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人物與文物的前世今生

2021-02-08 人民文學出版社

張潮在《幽夢影》中寫道:「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誠然如是,書和遠方可以改變一個人。經典永遠是經典,不管你讀或不讀,她就在那裡,若空谷幽蘭,兀自芳菲。這就是傳統文化、經典文化的魅力。



故宮,是中國文化的經典,也是世界文化的寶藏,可以說,故宮是感知,認知、了解中國文化的必經途徑。金秋十月,故宮博物院迎來90華誕,在生日之際,一份特別的禮物悄然而至:江蘇作者章劍華歷時近十載創作的近百萬字的長篇紀實文學「故宮三部曲」之《變局》《承載》《守望》日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0月22日,在故宮博物院舉行了首發式上,作者向故宮博物院贈送該書90套,以此祝賀故宮博物院90周年院慶。孫家正、單霽翔、何建明、仲呈祥等領導和學者參加了首發儀式和座談會。





金秋,是故宮最美的季節,藍天下的太和殿,日落時的角樓,掛著圓溜溜果實的石榴樹,棗子一樹一樹彎彎的枝條,還有從朱簷金扉掠過的一陣陣鴿哨……以朱紅高牆為背景,是永遠看不盡的風景,也是永遠讀不夠的故事。金色琉璃瓦頂下、朱紅高牆內,圈住的是有形的宮闕亭臺,播散的是無形的歷史氤氳。



傳統文化對民眾引發的吸引力令人矚目。就在這個秋天,北京故宮,即使在正午驕陽下,也有安靜地排長隊人群,等候六七小時,只為親見「石渠寶笈特展」中的《清明上河圖》《伯遠帖》真跡。長篇紀實文學「故宮三部曲」首次全景式地呈現了故宮的前世與今生,在這個秋天,把故宮之「國寶」、「人文傳奇」,捧上讀者的書案,窸窣翻動的書頁間,翻捲起一幕幕有關故宮的歷史劇。對於即將建成600年的紫禁城來說,近百年的敘事實為片斷,不過,「故宮三部曲」其所濃縮的風雲激蕩亦足以折射出悲欣交集的家國命運。



從文學版故宮通史中,從國寶傳奇故事中,感受到故宮的溫度、溫情、溫馨,「故宮三部曲」講述中華文化的國脈、民脈、文脈。文藝評論家王幹在接受東方文化周刊、東方獨家採訪時說:「故宮是有特色、有文化含量的地方。這部ˋ三部曲ˊ解開歷史上許多鮮為人知的故宮故事,是學習近代歷史,了解兩岸文化的實錄,兩岸文脈相同相通,正像三部曲中《守望》的書名,歷史文化在共同守望中傳承,對兩岸文化交流、傳統文化傳承具有現實意義。這部書,細述了國脈、民脈與文脈。故宮是近百年來中國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承載。辛亥革命後,皇家紫禁城成為百姓可以參觀的博物院,故宮是近代中國史的歷史鏡像。這90年的歷史,是有生命,有溫度和正在創造歷史的歷史。






歷史的偉大在於真實,文學的進步在於創造。「故宮三部曲」在文學的創造中,展現了歷史的真實與偉大。該書在對歷史傳奇的敘事中,展現了文學的獨特魅力。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作品座談會說,「故宮三部曲」用文學的筆觸,全面描述了故宮博物院90年來的風雨歷程和滄桑巨變,史料翔實,挖掘深刻,結構龐大,敘事生動,是一部非常難得的文學性「故宮通史」,對於記錄和傳播故宮歷史,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該書的出版,是給故宮博物院90歲生日獻上的一份厚禮。



「思以其道易天下」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追求,在中國文化中最受關注的是人,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心性、人性、生命、社會、人生。章劍華的「故宮三部曲」,不僅是書寫傳世國寶,不但是思辨文化史觀,傳奇敘事中最令人感動是人之為人之心性,以及與之相伴的「憂患感」。



