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在漢中》:講述被遺忘的往事

2021-02-08 淺海文苑


今年「世博日」,漢中城南,拜將壇下,借歷史風雲,演今日大戲:第二輯文旅叢書首發。伴著書簡歌舞,漢服展示,推出皇皇十冊,表現漢水古道,歷代名人,城洋青銅,西北聯大,古城舊事,雅風美俗……圖文並茂,全彩印刷,盒裝袋提,美輪美喚,作者籤名,饋贈英模,群情勇躍,掌聲疊加。一套在手,可盡攬漢水源頭,張騫故裡的前世今生,豈可不藏之、珍之、攬之!

對這十冊文旅叢書,我們將逐一介紹。

  


《故宮文物在漢中》:講述被遺忘的往事


文|王蓬


  

 漢中由於地處中國西部內陸腹地,且有秦巴拱圍、四塞險要的地理優勢,每遇戰亂常成避難之地。比如東漢末年張魯佔據漢中,實施政教合一,推行五鬥米教,在道邊開義舍,放大米、柴薪、草鞋供行人享用。由於「立行寬惠,百姓親附」。農業生產獲得恢復和長足發展。用歷史學家范文瀾的話說:「漢中成為當時最平靜的地區。」


抗戰時期,漢中的地理優勢再次發揮作用。1932年第一次滬淞抗戰爆發,提醒最高當局積極備戰,修築了第一條穿越秦嶺的現代公路,即由西安到漢中的西漢公路。使國外援華大量軍火儲於褒谷口開鑿的山洞。平津淪陷後,北方一批高校遷往漢中,組成西北聯合大學,故宮的七千箱文物也曾輾轉運往漢中張寨大廟、範寨馬家祠堂、漢中文廟大成殿(今漢中市政府會議室)等多處存放……


左:修築中的川陝公路中:聯大師生穿越秦嶺右:褒谷鐵橋

 

隨著歲月流逝,這些蘊涵著深厚文化意義的往事漸被淡忘,尤其年輕一代已不知曉這段歷史,這也是市文旅局連續推出兩輯文旅叢書的意義所在。《故宮文物在漢中:一段被遺忘的往事》講述的正是故宮文物遷儲漢中由來始末,艱難曲折的往事,應為最好的愛國教育故事。


承擔這部書稿的是在陝西理工大學、擔任西北聯大研究所所長陳海儒,他也是漢中最早研究西北聯大的學者。我是因為在報刊上讀到他《西北聯大的籌設與抗戰時期西北高教戰略》《西北聯大時期漢中的社會生態》《西北聯大社會教育與陝南社會變遷》等多篇著述。角度新穎,內函宏富,史料詳實,文筆也好。據陳海儒講他是在與西南聯大有傳承關係的雲南師範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因接觸到西南聯大引發興趣,還發表《泡茶館:聯大學生的特殊生活》《跑警報背景下的西南聯大教授日常生活》。回來後想西北聯大就在漢中辦學,何不關注身邊的西北聯大?於是從2010年開始尋訪西北聯大遺址與史料,並在學校支持下籌建了「西北聯大漢中辦學紀念館」。開始了對西北聯大專職研究。


所以,2014年由西北聯大移布蘭州的西北師大校刊《絲綢之路》委託我組西北聯大的專號時,便約陳海儒參與寫作。這次文旅叢書,原本是請他寫西北聯大,但討論選題時,西北聯大已有楊建民、苟保平兩位承擔,陳海儒便自告奮勇寫故宮文物。好在兩件事發生背景原因相同,西遷路線一致,海儒另闢溪徑,不定愈加出彩。誠如他自述:「我生於漢中、長於漢中、工作於漢中,對這一方小城充滿了敬意。這一方由秦嶺、巴山拱衛的盆地,物產豐富、安寧平靜,平靜的讓人們幾乎會忘記了它。而它的高光時期大都是在戰亂年代,比如楚漢相爭、成就漢家基業的「兩漢」時期,又比如魏蜀相爭、成為諸葛亮北伐基地的「三國」時期,還有南宋偏安、成為宋金交戰前線的時期。到了近代的抗戰時期,沉寂了數百年的漢中似乎才又從夢鄉中醒來。我們這代人有責任挖掘出漢中歷史上的光彩。」


故宮文物裝箱待運的場景


事實是自海儒承擔書稿,便用多年治學積累的經驗,尋查史料,拜會學人,冒著酷暑去南京擋案館與北京故宮尋查當年史料。作田野調查的學人大都看重對當事者的採訪,因常會有意外的收穫。鮮活生動,與史料相互印證,能夠更接近事實。所以陳海儒也特別想採訪故宮文物遷儲漢中的見證人,但由於時間久遠,當事人大都過世。然而陳海儒並末放棄,不斷地打聽消息,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8月底他得知被譽為故宮博物院「大內總管」的梁金生先生要在銅川照金參加學術研討會。


