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牆之隔的這裡,曾是故宮國寶的避難地,如今卻成了故宮文物紀念館

2020-11-23 上遊新聞

在《國家寶藏》中,當事人親自講述了他們一家三代人共同守護南遷文物的感人故事。如果不是當事人的講述,我們可以已經將這個地方給遺忘了。如今這個地方已經是雜草叢生,爬山虎爬滿牆壁。而在2016年10月的時候,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來重慶講學時,也專門去考察了這個地方,回京後先後三次召開院務會,最終決定在在這個地方修建「故宮學院(重慶)」,這裡就是位於南濱路海獅路2號的安達森洋行舊址。

自1891年重慶開埠以後,很多的外商都來到重慶修建了洋行,沿江做買賣,而這座安達森洋行就修建於這時期。這座洋行的主人名叫安達森是一位瑞典商人,他主要經營的是重慶的土特產的進出口貿易。而這座洋行和老重慶的老建築沒有什麼不同,他沒有精緻的的雕梁畫棟,也沒有什麼精彩絢麗的傳說。這讓主人安達森也沒有想到,多年後這裡與一批國寶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危機,華北危機。從1933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了躲避日軍的侵略,為了保護祖先們給我們留下的文物的安全,就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文物南遷運動,將故宮的文物裝箱後,準備分為5批運往南京,可是沒有想到又遇上了「七七事變」,在南京告急的情況下,故宮文物又踏上了西遷的徵途。

到了1938年5月時,故宮的全部文物都從漢口運輸到了重慶,並分散到三個地方保存,其中一處就是安達森洋行的四個倉庫裡,據說一共存放了3694箱文物。據說當時很少有人知道這裡保存著大量的文物。順著戰爭的進一步惡化,日軍加強了對重慶地區的轟炸,幾乎每天空上都會出現日軍的飛機,洋行老闆安達森為了保護好這批文物,每逢日軍轟炸時都升旗瑞典的國旗,有幸的是安達森洋行沒有被日軍轟炸,這批文物也因此毫髮無損。沒有想到時局更加動蕩,這批文物不得不離開安達森洋行,經過14年的顛沛流離,這批文物也成功的回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

但是很多人會想為什麼會將這是文物放在這座洋行裡呀,其實這源於它建築的特點,安達森修建洋行以後,又在洋行周圍修建了四個倉庫,通過一條長長的石階將倉庫和洋行連為一體,依靠著山脈形成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在我看來這不僅是一樣重慶的一種老建築,而是中華文化的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經過戰火的破壞,主要建築的上烏青瓦,紅磚和牆壁上塗抹的灰也逐漸脫落。但是建築的基座因為是石頭製作的,所以保存較完整。他的結構為磚木結構,立柱為磚,屋架為木桁架式,殘損嚴重。

到了2016年故宮博物院院長親赴洋行舊址共同參與修繕工作,不久之後,在安達森洋行之上將會成立故宮學院(重慶)分院和故宮南遷文物紀念館。這座被人遺忘了近70多年的建築終於重回大家的視野之中。其實當時多少數的重慶本地人也對這裡也不是很了解,只知道這只是一座被無情戰火破壞的洋行,但是在哪個特殊的年代裡,洋行裡保存故宮文物的事情對外是絕對保密的。

安達森洋行的修繕後,每一棟老建築的功能都不相同,分別有故宮南遷文物紀念館、紫禁書院、故宮講壇、數字故宮體驗館組組成,當人們站在青石鋪滿的路面上,沿著石階向上走, 可以看見安達森洋行的全景。當我們站在今天的安達森洋行上,我們能撥開歷史的風塵,看見先輩們在碼頭搬運一箱又一箱文物,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是他們是我們民族的脊梁。我們依然記得,當年有這麼一群人為了保護國寶的安全,將每一件國寶層層包裹,再頂箱蓋,貼封條,還在街上買許多的普通瓷器,經過反覆做實驗,確認無一損壞後,才開始用這種程序裝箱,才使這批文物安然的度過這次浩劫。我們可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是我們知道他們用生命守護著我們的國寶。

