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酌集》:這裡面有一個「別處讀不到的止庵」

2020-12-27 海右讀書

止庵先生《沽酌集》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沽酌集》收錄止庵先生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或是書人書事,或是借題發揮,舒展自然中見性情,內斂平淡中見積澱。

「沽」,買酒也;「酌」,飲酒也。以「沽酌集」為書名,是因為止庵先生覺得,買書、讀書,「就中意味,與沽酒自酌約略相近。若說不足與外人道未免誇張,總之是自得其樂。至於偶爾寫寫文章,到底還是餘緒,好比閒記酒帳而已」。

關於《沽酌集》——

這裡有一個「別處讀不到的止庵」

止庵先生是著名作家、學者,有《惜別》《畫見》《周作人傳》《神拳考》《樗下讀莊》《老子演義》《插花地冊子》等著作,並曾編訂周作人、張愛玲作品。在12月3日晚舉行的線上新書分享會上,止庵詳細談了《沽酌集》以及自己多年讀書、寫作的心得體會。

止庵表示,自己讀書寫作多年,迄今已經出了十幾本隨筆集,寫了七八百篇文章,這些文章「大多數是讀書所得」,「有點像讀書筆記」,但止庵不願意叫「書評」,「因為面對大量經典作品,我們其實說不出好壞或者不配去說」。當然也不是單純的有關書籍的介紹性文字,「因為那樣的文字不值得保存,沒有出書的價值」,「大體而言,這些文章都是因為讀書而起的感想,有的與書有關,有的只是借題發揮」。

《沽酌集》當然可以歸入止庵的這一類與讀書有關的隨筆中。但它又有自己的特點,裡面有一個「別處讀不到的止庵」。止庵說,自己原本讀書寫文章,主要集中在文學領域和先秦哲學、歷史領域,但《沽酌集》涉及的面比較寬,「既談藝術、思想,也談飲食、家居、旅行、服飾等等」。另外自己過去讀書、寫作,大部分都是經典名著,但這本《沽酌集》不同,「裡面涉及的書有大約一半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書,有些書甚至可以不讀,但為什麼還要寫?因為我對這些題目感興趣。比如一本有關歐洲洗浴文化史的書,書只是由頭,我想寫的是跟浴室有關的故事。另外諸如談時尚、箱包、靴鞋、內衣諸篇,都是如此。總的來說,如果不是因為讀這些書,我還真想不起來寫這些文章,所以書會促使你思考。而且有本書在那兒,你寫起來就像在和作者聊天、商量,比一個人在那兒自說自話舒服多了。」

止庵認為,聊天的方式是寫隨筆的最好方式,「隨筆歸根結底需要一种放松的態度,一種與人交談的態度。當然聊天不是閒聊,必須要有內容」。

關於寫作——

「讓文章的生命更長久一些」

止庵覺得, 文章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剛寫出就過時了的,這些文章沒必要收到書中,另一類是可以收到書中的。而書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出版後三五年就過時的,另一類是很多年不過時的,「不過時的書,例子很多,從詩經到先秦哲學,兩千多年了。近代、當代的書也有一些這樣的書,『五四』那一代人的書,現在依然可讀。」

概而言之,「時文」容易過時,「非時文」的生命則會長久一些。所以止庵認為,對於寫文章而言,才華、知識和修養都很重要,獨特的視角也很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要有一種意識,「那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寫文章之前就要想一想,你寫的這篇文章究竟有沒有生命力」。止庵坦言,因為自己開始寫隨筆、傳記類文章時已是三十歲之後,所以想法已經「比較穩定」,而且當時自己還另有一份職業,始終處於業餘寫作狀態,「起先一周工作六天,只能在星期天寫文章。時間這麼少,我就沒必要寫那些馬上會過時的文章了,寫的時候總是希望文章的生命能長久一些,所以每寫文章都會儘量做充分的準備。」止庵說,自己寫的這些文章,總的來說可以冠以「小品文」的名目,「小品」自然不是「大品」「巨著」,「但我多年的志向是,寫的雖然是小品,但準備的時候卻要用寫『大品』的態度對待,也就是說,我寫的文章,要有小品的形式和態度,但卻要用寫論文的方式來準備。比如我寫的一篇關於法國作家羅伯·格利耶的文章,只有三千字,但我讀羅伯·格利耶卻讀了有二百萬字。寫文章就像用桶取井水,井一定要比桶大,你內心必須有一井水才能往外打一桶水。」