作者(左一)訪問故宮護寶人梁廷煒的孫子梁金生先生(中)

 

當時,陳海儒正在南京擋案館查閱史料,驚喜之餘連夜乘車趕赴照金,見到並採訪了梁金生先生。梁先生得知故宮文物曾存放的漢中方面正挖掘史料,書寫這段被遺忘的往事也十分感動。據陳海儒講梁金生先生70餘歲,精神矍鑠,待人和善。其一家五代供職故宮博物院的情緣令人欽佩。梁金生先生從小就聽祖父與父親兩代護送故宮文物南遷的艱辛經歷,耳熟能詳,對故宮文物南遷的種種往事都十分熟悉。陳海儒有問必答,採訪最大的收穫是了解到有「中華第一文物」美譽的十面石鼓南遷漢中始末,使得心中的疑惑有了圓滿的解答。


石鼓及拓片


石鼓發現於唐初,有農民在陳倉一帶耕作時發現了十個石墩,皆通高二尺,直徑約一尺,石墩園而見方,因形如鼓狀被稱石鼓。其時,正值貞觀初年,百廢待興,發現石鼓,應為吉兆。唐朝名臣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顏真卿皆精於書體。石鼓顯世,在唐代即成熱門話題,引發書家、詩人進行了多方研究。

麻煩的是因石鼓刻字無題款,不知具體年月。於是歷代眾多學人依據石鼓形狀、筆劃字體、書寫內容對誕生年代爭論不休。諸多學人大家在石鼓誕生年代或持不同看法,但較為一致的是從文字為篆體上判定為周秦遺物,毫無疑問是全國發現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獲「石刻之祖」的美譽,更被康有為稱作「中華第一文物。」


文物車運船渡輾轉遷儲漢中途中情景

 

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寇併吞東三省,又不斷西進覬覦華北,為防日寇劫掠,有識之士不斷呼籲,1933年初,經過精選的故宮國寶便由北京啟運南下上海、南京儲放。抗戰前夕,故宮文物又面臨避開戰亂、大批國寶再次遷徙,周秦遺物石鼓自在其中。10面石鼓因系周秦古物,一致要求遷護,惜石鼓太重,遷運過程車載船運,不可預料之事太多,為免鼓上字跡損壞,多方設法,有高人建議採用綿性十足之的高麗紙」浸溼覆蓋整個石鼓,再用棉花包裹石鼓,紙幹後就會緊附石鼓,紙外再包棉被,用麻繩綑紮,如此幾層外衣放進木箱之中,箱內擋用稻草塞嚴,箱外再包鐵皮後封條。正是如此層層包裹,保證了歷經戰火,西渡黃河,幾經輾轉,石鼓也安然無恙。


這次陳海儒查清,為防不測,故宮文物分三路西遷內地。其中北路7286箱文物曾遷儲漢中文廟及褒城縣的張寨大廟、馬家祠堂、範氏祠堂等地,長達一年有餘,其時採用的保護方法,幾次轉移路線,以及沿途遭遇日機轟炸,翻越秦嶺時卡車側翻,看守衛士走火傷人……而故宮護送人員日夜堅守,捨命護寶……留下了許多珍貴往事,也在書中有生動描寫。


故宮文物存放漢中-老褒城-大成殿-馬家祠堂-張寨大廟

 

本書以詳實的檔案資料、鮮活的口述資料為基礎,揭密往事,還原真相,從七個方面進行闡述:故宮之前世今生,主要簡要概說故宮博物院之成立與發展簡史;故宮之典藏,主要介紹故宮重要文物;故宮風雲錄,主要介紹故宮博物院歷史上「經亨頤提案」與「易培基盜寶案」兩大重要事件,一者從反方面確立了故宮博物院的歷史地位,一者反映了故宮博物院內人事矛盾衝突等;故宮文物之南運西遷,主要介紹「九一八事變」之後故宮文物的遷留爭論與運滬儲京、「七七事變」之故宮文物分南路、中路、北路等三條線路分遷西北、西南數地的艱辛,反映故宮人典守之責、國人愛寶護寶拳拳之心;遷儲漢中之民間記憶,主要講述故宮文物遷儲漢中的經過及史跡,重點在於細節的挖掘及整理;故宮文物之兩岸三地,主要講述抗戰勝利之後,故宮文物的東歸、遷臺與北返,時代的大悲劇、歷史事件中的小人物、利益之下的文物權屬之爭等造成故宮文物分藏大陸及臺北兩岸三地的現狀。


