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前的1978年10月26日,中日邦交正常化後的第一個日本電影周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成都等城市舉行,上映的三部影片可以說是經過了千挑萬選,其中,《狐狸的故事》被認為是日本電影的驕傲,攝製組耗費了三億日元,在北海道跟蹤拍攝了整整四年時間,才完整講述了狐狸一家的故事,它不僅是一部老少鹹宜的動物電影,也表達了日本人民對和平的嚮往和追求。
《追捕》是一部純娛樂片,但它的故事並非虛構,而是源於日本某製藥公司在研製新藥過程中發生的醫藥事故,一定程度上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現象進行了揭露,可以幫助中國觀眾認清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本質。
三部影片中,唯有《望鄉》觸及到了中日關係中的核心問題——對待軍國主義的態度。這部影片雖然沒有直接抨擊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的對外侵略行徑,但它通過南洋姐阿崎婆的悲慘經歷,從一個側面控訴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罪孽,中日雙方之所以選中這部影片,就是希望借該片強烈的自我批判意識為整個電影周奠定基調。
然而,《望鄉》在中國的公映並未達到理想的效果,因為被打上了「黃色電影」的標籤,它一度被停映禁映,先後經過了五次刪減。影片原長兩個小時,等到在中央電視臺播映時,已被刪減到只剩80分鐘。即使這樣,在那個電視機並不普及的年代,仍有很多人無緣看到這部電影。以至於後來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授權中國唱片廣州分公司出版了該片的電影錄音剪輯盒帶,以彌補觀眾不能一睹為快《望鄉》的遺憾,中國人「聽電影」的習慣就是從這時候養成的。當然,上譯廠配音演員的精彩演繹也使很多人迷上了這種欣賞電影的獨特方式。
《望鄉》的原名是《山打根八番娼館·望鄉》,是日本五大電影公司之一的東寶公司於1974年拍攝的,改編自日本紀實文學作家山崎朋子的報告文學《山打根八號娼館:底層女性史序章》及其續集《山打根之墓》,原著站在底層女性的立場上,記述了以阿崎為代表的日本海外妓女在東南亞一帶的賣春生涯,對於「南洋姐」這些日本軍國主義的犧牲品深懷同情。《山打根八號娼館:底層女性史序章》出版後一直暢銷不衰,並獲得了日本第四屆大宅壯一非虛構文學獎。
導演熊井啟早年間在新加坡拍片時就對南洋姐的遭遇很感興趣,對造成這一悲劇的國家和社會原因進入過深入研究。在他看來,南洋姐是日本近代化過程的一個縮影,當年是國家促使她們遠走南洋賣淫,輸出日本文化,獲得經濟收入,最後國家為了掩蓋不光彩的政治,拋棄了這些妓女。他找到山崎朋子,表達了要將其著作改編成電影的願望。在他的多次遊說下,山崎朋子終於同意將把版權賣給熊井啟。
起初,東寶公司對這個題材不感興趣,但鑑於熊井啟之前為東寶拍攝的《忍川》和《朝霞的詩》都賺了錢,於是同意先拿出一部分籌備費,等劇本出來之後再決定是否投拍。熊井啟找來著名編劇廣澤榮一道創作劇本,他們決定以阿崎的現在和她年輕時的遭遇為重點,深化和擴充原著中只用幾行字交代的她在山打根的賣春生涯。她與竹內秀夫的情節是新增加進去的,在熊井啟看來,阿崎既然是女人,她還是想要戀愛的,她在今天中學生的那個年齡被賣作妓女,當她懷著天生的母性與各種男人接觸之後,在她那從來沒有嘗過喜悅滋味的冰一樣的軀體裡第一次感到了作為一個女人的幸福和快樂。然而,這時與她相好的男人卻背叛了他,阿崎的心靈受到的傷害是難以治癒的。
