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進入兒童節專區
耳朵裡的博物館(ID:erduolidebowuguan)最近,有一段百年前拍攝的老北京影像火了,獲得了百萬網友的點讚轉發。
網友@大谷Spitzer 利用AI程序對它進行修復,讓我們看到了彩色的畫面。
百年前的北京街景,忽然如此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眼前,集市、車馬、食肆、轎子、儀仗、送葬、買賣、禮儀……
網友們看完也非常激動。
一百年前的人們,好奇的看著攝像機;一百年後的我們,好奇的從手機上看著他們。
有人好奇的看向鏡頭,有人發現鏡頭立刻躲開
熱鬧的地攤,仿佛古玩市場潘家園
逗狗狗的樣子,看起來和今天的我們沒有什麼不同
時間兩頭的我們,被這段影片連了起來,好像「穿越」了一樣。
看完視頻,再看看窗外,真的體會到了什麼叫「滄海桑田」。
關於這個修復技術的文章已經有不少了,除了驚嘆外,這段影像也有很多歷史的彩蛋,跟著朵朵來看看吧!
-1-
這段影像拍攝於什麼時間?
影像裡巡邏的警察,身上的衣服是暗色雙排扣,並攜帶有西洋式佩刀,還露出一道亮色的向上折現,這套警察制服是1908年-1912年使用的清末第一版(也是最後一版)。
再結合加拿大資料庫的原始資料,這段影片很可能不是同一時間段拍攝的,有1919年之前的,還有1908-1911年的。(來自@塹壕掃帚湯姆遜)
-2-
想不到的交通工具
駱駝
▽
畫面一開始的右下角,有兩匹駱駝正在走著。當時大街上的駱駝,可不是供人欣賞的,而是載重的運輸工具。
人力車
▽
也就是黃包車,可以理解為現在的「滴滴」。
騎驢
▽
當年騎驢,今天騎「電驢」。
當時的「計程車」,去哪給你帶到哪裡。
驢是當時主要的短途代步工具。客人騎驢,驢夫用短鞭在後面催趕,所以叫「趕驢」。在清代嘉慶年間地圖上就有有「趕驢市」的地名。
-3-
強勢出鏡的「安平公所」是啥?
在熱鬧的小吃攤後面的牆上,寫著「安平公所」。
這是北京琉璃廠的安平公所。
公所是處理公眾事務的機關、團體。安平公所的職能有三種:接種天花疫苗、每夜巡邏、消防滅火。
-4-
幾秒的鏡頭,3種禮儀
畫面中出現了一段幾個人互相行禮的片段,竟然包含了三種禮儀。
第一種,打千禮,滿人專用
第二個禮是作揖,漢人男子之間的見面禮。
孔子像中的孔子,也是作揖的姿態。
先師孔子行教像拓片 唐 吳道子
第三個是萬福禮,漢人女子的見面禮,古代女子通用。
-5-
見證歷史的牌坊
畫面裡的白色牌坊就是「克林德碑」。
1900年6月2日,德國公使克林德在此處被開槍打死,以此事件為導火索最終引發了八國聯軍侵華和籤訂《辛丑條約》。
根據聯軍之一的德國要求,1901年6月25日清政府在克林德殞命處開工建造一座紀念牌坊並祭祀謝罪,牌坊的匾額寫「克林德碑」,匾額下嵌有光緒帝諭旨(牌坊正中文字密密麻麻的部分):
「德國使臣男爵克林德,駐華以來,辦理交涉,朕甚倚任。乃光緒二十六年五月,拳匪作亂,該使臣於是月二十四日遇害,朕甚悼焉。特於死事地方,敕建石坊,以彰令名,蓋表朕旌善惡惡之意。凡我臣民其各懲前毖後,無忘朕命。」
克林德碑於1903年1月8日建成,醇親王載灃代表清廷主持了落成典禮。
直到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成為戰敗國,消息傳到北京後,這座象徵著屈辱的牌坊立刻成為眾矢之的,先是馬上被摘掉了「克林德碑」的匾額,隨後在1919年被拆除。
「克林德碑」拆除中
拆除後,主體的散件被運至中央公園(原社稷壇,今中山公園)重新組裝,題頭被換成了「公理戰勝」,新中國成立後的1952年又更改為郭沫若題詞的「保衛和平」。(來自@塹壕掃帚湯姆遜)
圖源:北京中山公園
-6-
這段影片究竟是誰拍的?
這段珍貴的影片,是一位法國猶太人拍攝的,他叫阿爾伯特·卡恩(Albert Kahn,1860-1940)。
1907年,卡恩接觸到了彩色照片的拍攝技術,想用照片建一個彩色地球檔案。即僱傭多位攝影師,前往世界各國,拍攝當地的風俗人貌。
1909年他來到中國,記錄了中國最早的一批彩色照片,當然,也包括這些影片。
1908年至1931年間,他共拍攝收集了大約72000張彩色照片,4000張立體照片以及60英尺長、超過100小時的電影膠片,記錄了50多個國家的風俗人貌,成為世界影像史中的一大壯舉。
在激蕩的年代,他看到了世界各地都發生著的劇變,並為世界保留下了這些記憶。
他的作品,被BBC製作成了紀錄片《阿爾伯特·卡恩的映像奇觀》,在豆瓣上有9.5的高分,值得一看。
這段影像的色彩,是AI自我學習的結果,不一定是歷史的原色。但有了顏色之後,我們看它已經和單純的看老照片是完全不同的心態。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再往後一百年,也許同樣有人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看我們。
如果給一百後的人留句話,你會留說什麼呢,在評論區告訴大家吧,打開你的腦洞~!
↓點擊「閱讀原文」,買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