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旅世界
認證書評人,終身學習者
ID:carrie-0904
作者:流浪世界
有一天,我心血來潮突然打開了某app,發現自己的主頁有三個字:書評人。哦!原來我還有一個身份標籤是書評人。雖然我一直在做這件事情,但又很少去提它。為什麼呢?沒有為什麼。這就如電影裡《海上鋼琴師》中的鋼琴師1900說的:「人們總是很喜歡問為什麼,為什麼,可是哪有那麼多為什麼啊?
我想,真正喜歡做某件事,就談不出那麼多為什麼。因為喜歡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理由了。
基於「喜歡」二字,我"無心插柳柳成蔭"。近兩年來,我寫了100多本書的評,也獲得一點小成就。其中,有獲得某平臺文化領域的特等獎,有青雲獎,有不少出版社編輯的認可和約稿,也有讀者許許多多的讀者喜歡讀我寫的評。
所以,很多人經常問我:"如何寫好一篇書評」。那我們今天就談談「書評」這個問題。
01
書評不是「種草」書籍的工具,也不是寫作變現的利器,而是信息溝通的橋梁
書評是一個傳統的文體。我國的書評,可追溯到孔子年代。最早,孔子就為《詩經》寫了書評。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什麼意思呢?
第一:孔子說,《詩經》裡面有三百首詩,用一句話在概括它,則是不胡言亂語,全是真情流露。
第二:在孔子看來,學詩經能陶冶情操,能培養想像力,提高觀察力,掌握學習方法,可以運用《詩經》來修身治國、平天下。如果你不學詩經,就不會說令人滿足的話,也就難以成為優秀人士。正是因為孔子對《詩經》有極高的評價,所以才有了後來的《詩經》流傳於後人。
除了孔子,其弟子子夏也寫過書評。據說,子夏寫的《孔子·大序》和《關雎》是最早能查到的最早的書評。
後來,十六世紀法國的蒙田,用散文式寫過類似書評的文章。接著,培根先生將其發揚光大。
也就是說,書評這種文體,具有一定價值,其歷史悠久。那麼書評是什麼,該如何定義呢?
書評,顧名思義是書+評,即是介紹書籍外加個人的評論。
用潘文坤的話來說:「書評是一種常規的評論文體,它以某部書籍為評論對象,通過簡要的介紹,評論其主要特點,向讀者推薦閱讀。」
到這裡,很多人可能知道書評其實是一種以書籍為客體,以個人評價為主體,而成的一類文章,但還是不能很好理解何為書評。
在我看來,書評是什麼呢?
第一:書是人類世界中的一種精神產品。書評也如此。書評的本質是作者、出版社和讀者三者之間的溝通橋梁。也就是說,書評人在寫書評時,要在原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
第二:書評有別與讀後感,也有別於拆書。
讀後感,是以感悟為主,是以寫作者本人而主,而書評卻相反,它是書籍本身為主,外加書評人的評論。
拆書重在「實用」,而書評重在「評論」。拆書幫給拆書的定義是「把圖書的知識拆解為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說,讀書中的有用片段,再花時間聯繫自己的經驗,然後把知識化為行動。從這個角度來看,書評是一種不劇透的評論文體。
第三:書評不是軟文,不是營銷文案。書評的目的不是為了賣書,而是為了準確傳達作者的主旨思想,精華內容,為書籍找到對的讀書人。簡單來說,書評人是連接作者和讀者的「媒人」,而出版社是中介,是「婚姻介紹所」。
所以,我認為很多人曲解了書評。
可總結為以下三種誤區:
1. 錯把書評當成書籍「種草」的工具。如果書評人在文章中,出現李佳琦式直播帶貨買買買,那就是那就大錯特錯了。可以說,這是對讀者不負責任的體現。因為書籍不同於其他用品。對於讀者來說,讀書的最大成本在於你花了多少時間去讀書,而不是書價本身。
2. 書評不同於≠梳理文章的內容。據我所發現,市面上90%以上的書評文章,都是在梳理文章的內容。但我並不太喜歡這類文。一來,這樣的文,沒有論述,沒有評論,談不上書評;二來,此類文章,最多稱得上個人筆記,甚至是你一不小心,就可能侵權了。
3. 書評並不是寫作變現的利器。自古以來,中國沒有存在一個類似於書評人的崗位。也就是說,沒有誰能靠寫書評為生。近年來,隨著自媒體的興起,有不少人通過寫書評變現,但我認為那是自媒體平臺一些激勵,是一種副業剛需。從當前來說,寫書評還不是寫作變現的最好方式。但這個時代,書評人很可能是歷史以來,最能靠書評賺錢的一代人。所以在我看來,你要醒一醒,別再隨波逐流,別一聽到寫書評可以變現,就往坑裡跳,自己還傻傻的,一無所知。
這樣說,寫書評就沒有作用?
