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酌集》出新版 止庵:讀閒書之道,首先在於挑選

2020-12-24 青瞳視角

作家、學者止庵的《沽酌集》,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新書發布在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舉行。作者止庵與嘉賓——編劇史航,以「閱讀使我真正成為我」為主題,與到場讀者進行了分享。

《沽酌集》收錄止庵文章54篇,大多與書有關,或是書人書事,或是書評隨想。書中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作者坦言:「以讀書之作論,大概我以往寫的書中以這本為自己最滿意,且涉及不少別處沒談過的,如歷史、思想,乃至飲食、服裝、日常生活等。每讀一書,必確實有些一己心得,才肯寫為文章。 」

止庵:讀書不是一個扶貧項目

作為一對嗜書、寫書、編書、講書的老友,止庵和史航首先分別從作者和讀者的角度,來談《沽酌集》。

「總的來說它是一本關於書的書,是一本讀書的書,但是它不是書評或者書介,就是讀書的一些感想。這個感想其實是以書為由頭,然後談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止庵這樣介紹這本書的內容。「這個書不是一本新書,是一本以前出過的書,一個20年前的書。現在來讀的話——確實我在把書稿交給出版社之前,自己認真讀過一遍,也請朋友看過,大家都說這個書沒有過時,還是像一本新書一樣,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誇獎。因為我讀了好多別人的文章,我就希望一個書能夠有生命力,能夠活得長一點,能夠和當時寫的時候的人交流,也可以和5年以後的人交流,可以和10年以後的人交流,20年以後的人交流,或者更長的時間。其實這個確實是寫的時候的一點野心,或者說一點志向。」

針對目前市面上書很多,尤其是新書,而時間有限的情況,止庵分享了他的閱讀觀:「我的讀書觀就是一句話,從第一頁第一行第一個字開始,讀到最後一頁最後一行最後一個字讀完,讀完然後再說,這是我的讀書觀。就是你沒有讀完這本書,嚴格說就根本不能討論這本書。」在止庵看來:讀書必須得勢利眼,做什麼事都不能勢利眼,讀書得勢利眼。「我覺得讀書這個事勢利眼一點錯沒有,讀書不是一個扶貧項目。確實作為作者來講,咱們也不是指著誰說不讀你書就你就餓死了。」

史航:要去讀一些可以節省生命的書

史航則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自己的選書喜好:「人生的閱讀時間如果是個定額的話,你還是要去讀一些可以節省生命的書。什麼是節省生命的書?在我比較信任一個人的情況下,他對一本書的隻言片語的評價,就讓我可能決定我先經過誰、後經過誰或者繞行誰,所以這個是一個節省生命的事。就是因為他,讓我去讀一些什麼書的人,在中學時代是汪曾祺,因為汪曾祺在一個序言裡邊給我安利了兩個人,那兩個人後來就是我特別愛讀的西班牙的阿索林和中國的廢名。我也因為讀金庸小說的前言後記,關注到他提到的另外一些作者。我覺得這算是我經過他節省了生命的人,止庵這本書也是可以節省我生命的一本書。」

買書如沽酒,讀書如慢酌。作為一本談讀書的隨筆,《沽酌集》非人云亦云、不就書論書,而是結合人生閱歷、世情世事發散開去,其見解獨到,很有一番意趣,愛書、讀書之人定會從中獲得不少趣味和啟發。

《沽酌集》新序

文/止庵

今年我滿六十歲,向來不過生日,這回也不例外,只請人刻了一個「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的閒章,蓋在送給朋友的書上,算是一點紀念。此語出自《莊子·則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嘗不始于是之而卒詘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宣穎《南華經解》:「不囿於故也。」「化」就是不恃,不滯。《莊子·寓言》復云:「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可見《莊子》這書駁雜,文章非出一人之手。這裡孔子自是虛構的,就連蘧伯玉也未必是真人真事。《淮南子·原道訓》云:「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仿佛這個人每隔十年就要感慨一番似的。

回過頭去說《莊子》那句話,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一定的,絕對的,一切都在變化之中,也應該用這副眼光看待自己。不能順著這個意思來說六十如何,因為到了六十一又該說六十「非」了,以後一年一年都可以這麼想,無論站在什麼歲數說話,一準都是錯的。那麼姑且不論對錯,只對活過的年月稍事回顧罷。說來無非讀書、寫作二事。嘗著《插花地冊子》一書專講讀書經過,此外又有隨筆集十餘種,多是讀書筆記一類,這本《沽酌集》也包括在內,是以無須贅言。我最初有志走文學這條道兒,大概到三十四歲為止,所寫的東西留下的只有一部小說集《喜劇作家》,還有一首長詩《如逝如歌》,附在《插花地冊子》卷末。三十歲起寫隨筆,此外又有《樗下讀莊》《老子演義》《神拳考》《周作人傳》等幾種專門的書。五十五歲寫成《惜別》,路數稍有變化,即如該書編輯當初所說又轉回文學了,以後的《遊日記》和《畫見》也屬於這一路。記得有一次談到周氏兄弟,嘗謂二人差異之一是美學上的。哥哥激越,弟弟沉鬱,哥哥長於審美感受,弟弟偏重人生況味。他們都對我有重大影響,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的《畫見》稍稍接近魯迅,《惜別》稍稍接近周作人。迄今出版了二十幾本書,至於編訂的周作人、張愛玲和魯迅的作品篇幅更大,也算兢兢業業,但幹的事情似乎夠多的了。「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此後或許稍稍換種活法,寫點自娛自樂的東西,至於付梓與否並無所謂。所擬張愛玲評傳、唐詩審美研究、魯迅傳記等題目,雖然做過不少準備,大概不會寫了。