原標題:與慈雲寺一牆之隔,曾是故宮國寶的避難地,卻成了故宮文物紀念館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與故宮的千裡之緣:離渝前曾舉辦故宮收藏書畫作品展感謝山城守護
    1937年,日軍闖入紫禁城,卻沒有找到覬覦已久的故宮珍寶。原來,故宮文物已經過精心裝箱,在嚴密護衛下分批從北京運到了南京。但由於戰勢的變化,這些稀世珍寶必須離開南京。那時,與北京相隔千裡的重慶成為故宮文物南遷的目的地之一。25日,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馮賀軍來到位於南濱路安達森洋行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在這裡舉行的《故宮講壇》中揭秘故宮南遷的故事。
  • 《國寶奇旅》聚焦故宮文物守護人
    抗戰懸疑劇《國寶奇旅》將於2月6日登陸江蘇衛視幸福劇場。相比於故宮為題材的紀錄片,該劇首次聚焦故宮南遷的歷史史實,以軍官任弘毅(劉燁飾)與故宮文物工作者周若思(袁姍姍飾)護送國寶南遷為線索,講述了一段故宮文物守護人歷經了生死劫難的故事。
  • 重慶和故宮的淵源:戰火中保護3694箱文物,還改建了紀念館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為什麼會出現在重慶呢?1933年,出於保護文物的目的,故宮博物院決定將部分故宮文物分批次運出北平。其中,有一部分文物經過多地輾轉後,來到了重慶。南濱路上的安達森洋行,也就被改建為了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安達森洋行,重慶遊品在2018年的時候就曾去南濱路探訪過,此時的它,還正處於修復階段,但是其整體樣貌已經開始呈現。
  • 《國家寶藏》Logo文物是什麼?靳東張子楓揭秘故宮國寶
    12月6日晚,《國家寶藏》第三季首期節目來到了故宮博物院,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金嵌珍珠天球儀和午門三件國寶亮相,靳東、張子楓帶領觀眾感受紫禁城的脈搏。這不是故宮第一次亮相《國家寶藏》。一個伏筆《國家寶藏》Logo文物原來是它很多熟悉《國家寶藏》的觀眾都注意到了,節目Logo的「藏」字中間放置了一件國寶,其實是故宮的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
  •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即將開放 到重慶南岸體驗不一樣的「故宮文化」
    原標題: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即將開放 持續「刷新」兩江四岸風景線12月14日,南岸區文化旅遊委發布預告: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將於近期正式對外開放。屆時,市民和遊客可到重慶南岸體驗不一樣的「故宮文化」。紀念館開館後,「兩江四岸」核心區整體提升工作南岸區2020年實施的30個重點項目已完工7個,另有12個項目開工,11個項目正在加快推進前期工作。美起來 處處皆為景大山倚大江,放眼望南岸,天際線、山脊線、水岸線盡收眼底,灣、沱、溪、峽、島美不勝收。
  • 《故宮文物在漢中》:講述被遺忘的往事
    平津淪陷後,北方一批高校遷往漢中,組成西北聯合大學,故宮的七千箱文物也曾輾轉運往漢中張寨大廟、範寨馬家祠堂、漢中文廟大成殿(今漢中市政府會議室)等多處存放……梁先生得知故宮文物曾存放的漢中方面正挖掘史料,書寫這段被遺忘的往事也十分感動。據陳海儒講梁金生先生70餘歲,精神矍鑠,待人和善。其一家五代供職故宮博物院的情緣令人欽佩。梁金生先生從小就聽祖父與父親兩代護送故宮文物南遷的艱辛經歷,耳熟能詳,對故宮文物南遷的種種往事都十分熟悉。陳海儒有問必答,採訪最大的收穫是了解到有「中華第一文物」美譽的十面石鼓南遷漢中始末,使得心中的疑惑有了圓滿的解答。
  • 故宮裡的手藝人:在給故宮文物治病的高手
    於是,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誕生了,該片最近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CCTV9)播出。給文物「治病」故宮西北角有幾排房子,與坐北朝南敞亮的宮殿不一樣,這幾排房子東西排列,被稱為西三所。昔日這裡是冷宮,如今這裡是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辦公場所,裡面幾十位技藝精湛的修復專家便是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主人公。
  • 兩岸故宮血脈相連:國寶當年怎樣被搬去臺灣
    1949年前後,故宮文物從大陸南遷至臺灣的記載與故事很多,爭議也很多,但昔日歷史的真相卻只有一種。縱然時代離亂,時間久遠,但在歷史文獻陸續解密與曝光後,我們依然可以逐步還原出早年晦暗不明的實況。從「故宮」這個名稱就可以看出,兩個故宮同宗同源,而如今卻隔岸相望。但這種分流並不是解放戰爭時期才開始的,它始於更早的抗日戰爭時期。
  • 紀錄片《臺北故宮》第一集:國寶遷臺
    看著遠去的「中鼎號」,杭立武鬆了一口氣,從接到文物遷臺的任務起,他就一直為這些箱子的安全忐忑不安。這些箱子共有712個,裡面裝的是來自五個機構的頂級國寶,其中包括故宮博物院的皇家收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安陽殷墟出土文物、中央圖書館的宋元古籍以及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大批珍貴文物。此外,60箱重要的外交檔案和國際條約文本也隨船前往,這裡就有那份著名的《南京條約》。