答案:不是的。
不少人問我看書評有何用?寫書評又有什麼用?它能幫人們解決什麼問題?在我看來,書評的作用,要分為三方面來分析。
1.寫書評是讀書的最好工具。
為什麼這樣說呢?先來看一下我們讀書常見的6大問題。
對於書評人而言,寫書評不僅僅是要寫下自己所思所想,還要寫出評論部分。評什麼呢?這要求書評人對作者本人、寫作背景和書本內容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夠寫出自己獨特的觀點。
換句話說,你學會寫書的時候,其實你已經把讀書問題都解決了。因為讀寫向來是不分家的。寫書評看似在寫作,但其實也是考驗書評人的閱讀功底。
你想!當你帶著寫書評目的去看這本書時,這本身就是一種閱讀動力。
其次,你快速去完這本書時,你還會去留意書中哪一些點觸動你,然後做筆記。
然後,當你落筆寫書評時,你需要去不斷的回顧書中內容,有不懂的地方還需要重複去書中找答案。所以,在寫書評的過程,其實你已經把一本書深度閱讀了三四次。當你把一篇書評寫完,並展示在讀者面前,其實,你已在踐行世界上最好的學習方法:以教為學。
由此可見,寫書評,其實是訓練閱讀能力的過程。可以說,會讀書的人不一定會寫書評,會寫書評的人一定會讀書。
2.寫書評是構建知識系統的好手段,也是一種自我積累好途徑。
為什麼你不去網上看文章,也不去購買付費的課程。原因有二:1、網上的文章都是碎片化知識。碎片化知識對我們用處不大。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可以解決問題的知識系統。2、付費課程太貴了,自己負擔不了。
基於以上這兩點原因。讀書是完全能幫我們解決問題的。也就是說,書本的內容是相對體系化的。此外,讀書是一種最低成本的投資。因為你花幾十塊的錢,就能買到一位作者的核心思想。問題是如果讀完一本書,不寫點筆記或者書評之類的東西,那麼你讀完就忘。不信,你可以去試一試。而寫書評呢?
從本質來看,它是一個由輸入到輸出,對讀書內容的再加工的過程,也就是一個不斷更新和完善知識系統的手段。
從這個角度來說,長期寫書評具有一個能確保終身成長的屬性。因為讀書是積累知識的好方式,而書評能把讀書效率最大化。
3.寫書評變現,積累個人品牌
書評能變現嗎?一個字:能。只要你勤奮,肯讀,肯寫。寫書評的變現渠道,我總結為四種:
1、籤約平臺:如今也有很多平臺需要這類讀書類稿件,比如得到每日聽一本書等等。只不過,紅利期已逝去。這種寫作方法,類似給平臺打工,難以實現寫作複利模式,我本人不太喜歡,也不推薦。
2、發展自媒體平臺:比如微信公眾號的流量主和商品卡、今日頭條的青雲計劃和廣告費、百家號,還有視頻帶貨,直播帶貨等等。前期,你可以廣泛閱讀,慢慢積累自己的知識系統;後期,你可以做垂直領域的深究,形成自己的個人品牌。
3、出版社編輯的約稿。這種賺錢方式,有點被動,看你能力和運氣。
4、出書,賺版稅。很多人認為書評人難以出書,事實上是相反的。在我認識中,有不少書評人一直讀書和寫作,反而更有素材,更能寫自己的作品集。我之前看過毛姆的《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這本書可以說是最為著名的書評集了。
綜合以上四種寫書評變現途徑,我更為推薦的是第二種和第四種方法。前期,你可以選擇發展自己的自媒體,但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後期,等你有一定能力和影響力之後,可能會收到很多出版社編輯約稿。這時,你就可以考慮寫書了。
特別提醒:關於寫作變現,你今天賺的錢,可能是2年前積累的。所以,請你記得兩句話:
