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陰區宇
【原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原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之前已經講完色陰、受陰、想陰各十種魔境,此第十卷開篇接著講行陰十種魔境。
此講明行陰從始至終的境界。
佛又說道:「
阿難,透過想陰十種境界的修行人,修禪定而想陰覆蓋已經透盡。
此修行人平常夢想妄想已經消滅,不會貪圖想著長壽長生不老。已經如《金剛經》所說,不住壽者相。
寤寐都恆一,都一樣了,已經斷了妄想,斷了睡欲了。
寤即睡醒,即想心,無法停止想;寐即睡著,即為諸夢。
今則不管是醒著還是睡著,都無夢無想。
寤時無想,常如同寐時候那麼安靜;
寐時無夢,常如同寤時候那麼覺知,所以說寤寐恆一。」
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佛又說道:「或者始終不起什麼想法,不起什麼愛貪求,常住性定。
或者魔來身邊,便能夠覺知,不會毀壞自己本來的正修正定。
此覺知相當重要,既然覺知自然就會遠離。
如此用心,想陰破透進,而仍舊精進研磨心鏡,所以說修三摩提。
往前看行陰為開始修,而往後望,想陰為終修。
修禪定增進,起心動念已經盡了,浮想銷除,所以說想陰盡。
世人很難停止想,到此想陰盡了,就不會不停亂想了。
本覺妙明自性本心真心,遠離諸夢想的擾亂,而得清虛寂靜了!猶如晴明天空,迥然無所有。
妄想如同渾濁的恆河沙,擾亂清水。一旦不擾亂,水即清澈。
不會再有什麼粗重的前塵影事了。
《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粗重外相,山河大地,萬事萬物,如同六根門頭幻影。
粗重客塵影子,即是法塵,全依想陰為體;如果想陰盡,客塵自然無依無靠,所以說不復有。
現在心鏡子照山河大地,如鏡子那樣光明洞鑑,物來則應,物去不留。只是如實照見,絲毫沒有加評判分析。
物來影子顯現在鏡子中,而鏡子不會有什麼粘著;物過以後,影子滅於鏡中,而鏡子也無蹤跡可尋。
不過虛受照應而已,如同明鏡那樣,然而連明鏡也了不可得。
了卻一切陳舊的習氣,比如貪求安靜、貪求淫慾、貪求長壽、貪求神通等,這些習氣都去掉了。只是留下惟一精純真心。」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佛又說道:「一切生滅法生滅相,根本的元由,都是從第八識阿賴耶識別中披露出來,都是從自性本心的心鏡中披露。
第八識阿賴耶識別,包含第七識的種子,第七識有微細生滅,為行陰的根本,所有生滅,都由此流出。
之前被想陰所覆蓋,所以看不見,而今想陰動念既然已經盡了。
行陰生滅根元,從此披出顯露。
由此根源就得以見到十方,十二種類眾生,從卵生、胎生、溼生、化生到非非想生等眾生,它們從生到滅的所有因緣道理,如何在六道之中輪迴,都已經窮盡了,已經清清楚楚。
但是此時還被行陰所覆蓋,還沒有透進,所以雖未完全通達十二類眾生,但是各個眾生受命的元由,從哪裡來,造了什麼因而有受命的果報,都已經清楚了。
此時能夠見到共同生的基元、根元,見第七識的細微動相的種子,都是從同一個根源,第八識阿賴耶識中生出來。
此共同的基元、根元,生出微細相,猶如野馬,熠熠清擾。
《道德經》中講,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歸根元根本,就是阿賴耶識。
萬物之相從無生有,如同野馬那樣奔騰,熠熠生光,清清幽幽,紛紛擾擾。
如同野馬那樣沒有什麼束縛,正所謂天下一馬,萬馬奔騰而出。
什麼是野馬呢?並非塵埃,即田間的遊氣,春天晴天的時候趴在地上可以看見,其狀如水,其光如焰。
此氣相吹而生萬物,為宇宙之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生發之氣從大地而出。
莊生稱之為野馬,佛經多稱陽焰,鹿口渴追逐陽焰,遠望過去如水,可是追逐過去走進了,卻看不見水,如同海市蜃樓那樣。
山河大地的粗相,譬如瀑流;第七識微細種子細相,比如如同野馬。以野馬比喻行陰,幽隱微細動相。熠熠,為小的光明,熠熠生光。以比喻行陰的動相,忽起忽滅。
什麼是清擾呢?
