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連天時,他們帶著故宮的國寶南下

2020-11-19 搜狐網

原標題:炮火連天時,他們帶著故宮的國寶南下

11月15日,故宮600年大展落幕。展覽展出的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徐顯卿宦跡圖冊》、太和殿屋脊上神獸、寧壽宮漆紗……這些文物能跨越千年時光、經歷戰亂動蕩與我們相遇,其背後是無數故宮人的堅守。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無論是故宮文物南遷,還是解放後文物追回,每一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故宮人最後都交上了令世界震驚的答卷。這之後有多少艱辛苦痛?又有多少迂迴曲折?

近日, 「青年作家王苗聊故宮的人與故事」主題直播帶廣大網友回顧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文物南遷及追回的歷史故事。作家王苗、初岸文學主編文雯在直播間與大家共讀王苗新書《天下太平》。該直播為搜狐文化重啟美好共讀沙龍系列之一,本文即依據直播及網絡資料整理而成。

▲共讀《天下太平》 左為王苗、右為文雯

主持文物南遷的「爺爺」

1931年「九一八事件」後,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東北,並進逼華北。為謀文物安全,故宮人決定將其南遷。路線避開天津,繞道南下,以免遭日軍襲擊。列車全部是鐵皮車,車頂四周均架起機槍,車兩旁逐段有馬隊隨車馳聚,每到一站,地方官派人上車交差。重要關口,車內熄燈。

▲集聚在午門前預備南遷的故宮文物 (故宮資料照片)

隨5批文物一同離開北平、走完全程「南遷」路的,有20位故宮人,其中包括馬衡、莊尚嚴、那志良等近10位故宮專家,還有工人、眷屬一大批。而主持文物南遷的,便是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青銅館館長的馬衡先生。

▲馬衡先生

護送文物遷移的他們,即要躲避戰亂,還要防止文物在途中受損。戰亂期間,能用的「倉庫」不是祠堂、廟宇,就是山洞。

南方天氣潮溼,白蟻滋生。為防白蟻破壞書畫、綢布等文物,故宮人在箱子底部墊上鵝卵石。白蟻畏光,它們要進入箱子的唯一辦法是在鵝卵石上用土築成隧道。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故宮人一天兩次伏在地上,拿著手電筒查看鵝卵石上是否有隧道,一旦發現隧道,就要把一堆箱子全部卸下來檢查,並在鵝卵石下挖深坑,傾倒防蟻藥水,再回填泥土。

而為了防止文物黴變,天氣晴好、相對平安的時候,故宮人就把文物定期拿出來晾曬。每一次晾曬都有專家在場,有衛兵把守,幾個人一起籤字。

故宮人們在護送途中並沒有中斷對文物的研究,甚至還曾挑選數百件精品,在上海、南京、成都、重慶、貴陽等地舉辦展覽。在重慶展覽期間,敵機經常來襲,因此展覽說明書上有如下提示:「如遇敵機空襲,大家依次撤退。」

▲故宮文物西遷途中

抗日戰爭結束,解放戰爭又爆發。到得戰爭後期,國民黨方面不斷給馬衡施壓,命令其將文物運往臺灣。但馬衡覺得不能把文物送過去,所以想盡辦法拖延時間。當時行政院幾乎是一天一封信催他,但他讓打包文物的同事「慢慢裝,別著急,千萬不要著急」。最後戰事越來越緊,國民黨的飛機來不了了,然後文物才留到了大陸,最後回到了北平。

從1933年2月第一批文物南遷,到1949年以後文物陸續北返,故宮人們帶著文物輾轉上萬公裡,播遷10餘省,百萬餘件文物無一損毀,他們的壯舉締造了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史的奇蹟。

追回國寶青銅壺的「王叔叔」

1944年,國民政府的教育部在重慶成立了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1945年9月在馬衡與梁思成兩位副主任的引薦下,王世襄被任命為平津區助理代表。他調查追回楊寧史青銅器一事,轟動全國。

▲王世襄先生

當時,王世襄宴請古玩商陳耀先、陳鑑堂、張彬青,得知淪陷時期河南等地出土的重要青銅器多數被德商楊寧史買去。楊寧史是禪臣洋行經理,洋行及住宅的地點在東城乾麵胡同中間路北。楊在天津也有洋行和住宅。