關於六十歲還有一句更出名的話,即《論語·為政》裡孔子所云「六十而耳順」。鄭玄《論語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也。」朱熹《莊子集注》:「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都強調一種辨識能力,相比之下,未免不及焦循《論語補疏》講得親切:「耳順即舜之『察邇言』,所謂善與人同,樂取於人以為善也。順者,不違也。捨己從人,故言入於耳,隱其惡,揚其善,無所違也。學者自是其學,聞他人之言多違於耳。聖人之道一以貫之,故耳順也。」是說雖有簡擇,但不復自設障礙。孔子這話要放到他那一整段話裡來理解,此前「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還主要是自家在下功夫;「耳順」較之「不惑」,正是不僅「隱其惡」,還要「揚其善」。要經過「六十而耳順」,才能達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至此則內外和諧,打成一片。然而與《莊子》所言相反,孔子一生步步都是進境,對「吾」始終是肯定的,只是由「是」至於更「是」而已。孔子的話或者可以用來鼓勵自己,《莊子》的話則不妨當成提醒聽也。

《沽酌集》前次出版,趕上我五十歲,在序言裡發過一番議論;現在過了十年,又寫了上面這些文字。書卻還是那本書,只是重新編排校訂過了。重讀一過,內容倒還新鮮。所收篇章幾乎都涉及讀書,不妨就此再說幾句。記得有朋友對我講,有些書沒必要讀完。我說,有些書沒必要讀;有必要讀的就應該讀完。讀書之道,首先在於挑選。我指的是閒讀書,若是搞研究之類當然不是這個讀法;而且我覺得不必讀的,別人或許以為正需要大讀而特讀,此亦人各有志,無意強加於人。讀書這件事,可以打兩個比方,一是旅遊,有人每到一處拍張照片就走,也有人精心挑選地方,住下細細體會;二是交友,有人「勝友如雲」,也有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的看法,讀書不必求多,而是享受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的樂趣。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讀書之道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沽酌集》收錄學者止庵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止庵: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沽酌集》收錄學者止庵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止庵《沽酌集》:一本「讀書的書」
    作家止庵對於魯迅的這一回答評價道:「魯迅的舉動,在我看來更接近於現在所謂消解,針對的是青年必讀書中的前提設定,即那個『必』字以及因訴諸公共媒介而對價值取向的一種規範。……魯迅的一生,都是反對設定前提和規範價值取向的。」
  • 《沽酌集》:這裡面有一個「別處讀不到的止庵」
    止庵先生《沽酌集》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沽酌集》收錄止庵先生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或是書人書事,或是借題發揮,舒展自然中見性情,內斂平淡中見積澱。
  • 讀書者須得存疑,學會獨立思考方不立於危牆《沽酌集》告訴你答案
    《沽酌集》是止庵先生所著,止庵先生有多部讀書雜記出版,《惜別》、《畫見》、《周作人傳》、《神拳考》、《樗下讀莊》、《老子演義》、《插花地冊子》等著作,並編訂周作人、張愛玲作品。老先生對於周作人、周樹人及張愛玲在編訂過程中,有著獨到的見解。
  •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家梁曉聲,為何主張讀閒書?
    「我是一向主張讀閒書的,甚至40歲之後,我讀的閒書比小說多得多。」近日,作家梁曉聲在北京如是說道。不久前,他剛剛獲得茅盾文學獎。這次現身北京,他依然穿了一身運動裝,頭髮灰白,說話時還是帶著那句口頭禪「親愛的同志」或「親愛的讀者」,將閱讀、創作新書的體會娓娓道來。
  • 止庵VS史航:京都的氣象讓我們慚愧
    《京都》一書的獨到之處,在於作者對種種有關京都的傳言與俗說並不輕信,而是憑藉史家的訓練,在日本史的框架下對各景點的起源與變遷加以分析,以時空相結合的方式將京都呈現在讀者面前。4月20日下午,在單向空間愛琴海店,著名編劇、影評人史航和著名學者、作家止庵一起,就《京都》一書、京都氣象和京都所引發的北京想像等話題,和讀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 隨讀閒扯《金瓶梅》(第六回)
