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郭富城、楊千嬅等主演的《麥路人》上周五公映,觀眾對影片在真實展現香港底層人群的失控生活方面給予了好評,但該片稍顯拖沓的節奏、不夠紮實的人物塑造和缺乏核心戲劇衝突的情節也讓不少觀眾詬病,認為其拍得有點「溫吞水」。
香港這幾年湧現了一批小成本現實主義力作,這些作品的特點就是聚焦底層人群的生活狀態,直面現實生活的殘酷,將他們的生活血淋淋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絕望」和「無出路」就是影片的主題。
《麥路人》是黃慶勳導演的處女作,故事講述的是一群「在麥當勞過夜的人」的生活。這裡面,郭富城飾演的董浩博十年前是金融精英,但投資破產從監獄出來,兩年時間都在麥當勞裡過夜;劉雅瑟飾演的「媽媽」帶著女兒生活,因為丈夫不幸去世,婆婆遷怒於她,借錢濫賭,黑社會一次次找她還債;萬梓良飾演的「等伯」之前是消防隊員,但妻子一生的積蓄被人在網上騙光,妻子不堪壓力,跳樓自殺,痴情自責的他在幻覺中坐在麥當勞店裡等待妻子的歸來……
以前的港片之所以好看,是因為影片裡面都有明確的壞人,比如無良警察、黑社會成員、背叛友情者等等,因為有活生生的人,所以戲劇衝突強烈,動作場面可以施展開來,《英雄本色》《監獄風雲》《無間道》等等都看得人大呼過癮。但《麥路人》不一樣,這部影片沒有現實中的大壞人,最壞的就是裡面逼債的黑社會成員,他們只是恫嚇而已,但影片卻有一個無形的對手,這就是「生活」,再說明白點,是「金錢」。《麥路人》是一部講述金錢是如何壓垮底層人生活的電影,確切地說,金錢才是這部影片的主角。都說金錢是男人的膽,片中董浩博就是最好的證明,破產後的董浩博,面對等待自己10年的女歌手(楊千嬅飾)不敢示愛,連自己的母親都不願意去見。愛情和親情在金錢面前統統敗下陣來,非不想,而是不敢也。影片最後,臨死前的他耗盡全部力氣坐上公交想去見母親最後一面,但終於功虧一簣。這個細節雖然有點誇張,但寓意無限。
韓國導演奉俊昊執導的《寄生蟲》的巧妙之處是替片中貧窮的一家找到了對手,那就是富人一家,兩個極端階層之間的衝突最後演化成血光之災,看得人驚心動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雖然也講述底層人群的互相守護,但它在社會現實層面開掘的深度和角度,都遠超《麥路人》。相比之下,《麥路人》光靠這些底層人群之間的互助溫情來串聯影片,觀眾被感動之餘,自然也會對片中人物塑造的合理性提出質疑:正像影片中說的,「只是破產而已,大不了從頭再來」,為什麼董浩博就一直沉淪下去了呢?「媽媽」的丈夫去世是意外,她完全沒有必要為婆婆還債,為什麼硬要背負這個無底洞呢?她管好自己的女兒就成了。觀眾的這些質疑是有道理的,片中的人物看似已經淪落底層,但細究起來,好像也不是天無絕人之路。董浩博破產後坐過牢,無臉見母親,但他全手全腳,卻心安理得讓妹妹替自己還債,實在說不過去;「等伯」深情不假,但手中有錢,妻子已逝,縱然是萬般愧疚,也要正視現實,振作起來才是。這些細節深究起來,不符合常理,禁不起推敲,觀眾不滿,也是情理之中。
《麥路人》勝在題材現實,選材獨到,但光靠打愛情和友情牌來感染觀眾,在以前可能是有效的,但現在不一樣了,網際網路金融時代,失業、破產、金融詐騙,已經見怪不怪,觀眾在哀其不幸的同時,也會怒其不爭,畢竟坐在大銀幕前流淚鼓掌的觀眾,一出影院大門,一樣也要接受生活的暴打和錘擊。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王金躍
流程編輯:王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