另一個方面,止庵認為對寫文章而言,作者的思考也特別重要,「寫一篇文章,你得首先把它給想透了,得把文章涉及的方方面面都盡全力去想到底」。經過自己深刻思考之後寫出來的文章,自然和傳播知識性的文章不一樣,止庵說,「很多人批評我不愛看網文,其實這是有原因的,網文總是道聽途說,用的二手、三手甚至四手材料,而且往往出錯,但好文章一定要用一手材料而且要深入思考。一篇文章,你要讓它不過時,怎麼著也得有一點是自己的獨特發現。」

對於語言,止庵也主張儘量不要用時髦的語言,「語言的發展,會不斷有舊的詞語消失,新的詞語誕生,但是這個過程會很漫長,需要時間的沉澱,如果用很時髦的語言,很可能不久就會被淘汰了。所以寫文章我還是覺得應該用相對恆定的語言。」

關於讀書——

「不從眾、不趨時、不受惑」

在《沽酌集》中,止庵收錄了一篇《關於自己》的長文,回顧了自己讀書和寫作的歷程,文中寫道:「從根本上講,我把閱讀視為對於真理和創造的一種認同過程。所以一再聲明,自己真正的興趣是讀書,偶爾記錄感想,不過是副產品罷了。」

多年讀書,止庵覺得,如何選書十分重要,「道理很簡單。比如我快62歲了,假如我能活到80歲,我還有18年時間讀書,一年讀50本的話,18年還能讀900本。數量有限,選什麼書讀當然重要了。」

那該怎麼選書?止庵覺得不能光追著新書來讀,而是要多選那些被時間淘洗後仍然活著的書來讀,「我自己有『三不讀』可以供大家參考:一,不從眾;二,不趨時,也就是不趕時髦;三,不受惑,也就是不要受別人的蠱惑。」在《話說兩種讀書態度》一文中,止庵進一步舉例:張愛玲在《燼餘錄》裡寫到日軍侵佔香港時,「在炮火下我看完了《官場現形記》。小時候看過而沒能領略它的好處,一直想再看一遍。一面看,一面擔心能夠不能夠容我看完。字印得極小,光線又不充足,但是,一個炸彈下來,還要眼睛做什麼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止庵說,「李伯元幾十年前寫的《官場現形記》,顯然與張愛玲那時的處境毫無關係。我覺得如此才得讀書真諦,讀來也才有意思,才能真正領略它的好處。——我們常說開卷有益, 這個益不能理解得太現實了。」

當然,止庵也認為,讀書很自由,沒有什麼書是非讀不可的,因此沒有必要硬逼著自己去讀自己不感興趣的書,「我對商業類的書、養生保健類的書以及農業、軍事科技類的書就實在不感興趣」。不過同時,止庵也反對在讀書上故步自封、畫地為牢,「應該讓自己的視野更寬廣一些」。

至於讀書的方法,止庵非常認同維吉尼亞·伍爾夫在《我們應該怎樣讀書?》中所表述的觀點,那就是讓自己在讀書時成為一個「普通讀者」,具體說來,即伍爾夫所言:「顯而易見,書是分門別類的——小說、傳記、詩歌等等——我們應該有所區別,從每一類別中選取該類別能夠給予我們的好東西。然而很少有人問書到底能為我們提供些什麼。通常情況下,我們總是以一種模糊和零散的心緒拿起一本書進行閱讀,想到的是小說的描寫是否逼真,詩歌的情感是否真實,傳記的內容是否一味擺好,歷史記載是否強化了我們的偏見,等等。如果我們在閱讀時能夠擺脫這些先入之成見,那麼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不要去指使作者,而要進入作者的世界;儘量成為作者的夥伴和參謀。如果你一開始就退縮一旁,你是你,我是我;或者品頭論足,說三道四,你肯定無法從閱讀中獲得儘可能多的價值。相反,如果你能儘量地敞開心扉,從最初部分開始,那些詞語及其隱含之意就會把你帶入人類的另一個奇異洞天。深入這個洞天,了解這個洞天,接下來你就會發現作者正在給予或試圖給予你的東西是非常明確的、非常實在的。」對此止庵說:「伍爾夫所說擺脫成見,實為讀書的前提,否則看得再多,也毫無用處。一卷在手,我們所面對的不只是這本書,還有關於它的各種說法,諸如評價、解釋之類,這些東西擋在眼前,可能使人難以得窺真相。」敞開心扉去閱讀,然後獨立、深入地去思考,才是讀書所應該有的態度。