但楊不承認,後來王世襄實在沒辦法,就到乾麵胡同禪臣洋行去查看,恰好看見一個外籍女秘書在打字,文件內容是青銅器目錄。王世襄將目錄拿到手中,聲明就是為追查此批文物而來。女秘書說,目錄是德人羅越交給她打的。然後王世襄通過女秘書得知羅越在天津,然後馬不停蹄到了天津,但羅越說這批貨是楊寧史的。為了使楊承認有這批銅器,王世襄把羅越帶去天津,持目錄和楊對質。然後楊寧史這才承認那是我的。

雖承認,但楊也不想心甘情願將文物交給他。楊稱銅器在天津,但王世襄發現楊給的地點已經被軍隊給佔了,他們把院子翻了個底朝天也沒有找到。然後王又馬上回來找楊,最後才問出銅器在北京的一個倉庫裡。王世襄他們馬上趕到倉庫去,發現那批文物已經裝上車,馬上要運走了。還好王世襄及時趕到,才追回了楊的青銅器240件,其中包括價值連城的「宴樂漁獵攻戰銅壺」、「商饕餮紋大鉞」等。

▲宴樂漁獵攻戰銅壺

▲商饕餮紋大鉞

據專家稱,此批銅器在學術上甚有價值。1999年9月故宮博物院編輯出版的《故宮青銅器》一書著錄故宮所藏珍貴器物三百四十八件,其中包括楊氏舊藏和與其舊藏相同的器物。楊氏藏器皆為生坑器物,類別全、涵蓋廣、時代序列完整、器型和花紋圖案精美,其珍貴程度超過其它各家藏品。最為著名的是戰國宴樂漁獵攻戰紋青銅壺。楊氏青銅器被故宮接收後不久,參展南京的勝利後第一次文物展覽,引起轟動。

▲1946年1月22日,故宮絳雪軒,點收楊寧史青銅器後合影留念。

(前排左起:康斯頓,沈兼士,楊寧史,羅越,王世襄;後排左起:於思泊,趙儒珍,鄧以蟄,曾昭六,董洗凡。)

正是因為馬衡、王世襄這樣一代又一代「國寶在,人在」故宮人的守護,我們今天才得以與上千年珍貴文物重逢。

「巍巍故宮,古物攸同。瑰姿瑋態,百代是崇。殷盤周彝,唐畫宋瓷。億萬斯品,羅列靡遺。誰其守之,惟吾隊士;誰其護之,惟吾隊士!」 《故宮守護隊隊歌》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起,響徹至今,依舊盪氣迴腸,動人心魄。

資料來源:

