,是目前中國收藏鳳凰的唯一地點)、乾隆皇帝御筆(乾隆御筆和背透,藝術品)。
  • 《上新了·故宮》鄧倫聶遠雷佳音共同探尋故宮文物回歸之路
    作為中國文物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藏有超過186萬件文物,受到無數人的保護和捐贈。在返回大量文物的途中,出現了許多捍衛國寶的動人事跡。在本周六的20:22,在《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的第二期中,「故宮創新產品開發者」鄧倫、聶遠、雷佳音將探索從紫禁城在一起。
  • 生生不息 故宮又雙叒叕上新啦
    伴隨著「故宮貓」呆萌而傲嬌的「嗓音」,《上新了·故宮》第三季正式拉開帷幕。  今年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建成於1420年的紫禁城,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600年間一座城,宏偉的建築群見證了時光流轉,也留下了歷史印記。
  • 一樁綿延17年之久的「故宮盜寶案」:竟然是「憑空捏造」的冤案
    易培基悍婦的舉報信1932年8月29日,一封匿名信寄到北平政務委員會,控告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擅自處理故宮物品,盜賣故宮古物。當時,故宮正在處理清宮與歷史藝術無關的物品。在一般人眼中,皇宮大內全是稀世珍寶,隨便一個東西就價值連城。有句老話叫「破家值萬貫」,普通人家天長日久還會攢下許多沒用的東西,何況宮裡積累了好幾百年,「破爛兒」就更多了。
  • ...一牆之隔的這裡,曾是故宮國寶的避難地,如今卻成了故宮文物紀念館
    到了1938年5月時,故宮的全部文物都從漢口運輸到了重慶,並分散到三個地方保存,其中一處就是安達森洋行的四個倉庫裡,據說一共存放了3694箱文物。沒有想到時局更加動蕩,這批文物不得不離開安達森洋行,經過14年的顛沛流離,這批文物也成功的回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
  • 《國家寶藏》亮相「紫禁城600歲一見如故」特別直播 第三季節目將於10月份在故宮啟動
    從1420年到2020年,悠悠紫禁城迎來建成600年,亦是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五周年。為此,9月10日,故宮開啟「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600年展」。同時,央視新聞新媒體推出「紫禁城600歲一見如故」的特別直播,以此展示故宮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帶領觀眾沉浸式感悟故宮與現代化科技結合煥發的新驚喜。
  • 20所高校大學生煥新600歲紫禁城,北京衛視《上新了 故宮3》詮釋...
    北京衛視《上新了 故宮》第三季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之際再度全新開播,為這檔本就足夠有文化底蘊的國潮真人秀又添了幾分厚重。立於中軸線上的太和殿廣場,鄧倫、張魯一、聶遠四下環望,便是一部活的建築史——西方的弘義閣重建於明天啟七年、北方的太和殿重建於清康熙三十四年、東方的體仁閣重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南方的太和門重建於清光緒二十年。 節目通過對這些似有生命力的古代建築加以闡釋,既串聯起故宮600年積澱的文化奧義,也讓觀眾更生動地體悟到一代代故宮人對這些建築的看守和保護。
  • 兼具趣味與深度 故宮出版社推出系列新著解讀600年紫禁城文化密碼
    中新網北京7月21日電 (記者 應妮)故宮出版社日前連續推出《紫禁城建築之道》《紫禁城古建築營建思想研究》《紫禁城365》3本新書,分別從紫禁城的建築語言、思想境界、營建文化、圖像解構等方面詳細解讀紫禁城的文化密碼。
  • 2019 年故宮爆款是它沒錯了!《國寶奇旅》一炮打響,原著作者章劍華接受採訪
    △劇照該劇改編自江蘇省文聯主席章劍華的長篇紀實文學《故宮三部曲》,從文物入手,重現當年愛國人士保護文物的艱難辛酸,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的歷史環境,從而深切體會到先輩守護文化根基的堅定信仰。此後,章劍華曾多次到朝天宮庫房查看,並開始關注故宮文物在抗戰中輾轉外遷的歷史。但關於這段歷史,文字記載得不多。他便萌生了一個念頭:應該將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全面而詳盡地記載下來。2011 年至 2015 年,《故宮三部曲》:《變局》《承載》《守望》陸續問世,引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