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路人》選材獨到卻拍得有點溫吞水

2020-09-23 北京日報客戶端

由郭富城、楊千嬅等主演的《麥路人》上周五公映,觀眾對影片在真實展現香港底層人群的失控生活方面給予了好評,但該片稍顯拖沓的節奏、不夠紮實的人物塑造和缺乏核心戲劇衝突的情節也讓不少觀眾詬病,認為其拍得有點「溫吞水」。

香港這幾年湧現了一批小成本現實主義力作,這些作品的特點就是聚焦底層人群的生活狀態,直面現實生活的殘酷,將他們的生活血淋淋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絕望」和「無出路」就是影片的主題。

《麥路人》是黃慶勳導演的處女作,故事講述的是一群「在麥當勞過夜的人」的生活。這裡面,郭富城飾演的董浩博十年前是金融精英,但投資破產從監獄出來,兩年時間都在麥當勞裡過夜;劉雅瑟飾演的「媽媽」帶著女兒生活,因為丈夫不幸去世,婆婆遷怒於她,借錢濫賭,黑社會一次次找她還債;萬梓良飾演的「等伯」之前是消防隊員,但妻子一生的積蓄被人在網上騙光,妻子不堪壓力,跳樓自殺,痴情自責的他在幻覺中坐在麥當勞店裡等待妻子的歸來……

以前的港片之所以好看,是因為影片裡面都有明確的壞人,比如無良警察、黑社會成員、背叛友情者等等,因為有活生生的人,所以戲劇衝突強烈,動作場面可以施展開來,《英雄本色》《監獄風雲》《無間道》等等都看得人大呼過癮。但《麥路人》不一樣,這部影片沒有現實中的大壞人,最壞的就是裡面逼債的黑社會成員,他們只是恫嚇而已,但影片卻有一個無形的對手,這就是「生活」,再說明白點,是「金錢」。《麥路人》是一部講述金錢是如何壓垮底層人生活的電影,確切地說,金錢才是這部影片的主角。都說金錢是男人的膽,片中董浩博就是最好的證明,破產後的董浩博,面對等待自己10年的女歌手(楊千嬅飾)不敢示愛,連自己的母親都不願意去見。愛情和親情在金錢面前統統敗下陣來,非不想,而是不敢也。影片最後,臨死前的他耗盡全部力氣坐上公交想去見母親最後一面,但終於功虧一簣。這個細節雖然有點誇張,但寓意無限。

韓國導演奉俊昊執導的《寄生蟲》的巧妙之處是替片中貧窮的一家找到了對手,那就是富人一家,兩個極端階層之間的衝突最後演化成血光之災,看得人驚心動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雖然也講述底層人群的互相守護,但它在社會現實層面開掘的深度和角度,都遠超《麥路人》。相比之下,《麥路人》光靠這些底層人群之間的互助溫情來串聯影片,觀眾被感動之餘,自然也會對片中人物塑造的合理性提出質疑:正像影片中說的,「只是破產而已,大不了從頭再來」,為什麼董浩博就一直沉淪下去了呢?「媽媽」的丈夫去世是意外,她完全沒有必要為婆婆還債,為什麼硬要背負這個無底洞呢?她管好自己的女兒就成了。觀眾的這些質疑是有道理的,片中的人物看似已經淪落底層,但細究起來,好像也不是天無絕人之路。董浩博破產後坐過牢,無臉見母親,但他全手全腳,卻心安理得讓妹妹替自己還債,實在說不過去;「等伯」深情不假,但手中有錢,妻子已逝,縱然是萬般愧疚,也要正視現實,振作起來才是。這些細節深究起來,不符合常理,禁不起推敲,觀眾不滿,也是情理之中。

《麥路人》勝在題材現實,選材獨到,但光靠打愛情和友情牌來感染觀眾,在以前可能是有效的,但現在不一樣了,網際網路金融時代,失業、破產、金融詐騙,已經見怪不怪,觀眾在哀其不幸的同時,也會怒其不爭,畢竟坐在大銀幕前流淚鼓掌的觀眾,一出影院大門,一樣也要接受生活的暴打和錘擊。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王金躍