新時報記者錢歡青

相關焦點

  • 止庵《沽酌集》:一本「讀書的書」
    止庵的《沽酌集》就是一本「關於書的書」,是一本「讀書的書」,但是它不是書評或者書介,就是讀書的一些感想。裡面收錄的五十四篇文章大多與書有關,或是書人書事,或是書評隨想。書中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同時也有相當篇幅的文章是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沽酌集》出新版 止庵:讀閒書之道,首先在於挑選
    作家、學者止庵的《沽酌集》,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新書發布在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舉行。作者止庵與嘉賓——編劇史航,以「閱讀使我真正成為我」為主題,與到場讀者進行了分享。作者坦言:「以讀書之作論,大概我以往寫的書中以這本為自己最滿意,且涉及不少別處沒談過的,如歷史、思想,乃至飲食、服裝、日常生活等。每讀一書,必確實有些一己心得,才肯寫為文章。
  • 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讀書之道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作者坦言:「以讀書之作論,大概我以往寫的書中以這本為自己最滿意,且涉及不少別處沒談過的,如歷史、思想,乃至飲食、服裝、日常生活等。每讀一書,必確實有些一己心得,才肯寫為文章。」《沽酌集》止庵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的來說它是一本關於書的書,是一本讀書的書,但是它不是書評或者書介,就是讀書的一些感想。這個感想其實是以書為由頭,然後談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 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止庵: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沽酌集》收錄學者止庵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讀書者須得存疑,學會獨立思考方不立於危牆《沽酌集》告訴你答案
    《沽酌集》是止庵先生所著,止庵先生有多部讀書雜記出版,《惜別》、《畫見》、《周作人傳》、《神拳考》、《樗下讀莊》、《老子演義》、《插花地冊子》等著作,並編訂周作人、張愛玲作品。老先生對於周作人、周樹人及張愛玲在編訂過程中,有著獨到的見解。
  • 止庵VS史航:京都的氣象讓我們慚愧
    已經在不止一本書中讀到過京都了。他最初讀的是一本關於二戰的書。書中講到美國最後投在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原本是打算投在京都的,因為京都當時是日本的一個重要的軍工城市。而彼時美軍作戰部長的太太在京都住過很多年,她勸服自己的先生放棄了這一計劃。 川端康成的《古都》講了很多京都的記憶和京都郊外的事情,谷崎潤一郎的《細雪》則在開篇有一段關於京都賞櫻的描寫,這一切都構成了止庵的京都想像。
  • 止庵、史航談小說《暗殺》:用多久修復童年
    有一些書讀過就忘記了,但是有一些書會被我們在近30年後重新挖掘出來。這本書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時間留給兩位嘉賓。  史航:我之前根本不知道哈裡·穆裡施,一個荷蘭作家。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只關心它的名字,覺得《暗殺》應該是類型寫作,很好讀的。實際看完這個小說後,我有很多感觸。「暗殺」,是一個人、一個組織對另外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的暗殺,不是公開處決,也有歲月殺、滄桑殺的感覺,挺特別的小說。
  • 格非×止庵×張悅然:天才夢——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對談
    文章一開頭,19歲的張愛玲便給自己下了定義,以後見之明來看,這或許是關於張愛玲的文字中最為簡潔精準的:「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  感嘆「成名要趁早」的她23歲便發展了她的天才,憑藉文字紅極上海灘,第一部小說集《傳奇》出版四天即被搶購一空。
  • 行走在世上的每個人都能醞釀出深刻的故事 | 瀧田洋二郎 X 止庵:一席·枝椏
    止庵:在您的三部作品《壬生義士傳》、《入殮師》、《天地明察》,這三部電影看起來題材是完全不同的,人物的身份也是完全不同的。後來我又讀了這三部電影的原著小說,和您的電影作一個比較,我發現您在電影中特別強調一點,就是關於普通人如何通過一個行為來證明自己,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 姚言:這樣的文本——讀《青鳥故事集》
