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那天,嶽母打來電話,讓我們一家第二天到她那兒吃餃子。於是,我想起了許多關於餃子的事情。
餃子又名水餃、扁食,是中華傳統美食,源於我們河南的南陽地區,據說和「醫聖」張仲景有關,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餃子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特別是在我國北方地區,餃子是餐桌上的主角,是最為常見的年節食品。
在我的家鄉溫縣,大年三十晚上和初一早晨都是要吃餃子的。童年時代,家裡很窮,主食是玉米、高粱、紅薯,餃子是很少吃到的,大概就是在每年除夕吃一次吧。因此,年三十那天晚上的活動就顯得格外隆重。
在村裡,每年一進入臘月,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過年」。從臘月二十七開始,母親就要將許多的白蘿蔔切成薄片,煮熟,然後很細心地用白布包紮,擠出水分,剁成細末。隨後,將豬肉也剁成細末,和蘿蔔拌在一起就成了餃子餡。
包餃子時,總是由母親負責擀皮,父親、哥哥、姐姐負責包。我那時還小,只負責吃。全家人齊動手,其樂融融。在那天晚上包餃子時,母親總會悄悄地將一枚硬幣包進其中的一個餃子裡。吃到硬幣的人,就是當年家中最有福氣的人,大家都要向他祝福的。
在大年三十晚上,包好了餃子,首先是要祭拜祖先的。因此,這餃子一出鍋,母親就會取來5個碗,每個碗中放6個餃子。分別放在天地全神、列祖列宗、老天爺、財神爺等牌位前。點著了香,燒了紙錢,母親就會很虔誠地跪拜,嘴裡念念有詞,大體是要求上仙們保佑兒孫「身體康健,工作順利」之類的話語。那時的我還小,並不相信天地之間會有什麼神靈?但母親的虔誠,還是深深地感動了我,因為那正體現了她對家人深深的愛意。
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曾經對我講過,在「三年困難時期」,生活十分貧窮,過年時也是要吃餃子的,吃的是「野菜」餃子。而那餃子餡卻不是薺菜、馬齒莧的,而是刺甲菜的。這種野菜學名「小戟」,是一種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中藥。野菜本身就是苦的,也不知那餃子的味道會如何?
在醫科大學讀書時,國家已經進入改革開放時代,生活漸漸好了許多。每逢冬至、中秋,學校都要組織學生按照小組為單位包餃子、吃餃子,以增加同窗友誼,撫慰思鄉之情。
通常是班長、生活委員等到餐廳領了餃子餡和麵粉,然後端回寢室。組織同學們一起和面、擀皮、包餃子。之後再送回學校餐廳,煮熟了出鍋,然後大家興高採烈地品嘗勞動成果。記得有一年冬至包餃子時,我負責和面。我只是將洗臉盆用水衝了一下,就開始和面。組長張兄發現了,就悄悄地批評了我,說不好好洗一下,那多「骯髒」。隨後他就「命令」我不要聲張,繼續「和面」。後來這餃子煮出來了,味道好像還不錯。
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我在濮陽。每逢冬至等節日,都要和單身的同事一起包餃子。那時我已掌握「過硬」技術,包餃子的速度特快,擺在篦子上,看起來也是排列齊整,有模有樣,自己很自得。後來妻子說,你包的餃子皮太厚、餡少,中看不中吃。
我嶽母做的餃子是家中一絕。當天早晨,她會很早起床,買來新鮮的韭菜,鮮嫩的豬肉,然後洗菜,剁肉,調餡,要忙一個上午。到了中午,全家人坐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嶽母家的餃子皮薄餡多、味道鮮美,若是蘸了蒜汁、醋,那就更是唇齒留香,回味悠長。前幾年,嶽父母搬來鄭州住,我們每到周末,只要有空,就去看望老人,同時,也可以經常吃到嶽母做的餃子了,那種感覺真的很幸福。
如今生活好了,除了有蘿蔔豬肉餡餃子、韭菜豬肉餡餃子之外,還有了雞肉冬筍餡餃子、香菜餡餃子、韭菜蝦仁餡餃子等。但是,我還是以為蘿蔔餡、韭菜餡、白菜餡比較好吃。
明天,就要去看望嶽父母了。想一想,我的心中就很期待。
本篇審稿 李丹 組版 王睿鵬
作者簡介
王西京,現供職於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河南思客》籤約作家。
本文作者 王西京 授權河南思客獨家刊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河南思客
博客/微博/微信/客戶端:河南思客
投稿郵箱:2560410387@qq.com
河南思客2018年編委會
編 委 陳 旭 江 雪 莊鳳娟
王立國 李智信 張紅陽
胡建武
總 策 劃 呂佩義
統 籌 楊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