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素解》卷十:想陰透盡,夢想銷滅,醒睡一如

2020-12-25 走心書院

1.行陰區宇

【原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原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之前已經講完色陰、受陰、想陰各十種魔境,此第十卷開篇接著講行陰十種魔境。

此講明行陰從始至終的境界。

佛又說道:「

阿難,透過想陰十種境界的修行人,修禪定而想陰覆蓋已經透盡。

此修行人平常夢想妄想已經消滅,不會貪圖想著長壽長生不老。已經如《金剛經》所說,不住壽者相。

寤寐都恆一,都一樣了,已經斷了妄想,斷了睡欲了。

寤即睡醒,即想心,無法停止想;寐即睡著,即為諸夢。

今則不管是醒著還是睡著,都無夢無想。

寤時無想,常如同寐時候那麼安靜;

寐時無夢,常如同寤時候那麼覺知,所以說寤寐恆一。」

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佛又說道:「或者始終不起什麼想法,不起什麼愛貪求,常住性定。

或者魔來身邊,便能夠覺知,不會毀壞自己本來的正修正定。

此覺知相當重要,既然覺知自然就會遠離。

如此用心,想陰破透進,而仍舊精進研磨心鏡,所以說修三摩提。

往前看行陰為開始修,而往後望,想陰為終修。

修禪定增進,起心動念已經盡了,浮想銷除,所以說想陰盡。

世人很難停止想,到此想陰盡了,就不會不停亂想了。

本覺妙明自性本心真心,遠離諸夢想的擾亂,而得清虛寂靜了!猶如晴明天空,迥然無所有。

妄想如同渾濁的恆河沙,擾亂清水。一旦不擾亂,水即清澈。

不會再有什麼粗重的前塵影事了。

《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粗重外相,山河大地,萬事萬物,如同六根門頭幻影。

粗重客塵影子,即是法塵,全依想陰為體;如果想陰盡,客塵自然無依無靠,所以說不復有。

現在心鏡子照山河大地,如鏡子那樣光明洞鑑,物來則應,物去不留。只是如實照見,絲毫沒有加評判分析。

物來影子顯現在鏡子中,而鏡子不會有什麼粘著;物過以後,影子滅於鏡中,而鏡子也無蹤跡可尋。

不過虛受照應而已,如同明鏡那樣,然而連明鏡也了不可得。

了卻一切陳舊的習氣,比如貪求安靜、貪求淫慾、貪求長壽、貪求神通等,這些習氣都去掉了。只是留下惟一精純真心。」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佛又說道:「一切生滅法生滅相,根本的元由,都是從第八識阿賴耶識別中披露出來,都是從自性本心的心鏡中披露。

第八識阿賴耶識別,包含第七識的種子,第七識有微細生滅,為行陰的根本,所有生滅,都由此流出。

之前被想陰所覆蓋,所以看不見,而今想陰動念既然已經盡了。

行陰生滅根元,從此披出顯露。

由此根源就得以見到十方,十二種類眾生,從卵生、胎生、溼生、化生到非非想生等眾生,它們從生到滅的所有因緣道理,如何在六道之中輪迴,都已經窮盡了,已經清清楚楚。

但是此時還被行陰所覆蓋,還沒有透進,所以雖未完全通達十二類眾生,但是各個眾生受命的元由,從哪裡來,造了什麼因而有受命的果報,都已經清楚了。

此時能夠見到共同生的基元、根元,見第七識的細微動相的種子,都是從同一個根源,第八識阿賴耶識中生出來。

此共同的基元、根元,生出微細相,猶如野馬,熠熠清擾。

《道德經》中講,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歸根元根本,就是阿賴耶識。

萬物之相從無生有,如同野馬那樣奔騰,熠熠生光,清清幽幽,紛紛擾擾。

如同野馬那樣沒有什麼束縛,正所謂天下一馬,萬馬奔騰而出。

什麼是野馬呢?並非塵埃,即田間的遊氣,春天晴天的時候趴在地上可以看見,其狀如水,其光如焰。

此氣相吹而生萬物,為宇宙之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生發之氣從大地而出。

莊生稱之為野馬,佛經多稱陽焰,鹿口渴追逐陽焰,遠望過去如水,可是追逐過去走進了,卻看不見水,如同海市蜃樓那樣。

山河大地的粗相,譬如瀑流;第七識微細種子細相,比如如同野馬。以野馬比喻行陰,幽隱微細動相。熠熠,為小的光明,熠熠生光。以比喻行陰的動相,忽起忽滅。

什麼是清擾呢?