書寫故宮近百年的通史是頗具有挑戰性的。作者在擁有大量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又諳熟中國的傳統文化,且能通過眾多鮮活的歷史細節讓動蕩不安的歷史變得跌宕而豐富,實為難能可貴。如作為三希之首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溥儀在當天被趕出皇宮時竟然悄悄將之捲入行李中,後被查出。再後來,張作霖向首任故宮院長易培基索要此帖,院長靈機一動,推說這件書法鎖在保險柜裡,而保險柜的三把鑰匙分別由馮玉祥等三人持有,因此無法打開。沒想到十幾個小時後,張作霖就被炸死了,寶帖差點成了隨葬品。類似的細節在「故宮三部曲」中可謂是比比皆是。



該書以紀實手法、用直抵肺腑的細節,讓讀者了解真實的故宮,使讀者收穫中華文明的精、氣、神,以及詩意和精彩,在閱讀中感受歷史,思索今天——在文化和生活中,我們做有根的中國人。閱讀「故宮三部曲」,也會開啟一場書畫的啟蒙之旅,作為書法家的章劍華不僅講述故宮中書畫的傳奇故事,還對藝術之精妙的做鞭辟入裡的解讀。他說,自己30年來就圍繞著三個文的工作,文字工作、文化工作、文藝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力爭做到三個做,就是做人、做事、做文,今後還要一直堅持下去。




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應紅介紹說,章劍華先生用近百萬字且配有404張罕見的珍貴照片,圖文並茂地展現了由故宮近百年的動蕩歷史,五年前我們出版過章劍華的《承載》,《承載》主要是講述故宮文物南遷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後來在社會上引起熱烈的反響和廣泛的關注,在臺灣出版了繁體字版,臺灣成品書店設有櫃檯。在出版了《承載》之後,章劍華現實又一鼓作氣用了近五年的時間,創作完成了近百萬字的「故宮三部曲」即第一部《變局》,《變局》是鳥瞰式的記載了由皇宮變成故宮的曲折過程,欲改造其國家,欲改造其文化,在中國必須走文化立國、文化強國之路。第二部《承載》全景式的展示了故宮文物在抗日戰爭期間歷經千難萬險實施國寶南遷,在另一個戰場上鮮為人知的壯舉,著力表現了一批優秀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和歷史擔當,他們是真正的中國脊梁。第三部《守望》,交錯式的記錄了兩岸分離後故宮文物與人物的命運,以及兩岸故宮的建設與發展,描繪了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主題,展望了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良好願景。對於文物的安守以及從事的文化工作,讓章劍華先生意識到故宮歷史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和寶貴性,也從文物南遷的過程中感受到知識分子應有的承擔意識。在這種發自內心承擔意識的召喚下,作者從大量的歷史細節中打撈出了歷史的寶貴記憶,同時把動蕩不安的歷史演繹的更加跌宕起伏,有聲有色,使這套書不僅具有紀實性也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傳奇性。這種書寫歷史的方式不僅保留了歷史的豐富、動感和趣味,又不失其應有的嚴肅和認真,是一部較為難得的具有文學價值和文化逸韻的好作品。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說,故宮是一門學問、一門學科,兼具歷史學、文物學、社會學、建築學、美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部獨特的學科。這門學問不僅屬於中華民族也屬於前人類,全人類就只有一個故宮。「故宮三部曲」用紀實文學的手法,全景式講清故宮的歷史沿革,講清故宮一部歷史沿革裡面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講清故宮歷史沿革裡面彰顯出的中華民族獨特的美學精神,功不可沒,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部書為故宮學增加形象的、感人的、生動的、豐富的成份。我作為讀者,讀了以後確實是豐富了對故宮的認識,感到很不簡單,所以我是很感謝作者,很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出這樣的書。