  • 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三個故宮各有什麼特色?
    臺北故宮臺北故宮始建之初,曾給人一種錯覺,好像好東西都被帶到了臺北,放入了臺北故宮,事實並非如此。有這種錯覺是因為北京故宮太低調,許多東西都被收藏著沒有被展出,另外就是故宮太大了,沒法一次性逛完。1948年12月22日,大約65萬件國寶文物乘著海艦來到了臺北。這些文物在戰爭期間幾經漂泊,先是被運到南京,隨後又被送到臺北。這樣大規模的文物遷移,在歷史上是從沒有過的。現在臺北故宮博物館已經成為一個教育中心,它讓人們對祖國的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 夜宴故宮 國寶佐餐
    想來每一個初次去臺灣旅行的正常人都不會錯過臺北的故宮博物院,要曉得,此地館藏件件國寶,因為國寶數量太多只能輪流展示之故,據說想全部看完至少需要30年……形勢如此嚴峻,我居然還沒進去參觀,而只是去了門口的故宮晶華吃——國寶宴席。
  • 這個春節,故宮裡的國寶竟然離家出走了!?
    先是在《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大膽自曝「整容過程」花式出道,令人驚喜的是,在國寶的現身說法後,文物保護修復師這一職業漸漸被大家關注。1933年,山海關失陷以後,時局動蕩不安,珍貴又脆弱的國寶隨時都有可能被戰火毀於一旦,眾多故宮知識分子決定將文物遷出北平,在克服了日寇的追擊、貪官的垂涎、幫會的覬覦等重重阻礙後,1933年2月5日,一列載著13427箱故宮文物的火車,在眾人的擔心和守護中悄然離開北平,開啟了前途未卜的旅程,也拉開了「文化抗戰」的序幕。
  • 炮火連天時,他們帶著故宮的國寶南下
    原標題:炮火連天時,他們帶著故宮的國寶南下 11月15日,故宮600年大展落幕。展覽展出的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徐顯卿宦跡圖冊》、太和殿屋脊上神獸、寧壽宮漆紗……這些文物能跨越千年時光、經歷戰亂動蕩與我們相遇,其背後是無數故宮人的堅守。
  • 故宮人物與文物的前世今生
    章劍華的「故宮三部曲」,不僅是書寫傳世國寶,不但是思辨文化史觀,傳奇敘事中最令人感動是人之為人之心性,以及與之相伴的「憂患感」。再後來,張作霖向首任故宮院長易培基索要此帖,院長靈機一動,推說這件書法鎖在保險柜裡,而保險柜的三把鑰匙分別由馮玉祥等三人持有,因此無法打開。沒想到十幾個小時後,張作霖就被炸死了,寶帖差點成了隨葬品。類似的細節在「故宮三部曲」中可謂是比比皆是。
  • 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值得一去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分為第一展覽區(主館)、第二展覽區、天下為公牌坊、至善園、至德園、張大千紀念館等主要部分三大鎮館之寶,分別是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皆是精巧絕倫的工藝品,栩栩如生,世所罕見。來這裡之前最好做點功課,畢竟這裡收藏著故宮一半的珍寶,而且大部分都必留在大陸的更加貴重,值得細細品味。
  • 袁姍姍要帶著故宮流浪?浙江衛視《國寶奇旅》劇情漸入佳境
    這部劇由花箐執導,影帝劉燁和實力派小花袁姍姍主演,書寫了上世紀30年代中華兒女在國難當頭之際,勇敢肩負歷史賦予的使命、堅定捍衛國寶和國家利益的赤子情懷。在昨晚播出的劇情中,敵對勢力加快了阻止故宮文物南遷的進程,男女主角的感情也面臨新的考驗。
  • 「日本人佔領北京八年,為什麼沒有搶走故宮裡的文物?」
    1933年3月,第一批1054箱寶物成功運到了上海,這批寶物中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四庫全書》等國寶。隨後又有多批國寶陸續運抵。這些南遷國寶先是暫存於上海,後於1936年存入南京朝天宮庫房,也就是後來的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從1930年代開始,故宮國寶在20世紀的顛沛流離,見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個巨大傷痛。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也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上新了·故宮》鄧倫聶遠雷佳音共同探尋故宮文物回歸之路
    作為中國文物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藏有超過186萬件文物,受到無數人的保護和捐贈。在返回大量文物的途中,出現了許多捍衛國寶的動人事跡。在本周六的20:22,在《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的第二期中,「故宮創新產品開發者」鄧倫、聶遠、雷佳音將探索從紫禁城在一起。
  • 臺北必看三大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館
    來臺北,有三大館是必看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館。臺北故宮坐落於群山環抱之間,風水寶地。1965年建成,佔地16公頃。清明上河圖真跡即收藏於此,且收藏有無數國寶。國父孫中山先生塑像臺北國父紀念館位於臺北信義區,101大樓附近。建成於197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建。國父孫中山雕像威嚴親切。紀念館裡有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也有一些書法、臺灣畫家的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