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984年10月2日,人民日報刊登的「小平您好」照片。(資料圖)
圖為:34年後,胡聖虎再次書寫「小平您好」。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會君
沸騰的天安門廣場,朝氣蓬勃的大學生們打出橫幅「小平您好」,成為一個時代的經典。
時光荏苒,轉眼34載春秋。昔日風華正茂的大學生們,已兩鬢斑白。
7月2日下午,省委大院省直機關工委二樓辦公室,55歲的胡聖虎即興揮毫,四個大字「小平您好」躍然紙上。
追憶1984年參加國慶閱兵遊行的往事,胡聖虎難掩激動,引吭高歌唱起當時走過天安門時的歌曲:「中國,中國,壯麗的山河,
長江奔騰,崑崙巍峨。
共產黨領導嶄新的國家,
處處盛開社會主義花朵。
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
從仙桃農村到北大燕園——
學校諸多大字報出自他之手
鳥語蟬鳴,沏上一杯清茶,胡聖虎打開話匣子。
1982年,胡聖虎從仙桃毛嘴鎮胡家拐村來到北京大學,投身知識的海洋。
改革開放後的北大燕園,充滿生機。弱冠之年的胡聖虎,習得一手好字。那個年代,信息的傳遞主要靠大字報。胡聖虎是學生會生活部部長,學校三角地帶的很多海報,都是別人慕名找他寫的。
1984年上半年,他們收到通知,要參加國慶節閱兵後的群眾遊行。9月開學,大家開始密集排練。「北大學生全部參加,三四千人一起走方陣,要保持絕對一致,又沒有通訊工具傳遞信號,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胡聖虎說,大家還要用皺紋紙紮花束,作為遊行的「道具」。
說罷,他順手摺起手邊的宣紙,裁剪、摺疊、起皺,不出幾分鐘,一朵小花躍出掌心。他繼續「示範」:「皺紋紙拿在手上搖幾下,容易耷拉,幾乎每排練一次,就補扎一批。因此,宿舍堆著大量的皺紋紙。」
胡聖虎所在的東方語言文學系只有50多個學生,遊行隊伍一排約百把人。生物系的學生也不多,這兩個系拼在了一起。幾次排練下來,大家十分熟絡了。
離正式到天安門的時間越來越近了。一天晚上,生物系兩個學生找到了胡聖虎。
做橫幅的條件十分有限——
抹布當毛筆寫下「小平您好」
具體是哪一天寫的「小平您好」,胡聖虎已有點記憶模糊了。當時,他們都沒想到,會一下子闖進歷史。
生物系的同學跑來,說請胡聖虎寫「鄧小平同志您好」七個字,遊行時打出來。
條件有限,大家只有一點皺紋紙和從床板上扯下的一塊無紡布。無紡布掐頭去尾打成橫幅,一米多長。
胡聖虎覺得,七個字寫滿,太擠太小,鄧小平同志站在天安門城樓上,不一定看得到,「鄧」「同志」三個字可以省略。「字也不是毛筆寫的。」胡聖虎繼續「解密」。
沒有大毛筆,準備用小毛筆寫成空心字,再填墨。但是,皺紋紙既容易吸墨,又容易跑墨。
在仙桃農村,愛寫字又沒有紙筆的時候,胡聖虎把什麼都當做過筆。
胡聖虎和同學們找來抹布,蘸上墨汁,利用以前在農村掌握的技巧,邊寫邊捏,由此寫出了「小平您好」四個字,然後大家將皺紋紙釘到了無紡布上。
國慶節終於來臨!
