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O映像現場丨十一月的深圳,指向海洋的Taiwan紀錄片回顧

2020-11-18 騰訊網

影展單日和雙日通票優惠僅剩最後兩天!周日(11月8日)零點起,觀眾仍可購買單場票觀影,但將無緣通票優惠和通票贈送的新亞洲影志精美T恤。

在特區成立40周年之時,各式深圳經驗、模式似乎還未以電影與藝術之名來加入這場話語的歡慶。不管是早期的盜版作者電影,連綿不斷的獨立電影放映,名目繁多的當代電影之符號、意向與場景,與如今成為電影敘事、紀錄時代精神的主體,深圳以及其超越地理範疇的深圳精神所指向的生命力、異質性與先鋒性,一直與電影有關。

於是,新亞洲影志第12期工作坊如約而至。

工作坊詳情請點擊:新亞洲影志|第12期工作坊「專業疏通電影」

詳細影片排期,可點擊海報查看大圖

海報設計:新亞洲影志廣州工作坊學員李景宇

深圳的自由與能量,與海洋有關。本次的影片回顧,也指向海洋的方向,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前來觀看。

「Taiwan紀錄片回顧專題」(由TaiwanDocs授權),作為新亞洲影志的第26期影人會,相比之前的專題「韓國釜山電影節AND回顧」、「首爾獨立影展回顧」、「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回顧」,這次的影像是物理距離最近的一次,卻也是更來之不易的互通。

來自臺灣的11部紀錄影像(6部長片,5部短片),時間跨度從1966到2019,半個世紀的光陰流轉與世事變遷,將在深圳的一塊電影院熒幕上流動、投射到敘事的另外一端。

陳耀圻《上山》劇照

本次選片也很難能可貴地呈現臺灣島嶼與其勾連地帶的更邊緣的群體,原住民,東南亞共產革命者,留臺老兵,底層少女……紀錄片作者們不僅提供了具體而微的人物情景、社會議題,也嘗試對影像文本進行歷史性和社會性地去殖民去權威建構,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寫實性的社會面貌,也有嚴肅的電影視野(購票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兩種人物形象在此次的紀錄片群落裡異常豐滿,老兵與原住民。作為臺海兩岸與島內歷史的轉折點,上個世紀的日本侵華戰爭與國共內戰,將許多從未離開過田地與鄉村的農民變成軍人,背井離鄉,輾轉萬裡,留守臺灣之時又再度成為農民、藍領工人,在島內築壩墾田或從事基層勞動。

陳耀圻拍攝於1967年的膠片電影短片《劉必稼》呈現了一個這樣的老兵形象,內斂自重,以勞動抵抗鄉愁,影片在六十年代臺灣戒嚴的高壓和充斥著單調宣傳片的視聽環境中,異軍突起,被譽為臺灣影史上第一部真實電影。與此片同期被高清修復的陳耀圻的另外三部短片《后羿》《上山》《年去年來》也是陳在六十年代的先鋒創作,現實主義的肌理與實驗性的影像語言均在當年一經問世就成為話題之作,開創時代先聲。

陳耀圻《劉必稼》劇照

《河北臺北》中刻畫的老李卻呈現出一個滿口髒話詛咒、性格外放的老兵形象。踏上尋訪老李故鄉和經歷的導演李念修,作為老李的女兒,一次次發現父親那些看似虛幻的絮叨回憶,竟能和當地人的歷史記憶對上。刺青、女裝、病痛、夢境等具身化的體現,既有戰爭的物理痕跡,也是心理上流離與鄉愁的映照,與生活勾連,與歷史纏繞。

老李個人離散遷徙的故事是臺灣底層外省老兵的縮影,也是臺灣移民史的一部分。對於戰爭和個體生命傷痛的檢視,讓洪子健在《潰爛 癒合 掩藏》中將鏡頭直接對準因日本對華細菌戰而畢生飽受開放性傷口折磨的大陸老農,數年輾轉各地持續記錄,在民族主義框架之外去反思戰爭以及戰後姍姍來遲的社會機制、民間救助。鏡頭注視這些長年被汙名化的戰爭受害者與ta們的潰爛傷口,賦予傷痛以尊嚴。

李念修《河北臺北》劇照

日據臺灣的殖民歷史與島內政治,也是探尋臺灣原住民現狀與心路歷程的溯源點。《好久不⻅德拉奇》和《32公⾥~60年》均是泰雅部落內的年輕一代女性,手持攝像機,講述自己部落人的故事。