陳海儒這本《故宮文物在漢中》全書脈絡清晰,史料詳實,敘事真切,文筆流暢,圖文並茂,閱讀之間,被歲月淹沒的那些往事會清晰浮在眼前……


漢中市文旅局領導與漢中學人聚會市博物館-左起王蓬-王耀-龔富裕-劉清河-苟保平-陳偉-黃建中-楊建民-王景元-左湯全-常虹-陳海儒-盧輝-張尚中

經典回顧:

王蓬|「湘西王」的生死之戀

王蓬|「川邊王」的是非功過

王蓬|話前世今生 講漢中故事

王蓬|文學生涯五十年感述

王蓬|古城遺韻  漢中人的鄉愁

王蓬|《張騫故裡多英傑 》:講清漢中先賢俊傑

王蓬|《天漢大地多勝跡》一一帶你了解漢中前世今生

王蓬/涇陽茯茶  一段傳奇

王蓬/茶葉中的藝人匠心

王蓬/茶的另一種生命

王蓬/陝西茶的一段輝惶


作者簡介

(說明:王蓬和他的著作)


王蓬,國家一級作家二級崗位(二級教授)曾任陝西作協副主席、漢中市文聯主席、作協主席。創作40餘年,結集50餘部。曾獲國家圖書獎、冰心散文獎、柳青文學獎、全國首屆徐霞客遊記獎等多項獎勵,並有多種著述翻譯國外。系國務院享受特殊津貼專家、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


