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學生抱怨「畢業論文寫作痛苦」,學校可以做些什麼呢?麥可思對受訪的2018—2019學年本科大三學生研究發現,他們最希望學校在大四學年畢業論文/設計方面提供「選題方向」的指導(79%)。
受疫情影響,為保障畢業生順利畢業,不少高校陸續組織碩博畢業生「雲答辯」,引發眾多網友關注。此時也正好是畢業生進行論文收尾工作的重要時期。畢業論文撰寫被視為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舉措之一,如若出現嚴重問題,學生無法順利畢業,對學校來說,學生畢業率則會受到影響。
連結:
教育部2018年10月印發《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強對畢業設計(論文)選題、開題、答辯等環節的全過程管理,對形式、內容、難度進行嚴格監控,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2018-10-03)
師生都不易的畢業論文
2019年2月,因某青年演員在網絡直播中回答網友提問時,不知道「知網」是什麼,其博士學位真實性受到質疑。按照相關程序啟動調查之後,相關院校宣布撤銷該演員的博士學位,同時取消相關導師的博導資格。
該學術不端事件的發生,引發了一場學術圈大震蕩。不少大學發布通知要求嚴查畢業論文,一些學校對學生的畢業論文不僅重新查重,而且「查重率」從原來的20%降低到了10%、8%以下,還有些大學雖然沒有發布新的規定,但是不少網友表示從畢業論文指導老師的反覆叮囑和諸多要求中已感受到,想要完成論文並通過答辯,需下大功夫才行。
以清華大學為例,2019年4月8日該校發布最新的《清華大學學生紀律處分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明確區分了「非學位論文」與「學位論文」,對於發生在學位論文上的學術不端行為給予更嚴厲的處分,「學位論文、公開發表的研究成果中有抄襲、篡改、偽造等情形,情節嚴重的;或代寫、由他人代寫學位論文、買賣學位論文的經學校學術委員會認定,將給予開除學籍處分」。而原來的處罰是給予「記過以上處分」。
對於畢業論文指導老師來說,如若學生的論文外審不過、查重不過,則可能對他們的職業發展產生影響。譬如2019年3月發布的《安徽財經大學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管理辦法》中要求,「教務處每年組織專家對畢業論文(設計)進行一次抽檢,主要檢查流程操作是否符合規範,是否存在弄虛作假等行為……追究學生的畢業資格,扣除導師相應工作量,並取消指導教師一年指導任務。」
「畢業最痛苦的不是分手,而是寫論文!」
「畢業論文是真的讓我們傷腦筋,拋開這麼多的字數要求不談,光是按照格式進行創作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被畢業論文折磨得死去活來,修改了三次依舊不能定稿,內心已經崩潰,覺得我畢不了業了……」
大學生關於「論文難」的抱怨在網上隨處可見。他們在完成畢業論文的過程中,與指導老師的溝通情況如何?為了完成論文,花費的時間有多少呢?面對令他們如此痛苦的論文寫作,學校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呢?
麥可思對2018—2019學年受訪的本科大四學生研究發現,有89%的人表示畢業論文/設計完成得順利,也就是說約一成受訪學生認為其畢業論文/設計完成得比較「坎坷」。問題出在哪些地方呢?
從2018—2019學年受訪的本科大四學生與指導老師的溝通情況來看,麥可思數據顯示,96%的人表示對指導老師滿意,6%的人與指導老師「每天溝通一次」,54%的人與指導老師「一周幾次」溝通交流,33%的人與指導老師「一月幾次」溝通交流,7%的人與指導老師「一學期幾次」溝通交流。
尤為值得高校注意的是受訪學生完成畢業論文/設計所花費的時間:6%的人完成畢業論文/設計花費的時間「超過六個月」,27%的人「六個月之內」完成,24%的「一個月之內」完成,還有7%的人「兩周之內」完成。
數據連結
為何大學生畢業論文寫作如此難?「學生在知識、能力、表達等方面都存在問題,而畢業論文寫作讓這些問題集聚在了一起,才導致學生苦不堪言。」西南交通大學原校長徐飛(現為上海財經大學常務副校長)2019年6月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表示。他認為,現階段大學生畢業論文質量不高,主要體現在知識不紮實,學生掌握理論的深度與綜合能力欠缺,獨立思考、調查研究以及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差,這就導致畢業論文的研究選題沒有新意,內容沒有深度,創新性不足。畢業論文「難」,問題出在哪?
畢業論文寫不好,如何破題?
面對學生抱怨「畢業論文寫作痛苦」,學校可以做些什麼呢?