莎韻⻄孟以小米(泰雅族語為「德拉奇」/trakis)作為泰雅族的物質和精神象徵,串聯出三個泰雅家庭在臺中環山部落中面臨的日常困難,以親情和部落情誼為紐帶面向傳統與現代生活。

臺灣第一位原住民女導演陳潔瑤以歷史檔案素材和自己長期的紀錄影像,勾勒出南澳泰雅族人在被迫遷徙定居平地之後的尋根之旅,既是身體跋涉也是心靈錘鍊。《未來無恙》也是女性導演賀照緹長期紀錄與陪伴兩位邊緣少女的歷程。

歷時7年,少女的艱難成長無不折射出社會結構性的問題,從原生家庭的缺席與暴力到個體情感的缺失與自救,以及長期處於被剝削位置的原住民及其子女。但影片還是指向未來,指向希望,由少女的堅韌到不同代際女性之間的互助,使得影片本身也成為理解、陪伴共同體的一部分。

賀照緹《未來無恙》劇照

本次回顧還帶來焦點影人廖克發的兩部影片,他將影像的地理時空帶到自身成長的馬來西亞,所聚焦的革命者與原住民經歷,是東南亞語境之下的大歷史敘述與家庭故事。

《不即不離》向缺席的父親發問,踏上尋找公公(祖父)的旅程,揭開家族對於公公個人和馬共歷史的記憶,呈現父輩歷史、家庭敘事與官方敘事的交織,以及離散各地的馬共成員與馬來西亞不即不離的關係。《還有一些樹》串聯兩條敘事主線:一是原住民奴役史、政權的同化政策和現今的土地權益困境,二是親歷者講述513事件(1969年發生在馬來亞半島的種族衝突事件),指向馬來社會的族群政治。

廖克發以人類學的眼光,關照歷史中有血有肉的人,叩問歷史、政治和人性。同時也賦予植物和地景以鏡頭,提醒我們在各類敘事之外,還有客觀的見證者,演繹樹木目擊和記憶歷史事件的的詩學,詢問「種族」之外的視野是否有可能。

廖克發《不即不離》劇照

如果說深圳是在籠統的北南文化氣質分野之下的南方,此次回顧的影像,是南方更廣闊地帶裡的原居民,遷徙者以及從南而來的對於北方大陸的回望。

值得一提的是,片單中的許多影片受到臺灣公共電視臺的資助,並且在電視上播出,讓這些旨在講述邊緣人群、抵抗記憶消失的影像成為更大眾化的公共記憶。如今,這些影片將來到深圳,建立起時空通道,邀請你我去感知、理解歷史江海之下的更多溪谷與流淌其中的帶笑之淚。

回顧片單

《不即不離》

Absent Without Leave

廖克發 / 諶靜蓮 | 2016 | 84 min | 彩色

2018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臺灣競賽優等獎

& 華人紀錄片首獎

2016 新加坡國際影展 觀眾票選獎

2016 釜山國際影展 超廣角紀錄片競賽單元

2016 臺北電影節

2016 高雄電影節

35年前,這裡曾經是我出生、成長的老木屋。這裡不只是家族三代人的記憶,同時也是我對祖父母最後的記憶。直到長大成人,我才明白,長掛在老家大廳上的那張畫像是我從未見過的阿公。60年來,這張畫像成為家人的禁忌,沒人能提及這個男人,他的名字,或是任何他的過去。這部紀錄片即是關於我們對於他的追尋,以及愛與恨。

《還有一些樹》

The Tree Remembers

廖克發 | 2019 | 88 min | 彩色

2019 新加坡國際電影節 亞洲視野單元

2019 韓國DMZ紀錄片國際影展 亞洲競賽單元

2019 第56屆金馬獎 最佳紀錄片入圍

2019 臺北電影獎 最佳紀錄片、混音、配樂獎提名

「斧頭所遺忘的,樹木會記得」

影片從一封來自1969年的信開始追溯,談及獨立前原住民被奴役的黑暗歷史,直到1969年發生的種族衝突事件。影片記錄下這些不被談論及允許的回憶,探討種族之間造成仇恨與隔閡的原因。

