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寶藏》中,當事人親自講述了他們一家三代人共同守護南遷文物的感人故事。如果不是當事人的講述,我們可以已經將這個地方給遺忘了。如今這個地方已經是雜草叢生,爬山虎爬滿牆壁。而在2016年10月的時候,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來重慶講學時,也專門去考察了這個地方,回京後先後三次召開院務會,最終決定在在這個地方修建「故宮學院(重慶)」,這裡就是位於南濱路海獅路2號的安達森洋行舊址。
自1891年重慶開埠以後,很多的外商都來到重慶修建了洋行,沿江做買賣,而這座安達森洋行就修建於這時期。這座洋行的主人名叫安達森是一位瑞典商人,他主要經營的是重慶的土特產的進出口貿易。而這座洋行和老重慶的老建築沒有什麼不同,他沒有精緻的的雕梁畫棟,也沒有什麼精彩絢麗的傳說。這讓主人安達森也沒有想到,多年後這裡與一批國寶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危機,華北危機。從1933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了躲避日軍的侵略,為了保護祖先們給我們留下的文物的安全,就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文物南遷運動,將故宮的文物裝箱後,準備分為5批運往南京,可是沒有想到又遇上了「七七事變」,在南京告急的情況下,故宮文物又踏上了西遷的徵途。
到了1938年5月時,故宮的全部文物都從漢口運輸到了重慶,並分散到三個地方保存,其中一處就是安達森洋行的四個倉庫裡,據說一共存放了3694箱文物。據說當時很少有人知道這裡保存著大量的文物。順著戰爭的進一步惡化,日軍加強了對重慶地區的轟炸,幾乎每天空上都會出現日軍的飛機,洋行老闆安達森為了保護好這批文物,每逢日軍轟炸時都升旗瑞典的國旗,有幸的是安達森洋行沒有被日軍轟炸,這批文物也因此毫髮無損。沒有想到時局更加動蕩,這批文物不得不離開安達森洋行,經過14年的顛沛流離,這批文物也成功的回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
但是很多人會想為什麼會將這是文物放在這座洋行裡呀,其實這源於它建築的特點,安達森修建洋行以後,又在洋行周圍修建了四個倉庫,通過一條長長的石階將倉庫和洋行連為一體,依靠著山脈形成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在我看來這不僅是一樣重慶的一種老建築,而是中華文化的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經過戰火的破壞,主要建築的上烏青瓦,紅磚和牆壁上塗抹的灰也逐漸脫落。但是建築的基座因為是石頭製作的,所以保存較完整。他的結構為磚木結構,立柱為磚,屋架為木桁架式,殘損嚴重。
到了2016年故宮博物院院長親赴洋行舊址共同參與修繕工作,不久之後,在安達森洋行之上將會成立故宮學院(重慶)分院和故宮南遷文物紀念館。這座被人遺忘了近70多年的建築終於重回大家的視野之中。其實當時多少數的重慶本地人也對這裡也不是很了解,只知道這只是一座被無情戰火破壞的洋行,但是在哪個特殊的年代裡,洋行裡保存故宮文物的事情對外是絕對保密的。
安達森洋行的修繕後,每一棟老建築的功能都不相同,分別有故宮南遷文物紀念館、紫禁書院、故宮講壇、數字故宮體驗館組組成,當人們站在青石鋪滿的路面上,沿著石階向上走, 可以看見安達森洋行的全景。當我們站在今天的安達森洋行上,我們能撥開歷史的風塵,看見先輩們在碼頭搬運一箱又一箱文物,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是他們是我們民族的脊梁。我們依然記得,當年有這麼一群人為了保護國寶的安全,將每一件國寶層層包裹,再頂箱蓋,貼封條,還在街上買許多的普通瓷器,經過反覆做實驗,確認無一損壞後,才開始用這種程序裝箱,才使這批文物安然的度過這次浩劫。我們可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是我們知道他們用生命守護著我們的國寶。
原標題:與慈雲寺一牆之隔,曾是故宮國寶的避難地,卻成了故宮文物紀念館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