作者章劍華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東方文化周刊社社長、江蘇廣電總臺臺長,江蘇省文化廳廳長、江蘇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現任江蘇省文聯主席。他向大家回顧了創作的過程和動因:我2003年到江蘇省文化廳工作後,一次到南京博物院搞調研,我來到南京朝天宮地下庫房,那是國民政府在抗戰期間造的一個地下文物倉庫。我到地下倉庫一看,有1000多箱的故宮文物堆在裡面,而且都沒有拆開來的,還都是封條封好的。所以我就非常感興趣就問起故宮南遷文物的一些經過,後來我就開始關注,因為經常有臺北故宮的人到南京博物院來交流,南遷文物的後人也經常到南京博物院進行訪問,有時候,有重要的客人來了我陪同,就和這些故宮人有交往的機會。在交往的過程中我不斷地了解這段歷史,我還曾經五次到臺灣,採訪了臺北故宮博物院故宮的後代,搜集資料。在此基礎上,我就產生了要把這段歷史反映出來的寫作的動機。



我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這段歷史有一些記載,但沒有全景式的反應和展示,所以我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寫出了長篇紀實文學《承載》,寫作的過程中因為我要進行大量的採訪和搜集資料,對故宮怎麼從皇宮變成故宮博物院的這段歷史,也就是辛亥革命以後這段歷史我也有所了解,我覺得這段歷史也非常有故事,而且這段歷史也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大變遷。在寫作過程中,同時也了解了南遷之後的歷史,也是解放之後兩岸分離,由我們的故宮一宮變成兩院的歷史,我覺得這段歷史非常珍貴,就把故宮90年的歷史做一個全面的展示,寫成了《變局》《承載》《守望》三部曲。「故宮三部曲」雖然是採取紀實文學的筆法,但儘量依據真實的史料,力圖做到主要事實、主要情節、主要人物的真實性。當然,書中有一些還原、想像和虛構的內容,但這些都是建立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屬於紀實文學允許的範圍之內。



章劍華先生向大家表達了兩個心願,一是希望把故宮的題材、故宮三部曲改編成影視作品,另一個是希望再用10年時間,精心研究,精心修改,到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100周年時,修訂再版「故宮三部曲」,力爭有所完善、有所充實、有所突破,使之成為一部高質量的文學版「故宮通史」和「故宮觀止」。



在首發式上,新影集團的董事長金越先生章劍華先生手中接過了「長篇紀實文學《故宮三部曲》的影視作品的改編工作」委託函,大家期待著通過影視作品了解這段珍貴的歷史。




合上是一卷史話,打開是萬頃波瀾,「故宮三部曲」演繹了一個魅力無限的題材。欲成其大,不自為大,而以文化之。文學創作者的工作在於「發現」,尤其書寫紀實文學,發現隱藏在紛繁蕪雜現象背後的「真實」,並將其清晰地呈現出來。這個「真實」不僅是眼見耳聽的,更重要的是創作者用心體驗到的。章劍華先生,五年前,創作的長篇紀實文學《承載》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和廣泛好評。在臺灣出版了繁體字版,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等政界、文化界人士都高度稱讚《承載》的內容及其意義。在創作出版《承載》之後,章劍華先生一鼓作氣,又用了近五年的時間,創作完成了近百萬字的「故宮三部曲」。作者在工作繁忙之中能創作出「故宮三部曲」,這不僅與才華毅力有關,還與作者作為文化人的內在使命休戚相關。



「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故宮三部曲」以紀實文學的方式打撈出故宮近百年的歷史,在真實的基礎上還原並復活了這段歷史,記錄了故宮的人物和文物。不僅記憶了故宮,更豐富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史和文化史,為民族的文化建設和傳承貢獻了獨特的力量。