《潰爛 癒合 掩藏》

Opening Closing Forgetting

洪子健 | 2016 | 79 min | 彩色

2020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臺灣競賽入圍

2018 釜山國際影展 超廣角單元:最佳紀錄片

七十年來,一群中國農民飽受開放性傷口所苦。二戰時日本所投下的生物武器,讓這些倖存者默默承受傷口之磨難。導演用十年以上的時間,長期追蹤記錄其中幾位受害者,目睹他們所承受的磨難,以及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是如何被漠視被遺忘的。

《好久不見德拉奇》

Millets Back Home

莎韻西孟| 2013 | 72 min | 彩色

2016 日本國際環境映畫祭

2015 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 亞洲千波萬波

2013 英國倫敦原靈影展

2013 加拿大原住民影展 閉幕片

泰雅族語稱小米為「德拉奇」(Trakis),本片透過導演視角與口述旁白,交互講述三個家庭的日常。一位泰雅族奶奶在先生去世後,與孩子整理一個有機菜園並開始複種傳統作物小米。從小在部落長大的詹姆士,在畢業那天,與父親陷入冷戰。從外地嫁到環山部落的惠娟,努力製作小米醃肉,希望從公公那裡傳承泰雅食物的味道。三個家庭故事,透過小米的栽種與烹煮和餐桌上的交流,再度連結起來。

《32公裡~60年》

32 Km - 60 Years

陳潔瑤 | 2018 | 20 min | 彩色

那年,部落年輕人又開始發起回老部落的尋根活動。快七十年沒有人住的部落幾乎沒有路可以走,Wilang拖著快八十歲的身體跟我們一起上山。隨著Wilang腳步,尋根像是一條穿越時空的路,而下山後老人家的夢境也穿越了那些時代記憶……

《河北臺北》

Hebei Taipei

李念修 | 2015 | 91 min | 彩色

2016 臺北電影獎 最佳紀錄片

2016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臺灣競賽單元

2015 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 國際競賽單元

2015 臺灣國際女性影展 臺灣競賽首獎

2015 韓國DMZ國際紀錄片影展 全球視野單元

2015 夏威夷國際電影節 紀錄長片競賽單元

出生於中國河北的老李因為戰爭來到臺灣,一待60年不曾回去,但在夢裡,他已經踏上故土千百回,每回都是血流成河的景象;寂寞時,他穿戴假髮女裝,想彌補錯失的璀璨年華。作為老李女兒的導演總認為父親述說的人生是一番虛構,直到履行承諾,踏上他從未實現的返鄉路,才發現戰事回憶與鄉愁情感的難受之重。

《未來無恙》

Turning 18

賀照緹 | 2019 | 87 min | 彩色

2020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臺灣競賽單元

2019 臺北電影節 媒體推薦獎

2019 香港國際紀錄片節 最佳華語紀錄長片

2019 荷蘭亞洲電影節 最佳導演

2018 釜山國際影展 超廣角紀錄片競賽單元

對多數人來說,不論遇到多少挫折與困難,「家」是永遠回得去的地方、是遮風避雨的靠岸。但對小珍、沛宜來說,卻是渴望而不可得的所在。在結構性貧窮的大背景下,小珍背負著充滿傷痛的過去,奮力向未來拼搏;而沛宜則是透過對愛的追尋,在跌撞中摸索幸福樣貌。她們眼前的未來有些迷茫。

陳耀圻短片合集

《后羿》

The Archer

1966| 5 min | 黑白

導演於美國UCLA攻讀電影碩士時的習作,從故事、劇本到人物設計皆獨立完成。西方小孩用英語旁白講述「后羿射日」傳說,童言童語配上古典東方畫風,產生意外指涉。1967年在《文學季刊》主辦的發表會與《上山》《劉必稼》在臺問世。

《上山》

The Mountains

1966 | 19 min | 黑白

「上山」是知名文藝片導演陳耀圻的早期作品,顛覆當時多為「國家觀點」的政宣電影,在1960年代即展現出深具現代色彩的紀錄片,寫實反映當時一心嚮往自由、同時也受到現實束縛的年輕人,也顛覆了大眾對臺灣紀錄片影史的認知。

《年去年來》

Through the Years

1966 | 11 min | 黑白

融合虛構與紀實,在美國西部拓荒史流傳著:「每造一哩鐵路,就死一個華人移工。」且沿途城鎮還有軍隊駐守,將印地安人隔離在外。在紀實鏡頭下,觀眾可見奔馳的火車、頹圮的堡壘、死寂的荒漠,配上華爾茲舞曲,與刻意呈現的遊客笑顏形成強烈對比。