《故宮文物南遷路:19557箱文物經歷盡劫難卻無一受損》文匯報

《文物南遷》故宮博物院

文 | 張露曦

審 | 任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紀錄片《臺北故宮》第一集:國寶遷臺
    1933年,為躲避日軍戰火,故宮博物院等幾家機構精選了一萬九千多箱珍貴文物緊急南下。這次大遷徙歷經14年,輾轉貴州、四川、陝西等地,行程十幾萬裡,直到1947年12月又被全部運回南京,暫時存放在南京水西門內的朝天宮。1937年故宮博物院在這裡設立了南京分院。
  • 袁姍姍要帶著故宮流浪?浙江衛視《國寶奇旅》劇情漸入佳境
    首部文化諜戰國寶劇《國寶奇旅》在浙江衛視熱播一周以來,收視率穩步走高,網絡口碑不斷攀升,被贊為「春節檔最熱血好看的紅色劇」。這部劇由花箐執導,影帝劉燁和實力派小花袁姍姍主演,書寫了上世紀30年代中華兒女在國難當頭之際,勇敢肩負歷史賦予的使命、堅定捍衛國寶和國家利益的赤子情懷。在昨晚播出的劇情中,敵對勢力加快了阻止故宮文物南遷的進程,男女主角的感情也面臨新的考驗。
  • 這個春節,故宮裡的國寶竟然離家出走了!?
    帶著對這隻口紅的喜愛,我對來自故宮的一切充滿了孩子般的好奇,繼而進行了地毯式探索。我發現,來自故宮的國寶們,可真是太敬業了叭...先是在《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大膽自曝「整容過程」花式出道,令人驚喜的是,在國寶的現身說法後,文物保護修復師這一職業漸漸被大家關注。
  • 《國寶奇旅》聚焦故宮文物守護人
    抗戰懸疑劇《國寶奇旅》將於2月6日登陸江蘇衛視幸福劇場。相比於故宮為題材的紀錄片,該劇首次聚焦故宮南遷的歷史史實,以軍官任弘毅(劉燁飾)與故宮文物工作者周若思(袁姍姍飾)護送國寶南遷為線索,講述了一段故宮文物守護人歷經了生死劫難的故事。
  • 夜宴故宮 國寶佐餐
    想來每一個初次去臺灣旅行的正常人都不會錯過臺北的故宮博物院,要曉得,此地館藏件件國寶,因為國寶數量太多只能輪流展示之故,據說想全部看完至少需要30年……形勢如此嚴峻,我居然還沒進去參觀,而只是去了門口的故宮晶華吃——國寶宴席。
  • ...一牆之隔的這裡,曾是故宮國寶的避難地,如今卻成了故宮文物紀念館
    而在2016年10月的時候,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來重慶講學時,也專門去考察了這個地方,回京後先後三次召開院務會,最終決定在在這個地方修建「故宮學院(重慶)」,這裡就是位於南濱路海獅路2號的安達森洋行舊址。
  • 兩岸故宮血脈相連:國寶當年怎樣被搬去臺灣
    但正當工人們開始搬運的時候,不知從哪裡忽然擁進來一大批人,男女老少都有,還帶著很多行李。他們都是國民黨海軍司令部的人員及家屬,在得知這艘船要駛往臺灣時,都擠上了船——誰都看得出來,在解放軍的攻勢下,南京朝不保夕。「崑崙號」在1948 年被改造成運輸艦,有前後兩個船艙。那些海軍司令部人員和家屬,很快就佔滿了後艙。
  • 守護國寶70年,從紫禁城到臺灣島,那志良與故宮珍寶的奇幻漂流
    關注微信公眾號「朕聽」(zhentingwx),給小主講講你不知道的奇聞趣事主播:魚公子1假使一個人的一生,漫長而單調,終生只為一件事情,兢兢業業卻又默默無聞31933年2月6日,25歲的故宮一等辦事員那志良整裝待發,即將押送故宮文物南下。故宮國寶南遷避亂,自兩年前的九一八事變後,就已開始動議。用時任院長易培基的話說:「國亡,尚有復國之日;文化一亡,則永無補救。」自此,一場綿延幾十年的萬裡漂泊,拉開了序幕。
  • 喜馬拉雅獨家上線臺北故宮前院長周功鑫講述國寶檔案節目
    》13日獨家上線喜馬拉雅,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錄製的首檔長篇音頻節目,也是首次系統性地向大眾講述臺北故宮國寶的故事。  作為文創產業領路人,周功鑫讓故宮「萌」起來成為網紅。她引入多種產業,合作研發「翠玉白菜」傘、墜馬髻頸枕、「朕知道了」膠帶等爆款文創產品,使得臺北故宮躋身全球最受歡迎博物館前十名,並不斷刷新文創產值。周功鑫在節目中說:文物不是冷冰冰的,要讓她變成摸得著、帶著走的文化印象。一個成功的博物館應該讓觀眾願意常來,當做生活裡的選項。
  • 北京故宮文化《金甌永固杯》國寶再造,禮獻故宮600周年!
    故宮600年華誕,紫禁城裡首次過大年!《金甌永固杯》作為故宮首次再造出品,不僅見證了這一盛大時光,還被寶蘊樓永久珍藏。整體造型呈「鼎」型,象徵社稷江山,寓意基業穩固;正放為國寶金樽,倒放如皇冠,象徵皇家尊貴。 昔日帝王「祈福國寶」,今日的「旺家旺業聚財之寶」。
  • 《國寶奇旅》將真實事件搬上螢屏 劉燁袁姍姍護送國寶南遷
    最近,故宮終於當了「主角」——由袁姍姍、劉燁領銜主演的年代劇《國寶奇旅》在江蘇衛視熱播。 《國寶奇旅》有兩條線索齊頭並進:一條是根據真實歷史呈現的故宮文物從北平到南京的遷徙之旅;一條是愛國軍官任弘毅(劉燁飾)與故宮文物管理員周若思(袁姍姍飾)的愛情故事。目前,劇情發展結束了在北平的戲份,進入驚心動魄的火車諜戰,一場生死較量正式展開。