    書中說,「但凡世上婦人哭,有三樣:有淚有聲謂之哭,有淚無聲謂之泣,無淚有聲謂之號。」到天大明,王婆拿西門慶給的銀子買了香燭紙錢棺材等物,搭起靈堂。鄰舍街坊都來看望探問,潘金蓮自是解釋一番:「因害心疼,不想一日日越重,看看不能勾好。不幸昨夜三更鼓死了,好是苦也!」眾鄰舍明知蹊蹺,卻也盡勸節哀。
  • 止庵、史航談小說《暗殺》:用多久修復童年
    有一些書讀過就忘記了,但是有一些書會被我們在近30年後重新挖掘出來。這本書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時間留給兩位嘉賓。  史航:我之前根本不知道哈裡·穆裡施,一個荷蘭作家。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只關心它的名字,覺得《暗殺》應該是類型寫作,很好讀的。實際看完這個小說後,我有很多感觸。「暗殺」,是一個人、一個組織對另外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的暗殺,不是公開處決,也有歲月殺、滄桑殺的感覺,挺特別的小說。
  • 《長安道》長安道|沽名
    首先當然是範偉的愛情。這位「叫獸」是如何拋棄糟糠的,完全沒有提。但從後續故事的發展,還是可以看出點苗頭,「老實巴交」的「叫獸」,其實內心躁動著各種不安,其中最大的不安,就是「沽名」。想要求名,自然需要藉助媒體。
  • 吃茶讀閒書,聽雨看花落.
    《中原文化中心》您關注的是最受歡迎的文藝公眾號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 藝術品收藏 | 茶道 | 文學 | 視覺觀自ほら足元を見てごらん これがあなたの步む道忙時像個孫子,閒了也挺無聊。身心沒個放處,看水流過小橋。
  • 少年毛澤東讀私塾,最喜歡偷偷看閒書,愛寫作文還更喜歡學練字!
    一九○八年,少年毛澤東在井灣裡私塾就讀時,他看了《精忠傳》,讀了《水滸傳》,翻了《隋唐演義》,還了解了《三國志》和《封神演義》,《西遊記》等各種古典小說他不僅讀了,而且都讀了好幾遍。 少年毛澤東看了古典小說中英雄豪傑的故事,學習了書本中英雄豪傑的精神,被書中英雄豪傑的高深本領深深地震撼著、影響著、感化著。
  • 讓孩子把時間「浪費」在閒書上,讀書龐雜一些,對孩子好處更大!
    言下之意是孩子讀什麼書,我們要不要管?她跟我說,希望孩子讀一流的書,所以看到孩子讀那些校園小學就頭疼,不想讓孩子讀,也不想給孩子買。可孩子很反感,她不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其實在閱讀推廣過程中,我也遇到很多這樣的問題。很多媽媽說不想給孩子讀沒用的書,不想給孩子讀閒書。
  • 怎麼在大量書籍裡挑選自己要讀的書?一個秘訣,兩個分類解決問題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應該方法,講具體的方法,各種給你講道理的小聰明手段層出不窮,比如人生要讀的幾十本書,然後從所謂的知名和暢銷書中挑選出來告訴你,至於那些書推薦人讀沒讀過,鬼才知道!我今天要說的是「大聰明」,在解決問題的根本上下手。
  • 初學者要讀哪些書?才能走好中醫路?
    書,在人生中不可或缺,這是大家的共識。要想走好中醫路,必須讀書,要想成為好醫生或是明(名)醫,更要用心讀書。從古到今,凡有成就的明醫,儘管他們的成長道路不同,但都認真讀過醫書。徐靈胎在《慎齋芻言》中說:「一切道術,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藥數種,而可為醫者。」《醫宗金鑑·凡例》中也說:「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精。
  • 打油詩:一書一報一閒讀,一酒一茶一自由,一醒一睡一無憂
    文/風雨花一書一報一閒讀,一酒一茶一自由。一犬一鵲一相伴,一醒一睡一無憂。文/李慶豐打油詩.悠半張報紙入酣眠,喜鵲枝頭唱得歡。唯有知心斑點狗,悄悄陪伴我一天。文/白雪梅花配圖詩《入夢鄉》酒足飯飽讀書閒,無奈瞌睡找上來。
  • 讀《傷寒之道》學黃師《醫學全書》
    《傷寒之道》是註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的,黃師在《傷寒懸解》的開頭,是寫了很多的基礎理論,你只有看原著,才能順著這個思維學下去,這些基礎理論讀兩三遍之後,都能讀懂,比如寒溫異氣,傳經大凡,營衛殊病,六經分篇,六氣司令,所以我沒有必要把這些基礎理論在抄襲過來,寫到我的筆記裡面。
  • 十首安然詩詞:吃茶讀閒書,聽雨看落花
    已是冬日,當寒風來襲時,吃茶讀閒書,聽雨看落花就是最美妙的生活。十首詩詞,十種閒適的生活,你喜歡哪一種呢?《問劉十九》唐·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看猿猴、看鹿兒、看杜鵑,樹深時見鹿,身邊有你,人生之幸。一位哲人說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當我們能為身邊的小事感動、喜悅,那麼,我們將獲得更多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