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協會舉辦了書評徵集活動:
不定主題&指定書籍
將書評發送至指定郵箱即可參與
其中的優秀作品會分享至公眾號
更有豐厚實踐章獎勵
我們期待你的投稿
(詳細信息可見往期推送)
《洛麗塔》
『採擷一朵初生的玫瑰』
「洛麗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時也是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舌尖得由上顎向下移動三次,到第三次再輕輕貼在牙齒上:洛-麗-塔。
早晨,她是洛,平凡的洛,穿著一隻短襪,挺直了四英尺十英寸長的身體。她是穿著寬鬆褲子的洛拉。在學校裡,她是多莉。正式籤名時,她是多洛莉絲。可是在我的懷裡,她永遠是洛麗塔。」
這是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洛麗塔》中最驚豔我的片段。如果你朗讀這個段落,你將獲得一種不同於單純的視覺上的感觸:音韻上的,唇齒間的感受將讓你進一步理解了洛麗塔的美。諸如此類的對於美的少女的描寫作者不曾吝嗇:這種美麗通過詳細的文字進入你的瞳孔,將印象細細的描摹在你的腦海之中,再回過神來,一個鮮活的少女仿佛已然立足於你的眼前,此時你便不禁微笑感慨道:這便是洛麗塔了吧。
《洛麗塔》在發布後,曾因為其中詳細而露骨的描寫而被人們認為是一種「下流的」,「色情的」三流小說。但是在時隔將近半個世紀後,這部作品又獲得了極大的讚譽:作為一本具有科研,犯罪心理,精神疾病研究的價值的小說。
儘管人們對這本小說的評價褒貶不一眾說紛紜,但這不妨礙我們靜下心來親自品一品這本書,感受其中蘊含的美麗與奧秘。
優美的語言敘事
我不想用蒼白的溢美之詞向你們介紹這本書的語言,不如在此摘錄幾個段落供諸君欣賞:
「我天真的小客人有點兒近視,仍然細看著她手裡拿的那張紙,緩緩地倚在我的膝上,成了半坐半站的姿勢。她的可愛的側影、張開的嘴唇、暖烘烘的頭髮離我露出來的上顎犬牙只有大約三英寸左右;我還感到她的胳膊和腿透過頑皮姑娘穿過的粗布衣服所散發出的熱氣。」
「突然,兩隻靈巧的小手蒙住了我的眼睛:她從後面躡手躡腳地接近我,好像在一場芭蕾舞劇的片段中再次表演我上午的伎倆似的。她那想把陽光遮擋住的手指顯得通紅透亮。」
「她發出一陣格格的笑聲,身子扭來扭去地閃避著。我的手掠過她靈活的抽動的雙腿,那本書像雪橇似的滑離了我的膝頭。」
作者有意採用大段落的細節刻畫,為的就是捕捉到亨伯特眼中少女靈動多變的形象,以及刻畫二者互動時那蠢蠢欲動的曖昧氛圍。大量的動作描繪以及精準的體態刻畫將少女洛麗塔的形象借亨伯特之筆謄抄於紙上:好一朵新生的、嬌嫩的玫瑰!