解放軍藝術學院軍事文學教研室主任邢軍紀說,「故宮三部曲」是一部手法獨特、別具一格,同時也符合當下價值觀的充滿多樣風格的優秀紀實文學作品。《承載》是三部曲中最早完成的作品,評魯迅文學獎時它在近200部紀實文學作品中就非常突出,給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作者非常大膽,敢於用章回體寫紀實文學作品,敢犯文體大忌。章回體是古代小說的體裁,它像一個個框架一樣,為長篇敘事設定出一個大致的走向,是敘事類作品最常用的手段。但《承載》是寫故宮,寫故宮人、故宮事、故宮文物,寫故宮的百年歷史,它承載著周圍五千年的文化結晶,因此它的文體要求只能是非虛構的紀實文學。但是,拒絕故事情節、拒絕細節描寫,拒絕人物心理活動等等的紀實文學作品,往往缺乏可看性。讓人佩服的是章劍華先生從第一步紀實文學《承載》開始,到《變局》、《守望》三部小說都是章回體,而且比小說好看。故宮三部曲最成功之處則在它的可看性和生動性,在作者的筆下,故宮上演著一出出驚天大戲,一幕幕傳奇故事。故宮人就是其中的主人公,三部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故宮人的形象。作者秉筆直書,追求真實,同時用文學的手法讓歷史更美。這讓我想起黑格爾的那句話從一方面看,美與真是一回事,這就是說美必須是真的。由此,我想到作者為了獲得故宮的美為了達到理想的預期,他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守望者,風餐露宿、披星戴月、不舍不棄,一直守望著他親愛的故宮,終於得到了這樣的豐碩的收穫。




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說:「故宮三部曲」的出版發行,對故宮、對整個文化建設非常有意義。一座故宮三種遺產。一是物質遺產,物質遺產又分可移動遺產可不可移動的遺產。物質遺產首先是不可移動的遺產,不可移動就是它是皇宮。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保持得最完整的,飽含深厚文化的一座皇宮。第二可移動遺產,曾經它被迫南遷。故宮的文物所承載的是我們五千年的文明,我一直心存敬畏。第三是精神財富。一代一代的故宮人守著國寶,安於清貧,畢生忠於國家文脈的傳承,一絲不苟,可以為保護文物獻出生命,這是故宮人的精神。「故宮三部曲」通過紀實文學手法,把每件文物都故事講生動,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故宮是壯美的,其間一直盤旋著一股精氣神。「故宮三部曲」呈現歷史真實生命狀態、生活和價值觀,呈現那個時代愛、美、力、詩意,文化的力量、經典的魅力感動了我。讀「故宮三部曲」之前,我們以為這些歷史建築等等只是歲月的結晶,讀了故宮的內涵故事、風雨歷程、滄桑巨變後,不禁為中國民族的文化和人民的智慧而自豪。歷史可以解惑。傳統與現代的撞擊,會幫助每個人看到遙遠的過去,展望更清楚的未來。