胡聖虎和同學們起得很早。學校安排公交車將大家轉運到東單集合點。公交車要趕在上班前將大家運到,錯過公交車,就得自己步行到天安門。學校還給大家發了一點早餐,有雞蛋、麵包等。生物系的同學將橫幅捲起來,揣在懷裡,帶上了公交車。
群眾遊行是什麼情景,1984年10月2日出版的人民日報,以《奔向2000年的偉大洪流——首都國慶群眾遊行側記》為題進行了報導:「當最後一輛軍車載著遠程戰略飛彈駛過天安門之後,軍樂團奏起了歡快的《歌唱祖國》的樂曲,國慶群眾遊行開始了。天安門廣場變成了五彩繽紛的海洋,各色的服裝,各色的花束、旗幟、彩車和方隊,蔚為壯觀。」
遊行的路線是從長安街東起,經天安門往西。當胡聖虎那一排隊伍到達跟天安門垂直的位置時,大家打出橫幅「小平您好」。
為了讓鄧小平同志看到,大家將橫幅往天安門方向扭。由於改變行進方向,人群裡曾一度混亂。
作為知識分子代表,能如此向黨和國家表達心聲,胡聖虎和同學們都十分激動。
人民日報的照片打消疑慮——
新東方聯合創始人徐小平是文字報導者
那天晚上,胡聖虎還參加了天安門廣場的國慶晚會。「每個學校一個圈,大家在圈裡表演節目。」胡聖虎說,他會吹笛子,是學校藝術團民樂隊的副隊長。
當時,他們的帶隊老師是徐小平,北大團委老師,後來,與俞敏洪等人一起創辦了新東方。
從天安門回到學校,已是晚上10點多。大家享受到一個特殊福利,去食堂吃了一頓湯餃,至今是胡聖虎記憶裡的絕佳美味。
此時,學校裡已有一些傳言,意思是學生在遊行中導致了混亂,學校要調查、處分人。
惴惴不安,多少有一點,到底還是年輕氣盛,胡聖虎也睡得踏實。
第二天,人民日報在二版刊登了由攝影記者王東拍攝的「小平您好」照片,圖片說明:大學生遊行隊伍中的一個場面。
老師徐小平十分敏銳,很快到學生中了解此事詳細情況,並形成文字,提供給了人民日報。
1984年10月3日人民日報三版右頭,刊登了徐小平的稿件《小平您好——知識分子的心聲》。稿件中說——
當他們接受採訪的時候,誰也說不清到底是誰先想起這個主意的。團支部書記毛小宏說:「我們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要向黨表達當代大學生對知識分子政策的讚美,向制定這些政策的黨中央領導同志表示我們的敬意,國慶遊行是一個寶貴的機會。」
至此,「傳言」塵埃落定。胡聖虎繼續他的燕園生活,畢業後,被安排到重要保密部門工作。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他轉業回到湖北。
當年為踩掉一隻鞋懊惱好久——
時代的天翻地覆烙印在每個人身上
一代人的芳華,綻放在「小平您好」的時代洪流中。
除了省直機關幹部身份,胡聖虎還是一名書法家。打開他的朋友圈,有他揮毫潑墨的風採,有妻賢子孝的歡樂。昔日,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如今,他們盡情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們這代人,是中國奇蹟的見證者、參與者,胡聖虎說,更是受益者。
想起國慶遊行那天,他被踩掉了一隻鞋,可是懊惱了好久。「那可不是一隻普通的鞋!」胡聖虎笑語,恢復高考制度,他有機會跳出農門,到北京上大學,哥哥把他的皮鞋給了他。那個時候,穿皮鞋,還是穿布鞋,是人生意義的改變。
大三這年,哥哥的舊皮鞋已破得沒法上腳。家裡湊了點錢,讓他買雙新皮鞋。胡聖虎往商場跑了好幾次,看了好幾遍,終於咬牙買了一雙豬皮鞋。他說,牛皮鞋要18元,豬皮鞋12元。沒想到,沒穿幾天,一隻鞋在遊行中不翼而飛。
呷一口清茶,胡聖虎感嘆時代的天翻地覆:「改革開放,讓我們現在過的生活,是當年無法想像的。」
眼望窗外,他又不禁想起36年前,江漢平原上那個普通的放牛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