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楞嚴經淺釋》180.【行陰魔境】行陰區宇相、行陰盡相(宣化上人)

2021-03-03 每日共修佛法

五十陰魔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九冊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G4行陰魔相(分三)

H1具示始終 H2中間十計 

H3結害囑護 

H1分二

I1始修未破區宇 I2終破顯露妄源 

I1分二

J1躡前想陰盡相 J2狀示行陰區宇

今J1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

阿難!彼善男子:阿難,彼善男子,哪一個善男子呢?就是修反聞聞自性,修楞嚴大定的這個人。這個人是誰呢?誰修就是誰,沒有一定的名字,沒有專利權;

你修就是你,我修就是我,他修就是他。任何人都有份,任何人都沒有份;你若修就有份,你若不修就沒有份。所以這是很平等的、很公平的。

這個善男子修三摩地:修就是修行,用功去修行坐禪,不是一天到晚盡吃飯不修行,要修行,坐禪、聽經。坐禪,就是打坐;聽經,就是要學佛法,這就是修行。「三摩地」,這是修行什麼?就是修行定力。怎麼修定力呢?你就要打坐,要坐禪。

由戒生定,先就要持戒,所以你們現在都要受戒了。由戒才能生定,先要有了戒,你守住戒,沒有邪淫的行為,男人也規規矩矩地守規矩,女人也規規矩矩地守規矩。

就像關帝公似的生不二色,一生就一個太太,不接近第二個女人;所以你看他臉紅紅的這個樣子,那就是他有浩然正氣。現在你們受戒了,我要先告訴你們,只可以自己夫婦間有這種性行為,如果在外邊去胡鬧,是不可以的;

不可以東去胡鬧,西去胡鬧的。我講這胡鬧,你們懂不懂啊?你慢慢就明白了。不要不守規矩,要守規矩,做事要光明正大,這才有定力。你要先受了戒,然後再修定,修定就有定力,有定力才能有慧力!

現在為什麼有魔了?就因為有點定力,可是慧力不夠,所以就發生一種魔障。你若定力功夫深,就把這個魔打退了。

想陰盡者:現在這個修三摩地的善男子,這色、受、想、行、識五陰中的想陰沒有了,破了。他用心交互,把這個想陰給戰勝了。想陰既然破了,是人平常夢想銷滅:這個人就得著一種境界。

什麼境界呢?不是不吃飯的境界,也不是不睡覺的境界。怎麼呢?睡覺可是睡覺,吃飯可是吃飯,可是沒有夢了,這個人夢想消滅,不做夢了。

所以孔子不是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他說:「啊,我老得很了!我現在衰老了,很久我也沒有夢見周公了。」周公,就是周朝保護成王的那個周公。

為什麼孔子沒有夢?他也是那時候大約想陰破一點了,所以就沒有夢了。不過他不知道這是想陰破了,就說:「噢,我怎麼沒有夢了呢?我怎麼不做夢了呢?啊,是老囉!」這個大約孔子也有修身的功夫,他想陰大約也沒有了,但是他自己不明白,所以他說他老了,沒有夢了。

想陰破了,這夢就消滅了。寤寐恆一:「寤」,就是醒著;「寐」,就是睡著了。古文上你讀過那個「鄭伯克段於鄢」,不是講「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那個莊公就是他媽媽本來在睡覺,她睡醒了,這個小孩子就逆著生出了。所以叫寤生。(「寤」通「啎」,逆也。)

醒著的時候,和睡覺一個樣;睡覺的時候,又像醒著的時候一個樣,這叫「寤寐恆一」。為什麼?他不顛倒了,沒有夢想了。

這就是因為你想陰破了,才能遠離顛倒夢想,才能得到這種涅槃的境界。你想陰如果不破,你這個顛倒不會沒有的,所以這個地方應該要注意。

我們研究佛法,《楞嚴經》這五陰是非常重要的。還有那個六結,六結你怎麼樣解呢?你若知道,可以解的;你若不知道,你總也解不開,那個結就把你綁住了,把你捆住了。捆住你,你就不自由的;你若解開,就得到自由了。

覺明虛靜:覺明虛靜這個時候,寤寐恆一,他睡著了也醒著,醒著和睡著了是一樣。這個是什麼境界呢?根本他就睡得很少,很輕很輕的,就這麼一閉眼睛,噢,他的神就養足了!