相關焦點

  • 《故宮文物在漢中》:講述被遺忘的往事
    一套在手,可盡攬漢水源頭,張騫故裡的前世今生,豈可不藏之、珍之、攬之!對這十冊文旅叢書,我們將逐一介紹。  故宮文物存放漢中-老褒城-大成殿-馬家祠堂-張寨大廟 本書以詳實的檔案資料、鮮活的口述資料為基礎,揭密往事,還原真相,從七個方面進行闡述:故宮之前世今生,主要簡要概說故宮博物院之成立與發展簡史;故宮之典藏
  • 走進「故宮之旅」 酷我暢聽《百家講壇》獨特視角透析故宮前世今生
    在新更系列中,就從「永樂氣象」、「金殿疊浪」、「宋風吳匠」、「明宮蔓草」等節目,走進故宮將其背後的歷史故事,從擺放物件、精巧裝飾、建築材料等各種細節,來顛覆認知帶領聽眾重新認識一次宏偉的紫禁城。在故宮建立的六百年間,曾歷經數次重建,然而每一個朝代更迭所帶來的變化,都能在故宮的每一處找到歷史的印記。  在「金殿疊浪」節目中,同濟大學朱宇暉博士為聽眾講述了故宮的「前世今生」,時至今日所看到的故宮與明代初建成時有什麼變化?
  • 用文物的前世今生喚醒我們對歷史的...
    博物館可是記錄著世界歷史的種種片段,通過它可以最快了解人類文明前世今生。進入不同的博物館,仿佛穿越到不同的時空,千年前的時代產物就在眼前。而這些頂級博物館,鎮館之寶又都有哪些藏品呢?大英的主要收藏來自中世紀,以古埃及、希臘、羅馬的藏品而聞名,兼有其他各洲的珍貴文物,喜歡中世紀藏品的小駝們可不要錯過啦!
  • 長篇小說《守藏》 講述故宮文物千裡南遷的傳奇之旅
    人民網北京7月7日電 2020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600年,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人民文學出版社近日推出由青春文學暢銷書作家玄色最新修訂、《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蕭寒作序的長篇小說《守藏》。這是與故宮、與故宮文物南遷、與抗日戰爭密切相關的一部作品,也是玄色繼《啞舍》(精裝)系列之後與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再度合作。
  • 《國家寶藏》Logo文物是什麼?靳東張子楓揭秘故宮國寶
    從第一季的《千裡江山圖》、瓷母(各種釉彩大瓶)、石鼓,到第二季的樣式雷建築燙樣、李白草書《上陽臺帖》、金甌永固杯,再到第三季開播的首站,故宮帶給觀眾的震撼不言而喻。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也將在這一季中精彩亮相,揭秘的是金杖、青銅縱目面具、一號青銅神樹的前世今生。
  • 《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靳東、張子楓、馮小剛為你解讀文物的前世...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汪佳佳去故宮賞金嵌珍珠天球儀、到敦煌研究院看敦煌遺書、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欣賞一號青銅神樹……12月6日晚8點半,備受期待的《國家寶藏》第三季在央視綜藝頻道正式開播。不用四處奔襲,《國家寶藏》帶你看四方文物的前世今生。首期節目就為大家呈上超強陣容。來自故宮博物院的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金嵌珍珠天球儀和午門三件國寶,分別由靳東、張子楓、馮小剛三人為觀眾們解讀歷史密碼。
  • 「好書推薦」從故宮「八千麻袋」看書的前世與今生
    從故宮「八千麻袋」看書的前世與今生好書推薦★★★★★蘇軾《次韻徐積》:「但見中年隱槐市,豈知平日賦蘭臺。」國家文物局規定的文物出境限制標準也定在1795年,適用於瓷器、書畫等各類文物,但鄭振鐸獨將古籍善本的出境限制標準定於1911年,比一般文物品類下限延長了一個多世紀。這是對古籍的特意保護。關於「文物性」,我曾經手的一頁殘頁,上面保留了書名《丹陽後集》和刻工姓名。
  • 故宮裡的手藝人:在給故宮文物治病的高手
    作為目前唯一一部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新穎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地梳理了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的「復活」技術。5年前,《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製片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雷建軍走進故宮,編寫了10萬字的有關故宮文物修復的調查報告,他希望拍攝故 宮裡的手藝人,做一個真正體現當代故宮的片子。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正在熱播 揭秘經典五糧液的「前世今生」
    11月14日晚20:30,五糧液獨家冠名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四期繼續在北京衛視黃金檔播出,再創1.11的收視率,居文化綜藝類節目第一。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上屋頂、下庫房、修文物、辦展覽
