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炮火連天時,他們帶著故宮的國寶南下
11月15日,故宮600年大展落幕。展覽展出的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徐顯卿宦跡圖冊》、太和殿屋脊上神獸、寧壽宮漆紗……這些文物能跨越千年時光、經歷戰亂動蕩與我們相遇,其背後是無數故宮人的堅守。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無論是故宮文物南遷,還是解放後文物追回,每一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故宮人最後都交上了令世界震驚的答卷。這之後有多少艱辛苦痛?又有多少迂迴曲折?
近日, 「青年作家王苗聊故宮的人與故事」主題直播帶廣大網友回顧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文物南遷及追回的歷史故事。作家王苗、初岸文學主編文雯在直播間與大家共讀王苗新書《天下太平》。該直播為搜狐文化重啟美好共讀沙龍系列之一,本文即依據直播及網絡資料整理而成。
▲共讀《天下太平》 左為王苗、右為文雯
主持文物南遷的「爺爺」
1931年「九一八事件」後,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東北,並進逼華北。為謀文物安全,故宮人決定將其南遷。路線避開天津,繞道南下,以免遭日軍襲擊。列車全部是鐵皮車,車頂四周均架起機槍,車兩旁逐段有馬隊隨車馳聚,每到一站,地方官派人上車交差。重要關口,車內熄燈。
▲集聚在午門前預備南遷的故宮文物 (故宮資料照片)
隨5批文物一同離開北平、走完全程「南遷」路的,有20位故宮人,其中包括馬衡、莊尚嚴、那志良等近10位故宮專家,還有工人、眷屬一大批。而主持文物南遷的,便是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青銅館館長的馬衡先生。
▲馬衡先生
護送文物遷移的他們,即要躲避戰亂,還要防止文物在途中受損。戰亂期間,能用的「倉庫」不是祠堂、廟宇,就是山洞。
南方天氣潮溼,白蟻滋生。為防白蟻破壞書畫、綢布等文物,故宮人在箱子底部墊上鵝卵石。白蟻畏光,它們要進入箱子的唯一辦法是在鵝卵石上用土築成隧道。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故宮人一天兩次伏在地上,拿著手電筒查看鵝卵石上是否有隧道,一旦發現隧道,就要把一堆箱子全部卸下來檢查,並在鵝卵石下挖深坑,傾倒防蟻藥水,再回填泥土。
而為了防止文物黴變,天氣晴好、相對平安的時候,故宮人就把文物定期拿出來晾曬。每一次晾曬都有專家在場,有衛兵把守,幾個人一起籤字。
故宮人們在護送途中並沒有中斷對文物的研究,甚至還曾挑選數百件精品,在上海、南京、成都、重慶、貴陽等地舉辦展覽。在重慶展覽期間,敵機經常來襲,因此展覽說明書上有如下提示:「如遇敵機空襲,大家依次撤退。」
▲故宮文物西遷途中
抗日戰爭結束,解放戰爭又爆發。到得戰爭後期,國民黨方面不斷給馬衡施壓,命令其將文物運往臺灣。但馬衡覺得不能把文物送過去,所以想盡辦法拖延時間。當時行政院幾乎是一天一封信催他,但他讓打包文物的同事「慢慢裝,別著急,千萬不要著急」。最後戰事越來越緊,國民黨的飛機來不了了,然後文物才留到了大陸,最後回到了北平。
從1933年2月第一批文物南遷,到1949年以後文物陸續北返,故宮人們帶著文物輾轉上萬公裡,播遷10餘省,百萬餘件文物無一損毀,他們的壯舉締造了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史的奇蹟。
追回國寶青銅壺的「王叔叔」
1944年,國民政府的教育部在重慶成立了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1945年9月在馬衡與梁思成兩位副主任的引薦下,王世襄被任命為平津區助理代表。他調查追回楊寧史青銅器一事,轟動全國。
▲王世襄先生
當時,王世襄宴請古玩商陳耀先、陳鑑堂、張彬青,得知淪陷時期河南等地出土的重要青銅器多數被德商楊寧史買去。楊寧史是禪臣洋行經理,洋行及住宅的地點在東城乾麵胡同中間路北。楊在天津也有洋行和住宅。
但楊不承認,後來王世襄實在沒辦法,就到乾麵胡同禪臣洋行去查看,恰好看見一個外籍女秘書在打字,文件內容是青銅器目錄。王世襄將目錄拿到手中,聲明就是為追查此批文物而來。女秘書說,目錄是德人羅越交給她打的。然後王世襄通過女秘書得知羅越在天津,然後馬不停蹄到了天津,但羅越說這批貨是楊寧史的。為了使楊承認有這批銅器,王世襄把羅越帶去天津,持目錄和楊對質。然後楊寧史這才承認那是我的。
雖承認,但楊也不想心甘情願將文物交給他。楊稱銅器在天津,但王世襄發現楊給的地點已經被軍隊給佔了,他們把院子翻了個底朝天也沒有找到。然後王又馬上回來找楊,最後才問出銅器在北京的一個倉庫裡。王世襄他們馬上趕到倉庫去,發現那批文物已經裝上車,馬上要運走了。還好王世襄及時趕到,才追回了楊的青銅器240件,其中包括價值連城的「宴樂漁獵攻戰銅壺」、「商饕餮紋大鉞」等。
▲宴樂漁獵攻戰銅壺
▲商饕餮紋大鉞
據專家稱,此批銅器在學術上甚有價值。1999年9月故宮博物院編輯出版的《故宮青銅器》一書著錄故宮所藏珍貴器物三百四十八件,其中包括楊氏舊藏和與其舊藏相同的器物。楊氏藏器皆為生坑器物,類別全、涵蓋廣、時代序列完整、器型和花紋圖案精美,其珍貴程度超過其它各家藏品。最為著名的是戰國宴樂漁獵攻戰紋青銅壺。楊氏青銅器被故宮接收後不久,參展南京的勝利後第一次文物展覽,引起轟動。
▲1946年1月22日,故宮絳雪軒,點收楊寧史青銅器後合影留念。
(前排左起:康斯頓,沈兼士,楊寧史,羅越,王世襄;後排左起:於思泊,趙儒珍,鄧以蟄,曾昭六,董洗凡。)
正是因為馬衡、王世襄這樣一代又一代「國寶在,人在」故宮人的守護,我們今天才得以與上千年珍貴文物重逢。
「巍巍故宮,古物攸同。瑰姿瑋態,百代是崇。殷盤周彝,唐畫宋瓷。億萬斯品,羅列靡遺。誰其守之,惟吾隊士;誰其護之,惟吾隊士!」 《故宮守護隊隊歌》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起,響徹至今,依舊盪氣迴腸,動人心魄。
資料來源:
《故宮文物南遷路:19557箱文物經歷盡劫難卻無一受損》文匯報
《文物南遷》故宮博物院
文 | 張露曦
審 | 任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