劇本創作期間,熊井啟專程前往山打根察看外景,並確定了將南洋姐的墓碑作為影片結束時的關鍵點。那些南洋姐的墓碑確實存在,而且的確全部背向日本。對此事,熊井啟有以下說明:「原著中指出,這塊墓地是來自天草的木下國(即影片中的阿菊)在1908年自己出資建造的。木下國是南洋一帶有名的女中豪傑。她年輕時曾與一個在橫濱工作的英國技師同居,英國人回國後,她來到山打根開了一家雜貨鋪,後來又買下日本人經營的九個妓院中的八號妓院。據說,她對妓女們像慈母般愛護。不久,她為在這裡死去的妓女們建了一片公墓。影片的女主人公探訪了這片墓地,影片就在她發現這裡的墓碑都背對日本的時候結束。」事實證明,《望鄉》的這個結尾,實在強勁有力而哀怨感人,令觀眾無不動容。
熊井啟和廣澤榮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寫出了《望鄉》的劇本,為了防止東寶方面改變主意,他們先將劇本發表在《電影旬報》雜誌上,由於讀者反響熱烈,東寶最終決定於1974年5月啟動《望鄉》一片的拍攝。
慄原小卷演出俳優座話劇《四川好人》
熊井啟在東寶拍攝的影片用的都是俳優座劇團的演員,包括《忍川》的加藤剛和慄原小卷,《朝霞的詩》的仲代達矢和高橋惠子。俳優座是日本五大話劇團體之一,以研究探討表演藝術為宗旨,培養了許多優秀演員。俳優座也公演話劇,但收入不多,主要資金來源是靠對外租借演員。像慄原小卷這樣的名演員經常被借去拍電影,片酬都交給俳優座,自己只拿微薄的薪水,所以俳優座的演員被認為是日本演藝界最敬業的一批人,他們是為了實現表演理想而演戲。
慄原小卷、加藤剛《忍川》
慄原小卷當時因主演了《寅次郎的故事4》《生死戀》《戰爭與人》《忍川》以及日蘇合拍片《莫斯科之戀》等在日本大紅大紫,尤其是在熊井啟執導的《忍川》一片中,她為劇情需要全裸出演床戲,體現了為藝術獻身的精神,因此獲得第27屆日本每日映畫大獎最佳女主角獎。俳優座最初建議由她來演年輕的阿崎。
但是熊井啟已經請到國寶級巨星田中絹代飾演阿崎婆,如果用慄原小卷演這個角色的年輕時代,兩個人在形象上相差太大,觀眾會難以接受。
(左起)導演熊井啟、慄原小卷、高橋洋子和田中絹代
經過協商,最後定下由來自另一話劇團體文學座的新人高橋洋子飾演年輕的阿崎,慄原小卷飾演女性史研究家三穀圭子。
實際上,作為原著作者山崎朋子化身的三穀圭子是全片最不討巧的角色,對於慄原小捲來說,她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跟田中絹代演對手戲,而熟悉田中絹代的人都知道,想要從她那裡佔到便宜是絕無可能的,只要一個鏡頭裡有田中絹代,那麼觀眾的注意力只會落在她身上。
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演員能像田中絹代那樣熱愛自己的演藝工作,出演《望鄉》時,她已經65歲,身體狀況已經不太好,但為了演出真實,她不顧眾人勸阻,令自己本就消瘦的身體又減輕了10斤,整個人變得更加佝僂乾枯;她每天早上5點多就在攝影棚裡讀劇本,在實拍前一小時用牛皮筋紮緊手臂,以使青筋暴露而接近貧困者的老態;為了使自己投入苦難的生活狀態,她從片場回家時拒絕坐車,堅持步行,下雨的時候也不打傘。為了演一場阿崎婆好久沒吃飯的戲,她把自己餓了兩天,就是要尋找那種餓到極致而反胃的感覺。
最後一場戲,田中絹代哭了十分鐘,用盡了所有的力氣,最後劇組拍合影時才發現她已經累得站不起來了。
高橋洋子也很突出,片中有一段戲是她在浴室中偷聽到她兄嫂的對話,他們是靠她用血肉換來的錢養活,但反而怕她是妓女而給同鄉笑話。高橋洋子按照導演的要求,儘可能地壓抑著內心的冤屈和悲苦,在感情崩潰之前,把自己整個頭浸在浴桶裡,不讓兄嫂聽到哭聲。
還有一場是在妓院中被出賣,天下著大雨,她裸著全身奔入院子痛哭,完全是真情實感的流露。