  • 他是故宮頭號「活字典」,守護國寶70年,掌管180萬件文物,終其一生
    沒錯,此時距遜帝溥儀被鹿鍾麟趕出故宮,才只有一個多月,距離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則還有一年多的時間。這時的紫禁城裡,只有一個「清室善後委員會」,是專為清理故宮國寶而臨時設立的組織。造化之下,那志良小小年紀,已成「初創元老」。
  • 樂山故事|故宮國寶南遷,藏寶樂山安谷鎮(二)
    14年前(2006年),我在樂山日報副刊部當記者,接到採訪故宮國寶南遷樂山的任務後,先是走訪了市中區安谷鎮,聽當年給國寶釘木箱子的八旬老人竇洪海講述國寶往事,探尋藏寶的老祠堂和老廟子遺址,聽竇大爺講國寶魚盆見水而遊的稀罕事。如今,老人家已經去世多年,當年他否認了我關於「陽光折射」的猜測,魚盆到底真相如何,恐怕很難得知了。
  • 2019 年故宮爆款是它沒錯了!《國寶奇旅》一炮打響,原著作者章劍華接受採訪
    劉燁、袁姍姍、張瑞涵、秦杉、劉思彤等主演的抗戰懸疑劇《國寶奇旅》,再現抗戰時期故宮國寶南遷的傳奇經歷,一炮打響。開播兩天,收視率進入前列,引發觀眾期待。這部劇將有哪些亮點?劇中哪些文物有望成為 " 爆款 "?《國寶奇旅》原著作者章劍華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提前揭秘。
  • 臺北不是「臨時倉庫」,這些國寶告訴你何德何能敢稱「故宮」!
    人們總喜歡將故宮博物院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相比較,兩者同為「故宮」,究竟孰優?結果無一例外都判定給了北京的那位!對於臺北,不能稱其為「故宮」,只能說是個「臨時倉庫」!研習君今天可要為臺北故宮站站臺。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依其藝術性的高下,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
  • 靳東張子楓揭秘故宮國寶
    12月6日晚,《國家寶藏》第三季首期節目來到了故宮博物院,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金嵌珍珠天球儀和午門三件國寶亮相,靳東、張子楓帶領觀眾感受紫禁城的脈搏。這不是故宮第一次亮相《國家寶藏》。一個伏筆《國家寶藏》Logo文物原來是它很多熟悉《國家寶藏》的觀眾都注意到了,節目Logo的「藏」字中間放置了一件國寶,其實是故宮的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從1930年代開始,故宮國寶在20世紀的顛沛流離,見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個巨大傷痛。,當時的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理事長翁之灝,邀集常務理事朱家驊、王世傑、傅斯年、徐鴻寶、李濟等座談,在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已回北平主持故宮本院工作)缺席的情況下,理事會做出了擇選故宮文物運送臺灣地區的決定。
  • 他用「輕功」成功盜走故宮價值15億的國寶,被捕後,揭開輕功謎團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人叫做武慶輝,於1940年出生在山東省壽光市,當時新中國成立時武慶輝還只有十歲,等到新中國成立後,就發生了5起被盜案,其中「新中國故宮盜寶第一案」就是出自年僅
  • 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七大國寶,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眼
    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
  • 「北溝傳奇」:故宮國寶深藏臺中山洞的那些往事
    從1930年代開始,故宮國寶在20世紀的顛沛流離,見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個巨大傷痛。2020年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故宮文物遷存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以及「編輯出版」等六大單元,以院史資料室集藏之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遷臺前賢后人提供之舊照史料,呈現部分故宮文物遷到臺灣地區初期的歷史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