不是像這些個人,一天到晚由早晨睡到晚間,晚間又睡到早上,總睡不夠!為什麼睡不夠?他那個想陰沒有破,所以他昏沉就重。

想陰破了,那個人清清醒醒、明明白白的,寤寐恆一,醒著和睡著一樣的;睡著和醒,又是一樣的,沒有分別。所以他睡著了,你說話他會聽見的;這種的境界是很微妙的。

你不要以為他睡著了就罵他,他也知道的;你說他不好,他知道的,不過他不向你說穿了。啊,你看這種境界多妙啊!所以為什麼天上的人也不吃東西也不睡覺,因為有的天人是常常清醒的。

猶如晴空:這種「覺明虛靜」的情形像什麼呢?就像萬裡無雲萬裡天一樣,那個晴空,太陽光明照耀萬裡,無復粗重前塵影事:把粗重的這種情形都沒有了,前邊這個塵影、一切的事都沒有了。

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他看這一切世間的山河大地,就好像鏡子照物,照的時候他那個心有了;物過去了,就沒有了,不留痕跡,就像一面光明鏡子。

來無所黏:什麼境界來了,也不會著住到這個境界上。「無所黏」,就是不執著。過無蹤跡:去了就沒有了。這所謂「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三心不可得,所以來無所黏,去無蹤跡。

虛受照應,了罔陳習:「陳」是陳舊,「習」是習氣,「罔」是沒有了,「了」是空了。這種「虛受照應」的情形,把以前的那些個習氣都沒有了,那些舊習氣、臭習氣、惡習氣、壞習氣都沒有了。

你看,有的人一說話就很臭,那是臭習氣;有的人一說話很壞的,那是壞習氣;有的人,貢高我慢;總而言之,這個習氣太多了。所以這些個習氣都沒有了,這叫「了罔陳習」。

唯一精真:唯一的是什麼呢?就是精真的這種念。這個念是什麼呢?就是第八識,這個「唯一精真」就是第八識。這個時候,把前六識、七識都沒有了,到了這個地方,就到第八識,這一轉就是佛的大圓鏡智。所以現在到這個地方,他還沒有轉哪,這是唯一精真。

【編按】以下節自上人八〇年代補述

「寤寐恆一」,他寤和寐都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分別,就是他這種因沒有了,沒有這種夢想了。因為他睡覺的時候也很清醒,醒著和睡覺都是差不多的,他很清醒了,所以就沒有夢想了。

方才果地說是正定要守戒,這也是很正確的一種理論。你若想有正定,一定要先持戒,持戒就是幹什麼來著?就是打地基呢!先要把那個基礎打好,打堅固了它。

打堅固了它,你再把柱子立到那個地方,那柱子就是一個定力,那基礎就是個戒力。一定要嚴持戒律,很精嚴的,這是很要緊、很要緊的;你基礎若是打不好,柱子立到那個地方,也立不住的,就變成邪定,不是正定了。

至于慧,什麼叫慧呢?因為那有個柱子立住了,然後又有牆壁,就可以把這個房子造成了。房子有什麼用呢?這裡邊可以拜佛,可以講經說法,可以教人改過自新,這就是慧的用。

戒就是個體,定就是個相,慧就是用,這叫體、相、用。所以我們大家一定要很清楚這種的道理。你沒有戒力,就沒有定力;沒有定力,就不發生慧力。

好像你基礎打不好,就立柱子,那個柱子就不會堅固,那個牆就房倒屋塌的,一點用也沒有。所以戒定慧這是缺一不可的,這叫三無漏學——戒、定、慧,我們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上人八〇年代補述至此

J2狀示行陰區宇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生滅的根元,就是生死的根元。生死的根元是什麼呢?就是第七識和第六識這種微細的動相。因為前面想陰破了,現在到這個行陰,所以說「從此披露」,從此就露出了。