《劉必稼》

Liu Pi-Chia

1967 | 27 min | 彩色

老兵劉必稼在湖南老家接受徵召,隨國民政府來臺,天色在山巒間微微透亮,他和戰友們早已挑著扁擔,在冰冷溪水裡築起花蓮豐田大壩,藉由調查式的問答,闡述他生活與心情。50年前,本片導演因赴美攻讀碩士完成此片,在藝文界引起極大震撼,被譽為臺灣影史上第一部真實電影。

影片排期

本次回顧影像活動皆為DCP數字拷貝放映。

*有映後連線交流場次。

相關焦點

  • 新亞洲影志|影人會第26期:Taiwan Docs紀錄片回顧
    新亞洲影志的第12期工作坊來到了深圳,在特區成立40周年之時,各式深圳經驗、模式似乎還未以電影與藝術之名來加入這場話語的歡慶。不管是早期的盜版作者電影,連綿不斷的獨立電影放映,名目繁多的當代電影之符號、意向與場景,與如今成為電影敘事、紀錄時代精神的主體,深圳以及其超越地理範疇的深圳精神所指向的生命力、異質性與先鋒性,一直與電影有關。
  • 混響與低鳴 | 《不即不離》領銜深圳Taiwan Docs紀錄片回顧展第一天
    原創 凹凸鏡DOC 凹凸鏡DOC11月14日,新亞洲影志的第12期工作坊來到了深圳,作為工作坊重要環節之一,「臺灣紀錄片回顧專題」 (由TaiwanDocs授權)是其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 陳耀圻與臺灣60年代先鋒思潮丨Taiwan Docs紀錄片回顧
    ,帶來「Taiwan紀錄片回顧專題」 (由Taiwan Docs授權)。來自臺灣的11部紀錄影像(6部長片,5部短片),時間跨度從1966到2019,半個世紀的光陰流轉與世事變遷,將在深圳的一塊電影院熒幕上流動、投射到敘事的另外一端。月光放映計劃作為此次回顧影像的先導觀影小組,將通過獨立/集體寫作來評薦此次回顧的影片。本文作為先導文字的第三篇,向大家介紹本次回顧的重磅節目,陳耀圻導演短片合集。
  • Taiwan Docs紀錄片回顧 | 陳耀圻與臺灣60年代先鋒思潮
    新亞洲影志第12期工作坊與第26期影人會來到深圳,帶來「臺灣紀錄片回顧專題」 (由Taiwan Docs授權)。
  • 再見了,小梅沙海洋世界正式停業!一代深圳人的童年回憶即將變樣……
    對深圳人來說,小梅沙海洋世界真的是再熟悉不過了從1999年起它陪伴了我們整整20年圖源:深圳小梅沙海洋世界20年前6月的一天深圳的東邊建起了一座藍色世界小梅沙海濱三面環山,一面看海擁有四大劇場,九大展館1999年海洋世界落成時的遠景(圖源:深圳小梅沙海洋世界)這裡承載著許多深圳人的記憶
  • 在高速公路上學遊泳丨我們試圖拼湊出一個完整又破碎的生命
    採訪 編輯丨 印雪撰稿丨餘雅琴 印雪DOCO編輯部全新推出【DOCO薦片會】板塊,旨在讓紀實影像的從業者從專業的角度
  • GoalBlue 為藍出品《每個人的海洋》音樂紀錄片,致敬世界海洋日
    GoalBlue為藍與新華網聯合發起6.8海洋日公益活動,該公益活動以《每個人的海洋》音樂紀錄片的形式開啟,號召公眾關注海洋問題,保護海洋。青年代表郭麒麟作為GEGM地球守護使,呼籲廣大青年人參與到保護海洋的行動中來。
  • 黑鯨:教條與懷疑,海洋樂園是天堂還是地獄?
    採訪 編輯丨 印雪撰稿丨孫紅雲 印雪DOCO編輯部全新推出【DOCO薦片會】板塊,旨在讓紀實影像的從業者從專業的角度,為讀者篩選最值得觀看的影片
  • 海洋紀錄片推薦 海洋巨獸
    海洋,深邃而神秘。然而,我們大多數人無法身臨其境,到海洋裡看看那裡到底有什麼?幸好有了這些海洋類紀錄片,用畫面和音樂,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探索海洋的大門,完整呈現海洋的壯美與遼闊。傳播海洋文化,共建海洋生態,海洋網推出《海洋紀錄片》欄目,為喜歡海洋熱愛海洋的人士,推薦那些精彩的海洋紀錄片。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海洋記錄片——《海洋巨獸》,是《自然密碼》雜誌的2011年特輯系列,主要介紹生活在海洋中的鯨類和生活與海洋密切相關的鰭腳目動物和北極食肉動物。
  • 深圳全面加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服務「海洋強國」重大戰略,深圳牢記囑託、勇擔使命,努力加快「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夙願,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深圳發展海洋事業有決心有信心2020年9月30日,深圳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首次官宣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最新「年報」。
  • TheOne看熱搜丨阿里巴巴回應淘寶臺灣將停止運營
    https://uk.reuters.com/article/alibaba-taiwan/taobao-taiwan-shuts-e-commerce-site-as-government-questions-chinese-ownership-idUSKBN2700KQhttps://www.channelnewsasia.com/news/business/
