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還流行偷菜的時候,經常去逛各種親朋好友的QQ空間,順便聽聽他們空間的背景音樂。一次偶然的機會,在一個有著文藝小清新氣質的女孩的空間裡聽到了張懸的《南國的孩子》,便對這首歌愛得欲罷不能。其實當時並不知道這首歌要表達的內涵是什麼,只是覺得很好聽,仿佛在讀一首唯美又神秘的詩。
張懸,原名焦安溥,父親是前海基會秘書長焦仁和,所以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張懸是她的藝名,曾經看過關於她的介紹,「懸」或許寓意青春時代懸而未決的人生、懸而未決的愛情,「張」姓大約因為喜愛張愛玲之故。官宦之家,原本根正苗紅卻成了偏愛搖滾肆意而為的文藝青年,她曾說過,在她身上發生的事情,沒有一件是用正常人或既有的社會價值觀的方式發生或結束。十幾年前沒有人想到焦仁和的女兒會做一個白手起家的小眾歌手,但是她做了。十幾年後,舞臺、歡呼和掌聲一切都屬於她的時候,在2014年,她又出乎意料地告別,並且說出了那一句讓人心疼的「感謝人生無常」。
2009年5月22日,張懸發行了個人第三張專輯《城市》,《南國的孩子》就被收錄其中,也是在這張專輯當中我最喜歡的一首歌。據說歌裡邊提到的孩子都是臺灣的原住民,過著相對傳統生活的原住民一般都在臺灣的南部山區,張懸也是看到了南部的這些原住民孩子才有了靈感,創作了這首《南國的孩子》。
唱著《南國的孩子》,她仿佛又回到了《寶貝》時候的溫情,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在這首歌曲當中聽到了一些新的東西,是包容,也是豁達,還有對自由的嚮往。我們能夠想像她唱這首歌心中的狂放,對自由的渴求,但是她又不赤裸地表露出來,只是低低淺唱。
跟張懸過往偏溫暖的作品意境不同的是,《南國的孩子》帶著些灰暗的色彩。2009年《南方人物周刊》曾經專訪張懸:你現在發表的一些作品,像《南國的孩子》,都是很久前寫的。現在的心境和寫歌時是不是已經不同了?
張懸:我希望透過這個東西去鼓勵大家,生而為人,你不能選擇自己的種族,你也不能選擇自己生存的環境。社會上有很多人是在求生存,他們的歲月就是漂泊。你看泰國勞工、菲律賓勞工,或者臺灣東部原住民,他們在城市裡面,即使不被壓迫,也不會被這個社會所關照。今天台北出了什麼好東西、壞東西,他們還是過得一樣辛苦。我覺得社會的運轉需要各個階層緊密聯結,而不是每個人都要向上流社會走。不是買個5萬塊的包包你就進上流社會了,因為心態還不上流,只會看到物質的泛濫。勞動階層、中產階層是很重要的族群,大家都只關註上流社會,卻沒有發覺如果要整個社會健康,最後取決於這一部分人。
不得不說,張懸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女子,13歲就開始創作,我們熟悉的那首《寶貝》就是她13歲時跟媽媽大吵一架之後創作的。張懸對這個世界有著超人的敏銳和如此深入的認知,她能如此優美快樂批判的詮釋愛,人生,失去,追逐。從她的歌曲當中,我們借著她的旋律,透過她的文字,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帶入其中,看著周圍的人和事,包括城市和村莊,包括自由與夢想,乃至世間萬物,貌似一切都在躁動,然而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卻能感受到一份難得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