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餃子,是家鄉的傳統習俗之一,這個季節,天寒水瘦,葉落無聲,四野一派凋敝蕭瑟,也趕上農閒,恰逢年關將至,老百姓都在準備年貨和宰豬殺羊,也為忙碌一年後有個慶賀的主題,所以,也十分注重細節,對傳統節日也格外珍惜了。每到冬至這一天,都有母親嘮叨著要吃餃子。
冬至吃餃子是南陽醫聖張仲景發明的,東漢時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他曾說過,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值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仲景路、雞爪街、新華路等處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食用,再喝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叫「扁食」。至今南陽地區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餃子又叫「交子」,餃子的叫法在古代除了「交子」外,還有「角子」、「扁食」等稱呼,據史料記載這名稱的來歷與我國除夕夜食餃子的習俗有關。北方農村過除夕,有守夜辭歲迎新年的習俗,尤其是豫西南大多農村,其中最普遍的一種叫「包辭歲」。就是大年三十把備好的肉、菜剁成餡,其中的肉和菜諧音為「有財」,往往在剁餡時主人要弄出大的聲響,讓左鄰右舍聽見,餡調好後和面擀皮將它包成月牙形的食品,到午夜十二點時下鍋煮熟祭祀先祖神靈後再全家分食,這種習俗一直延伸到今天。
餃子是廣大麵食主產區魯豫皖冀的一大特色,在豫宛西老家也是富有地方風味的主食之一,它是麵食的魂。如果沒有餃子,老百姓的生活就少了許許多多愜意的歡愉與甜美的回味。許多年前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吃餃子也是一件極其奢侈的事情,更是無比隆重的大事件,一般不到逢年過節或者比較喜慶的時刻,很難會吃到一頓豐盛的餃子。記得老家有句童謠:「大舅來了吃啥飯?打雞蛋、捋油蒜,不吃、不吃,兩大碗。」連最尊貴的舅老爺也不能隨意吃到的美食,足見餃子文化已經深入人們的食文化骨髓。
家鄉的餃子常見於麥收後祭祀五穀神靈,家家戶戶都選好上等的精白面,在趕集買來豬臀肉,加一些紅白蘿蔔之類的,包好了煮熟後擺在堂屋的條幾中央,然後點上香火祭拜……印象中母親包餃子的過程也是極其繁瑣的。先要活好麵團,就像蒸饅頭前的工序一樣,在等面醒(xing,一個詩意的叫法)時,母親就開始準備餃子餡的材料,孩子們都按照各自的分工去找原材料了,哥哥一般是摘有刺的花椒葉,妹妹是剝蔥和剜芫香菜。等大家都準備齊了,母親已經開始剁餡了,餡一般分素和葷,肉餡比較麻煩,沒有冰箱儲存的季節,總要去集市上購買新鮮的,素的只要有雞蛋和小麻油就行。剁餡是個挺技術的活。首先是將肉洗乾淨,控水晾乾,其次切成細長的條狀,緊接著剁成肉丁,直至剁成碎末狀,然後就是將蘿蔔白菜切成丁,擠去部分水分,將花椒芫香蔥蒜切碎隨入,最後拌在一起剁,剁餡時雙刀上下飛舞,響聲震天,讓人充滿期待,胃口大開,等剁好的餡放到一乾淨盆裡後,母親又開始擀餃子皮了。包好了餃子,姐姐們負責的柴鍋已經是水聲鼎沸。等餃子端上桌,母親總是恭恭敬敬的給灶王爺先祭拜一下,然後分盛給孩子們,看到孩子們爭先恐後搶食的情形,母親在一旁擦拭著汗水含笑不語……
到了後來,有手搖壓面機和電動壓面機,和速凍水餃,冰箱也能儲存肉食了,母親的體力活減輕了,吃到的餃子也更方便了,大家的味蕾卻日漸退化了,少有了往日的爭搶與唏噓打鬧。
迄今為止,許多家庭依然選擇手工做的水餃。手工包的餃子有個性、有勁道,有濃濃地親情味道,能吃出回憶、吃出韻味。記得兒提時代地故鄉還有在逢年過節的餃子裡放入硬幣和小辣椒,誰吃到了硬幣就預示來年發財吉祥,吃到辣椒也是紅紅火火。更有趣味的是給第一年過元宵節的新女婿端來一碗有辣椒的餃子,讓他辣的滿口噴火,欲罷不能。一旁的妯娌姑嫂笑得前仰後合,一家人其樂融融。
如今,餃子不再是老百姓特別搶手的美食之一。但是,每當冬至日春節、元夕之夜,依然是人們祭祀神靈和先祖的一道大菜,它薪火相傳又一脈相承,是對「民以食為天」的不變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