流程編輯:王夢瑩

相關焦點

  • 《麥路人》勝在選材獨到,拍得卻略顯溫吞水
    由郭富城、楊千嬅等主演的《麥路人》上周五公映,觀眾對影片在真實展現香港底層人群的失控生活方面給予了好評,但該片稍顯拖沓的節奏、不夠紮實的人物塑造和缺乏核心戲劇衝突的情節也讓不少觀眾詬病,認為其拍得有點「溫吞水」。
  • 【躍·影評】為什麼《麥路人》拍得有點溫吞水?
    由郭富城、楊千嬅等主演的《麥路人》上周五公映,目前的網絡評分為6.6分,觀眾對影片在真實展現香港底層人群的失控生活方面給予了好評,但該片稍嫌拖沓的節奏、不夠紮實的人物塑造和缺乏核心戲劇衝突的情節也讓不少觀眾詬病,認為其拍得有點「溫吞水」。
  • 「躍·影評」為什麼《麥路人》拍得有點溫吞水?
    由郭富城、楊千嬅等主演的《麥路人》上周五公映,目前的網絡評分為6.6分,觀眾對影片在真實展現香港底層人群的失控生活方面給予了好評,但該片稍嫌拖沓的節奏、不夠紮實的人物塑造和缺乏核心戲劇衝突的情節也讓不少觀眾詬病,認為其拍得有點「溫吞水」。
  • 莫當「溫吞水」幹部 - 人民論壇
    【摘要】基層幹部隊伍中存在一些「溫吞水」幹部,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溫吞水」幹部主要表現為:「不急為」「不善為」和「不願為」,對人民的財產與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 票房淪為「路人甲」 郭富城也難撐起《麥路人》?
    電影《麥路人》講述了一群在24小時快餐店借宿的流浪漢互相扶持的故事。 「《無雙》還是一個標準的類型片,上映在『國慶檔』,當然本身質量也很高」,倪駿說,「《麥路人》則有點可惜
  • 《麥路人》雅俗不賞
    麥路人 內地1800萬票房,不算優秀但看評論,有點詫異。都很高高在上,能寫字的說幾句紀錄片或者跩幾個國外電影,沒文化的直接罵香港。雅俗不賞,票房如此也不足為奇。搬磚的沒法討論,因為麥路人的確不是給他們看的,每天面對的就是這樣的生活。
  • 娛樂脫口秀丨同是天涯「麥路人」
    院線新片《麥路人》的片名有意思,用粵語念是「陌路人」,在此又指那些無家可歸、被迫寄居於24小時快餐店裡的人。據說源自日本,也很容易讓人想起近年出版的《低欲望社會》《老後破產》等日本社會話題作品,光是書名就透露出一種生存焦慮,即使於我們而言是隔岸觀火。
  • 《麥路人》電影!《麥路人》電影!
    怎麼能辨別我影視投資被騙?
  • 《麥路人》影評——真正的底層人士(麥路人)不會說話
    如果這個導演能有拍出這種隱喻的水準,他就不會把電影拍成這個鬼樣子了。導演差在哪裡?鏡頭多不怕,就怕信息量小還多,那不就是水?這只是讓人觀感不舒服的許多片段中的一個小橋段。影片的攝影、剪輯基本上也都沒有什麼可以拿出來強行誇一下的地方。那是導演的優點是什麼呢?
  • 《麥路人》:失意者的烏託邦
    這有點《小偷家族》的意味,一群失意者,無家可歸地組成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大家庭,用自身難保的微光,試圖努力去照亮他人。《麥路人》海報導演黃慶勳,原是鄭保瑞的副導演,雖然是長片處女作,倒也入行許久。原本他拍的多是類型片,初執導筒倒是選了部很有現實關照的題材,集結了從郭富城、楊千嬅到張達明、鮑起靜、萬梓良等香港實力明星的陣容。
  • 《麥路人》:失意者的烏託邦
    這有點《小偷家族》的意味,一群失意者,無家可歸地組成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大家庭,用自身難保的微光,試圖努力去照亮他人。《麥路人》海報導演黃慶勳,原是鄭保瑞的副導演,雖然是長片處女作,倒也入行許久。原本他拍的多是類型片,初執導筒倒是選了部很有現實關照的題材,集結了從郭富城、楊千嬅到張達明、鮑起靜、萬梓良等香港實力明星的陣容。
  • 郭富城拍《麥路人》,用「極餓」狀態感受角色落魄感
    今天上映的香港電影《麥路人》就在講述這個弱勢群體的故事,表現一群陌生人在快餐店相互取暖、互幫互助,重拾家人般的溫暖。影片冷靜克制又不失溫情的拍攝手法觸動人心,在今年金像獎獲得10項提名,張達明也因此片獲得最佳男配角。新京報記者獨家專訪導演黃慶勳、主演郭富城、楊千嬅,他們表示,電影裡也藏著很多人生縮影,希望可以讓觀眾有所領悟與啟發。