巧妙的故事呈現手法
在我所讀過的書中,《洛麗塔》是少有的,不帶前言的譯本,仔細想來,可能是譯者害怕自己可能會破壞這本書它自帶的一種結構:
即使是序文,作者依舊是藉此作為與洛麗塔相關的事件做的鋪墊,這看似是一種客觀的,對於正文的掌控式的總起評論,但實際上,這只是牽引出事件冰山一角的開始,也是作者為讀者所設下的一個「請君入甕」的陷阱。(這個陷阱在此我姑且賣個關子)
讀者大多會將自己的閱讀重心放在正文而非序文或是後記上,然而這一故事的呈現採用了一種曲折的手法:先是通過第三者介紹亨伯特的手記,再是跟隨亨伯特的筆記探尋洛麗塔的故事。這種套層式的展現手法與我於後文將要揭示的書本主旨是分不開的。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作者希望讀者以一種代入式的方式進行閱讀。
深層的主旨蘊含
之前我介紹過,本書有著極其出色的描摹筆法,帶有敘述者極富感情色彩的融合,讀者大多不由自主的為寫作的亨伯特·亨伯特與洛麗塔無疾而終的愛情而哀傷感嘆,開始為這個殺人犯做起了辯解:這一切是源於他對她的愛情。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回過頭來我們再次評析序文部分,作者就已經假借化身告誡讀者:
「無疑他令人髮指,卑鄙無恥;他是道德敗壞的一個突出典型,是一個身上殘暴與詼諧兼而有之的人物,或許他露出莫大的痛苦,但並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
這時,那些給予亨伯特同情的讀者就會發現自己陷入納博科夫設下的陷阱之中了——在自己宛如事件的親歷者一般還原了事件後,他們下意識忽略了這本使他們「親臨現場」的文字記錄僅僅是亨伯特的一面之詞。
回到洛麗塔身上,品味字裡行間,亨伯特與洛麗塔之間當真擁有愛情嗎?我認為實則不然,段落之中透露出的,亨伯特對於洛麗塔的思維的遲鈍愚蠢,以及對其酷似母親的一些舉動表露出的下意識的厭惡是掩蓋不了的;同時,最明顯的一點便是最明晃晃的擺在人們面前的:亨伯特的對於年輕肉體的詳細的刻畫。這本書之所以被認為是下流色情的,正是因為他露骨的用語,那麼亨伯特的用語難道不正是從側面突顯出了他卑劣的陰暗的內心麼?
納博科夫從序文就加以譴責的主人公亨伯特,實質上就是一個道貌岸然的戀童癖、偽君子。而這本書很好的向人們傳達出了這種偽君子的內心活動:他們看似是無辜的,叫人同情,誰能說他們的一時糊塗不是出於一種人類難以掩蓋的心靈的悸動呢?不!絕不是。正是因為他們冠冕堂皇的以此為藉口,才會將這種罪惡掩蓋於青天白日之下。玫瑰尚為初生,但逃不過惡人的採擷,從而失去了綻放的機會。納博科夫正是希望藉此讓人們重視起這種發生在人們眼前,卻又被忽略的罪行。
讀完書評感嘆筆者和我完全不是一類讀者,我在閱讀《洛麗塔》時,主要沉浸在納博科夫所創造的熱烈、原始、畸形、扭曲、殘缺的美之中,完全沒有意識去評判其中所發生的對與錯。我與筆者都認為洛麗塔是美的,而筆者作為一個很有自我意識,自我立場的讀者,不僅看到了洛麗塔的美,更看到其背後人性之醜。她從此書的語言精妙之美,談到故事呈現之巧妙,再到最後對於主旨內涵的思考。
筆者感到最驚豔的片段,恰好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段,文學帶給眾人奇妙的感受或許並不完全相同,但總是有相通之處。文學對於每個人的啟示和意義也有所不同,當我們閱讀,並以書評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時,我們更加能夠了解自己和他人眼中的文學,進而更能體悟文學多樣之美。
此篇書評所涉及的對於本文道德批判價值的思考,事實上是我未曾去思考的內容,我以為文學之中,並不存在簡單的二元對立,孰對孰錯不必追究,過程性的思考已有很大的意義,開卷有益,常讀常新。