文圖來源於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近日,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火熱播出。作為熱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古建築修繕的過程和技術,將數百年新舊交替的時光凝練出一個雋永片段。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用影像記錄了故宮在時代變遷中煥發出的嶄新活力。
  • ...一牆之隔的這裡,曾是故宮國寶的避難地,如今卻成了故宮文物紀念館
    在《國家寶藏》中,當事人親自講述了他們一家三代人共同守護南遷文物的感人故事。如果不是當事人的講述,我們可以已經將這個地方給遺忘了。如今這個地方已經是雜草叢生,爬山虎爬滿牆壁。從1933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了躲避日軍的侵略,為了保護祖先們給我們留下的文物的安全,就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文物南遷運動,將故宮的文物裝箱後,準備分為5批運往南京,可是沒有想到又遇上了「七七事變」,在南京告急的情況下,故宮文物又踏上了西遷的徵途。
  • 《我在故宮六百年》繼續講述修文物的故事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
  • 揭秘故宮博物院南遷史:上百萬件國家寶藏的戰時流浪記
    逛故宮迷故宮的人很多,但只有深入地了解故宮,才會感受到這個地方真正的分量和悲涼。而近代故宮文物的南遷史,也是最不應該被遺忘的往事。文物每次移動的背後,都寫滿了故事。越走近它,你越會發現當代故宮的動人之處。任何一國之民,對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所知。
  • 長篇小說《守藏》 講述故宮文物千裡南遷的傳奇之旅
    人民網北京7月7日電 2020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600年,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人民文學出版社近日推出由青春文學暢銷書作家玄色最新修訂、《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蕭寒作序的長篇小說《守藏》。這是與故宮、與故宮文物南遷、與抗日戰爭密切相關的一部作品,也是玄色繼《啞舍》(精裝)系列之後與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再度合作。
  • 戰火中,這3694箱故宮文物何處避難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一角 (南岸區文旅委供圖)說到南濱路上的安達森洋行倉庫,相信許多人不會陌生。但你可知道,這個倉庫和故宮文物頗有淵源,並成為故宮文物南遷這場大遷徙的見證者。12月25日,位於安達森洋行舊址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初步對市民開放。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日本人佔領北京八年,為什麼沒有搶走故宮裡的文物?」
    所以,歷史上的故宮文物南遷有著怎樣的故事?故宮真的沒有被日軍劫掠嗎?文物南遷事情還要從1933年開始說起。1933年日軍明顯加快了侵華的腳步。1月,山海關失守,此後日軍又先後佔領了熱河、察哈爾及河北省大部,進逼平津。這一年的2月起,為避戰火,故宮文物開始南遷之路。
  • 故宮裡的手藝人:在給故宮文物治病的高手
    作為目前唯一一部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新穎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地梳理了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的「復活」技術。5年前,《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製片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雷建軍走進故宮,編寫了10萬字的有關故宮文物修復的調查報告,他希望拍攝故 宮裡的手藝人,做一個真正體現當代故宮的片子。
  • 故宮人物與文物的前世今生
    從文學版故宮通史中,從國寶傳奇故事中,感受到故宮的溫度、溫情、溫馨,「故宮三部曲」講述中華文化的國脈、民脈、文脈。 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應紅介紹說,章劍華先生用近百萬字且配有404張罕見的珍貴照片,圖文並茂地展現了由故宮近百年的動蕩歷史,五年前我們出版過章劍華的《承載》,《承載》主要是講述故宮文物南遷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臺北故宮是大陸遊客臺灣遊的必到景點,東坡肉形石,和翡翠白菜這些鎮館之寶,讓遊客嘆為觀止。北京故宮藏品以宮殿,器物等大東西見長,臺北故宮藏品以書畫文物見長。書畫文物在中華文化傳承方面最具分量。"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北平安全受到威脅,故宮文物南遷迫在眉睫,被選中南遷的文物包括書畫、銅器、瓷器、象牙、琺瑯、善本等,共分5批,計19690箱62萬件。後來分批運送到了上海和南京。
  • 影片評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視聽語言
    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 中通過大量的全景鏡頭儘可能地展現出了文物修復的場景環境,讓觀眾切身感受到文物修復的現場,還原文物修復過程的真實性。比如,在講述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時,陳舊簡陋的工作場所與種類繁多的修復設施作為工作的大背景,既體現出故宮文物修復一代代的歷史傳承,又展示出修復師們在傳承古老手藝的同時結合現代科學的修復理念。
  • 聽古建工匠講述「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故事
    千龍網北京4月11日訊(記者 劉雯) 「梆、梆、梆」故宮儲秀宮院內,身著藍色工作服的韓玉海師傅正在對一根柱子進行局部修繕工作,旁邊來故宮參觀的遊客往來如織,不少人停下來駐足觀望,對此表示出極大的興趣。而這不過是韓師傅在故宮從事古建修繕工作30年來中的普通一天。
  • 《國寶奇旅》聚焦故宮文物守護人
    相比於故宮為題材的紀錄片,該劇首次聚焦故宮南遷的歷史史實,以軍官任弘毅(劉燁飾)與故宮文物工作者周若思(袁姍姍飾)護送國寶南遷為線索,講述了一段故宮文物守護人歷經了生死劫難的故事。從北京到南京的護寶戰線上,全方位展現了他們的一路艱辛,體現知識分子在國難當頭時的傲人風骨,導演花箐也身懷敬畏表示:「他們扛不動槍,但扛起了文物;他們無力阻止國土淪喪,卻誓死守護這不絕的文脈」。
  • 你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開奔馳
    單霽翔的前任院長鄭欣淼在任10年間,清點了全部文物,清退了盤踞在故宮內的其他單位。實事做了許多,但好名聲卻在一朝盡毀。2011年故宮失竊案發生之後,鄭院長黯然離開,幾度哽咽。而單霽翔,他是600年來第一個走完故宮9000多間房屋的人,他踩破了20雙布鞋,他捧紅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他把故宮文物做成淘寶爆品,他讓故宮1862690件文物獲得生命。如此院長,該是大家心中完美盡責的院長了,而他卻殫精竭慮,時刻警醒自己:只有不出事,才能做好事。
  • 影視評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視聽語言分析
    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年輕的視角講述了故宮內古老的文物及其文物修復的故事,第一次系統的梳理了我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
  • 國家頂級珍貴文物超九成,「網紅院長」單霽翔濟南講述故宮故事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7日訊這幾年出現了一股「故宮熱」,從紫禁城裡過大年到故宮上元燈會,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到網上數字博物館建設,故宮持續走高熱度的背後離不開前任院長單霽翔的努力。12月6日,由工商銀行山東省分行和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的「那一刻幸福年味」暨故宮文化講座在濟南舉行。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用600多張高清照片,展示了故宮博物院近年來在古建維護、文物修復、便民惠民和藝術傳播等方面的創新與成果。翔實的數據、生動的案例、詼諧的語言,讓現場掌聲不斷。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 揭秘文物修復師背後的故事(圖)
    一部講述一群「隱居」在故宮高牆內身懷絕技的文物修復大師的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今天登陸全國銀幕。清新乾淨的畫面,舒緩自然的敘事節奏,賦予了這部小成本電影寧靜內斂的氣質,並再次向「工匠精神」致敬。
  • 《我在故宮修文物》,你卻在故宮開大奔
    #最近故宮的新聞很多,有好的有壞的,但壞的那麼幾件都是讓人極度不舒服的,一個是故宮年夜飯,另一個就是故宮開大奔。要知道這確會對文物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害後果,至於背後有沒有特權階級優先支配社會資源,車輪有沒有碾壓底層對故宮的憧憬都是後話,等待官方的披露。
  • 我在故宮修文物 深度好文
    最近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被無數人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