  • 郭富城拍《麥路人》,用「極餓」狀態感受角色落魄感
    >>>《麥路人》發定檔預告,郭富城變身街頭「成功學導師」【主題 】無家可歸者值得關注《麥路人》講述香港一些麥當勞餐廳中無家可歸者的故事郭富城在《麥路人》中飾演阿博,他留著胡茬,頭髮凌亂,眼神迷離,神情低落。「大概我真的是一個熱愛演戲的瘋子吧,要演一個流浪者是我從來沒嘗試過的,也非常想嘗試,尤其這個有意義的劇本很觸動我。」接到劇本後,郭富城曾於夜間去往24小時麥當勞,體驗夜宿快餐店的無家者的真實生活,以便更好地塑造角色。
  • 《麥路人》:掙扎與溫情
    麥路人」又被稱作「麥難民」 ,指被迫借宿於24小時營業快餐店內的無家人士。影片開頭有兩處大仰拍鏡頭,一處從博哥點菸搖鏡頭轉向高樓大廈的大仰拍,一處筒子樓樓宇的大仰拍,天空都只佔據極小畫幅,映襯得街角的人孤獨而又渺小,仿佛被囚禁於這個冰冷的城市;而深仔和博哥的第一次見面,是在堆滿垃圾的地下通道,拍攝地下通道出口時樓梯填滿畫幅,通往路面的空間非常狹小,無論是高樓大廈還是地下通道,都構成了香港建築空間的逼仄景觀。
  • 2億成本票房卻不到200萬,郭富城也撐不起的《麥路人》,差在哪?
    可以說是一部有質量有口碑基礎的電影,但是到了內地好像有點「水土不服」,觀眾並不怎麼買帳。 小編抽空也去電影院看了影片,說實話沒有很差,演員的演技是在線的,電影題材也是到位的,但遺憾的可能是編劇在設計人物形象時沒有很飽滿,觀眾共情感有點弱。
  • 《麥路人》變為「路人甲」,郭富城底層角色不靈了,到底是誰的鍋
    流離失所,齊聚餐廳,實為路人,實則家人,電影《麥路人》講述了一群在24小時快餐店借宿的流浪漢互相扶持的故事。本來以為這部影片可以打破《八佰》的票房紀錄,成為新一輪的票房冠軍,但是《麥路人》有小偷家族的架勢,卻沒有小偷家族的格局,圍繞命題進行創作,角色設置也顧此失彼,因此成為電影市場中「路人甲」,到底是誰的鍋呢?
  • 《麥路人》在麥記裡浮沉的滄海
    近年來,港產電影作品中「合拍類型大片VS小成本文藝製作」的構成越來越成為主流,經驗豐富的資深導演紛紛介入與內地合拍電影的類型化與規模化工業體系,而新冒頭的不少年輕導演(不少已經是跟隨前輩拍過相當多作品,歷練完備的編劇、副導演等)選擇以相當低成本講述關於香港社會細微面向的人和事,黃進導演的《一念無明》與陳小娟導演的《淪落人》等都是近年來比較突出的例子。
  • 《麥路人》看了麥路人,更要珍惜當下
    中午抽空看了麥路人,這部2019年的港片,被剛閉幕的華鼎獎提了名。華鼎獎香港地區最佳提名這部電影講了幾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故事,破產的投資人、十八線歌手、被惡婆婆掃地出門的喪夫母女、手無縛雞之力的畫手、好吃懶做而又離家出走的小年輕、執念等待亡妻歸來的鰥夫……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落魄原因(之前好多影評的文章都有詳解),大家在潦倒裡掙扎著,相互鼓勵相互扶持,最後結局有點慘
  • 《麥路人》邊緣人的溫度
    我們印象中的港片,多是罪案槍戰都市言情,但港片拍生活題材也自可以拍出它的風骨今年的《麥路人》同樣逃不過票房慘澹的命運有點可惜,卻又情理之中。其實不用50年不變,香港在它回歸的第23年就已然在發生著劇變,國人眼中,香港已經褪去它的風華,不再是東方之珠。而小人物的掙扎求存浮出水面,或許這才是這座城市現狀的真實寫照。麥路人聽起來就很粵語,取的是「陌路人」的諧音梗(英文名I'm Livin' It也是雙關梗),它聚焦的是那些無家可歸只能住麥記(麥當勞)的社會邊緣人。
  • 《麥路人》洪流之下 雅俗不賞
    但看評論,有點詫異。都很高高在上,能寫字的說幾句紀錄片或者跩幾個國外電影,沒文化的直接罵香港。雅俗不賞,票房如此也不足為奇。搬磚的沒法討論,因為麥路人的確不是給他們看的,每天面對的就是這樣的生活。電影之於他們應該是寶萊塢大歌舞,最好能磕著瓜子玩著牌,偷偷摸一把鄰桌穿著秋褲大嬸的腿,大叫一聲,好!至於麥路人對比紀錄片就是純扯淡了,當下紀錄片都有編劇和剪輯好不好,連直播都要找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