清是輕清,非同前想陰那麼重濁;擾是擾動,非同後陰識陰那麼澄湛。」

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佛又說道:「此如同野馬之氣從根元所出,為浮光掠影的六根、浮塵的究竟樞紐和巢穴,宇宙之氣從此行出而生出萬事萬物,此可以稱之為行陰區宇。」

樞為門軸;穴為門臼。因為樞穴的緣故故,門得以開關。

因為行陰的緣故,根塵得以生滅。

如果此行陰相不盡,生死難脫,稱之為行陰區宇。

柏拉圖有個洞穴的比喻。一群人被綁在山洞中,背後燃起篝火,前面有一面牆壁,這群人只能看到前面的牆壁的光影,此如同萬事萬物的影像。這群人以為都是真的,有時歡喜有時哭泣。其中有一個人掙脫繩索,走出山洞,看到真相,可是回來告訴大家,沒有相信他。篝火光影如同熠熠生光的野馬火光。

此比喻如同放電影,由於膠片太快,一剎那一剎那,所以以為是在真實的動。放映機如同阿賴耶識,如同生電影中萬事萬物、悲歡離合的根元。而看到光影、灰塵在奔騰,從發光的鏡頭出來,如同野馬。

一旦放映機關機,停止工作,電影回歸真相,了脫電影的生死。

萬法唯心造。自性真心本心就是放映機,狂心歇了就是菩提。放映機停止工作,就如夢初醒。

人生大抵如此,人生如夢。

正如《金剛經》中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可以說光是世界的本源,光的本質是以太,稱之為以太,是宇宙之氣。春天生發之氣從大地而出,被稱之為野馬。

惠施曾說:飛鳥之影未嘗動也。飛鳥的影子,可以分成一幀幀膠片那樣拍下來,快放就如同在動,實際上未嘗動。

古希臘有個飛矢不動的公案。飛行的箭矢實際上並不動。

禪宗有個不是風動、不是帆動,而是仁者心動的公案。

《陰符經》中說,人心,機也。

人心,人的自性本心真心,即是萬化的樞機,萬化的巢穴。

然而,心如何生發萬物呢?當今科學發展至今,融合佛學、道學和物理學,就可以看清楚,為何心生萬物了。

所謂陰符,是隱蔽難見,而符合於大道。

色受想行識五陰,也是覆蓋,隱蔽難見。

萬物由光構成,光子的靜止質量為零,而運動賦予光子質量。並非光子在動,而是仁者心動賦予光子質量。

物理實在論有一句話很有名:觀察創造實在。

看馬的一瞬間,創造了白馬的顏色,馬的顏色和形狀一下子鮮明起來。不看馬的時候,馬和你的心歸於孤寂狀態。

正所謂天下一馬,格一馬而知天地萬物。

以粒子的方式觀察光,就創造了光子一物。

以波動的方式觀察光,就創造了光波一物。

光就有了波粒二相性。

用手摸石頭的一瞬間,創造了石頭的堅。

用眼睛看石頭的一瞬間,創造了石頭的白。

石頭就有了堅白二相性。

所謂的上帝粒子並非希格斯粒子,而是光子。光子是最小的基本粒子。然而光的本質並非粒子,也並非波,即非波非粒子。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佛又說道:「如果此輕清擾動、熠熠生滅的根元,隨著定力轉深,功夫加深,就都會回歸自性的大海。