2018—2019學年受訪的本科大三學生反饋,他們最希望學校在大四學年畢業論文/設計方面提供「選題方向」(79%)的指導,其後依次是「撰寫方法/技巧」和「個人答辯」(均為72%)、「寫作規範/要求」(67%)等。建議學校在畢業論文選題環節,給予大四學生更多關注和幫助,使學生順利且高質量地完成畢業論文。
數據連結
為大四學生開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指導課或講座,幫助應屆生掌握畢業論文寫作規範,熟悉學校的相關規定和時間進度安排,已成為高校當下提升應屆生論文質量的常規做法。與此同時,高校通常還會召開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專項培訓會,進一步提升相關教師指導畢業論文/設計的水平。
解決大學生畢業論文寫作質量不理想的問題,治標更需治本。正如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楊小敏的觀點,「相對於防範學術不端行為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標,僅靠內容重複率檢測是不夠的。需要引導強化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學術寫作能力,讓論文查重的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機理,切實促進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為進一步提高畢業生論文質量,徐飛也談到,提高學生科學寫作水平十分必要,本科階段高年級應該開設相關選修課程,教授學生如何進行科學研究及學術寫作,或者是通過學術講座的方式,專門指導學生進行畢業論文寫作。
陸續開設的寫作課
在愈發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的當下,部分高校或許忽略了對學生寫作等軟技能的培養。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18年對2002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65.9%的受訪學生表示沒有受過論文寫作規範訓練,58.7%的受訪學生表示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難以形成自己的觀點,88.0%的受訪學生認為大學應該開設論文寫作課程。
當然,國內已有不少高校對寫作課的開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2018年清華大學首開「寫作與溝通」必修課曾引發熱議,同年10月,浙江農林大學「大學寫作」課程也正式開講,2018級求真實驗班的學生成為首批課程學習者。從該校公布的課程基本信息可知,該課程定位為非文學
寫作,旨在通過適度強度的小班訓練,研討與實踐等教學方式方法創新,提高學生學術性表達的技能與藝術,進而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寫作能力,共64個學時,佔4學分。
與清華大學和浙江農林大學專門開設寫作課不同的是,2019年復旦大學首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學術論文寫作系列講座。對於講座開設原因,復旦大學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徐雷表示,「原因很簡單,就是大學生的寫作訓練太弱。」
據了解,此次系列講座中,9位不同專業擅長學術寫作的教師將傳授「乾貨」,主題涵蓋:網際網路時代的學術閱讀和文獻管理、文學論文的幾種常見形式、學術論文選題策略與寫作技巧、學術史回顧的寫法、參考文獻的正文引用與文後整理。
縱觀海外一些大學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我們發現,寫作課往往作為獨立的課程存在於課程體系之中。以海外一知名研究型大學為例,該校開設了類型豐富的寫作課程,有的寫作課程屬於通識教育課程,有的寫作課程屬於專業教育課程,還有強化型寫作課程以供對寫作感興趣的學生選修。
另外,學生論文寫作能力的訓練往往也會貫穿整個大學學習過程。一門課程,被授課老師要求一周必須提交一篇小論文,兩周必須提交一篇大論文,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例如,在漢密爾頓學院,學生如若想要順利畢業,必須在大一至大三學年結束前,每學年完成一門寫作課程。這些寫作課程,通常要求學生一學期內,至少撰寫五篇以上論文,授課教師會嚴格審閱論文,學生需根據教師建議對論文進行認真修改甚至是重寫。
為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海外一些大學通常還會為學生開設專門的寫作中心,其服務對象不僅僅是在校生,有些大學的寫作中心同時向教師提供寫作指導和建議的服務。提供寫作輔導和建議的寫作中心工作人員,既有寫作能力非常優秀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熱愛寫作且樂於為學生提供指導的教師。他們會幫助學生修改論文,包括文章的語法、結構、內容、注釋、格式甚至標點符號,也會幫助學生修改個人求職簡歷、日常隨筆、演講稿、實驗室報告等不同類型的文稿。
並且為了給師生提供有質量的服務,寫作中心的相關人員都是經過嚴格培訓的。如若有需求,師生可選擇通過郵件、網站在線預約和電話等方式與寫作中心預約。在漢密爾頓學院寫作中心的網頁上,我們看到學生可預約60天以內的寫作指導服務。為了確保寫作指導服務的質量,該寫作中心還建議學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至少提前24小時將需要指導的文章發送給相關指導老師。
麥可思對2018屆本科畢業生各項基本工作能力的重要度和滿足度研究顯示,2018屆本科畢業生在科學思維能力中的「針對性寫作」能力的重要度是62%,其滿足度為85%。良好的寫作能力對學生在校學習和畢業後的職場發展均影響深遠,但寫作能力的培養對於高校來說卻是一項複雜的、系統的工作,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緩慢且需要反覆練習的過程。寫作課程方興未艾的中國高校,還需投入更多精力,進行更深層的探索。
主要參考文獻:
[1]葉雨婷,葉芃 . 「嚴出時代」的畢業論文季[N ]. 中國青年報 · 中青在線,2019-06-03(5).
[2]彭德倩 . 作文課人氣爆棚近百人「站票」聽完[N] . 解放日報,2019-04-09(6).
[3]清華大學新聞網、安徽財經大學網站、漢密爾頓學院網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