《望鄉》於1974年11月在日本上映,好評如潮,在當年《電影旬報》年度十佳的評選中擊敗《砂器》和《華麗的家族》,名列第一。在次年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田中絹代獲得了最佳女演員銀熊獎。該片還被提名角逐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最終惜敗給黑澤明的《德爾蘇·烏扎拉》。
《望鄉》演員和配音演員今何在
田中絹代從14歲就步入影壇,在半個多世紀的演藝生涯中,參加拍攝了近三百部影片,塑造過眾多栩栩如生、令人難忘的日本女性形象,被譽為「日本性格女演員的活字典」,她也是日本電影界唯一一位橫跨默片和有聲片五十多年而長盛不衰的演員。
《雨月物語》
少女時代的她並不是天生麗質,而像一個清純樸實的鄉下女孩,但她虔誠而未經修飾的風韻令人倍感親切,從而得到多位日本名導演的賞識和提拔,尤其是與溝口健二的合作,使她的演藝事業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達到了巔峰,憑藉《西鶴一代女》《雨月物語》等片,她不僅徵服了日本觀眾,也因此享譽國際影壇。
1958年,48歲的田中絹代在《楢山節考》一片中飾演年近七旬卻仍硬朗的阿婆,努力說服兒子依照村落棄老傳統,背她上深山「回歸山神」,以多留口飯給兒孫。她為求逼真入戲,甚至不惜撞斷自己門牙,這種為藝術獻身的精神令她在整個演藝界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飾演《望鄉》中的阿崎婆是田中絹代晚年留下的一部經典之作,也將她演了一輩子的外表柔弱、內心剛強的典型日本婦女形象推到了極致。
1977年1月12日,田中絹代因劇烈頭痛住進了醫院。在病重時田中絹代仍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演員身份,她看著前來探望自己的表弟導演小林正樹喃喃地說:「雖然眼睛瞎了,但還有可以演的角色吧?」1977年3月21日,田中絹代因病離世,終年67歲。死後被授予勲三等瑞寶章,3月31日,田中絹代的送葬儀式在電視中現場直播,共有5000多人參加了葬禮。田中絹代被安葬於自己故鄉的出生地,今鎌倉山圓覺寺。
趙慎之(右)和邱嶽峰
為阿崎婆配音的是上譯廠著名配音藝術家趙慎之,她從上世紀50年代從部隊轉業到了上譯廠擔任配音演員,尤其擅長為老年婦女角色配音。2014年12月26日8時31分,趙慎之因病在上海不幸離世,享年90歲。
慄原小卷《生死戀》
慄原小卷是中國觀眾最熟悉的日本女演員之一,不過,她在中國受歡迎不是因為《望鄉》,而是在1979年上映的《生死戀》中飾演純潔美麗的年輕姑娘夏子,這個形象徵服了中國觀眾,年輕人學著電影中的夏子揮動球拍,打起了平生未曾接觸過的網球,溜進理髮店燙大波浪髮型,像夏子那樣給心愛的人寫信……
兒時的慄原小卷
也就是在那一年,她隨日本電影代表團第一次訪華,從此和中國結下不解之緣。1986年,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成立30周年,她隨日本俳優座劇團訪華 。2008年19日,她出席了東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周,並獲得中日文化交流促進獎。
《清涼寺的鐘聲》
在日本影壇,慄原小卷被認為擁有一張國際化的臉,她也因此扮演著電影大使的角色,曾主演了日蘇合拍的《莫斯科之戀》《白夜的旋律》《機組乘務員》,中日合拍的《望鄉之星》,並應謝晉導演之邀在《清涼寺的鐘聲》中與濮存昕扮演一對母子。