元性是生滅根元體性,即第七識。 

元澄是澄清的自性本心,水浪停息稱之為澄,即第八識。

入於第八識阿賴耶識,澄清過往的習氣,什麼習氣都沒有了。

如同波瀾不驚,波浪已經滅了,轉化為澄清澄靜的水。可以說行陰盡了。

此修行人則可以超越眾生的濁心。

因為眾生的行陰未透盡,所以會妄動發動,既然發動,就會擾動平靜澄清的自性大海。有波浪就會渾濁。

超越之後,反觀行陰的由來,元從幽深隱微妄想,以為其根本。」

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只是由於妄想為根本,驅使行陰不止。

相關焦點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7)|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 《楞嚴經素解》卷八:十地菩薩,如何一地地修行?
    《楞嚴經》對於十地菩薩每一地雖然惜字如金,但是極其生動形象。【原文】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
  • 《楞嚴經素解》卷八:四禪八定,名四禪天
    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解釋】阿難。複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
  • 《楞嚴經素解》卷十:獨覺、緣覺墮入邪見滿足於此,不求無上菩提
    1.識陰計十【原文】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闢支。諸緣獨倫不回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曶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 《楞嚴經素解》卷十:夢裡不知身是客,錯把他鄉作故鄉
    1.識陰計一【原文】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吻,能入圓元。若於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娑毗迦羅所歸冥諦,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解(十)
    卷十(五十陰魔.行陰)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消滅,寤寐恆一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依欲界生死相續之法,身心均不清潔。一念大乘智慧相應生空法空,一切劣欲降伏,真如法身現前,遂發為大乘勝欲。 以上伏斷劣欲以發達勝欲,為全經緣起,乃有以後七卷經文之演述。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這樣的善男子,持此咒時,若是他在未受持以前曾犯禁戒,現在持咒之後,一事破戒的罪過,無論其輕重,都一齊銷滅。  【正文】縱經飲酒,食噉五辛,種種不淨,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設著不淨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淨。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咒,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
  • 佛教電影《首楞嚴演義》(佛教百科全書」《楞嚴經》)
    曾於夾山之碧巖,集雪竇重顯之頌古百則,編成《碧巖錄》十卷,世稱禪門第一書。一日大師偶見寂音尊者所著的《楞嚴尊頂法論》嘆曰:「此真人天眼目也,即施長財,百緡勸發」。大師徵引《楞嚴經》非常多,詳見於《佛果圓悟禪師碧巖錄》卷四、卷八、卷十。以上皆見《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又其《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十二。以上皆見《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 《楞嚴經素解》卷十:留戀金錢、權力和美色,以此為依託
    1.識陰計八【原文】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觀命互通,卻留塵勞,恐其銷盡。便於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恣縱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吒枳迦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 《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四卷之四
    見者增慧,轉載多福——跟我讀藏經,白話寫大意 第128篇《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四卷之四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第四卷之四 原文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6)|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眄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四卷—9(文字版)
    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真傳一個字。把一滴雨、一根草絲、一粒黑泥巴搞明白,三藏十二部經你通達無礙。用世語言入佛知見:佛知佛見這是出世間的真理,不可以用世間的語言來理解來開示,不可以用世間人的心態來觀照。所以諸佛容易嗎?講了三藏十二部經來引導,結果有人執著在上面,賴在路上,賴在橋上不願意動。所以最後把它否定掉,可是不講又不行。即使講了如來藏大法,是不是還是用世間語言吶?
  • 【共修】《楞嚴經淺釋》180.【行陰魔境】行陰區宇相、行陰盡相(宣化上人)
    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阿難!彼善男子:阿難,彼善男子,哪一個善男子呢?就是修反聞聞自性,修楞嚴大定的這個人。這個人是誰呢?誰修就是誰,沒有一定的名字,沒有專利權;你修就是你,我修就是我,他修就是他。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正文】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譯文】 音聲之性,在動靜二相中顯現,從聽聞中知道有無,當無聲時稱為無聞,此時不是聞性銷滅了,聲無之時聞性既無滅,聲有之時聞性也沒有生,這個聞性是遠離了生滅的,所以名為常真實。
  • 佛法楞嚴|不生不滅的是什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三:顯見不滅
    佛說:「我現在就為你指出不生不滅的自性。這也是相應于波斯匿王之請而說的。」「見無生滅」,是世尊要為波斯匿王說明在生滅身中有不生滅性,而這一科是從兩方面來說。前一段是從所見來說明,就是指所見不變。後一段是從能見的不滅來說明。先談所見不變,而所見的就是恆河水。眼睛所看到的恆河水,是否會因為時間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呢?
  • 《楞嚴經》是佛的真身、佛的舍利,有《楞嚴經》就有正法【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卷三十丨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八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美國萬佛聖城宣化老和尚講述今天我對大家保證《楞嚴經》是真的,不但《楞嚴經》是真的,就是〈楞嚴咒〉也是真的。《楞嚴經》是佛的真身,是佛的舍利,任何人也破壞不了。
  • 常讀楞嚴經,隨身善知識,阿難作同參
    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又全經前後所說,著重在一個「淫」字,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如」,為真如、不動、平等、不生不滅之義;此是佛所證之極理,因此即是佛智的最高代表。佛既證真如、平等、不動、究竟解脫的智慧,已體諸法皆如(金剛經雲:「如來者,諸法如義。」),本不生滅;然見眾生以不悟此法,而妄造諸業,枉受無量六道生死之苦,於是依本住法,起於大悲,「不來而來」度化眾生;如是,度盡無量眾生已,不見有一眾生實滅度,亦不見自己在度眾生,亦不作是念:我在度眾生;彼為我所度。
  • 《楞嚴經素解》卷八:六道輪迴,地獄十因
    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耕磨。如讒賊人,逼枉良善。二習相排,故有押捺捶按,蹙漉衡度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靂。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鑑見照燭。如於日中,不能藏影。二習相陳,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