一句話是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另外一句是龍應臺所說:「孩子,你慢慢來。」
無論你是否看過書,書評是一種快速了解書籍內容的好方式。
從用戶思維來看,書評是面向兩大群體的:
一是沒有看過這本書的人,看完書評之後更加了解這本書的精華內容和作者的思想,然後考慮有沒有買書。
二是看過這本書的人,想複習書本內容,或者是看看他人有沒有其他獨特的觀點,作為參考和補充。
所以,從本質來看,書評存在信息交流的價值。
出版社也是企業。任何企業,都有盈利目的。出版社的盈利方式,自然跟書籍賣出的數量掛鈎。如何為書籍找到更多精準的讀者呢?當然就是書評了。書評可放在類似豆瓣這樣的APP,也可以放在書籍封面和序言部分。也就是說,書評本身就存在一個導讀和推薦功能。具體體現在兩大方面:
參考價值:給讀者提供價值判斷,購書指南
推薦價值:市面上的,書籍看似不盡其數,但真正好書、經典的書,鳳毛麟角。而書評呢,它是也是一種推薦好書的手段。可以說,沒有誰會願意花時間去看一本價值不高的書,又花自己的時間去寫一篇書評。除非你是紅包書評人。但即使紅包書評人,很多人也不想領紅包,推薦自己認為不好的書,來打自己的臉。
書評除了有以上兩大推薦功能,幫出版社助力賣書外,還有另外一個隱形功能,那是對社會的貢獻。最為著名的例子,是樊登老師。樊登本身也是書評人。他除了靠講書賺錢外,還在助力出版社賣書,同時,也在號召國人加入讀書系列,如他的口號所講,「讀書點亮生活」。
好了!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無論對於書評人本身,讀者還是出版社甚至是整個社會,書評本身確確實實存在一種無可取代的價值,是吧?
所以在我看來,書評看似無用,乃是大用。自古以來,書評這種文體,之所以一直存在沒有消失,那是因為存在即有合理之處。因此,你千萬別再小看一篇書評了。
在講如何寫書評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一篇好的書評有什麼標準?依我這兩年的寫書評,好的書評,有兩大標準:
具體可以表現為以下三大方面:
怎樣的書評才有可讀性呢?可以分為三大特點,簡潔的、清晰的和通俗易懂的。
其實,書評文一般可分為議論文、或觀點文。這一類文有點像類似於哲學。因此,很多人認為好的書評文就是有信息增量的、深度的。故有些書評人會糊弄玄虛,引用書中大量的案例,把文章搞得特別難懂,加深讀者的理解。
但這是不對。真正好的書評,通常是讀者讀得懂的,一目了然,就知道你想要表達什麼,而不去猜測你在講什麼。看完之後,讀者又有自己的感觸和啟發。
也就是說,書評人要講別人能夠聽懂的話。你想!如果你一直講別人聽不懂的話,你還敢奢望文章有閱讀量。別人讀不懂,又你怎能獲得他人的認可呢?
在我看來,任何複雜的事物都能夠用簡單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果你不能清晰的表達你所思所想,那麼說明你對這件事情沒有理解透。寫書評也如此。
用哲學家維根斯坦的話來說:「一切可說的都是可以說清楚的」。蕭乾也說過類似的話:書評家應是一個聰明的懷疑者、好的書評要用極簡練的文字表現出最多的智慧。
書評不是讀書筆記,也不是自嗨文,而是寫給別人看的議論文體。所以我認為任何一篇書評,都是一個獨立產品,故好的書評,必定要吻合人性。
也就是說,寫一篇書評的話,你要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要引導讀者讀完你的全文,並讓讀者相信你的話,認同你的觀點。具體是如何表現的?