    年初,止庵拿出他三十年前的作品結集出版了《喜劇作家》,則坦承,換作現在,他斷是寫不了當時寫下的這些文章的。《喜劇作家》是小說,《青鳥故事集》是散文?隨筆?評論?抑或是小說?至今我還渾沌著,與李敬澤交誼二十多年的老友畢飛宇,真實地記錄了這麼一段:「記得我和費振鍾召開了一個研討會,就兩個人。是關於文體的。抱歉得很,兩個人的研討至今都沒有成果。
  • 東洲|海門土成語,海門歇後語,酌酌有滋味
    上期「百草園O」公眾號發表了季耀祥先生的《古吳漢語的話化石——沙地話》一文,惹得眾多海門方言愛好者興趣盎然,有附和,有挑刺,有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更多的是對這種關心、熱心,並專注於海門方言文化人士的由衷敬佩。筆者以為,海門沙地話研究,不怕議論紛紛,就怕寂靜無聲。在此也鬥膽續上一文,再湊一湊熱鬧。
  • 止庵陪你讀阿加莎·克裡斯蒂
    否則的話,我知道的你不知道,這就是故弄玄虛。    偵探小說有意思的支點就在這個地方,讀這種書你有一種參與感,這個參與感我覺得比其他的文學作品要強。偵探小說的參與感是,你好像一個在場的人,你跟偵探是一樣的條件,你看看你能不能夠破解它。如果說你的能力比他強,那這本書就是失敗之作。    所以偵探小說從低了說,就是一種智力遊戲。
  • 今日對聯192期,羈客欲沽茅店酒,牧童遙指杏花村
    羈客欲沽茅店酒;牧童遙指杏花村(鄧元發集句)2. 羈客欲沽茅店酒;詩人緩詠鷓鴣天(黃愛文)3. 羈客欲沽茅店酒;農家只賣老白乾(艾曉東)4. 羈客欲沽茅店酒;老夫自煮雨前茶(艾曉東)5.羈客欲沽茅店酒;春風不度玉門關(溫酒論妖精借用)6. 羈客欲沽茅店酒;農家笑捧杏花村(花花)7. 羈客欲沽茅店酒;老夫偏愛自家茶(鄧友銀)8. 羈客欲沽茅店酒;遊仙不採武夷茶(戰再興)9.
  • 【同聲載道】賀江興錐先生《穎齋集》出版詩集
    讀《穎齋集》次呂烈先生韻陳少平求知作賦雙馳騁,便挾錦囊與毛穎。勇者偏行有虎山,超然已入無人境。白頭樽酒飲誰知,紅袖樓臺招自警。問訊年來佇月華,夜闌惟聽江聲永。  賀《穎齋集》付梓,用呂烈詩翁韻蔡穎標林下風骨恣雄騁,年來詩成累迭穎。錦繡文字從心生,豈無聲名傳人境。讀傷中有劫三千,三千劫知為誰警。
  • 浙江的這一「盛世美景」,在別處你可見不到,來過不後悔系列
    千島湖無疑就是這樣一個讓人安心的湖。其實我見過無數的山,無數的水。那些山又高又帥,更讓人覺得堅定;而水,平和清澈,讓人豁達。天地間有大美。很多時候,我的文字無法形容他們千分之一的美好。但是,我一直不放棄,一直想讓更多的人看到我真正感動的風景。我來給你描述一下我看到的千島湖。
  •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邢疏:此章言孔子藏德待用也。「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沽,賣也。言人有美玉於此,藏在櫝中而藏之,若求得善貴之賈,寧肯賣之邪?君子於玉比德。子貢之意,言夫子有美德而懷藏之,若人虛心盡禮求之,夫子肯與之乎?「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者,孔子答言,我賣之哉。不炫賣之辭。雖不炫賣,我居而待賈。言有人虛心盡禮以求我道,我即與之而不吝也。「韞」「求」。黃氏後案:鄭君注「韞,裹也。謂包裹納櫝也。」
  • 【知書】尋找透視生活的方法——讀短篇小說集《透視》
    讀周李立短篇小說集《透視》(花城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會很容易意識到這位80後小說家的「特別」。這便是小說家的魅力了。——從這些年輕人身上,你可以反觀藝術區裡如何追名逐利,一位著名大師如何安排年輕人代畫,藝術作品如何以批量生產的方式湧現……從藝術區裡的「非風雲人物」出發,小說家寫出了藝術圈背後的灰暗與不堪,以及這個時代的人面對名利的「急不可耐」。  某種意義上,小說集《透視》中,周李立通過日常「透視」了一種生活,一種生存,那種人們帶著疼痛依然生活下去的日常狀態。
  • 慶山《月童度河》:生希有心,行寂靜行
    入世的生活細碎片段在慶山早年的作品裡面,其實沒現在的作品這麼入世,止庵認為,入世是一個人跟世界、跟生活之間的關係。他覺得這本書體現的東西,是《素年錦時》以後的最新的散文隨筆,散文小說集。和《素年錦時》相比的話,這個最大的差異是體現在這本書入世的成分更重。關於作品的入世和出世,慶山認為《月童度河》這本書有點特殊,因為它基本上是記錄了作者自己在2014年寫《得未曾有》之前一段和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容比較零散,並不是非常成體系的大的主題性的想法,而是不同主題的生活的細碎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