  • 海洋紀錄片| 跟著紀錄片的鏡頭去看看不一樣的海洋~
    歐巴入海洋坑後,我投其所好的給他看了部短篇紀錄片《Desert sea》,這個記錄片畫面美的讓人窒息,而且它的解說也是BBC高分紀錄片《藍色星球》1、2的解說員大衛·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爵士!可見其品質不算最上乘,也是極佳的。
  • ...系列紀錄片《藍海中國·大連篇》開機 講述大連與藍色海洋的故事
    央視網消息 7月22日,央視網大型系列紀錄片《藍海中國·大連篇》開機儀式在大連啟動。大連市委副書記、宣傳部部長徐少達,大連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金雙,央視網相關負責人出席開機儀式。  《藍海中國》旨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講話精神。
  • 海洋紀錄片推薦 BBC紀錄片《向深海出發》
    海洋,深邃而神秘。然而,我們大多數人無法身臨其境,到海洋裡看看那裡到底有什麼?幸好有了這些海洋類紀錄片,用畫面和音樂,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探索海洋的大門,完整呈現海洋的壯美與遼闊。  傳播海洋文化,共建海洋生態,海洋網推出《海洋紀錄片》欄目,為喜歡海洋熱愛海洋的人士,推薦那些精彩的海洋紀錄片。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海洋紀錄片是《向深海出發》又名: 海洋探秘 / 海洋。海底世界長久以來一直吸引著人們進行不斷的探索,有關海底奧秘的話題總是長久不衰。
  • 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承辦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論壇
    清華新聞網10月20日電 10月16日,2020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論壇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作為2020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的重要活動之一,本次論壇以「夢逐大海,走向深藍」為主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助力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升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海洋工程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實施海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以下簡稱「國際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承辦了此次論壇,並為論壇現場提供了優質的志願者服務。
  • 深圳:加快組建海洋大學、推動設立海大深圳研究院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1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明確「支持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 國內參與製作的優質海洋紀錄片陪你過五一
    《溫柔的巨人》預告片02《尋找珊瑚海》紀錄片由深圳的珊瑚保育組織——潛愛大鵬原創,講述了海洋公益大使、海洋探險家 Dada,前往世界各地拜訪珊瑚保育組織並展開合作的故事,展示了 Dada 實地考察菲律賓甘米銀、中國香港和深圳三地珊瑚保育的過程,激發公眾重視 " 不會發聲、不會賣萌 " 的珊瑚岌岌可危的生存環境
  • 豆瓣9.3,這部關於海洋的紀錄片堪稱今年最美
    近幾年,國產紀錄片越來越爭氣了。 《蔚藍之境》是中國的紀錄片團隊第一次以自然紀錄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拍攝海洋的故事。
  • 易建聯建築業資質聯營平臺丨辦事處十一月獎勵金發放回執單
    易建聯建築業資質聯營平臺丨辦事處十一月獎勵金發放回執單 2020-12-21 09
  • 薦劇丨這些紀錄片,都是學習英語的好途徑
    而紀錄片往往留給人們晦澀難懂,古板嚴肅的刻板印象,讓很多觀眾望而卻之。一提起紀錄片,很少有觀眾會提起興趣去看。《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讓中國的飲食文化再次引起大家的關注,也讓紀錄片開啟了新的時代。今年春節期間,在中央9套播出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僅僅引起了人們對紀錄片的關注,也讓人靜下心來,感受人與物、歷史的交流,和匠人精神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