梁寧老師在《產品思維30講》中提到任何產品都要滿足痛點、癢點和爽點,這三大點其中一點。
也就是說,從人性角度看來,任何書評都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
1、讓讀者產生危機感。比如,時間管理類的書評,要做到能讓讀者看完之後,有衝動去看這本書,然後去調整自己的時間。
2、爽點:讀者看完你這篇文章之後得到及時滿足。比如一些方法類的文,你直接告訴讀者怎麼做。他們看完之後,能有一種感覺收穫滿滿。
3、癢點:他們能夠在你的文章中找到一個虛擬的自我。比如,文學、小說類的作品,讀者閱讀完後,能在你文中找到自己理想中的我。
總之,書評是寫給人看的。你的書評要麼能幫讀者解決某些問題,或者能滿足他們某種需求。用李長之的話說:「要同情的了解,無忌憚的指責,可以有情感而不能有意氣,可以有風趣而不必尖酸刻毒,根據要從學識中來,然而文字仍需是優美而有力的創作。」
好的書評應該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而不是人云亦云。書評有兩種常見的錯誤寫法:
1、跟著作者的思路走,照搬書本內容,完全沒有自。
2、思想看別人怎麼評價這本書,就怎麼說自己的想法。
不過,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因為人類有一個社會認同的心理傾向。也就是說,在社會中,大部分人的觀點是一樣的,因為他們害怕不一致。比如說,別人說這本書好,你會不知不覺地跟著說:「此書真好」。
因此,好的書評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特徵,那就是個性化。無論是形式、內容、觀點和語言風格,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對書評人的要求也是相當高。
所以,書評人想要寫出優秀的書評,其實是需要一定的知識系統,才是寫出自己的獨立觀點。
用魯迅先生更為形象的話來說,就是「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好了,講完書評的兩個標準和三個特徵。
接下來我們就來講如何寫好一篇書評。
「一個莎士比亞,背後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直接講清楚書評的寫法。無論是感情文,還是觀點文,任何好文章,其實是「文無定法」 。用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的話:「夫設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無方。」
也就是說,文章的體裁有一定的常規,而文章寫作方法的變化卻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我只能來分享一些書評不同階段的共性做法。
1.入門階段:通常,你是沒有知識系統的。所以,你只能是圍繞書本內容來寫書評。比如,梳理書本精華內容、知識框架和作者的核心思想等等。這個階段,你的書評很可能是筆記式、或是思維導圖式。
2.中級階段:結合書本內容,聯繫自己的實踐經驗,輸出自己的想法和感悟。這個階段,你的書評很可能是以我為主的感悟式的。或者說,拆書幫趙周老師所講的,講知識轉換為能力。
3.高級階段:你有自己知識系統,能從古典老師的5個絕佳的思考角度,分析一本書,並自己的想法。
證據: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視角: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視角看這個問題,會怎麼樣?如果換一個角度會怎麼樣?聯繫:他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規律和模式?我們以前在哪兒見過這種模式?4.文案階段:你能一語中的講出作者的核心思想,並為這本書找到精準的讀者,然後寫出爆款文案書評。
無論你寫評能力是處於哪個階段,都可以按照以下步驟來寫書評。
我認為選書比讀書更重要。因為讀書也是一項私人活動。盲從地選書、讀書是不對的。人該選什麼書,怎麼讀書,還需要根據自己的目的、處境,做調整。用一句話來說,讀書最重要的是為我所用和取悅自己。所以,在我看來,書評人有以下6種選書做法:
1、看自己的目標和需求,多問自己我為什麼要買這本書。
2、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我建議你在寫書評的前期階段,先看透重要學科中的重要理論書籍就可以了。比如,入門心理學看《普通心理學》,投資領域看《窮查理寶典》,經管類看《原則》,經濟學看《經濟學原理》和《國富論》等等。
3、看出版社,看作者,看譯者,特別經典的文學作品或者外國書。
4、看作者推薦。一位作者可能不僅僅只出版一本書。當你看完某本書之後,對該作者有興趣,可能讀他的其他作品。或者說,該作者在書中特別推薦的書。比如看完費孝通的《鄉土中國》之後,你還可以看他寫的《江村經濟》。
5、看自己的喜愛,自己喜歡什麼書就是買什麼書。讀書是最低成本的自我投資,也是悅納自己的好方式。
6、看別人的書評,看書單、看目錄和看書評,了解好一本書之後,你再下單也不遲。
選完書之後,接下來你就得看書了。
我個人認為書評人的讀書方法不同於其他人。書評人的閱讀方法主要是快速閱讀這本書後,抓住作者的核心思想,然後選好自己的價值立場,最後說出自己的評論觀點。
基於這個閱讀目的,我們在看書時,可以這樣做。
這部分是寫書評中的最為重要的環節。我一般是這樣構思一本書評的。
構思完,我套用的3個寫作框架評。
框架A: what why how
現象:生活中場景的問題是什麼?
問題: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方法:書中提供了什麼解決方法,是如何運用?