慄原小卷今年已是75歲,她終身未嫁,至今仍過著單身生活。她曾在接受採訪時說:「近二十年來我一直活躍在日本的話劇舞臺上,我的工作就是我的丈夫,我的孩子。我覺得自己仍然很有冒險精神,希望迎接更多挑戰,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沒有感到孤單寂寞,但是以後會怎樣,我也不知道。在日本,女人結了婚,就不可能像我這樣工作了。我沒有結婚,不知道夫人是什麼味道,媽媽是什麼樣的感覺,因為我自己沒有能夠實現這樣的生活,所以我很遺憾,但現在說已經為時過晚了。人並不是一生都充滿戲劇性的,我就沒有什麼波瀾壯闊的人生,但是我的角色讓我感覺到自己經歷了很多不同的人生。演員這個工作,我覺得自己確實是選擇對了。能夠演很多的角色,見到很多人,學習很多東西,而且這個工作永遠也沒有一個完結,永遠是需要學習的。」
(左起)李梓、慄原小卷、劉廣寧、吉永小百合、丁建華、中野良子
為三穀圭子配音的是「上譯廠的當家花旦」李梓。李梓的傳世之作是墨西哥電影《葉塞尼亞》,但《望鄉》中三穀圭子對阿崎婆喊出的那一聲「媽媽」,卻被李梓演繹得加倍動人,以至於慄原小卷訪華時專程來到上譯廠要見一見李梓,感謝她為這個角色賦予了更為強烈的藝術效果。李梓經歷了上譯廠最輝煌的時期,2014年1月5日她在上海去世,享年84歲。
在《望鄉》中扮演年輕阿崎的高橋洋子是日本文學座話劇團附屬演技研究所十二期學生,與松田優作是同學。
畢業那一年,她從1900名應徵者中脫穎而出,得到了在《孤獨之旅》中飾演一名離家出走少女的機會,以豪放大膽的表演一舉成名。
熊井啟導演正是在看了這部影片後,決定啟用她在《望鄉》中飾演年輕時代的阿崎,當時她只有21歲。高橋洋子後來還參與過市川昆的《惡魔拍球之歌》、寺山修司的《再見箱舟》、深作欣二的《北陸代理戰爭》等片的拍攝。
高橋洋子《喜歡雨》
1980年,高橋洋子與作曲家三井誠結婚,之後轉向小說寫作。,並於1981年創作了她的第一本小說《喜歡雨》,描寫的是一個戲劇系女學生與一個在電車上常常遇見的中年男子產生愛情的故事。這部小說獲得了日本《中央公論》的年度新人獎,於1983年被搬上銀幕,由高橋洋子自導自演。
《八重子的低音》
80年代後期,高橋洋子退出銀幕,成為一名專業作家。直到2016年,她才在《八重子的低音》中復出,這時的她已經63歲,扮演的是一名老年痴呆症患者。
為年輕阿崎配音的劉廣寧不久前剛剛去世,享年81歲。劉廣寧的嗓音優美甜潤,擅長為清純少女和公主一類的角色配音,阿崎這個角色對她來說是一大挑戰。據該片的譯製導演孫渝峰迴憶說:「妓院老鴇讓小阿崎接客那場戲,小阿崎又哭又喊,『我不接,我不接……』劉廣寧配得很動情,嗓子都哭啞了。我在一旁認為配得挺好了,可以過了,但劉廣寧堅持再錄一條,說『我哭喊得不夠揪心』,最後把最感人、最動人的聲音錄了下來。」
飾演竹內秀夫的田中健即是演員,也是一名豎笛演奏家,《望鄉》是他出演的第一部電影,當時他並未引起太多關注。
田中健的成名作是1979年的《衝動殺人 兒子呵!》,之後他憑藉俊朗瀟灑的外形演出了一系列影視劇,包括中國觀眾熟悉的《電影天地》《白衣少女》等,至今69歲的他仍活躍在銀幕和螢屏之上。
田中健的前妻古手川佑子也是中國觀眾熟知的演員,曾主演了1980年在中國公映的《啊,野麥嶺》一片,當時的影視雜誌頻繁使用她的照片作為封面封底。田中健與古手川佑子於1986年結婚,婚禮相當隆重,被視為金童玉女的結合。可惜,這段婚姻維繫了13年,最後還是破裂告終,兩人於1999年宣告離婚。
為竹內秀夫配音的是童自榮,當時他剛剛進入上譯廠,分配到的只是一些無足輕重的配角,但他正是通過這些小角色顯示出了自己的配音才華,從而在1978年得到了為美國科幻片《未來世界》裡的記者查克配音的機會,這是他參與配音以來配的第一個主角。如今,年過七旬的童自榮已經退休,在《玩具總動員3》和《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等一些動畫電影中仍然可以聽到他獨特華麗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