    在故宮,有這麼一群年輕人:上得了屋頂、下得了庫房,修得了文物、辦得好展覽,做得了研究、跟得上時代。他們與故宮對話,靜護朝夕,陪伴四季。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原本清冷的文物修復行當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在楊玉潔看來,「文物修復還是一門新的行當」——所謂「新」,是指以前文物修復較多是知其然,而如今文物修復在多學科交叉研究中開始知其所以然,預見其未然。「文物修復服務於博物館,其理論研究、方式方法,還處在逐步探索和建立規範過程中。」楊玉潔說。
  • 影片評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視聽語言
    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 中通過大量的全景鏡頭儘可能地展現出了文物修復的場景環境,讓觀眾切身感受到文物修復的現場,還原文物修復過程的真實性。比如,在講述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時,陳舊簡陋的工作場所與種類繁多的修復設施作為工作的大背景,既體現出故宮文物修復一代代的歷史傳承,又展示出修復師們在傳承古老手藝的同時結合現代科學的修復理念。
  • 《國家寶藏》第三季首發陣容上熱搜,三星堆三件文物值得一看
    去故宮賞金嵌珍珠天球儀、到敦煌研究院看敦煌遺書、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欣賞一號青銅神樹……不用打飛的奔赴全國各地,12月6日即將開播的央視《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攜手包括三星堆在內的9座歷史文化遺產,帶你看文物的前世今生,更有超強陣容講述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故事。
  • 你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開奔馳
    單霽翔的前任院長鄭欣淼在任10年間,清點了全部文物,清退了盤踞在故宮內的其他單位。實事做了許多,但好名聲卻在一朝盡毀。2011年故宮失竊案發生之後,鄭院長黯然離開,幾度哽咽。而單霽翔,他是600年來第一個走完故宮9000多間房屋的人,他踩破了20雙布鞋,他捧紅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他把故宮文物做成淘寶爆品,他讓故宮1862690件文物獲得生命。如此院長,該是大家心中完美盡責的院長了,而他卻殫精竭慮,時刻警醒自己:只有不出事,才能做好事。
  • 《我在故宮修文物》,你卻在故宮開大奔
    #最近故宮的新聞很多,有好的有壞的,但壞的那麼幾件都是讓人極度不舒服的,一個是故宮年夜飯,另一個就是故宮開大奔。要知道這確會對文物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害後果,至於背後有沒有特權階級優先支配社會資源,車輪有沒有碾壓底層對故宮的憧憬都是後話,等待官方的披露。
  • 《國寶奇旅》聚焦故宮文物守護人
    相比於故宮為題材的紀錄片,該劇首次聚焦故宮南遷的歷史史實,以軍官任弘毅(劉燁飾)與故宮文物工作者周若思(袁姍姍飾)護送國寶南遷為線索,講述了一段故宮文物守護人歷經了生死劫難的故事。從北京到南京的護寶戰線上,全方位展現了他們的一路艱辛,體現知識分子在國難當頭時的傲人風骨,導演花箐也身懷敬畏表示:「他們扛不動槍,但扛起了文物;他們無力阻止國土淪喪,卻誓死守護這不絕的文脈」。
  • 《我在故宮修文物》——泱泱大國,匠人精神
    「文物醫生」和他們的「文物復活術」!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2016年1月7日晚8點CCTV-9首播。
  • 《我在故宮修文物》短評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葉君、蕭寒執導,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 影視評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視聽語言分析
    (一) 全景鏡頭:文物修復的畫面還原 全景鏡頭適合用來表現人物的整體形象或者某一場景的真實面貌,同時又有著一定的畫面空間與活動範圍,用來表現人物的動作、外貌形象以及交代整個故事的背景環境。紀錄片通過對全景鏡頭的運用來儘可能的還原當時的真實場景面貌,給人以切身感悟與如臨其境的真實感。
  • 前世看今生姻緣
    其實很多人都相信有前世今生的說法,都相信這輩子的相遇是因為上輩子的緣分,都相信自己這一生的情人,是上輩子修來的姻緣,而既然很多人都相信前世今生的說法,自然也希望知道自己前世今生的姻緣,那麼如何預知我們的前世今生呢?比肩劫財 比肩劫財是幫助我的力量,與我處於同一層次,就好像兄弟朋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