川端康成早期的小說,亦是他的成名作品——《伊豆的舞女》是一部值得反覆咀嚼的短篇。區別於日本盛行的推理小說,它情節平直,鮮有戲劇衝突,單純敘述了大學預科生「我」只身前往伊豆旅行途中,同舞女一行人相遇到分離。當然,這篇小說引人入勝之處不在於複雜性,而在於其細膩。文學作品中的細膩或許常常與詳盡直接掛鈎。
然而川端康成筆下的細膩,並不局限於詞藻的堆砌,他的細膩更多體現在對於題材的選擇與把控。更值得讚嘆的是,這一層級的細膩與恬淡貫徹通篇,涉及各個層面,已然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字風格。
人物刻畫傳神入微
作者在描摹人物方面十分巧妙,他不在主要人物身上著墨過多,恨不得把每根頭髮絲的弧度都告訴讀者,也不硬生生冷冰冰地甩出幾個形容詞,給人物貼上標籤。他運用一種更為高明的手法,達成某種平衡,讓讀者透過字裡行間感受到文中出現的是怎樣一個人,卻又不覺得膩味。
例如為了描寫主要人物「我」和舞女,川端康成在第一節插入了茶館老婆子這一角色。老婆子見「我」便稱呼「少爺」,哪怕「我」留下的銀幣面額不大,也要追著蹣跚隨行相送;但對於舞女,她「帶著非常輕蔑的口吻」描述說:
「這種人嘛,誰知道他們住在哪兒呀。哪兒有客人留他們,他們就在哪兒住下了。有什麼今天夜裡一定的住處啊?」
開篇的人物形象就已經將對立衝突放大,一方是來遊玩的書生,另一方是居無定所的藝伎,作者從書生的視角在展現了兩個同齡人因為環境的不同而造成的身份差異,也為後來舞女對主人公的羨慕、主人公由膚淺的喜愛到最後對舞女的理解同情愛護做鋪墊,成為兩人結下情感羈絆的契機。
情感描摹平淡自然
「我」對舞女的感情變幻是全文最重要的線索,由起初的「邪念」到純潔的憐惜愛慕,再到最後離別的不舍。情感的曲折興許是整篇文章最重要的變化,可作者沒有大肆渲染「我」的想法,甚至縱觀全文都不存在關於「愛」的字眼。但細心的讀者總是能琢磨出蛛絲馬跡,譬如「我」停下腳步,希望舞女跟上;譬如「我」想帶舞女一人去看電影被拒,因而「只好做出冷淡的神情」;譬如告別後,「我」在船上難以自制地落淚。
種種皆是細微到易被忽略的言行舉止,而正是這些細微糅合在一起,共同勾畫出呼之欲出的心緒。作者始終沒有點破這層別樣的情感,我猜是因為作為文中主人公的「我」本人,可能都沒有意識到這沒由來的感情意味著什麼。懵懂、純真,自己都不明所以的愛意,也正是文章最為打動人的元素。
川端康成對於這種玄妙情緒的展現,把控得相當精準,他用克制的筆法雕琢著主人公「我」的內心世界,很多時候簡潔到讓讀者意猶未盡。如此的欲說還休,含蓄而內斂變相地壓抑著情感,使情感更澎湃、更有深度,使人物的思想內涵更立體、更有維度。
即使情節的部分相對弱化,也很難不承認《伊豆的舞女》的可讀性。想必在人物與情感方面都纖巧細緻的作品,其遣詞造句也系極致優美(遺憾的是這層享受會在閱讀譯本時被削弱)。
川端康成所獨有的細膩恬淡美學,在其他作品中也有所展現,有如《雪國》對女性心理深入的解讀與重塑,又有如《睡美人》過分平靜的筆觸與戲劇性劇情構成強烈反差。這種獨特的美學需要耐心去琢磨去玩味,一旦品覺到其中奧妙,便會接連不斷地為其魅力所折服。
該書評結構明晰,論述完整,層次多重,在書評裡分別從人物刻畫傳神入微、情感描摹平淡自然等多個角度入手,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論述活動。
同時作者也在每個論述的要點後舉出了文本中的關鍵性的情節,並且結合了自己的深入思考,沒有流於泛泛而談,而是抓住某一個點進行對應的分析和賞讀。美中不足的是,作者的論述層次間沒有一個更加學理化的邏輯關係,比如說,不斷推進,層層深入,亦或是提出問題,進行辨析,亦或是與他人的觀點進行批駁和對照,而是呈現一個相對來說,平行的結構,這種平行的結構某種程度上在結構清晰的同時,也削弱了文章的可讀性。
總體而言,不管從作者對於文本細讀的精心的體會、還是結構的明晰程度、論述的完整程度來說,本書評都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