清是輕清,非同前想陰那麼重濁;擾是擾動,非同後陰識陰那麼澄湛。」
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佛又說道:「此如同野馬之氣從根元所出,為浮光掠影的六根、浮塵的究竟樞紐和巢穴,宇宙之氣從此行出而生出萬事萬物,此可以稱之為行陰區宇。」
樞為門軸;穴為門臼。因為樞穴的緣故故,門得以開關。
因為行陰的緣故,根塵得以生滅。
如果此行陰相不盡,生死難脫,稱之為行陰區宇。
柏拉圖有個洞穴的比喻。一群人被綁在山洞中,背後燃起篝火,前面有一面牆壁,這群人只能看到前面的牆壁的光影,此如同萬事萬物的影像。這群人以為都是真的,有時歡喜有時哭泣。其中有一個人掙脫繩索,走出山洞,看到真相,可是回來告訴大家,沒有相信他。篝火光影如同熠熠生光的野馬火光。
此比喻如同放電影,由於膠片太快,一剎那一剎那,所以以為是在真實的動。放映機如同阿賴耶識,如同生電影中萬事萬物、悲歡離合的根元。而看到光影、灰塵在奔騰,從發光的鏡頭出來,如同野馬。
一旦放映機關機,停止工作,電影回歸真相,了脫電影的生死。
萬法唯心造。自性真心本心就是放映機,狂心歇了就是菩提。放映機停止工作,就如夢初醒。
人生大抵如此,人生如夢。
正如《金剛經》中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可以說光是世界的本源,光的本質是以太,稱之為以太,是宇宙之氣。春天生發之氣從大地而出,被稱之為野馬。
惠施曾說:飛鳥之影未嘗動也。飛鳥的影子,可以分成一幀幀膠片那樣拍下來,快放就如同在動,實際上未嘗動。
古希臘有個飛矢不動的公案。飛行的箭矢實際上並不動。
禪宗有個不是風動、不是帆動,而是仁者心動的公案。
《陰符經》中說,人心,機也。
人心,人的自性本心真心,即是萬化的樞機,萬化的巢穴。
然而,心如何生發萬物呢?當今科學發展至今,融合佛學、道學和物理學,就可以看清楚,為何心生萬物了。
所謂陰符,是隱蔽難見,而符合於大道。
色受想行識五陰,也是覆蓋,隱蔽難見。
萬物由光構成,光子的靜止質量為零,而運動賦予光子質量。並非光子在動,而是仁者心動賦予光子質量。
物理實在論有一句話很有名:觀察創造實在。
看馬的一瞬間,創造了白馬的顏色,馬的顏色和形狀一下子鮮明起來。不看馬的時候,馬和你的心歸於孤寂狀態。
正所謂天下一馬,格一馬而知天地萬物。
以粒子的方式觀察光,就創造了光子一物。
以波動的方式觀察光,就創造了光波一物。
光就有了波粒二相性。
用手摸石頭的一瞬間,創造了石頭的堅。
用眼睛看石頭的一瞬間,創造了石頭的白。
石頭就有了堅白二相性。
所謂的上帝粒子並非希格斯粒子,而是光子。光子是最小的基本粒子。然而光的本質並非粒子,也並非波,即非波非粒子。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佛又說道:「如果此輕清擾動、熠熠生滅的根元,隨著定力轉深,功夫加深,就都會回歸自性的大海。
元性是生滅根元體性,即第七識。
元澄是澄清的自性本心,水浪停息稱之為澄,即第八識。
入於第八識阿賴耶識,澄清過往的習氣,什麼習氣都沒有了。
如同波瀾不驚,波浪已經滅了,轉化為澄清澄靜的水。可以說行陰盡了。
此修行人則可以超越眾生的濁心。
因為眾生的行陰未透盡,所以會妄動發動,既然發動,就會擾動平靜澄清的自性大海。有波浪就會渾濁。
超越之後,反觀行陰的由來,元從幽深隱微妄想,以為其根本。」
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只是由於妄想為根本,驅使行陰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