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一盤菜》↑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今天開始入頭伏了,包頓餃子吧!
餃子總是意味著新的開始,頭伏餃子二伏面,炎夏開啟;大年初一吃餃子,新年伊始;上馬餃子下馬面,新的旅途。當然所有的上馬餃子也是一次次新的離別,離別之後就是期待新的重逢。
包餃子可以全家參與,也可以獨立完成。一個人完成是能幹從容,全家完成是熱鬧祥和。而且包餃子,小孩子特別喜歡摻合。記得我自己7、8歲時過春節時就開始學著擀餃子皮了,而且很快就學會了,所以雖然從小很少幹家務,但擀餃子皮的工作經驗倒很悠久。小女小時候也是,有一次家裡包餃子,從和面、剁餡兒、拌餡兒、揉面、揪計、擀皮兒,到包到煮到最後上桌都是我一人主責的,她則作為助手熱情洋溢地從頭一直幫忙到最後。面和好,餃子餡兒拌好後,她就摩拳擦掌準備上手了,我說面要醒一會兒,再說我們要按著客戶到家時間計算著上桌,不著急哈,大家風範都是這樣的了。她問什麼時候開做,我說12點吧。她請求:能不能11點55?為了不打擊助手高漲的工作積極性,我勉強同意。到了11點50,這位就開始興奮地倒計時:還有5分鐘就可以開始做餃子了!come on,怎麼這麼沒有乃母之風啊?姐姐看了我倆一眼說:你倆都很賢妻良母哈。
將面揪成一個一個的面劑後,小女幫著按成扁圓形,等我倆都按好後,她還用擀麵杖把每一個扁圓小面劑敲打了一次,說要保證讓所有的面劑都徹底醒過來,也沒準被敲打得又昏過去了呢。有的餃子皮擀好後,因為時間長了,呈現像乾涸地面一樣的樣子,姐姐看到後大叫一聲:哇,太嚇人了,密集恐懼症。
找到一張她小時候在幼兒園做餃子的照片
餃子幾乎可以包一切,無限包容。芹菜、扁豆、豇豆、薺菜、胡蘿蔔、西葫蘆、韭菜、韭黃、菠菜、白菜、香菜、藕、茴香、節瓜、西紅柿、牛肉、羊肉、豬肉、蝦、乾貝、魚肉、海參、雞蛋、土豆、豆腐乾、豆腐、香菇、粉條、木耳、蘆筍甚至絲瓜……可以根據家裡現有的葷菜蔬菜,考慮季節時令和自己的口味排列組合,做出自己家獨特的餃子🥟。有幾種餡兒是我比較喜歡的:胡蘿蔔雞蛋豬肉蝦餡兒、羊肉胡蘿蔔餡兒(也是我們從小吃的最多的一款餃子餡兒,在內蒙吃餃子,拌餡兒都以羊肉為第一優先)、茴香豬肉餡兒、芹菜豬肉餡兒、牛肉扁豆餡兒和牛肉藕餡兒。
胡蘿蔔蝦雞蛋大白菜葉子和香菇餡兒,不用加糖也很清爽甜美。RC白碗。
餡兒是自己剁的牛肉和藕,牛肉與藕屬於偏幹的餡兒,加了水、香油、胡椒粉、鹽、微量老抽與生抽以及大量蔥,非常美味。
豬肉海參小蔥雞蛋餡兒,這款餡兒也可以用韭菜代替小蔥,韭菜與海參非常搭,海參用的不是昂貴的遼參,是北極海參,一袋不到100元,可謂物美價廉。北極海參用來包餃子、做包子或者和紅燒肉配都是極好的。海參英文sea cucumber,海黃瓜的意思,帶刺不頂花,頗像醃黃瓜。海黃瓜VS海人參,在海內外,地位不一樣,價格也不一樣。人參做餃子餡兒那敢啊,但用黃瓜做餃子餡兒還是OK的。
牛肉茴香餡兒,不加濾鏡就如此碧綠,和今天的股市有一拼了。
餃子可煮可蒸。蓮尾寧子作品。
還可以煎,生煎或者剩煎。生煎就是鍋貼。
剩煎也就是剩餃子再煎,是吃餃子次日的美味延伸,譜寫一曲剩餃子賦。上為藍九穀碟。
煎的時候撒了幾粒蔥。
還可以倒蛋液煎,做成雞蛋抱餃。
經常做,便有了一些做餃子的小訣竅。
如果餃子餡兒出水就有點不太好包了,我的小訣竅一是加點粉絲或者粉條,非常吸水;二是把出水的餡兒放冰箱冷藏,再拿出來就很容易包了。媽媽的小訣竅是拌餡兒時肉裡先加足餃子餡兒整體份量的鹽,加菜進去的時候不再加鹽,加進去之前把菜用油先拌勻,包的時候不是全部拌勻了再包,而是拌一部分包一部分,依次進行,也是統籌工程。
說到統籌,其實整個包餃子過程都可以統籌進行。擀出一部分皮兒就可以煮水了,包出十幾個餃子時水差不多開了,就可以邊煮邊包,很快餃子就出鍋了,包餃子那叫一麻利。
媽媽的小訣竅還包括煮餃子,她說煮餃子根本不需要一定要加三遍涼水這麼機械,只要煮夠時間就好,防止餃子皮粘的話可以加一點點鹽。她還常說:「 餃子皮擀成啥樣都不影響包,啥樣的餃子皮都能包成一樣好看的餃子 。」
現在想來,都有點人生哲理的味道了。
媽媽不是那種包不好餃子就怪餃子皮不圓的人。
養育孩子也是如此吧?不是要把孩子往最圓的方向打造,而是就著TA的現狀,不管是什麼形狀,努力和TA包出好看的餃子,目的是好看的餃子,而不是圓的餃子皮。
圖片都由作者提供🥟🥟
關注一盤菜 每天上千字
伴你嚴肅吃飯 八卦佐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