框架3:what—How—why
問題:書籍內容介紹
如何做:具體方法
有何意義:這樣做與同類書對比的異同之處
我的價值判斷是什麼
框架B:《金字塔原理》中的SCQA結構
S: situation(情景) 作者的寫作背景是什麼?這本書的提出什麼場景或事實問題?
C: complication(衝突) 實際情況與我們預期的有什麼衝突?
Q: question(疑問) 我發現了什麼?
A: answer(回答) 解決方案是什麼?我的評價和想法又是什麼?
思路:困境—衝突—後果—方法
注意!當你不知道如何落筆寫說時,可按照的寫作框架來寫。但等你熟練之後,要慢慢養成自己的寫作思路。在寫書評的時候,有2個重要的步驟:
如何找素材呢?寫書評最好素材來源於書本。其次是橫向閱讀,選同方向的專業書,精讀之。開拓視野,找到自己想要的素材。有了素材之後,下一步就是提煉並證明自己的觀點。
如何證明自己的觀點,這個環節還是比較難的,需要你用到哲學思維。換句話說,你要找到充分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如果你不能找到充分的證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那只能說明你這個觀點本身就沒有價值。
舉個例子,哲學家休謨提出一個問題:「你是否相信真的存在一個我們心靈以外的「外在世界」,或者說,世界只是一場夢。」那怎麼證明呢?
在《大問題》中講到休謨從兩個角度來證明這個問題,一是這個講法是否能像數學公式一樣被證明;二是這個外在的世界,我們是否可以通過經驗來證明。
結論是我們不可能知道我們到底是不是在做夢,或者說是否真的存在一個外在的世界。
看到這裡,我們覺得這個結論很荒唐,對吧?但是大哲學家羅素說:「休謨的質疑論結論,無論你有反駁還是在這接受,同樣都是同樣困難。這個結論對於哲學家來說是一種挑戰,依我之見,他仍未被完全解決。」
書評的觀點,也類似於哲學。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只要你有充分的證據,邏輯清晰,無論你怎麼講都是對的,但是你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那你怎麼講都是錯的。
好了,到這裡。當你找到了一個寫作框架、寫作素材和論據,以及自己的觀點時,基本就可以完成一篇初稿了。寫完初稿後,不要以為你已經完成書評。接下來,還有更為重要的一步:改稿。
海明威說:「初稿都是垃圾」。他寫的《老人與海》區區兩萬多字,竟然修改兩百多次,就是好的例子。寫書評也如此。好書評是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怎麼改呢?當你憑著感覺完成一篇書評之後,你可以先把這篇書評擱一邊去,然後去休息或者做其他事情。
在閒暇之餘,你可以去看看別人寫的書評,看看有沒有要補充的。查漏補缺,並修稿自己的文章。改完稿之後,你的書評就可以發表了。
總之呢!最好的寫書評模式是框架先寫,素材提前準備,落筆時盡情地寫,寫完一改、二改、三修改,最好還要找路人或高手協助。
1.一篇書評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寫書評時,貪多求全,是不理智的做法
2.寫完書之後,不立即寫書評。早開始,我並沒有這樣做,總想到等有靈感再來寫,但很多時候,你一旦把書擱下,可能就是一年半載再碰了。
事實上,最好的寫書評靈感在於看書中,或者是看書後12小時內。寫書評需要情緒,需要衝動。最好的做法是收到書之後,立即看書和寫評。
3.讀書時,沒有做好標記。在書評時,需要重新看書,過於浪費時間。
4.在書評中,引用大量原本內容。這是禁忌的。記得,你不是原書作者的複讀機,而是創作者。
5.書看不完,或者還不能理解好書本內容就動筆寫書評。記得,沒有讀書,則不要隨便寫評同時請你不要寫沒有感覺的書評。
書評是一門技能,也是一個大話題。
在我看來,書評不是「種草」書籍的工具,也不是寫作變現的利器,而是信息溝通的橋梁。書評看似無用,乃是大用。如何寫好書評呢?
我認為入門寫書評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寫好一篇書評非常難。儘管文無定法,但不同寫書評階段,還是有一些共性做法。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反思和評測自己的書評能力是處於哪個階段。
最後,我想對大家說:「走在寫書評的路上,無論你看了多少書,見了多少人,洞明多少世事,都會覺得我還不能寫出好文章,但也別因此就灰心喪氣。任何寫作者都有你這種想法。寫作貴在堅持,唯有你多讀、多想、多寫。你總有一天,你也能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