見諸十方十二眾生:從卵生乃至於非無想,這十二類的眾生,畢殫其類:每一類眾生的這個道理,他都窮盡了。這個「殫」字當「盡」字講,已窮盡了,完畢了。

雖未通其各命由緒:雖然沒有得到,沒有通每一個人的生命由緒——「由」,他的來由;「緒」,他的頭緒——沒有完全清楚。見同生基,猶如野馬:可是見到這十二類眾生,生的這種根元。這種根元像什麼呢?像野馬。

什麼叫野馬?這個野馬就是陽焰。什麼又叫陽焰呢?就是春天時,從遠處看,那個地方好像有水;到了近前,它又沒有水。這個在《莊子》叫野馬,在《楞嚴經》上,又叫它陽焰;這是春天那股地的蒸氣。每逢地下有這股蒸氣的地方,風水都不錯。所以在佛經上又叫陽焰,野馬就是那個東西。

熠熠清擾:「熠熠」,就是有少少的光,而不清楚的這種景象。「清擾」,就是擾亂的這種境界不太大。為浮根塵究竟樞穴:這也是一種浮根塵的究竟樞穴。浮根六塵,言其眼、耳、鼻、舌、身、意這都是浮根,不是很實在的。

「樞」,就是安置門那個地方的一個門鈕,又叫門軸。「穴」,就是安裝門軸的那個地方,這個門就可以開關。現在是用門鉸——兩片鐵的這東西;這在中國古來的門就是門樞。

「樞」就是門後邊的那個樞鈕,「穴」就是那個地方的一個窟窿。那麼這也就是浮根塵的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這種情形就是叫行陰的區宇。

I2終破顯露妄源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就是說熠熠清擾這種的樣子,有小小的光明這個樣子、這種的性質。這種性質久了,它就入元澄,就澄清了。

一澄元習,如波瀾滅:既然澄清了,就把本來那一種的性現出來了,這種習氣也都沒有了。把本來這種清淨的性現出來,習氣沒有了,就好像那個波瀾滅了。

想陰就好像瀑流,前邊不是比方它是瀑流嗎?那麼現在又說是波瀾,波瀾也就是瀑流,這個水流得很急的。這個波瀾滅了,化為澄水:化為澄清的水了。

澄清的水,名行陰盡:這個行陰,好像水上的細波浪。想陰就好像瀑流,清流急湍,流得很急的那個水;行陰就是微細的波浪;到識陰上,就如水無波,那水上沒有波了。所以「化為澄水」,澄水就沒有波浪了,這個景象就叫行陰盡了。

是人則能超眾生濁:這個人就能超越眾生濁這種境界。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到這個時候還有妄想,可是這個妄想就不怎麼樣顯著了。

有幽隱不容易看得見、不容易覺察得到的這種妄想,很微細的。以這個微細微細的相,作為行陰的根本。

相關焦點

  • 《楞嚴鉤玄之五十陰魔行陰十境正解》第四講
    這第二種行陰魔境是[於圓常中起計度],也就是無常計常。本來「非是遍常」,但他卻「妄計遍常」,從而墜入外道四種遍常論。大家要注意,講解行陰魔境已經涉及到比較多的佛法名相概念,要正確理解悟透,必須有聽懂十方佛母陀羅尼平臺《七處徵心十番顯見》、《空大正解》、《破楞嚴三關》、《佛說四依四不依》,以及學習大重閣楞嚴鉤玄系列、楞嚴正解系列等正法的基礎。
  • 【共修】《楞嚴經淺釋》151.【色陰十境相】之 ⑵內徹拾蟲、⑶ 精魄離合(宣化上人)
    五十陰魔《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九冊◎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I2是人忽然於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這是五陰裡色陰的第二種魔的境界。這種魔境為什麼來的?就因為你修行,你用功,它才有的。如果你不用功,你想找這種魔的境界也找不著,他不理你的。為什麼?因為你是個窮人,他到這兒來,也沒有什麼好處。
  • 楞嚴講解26:當今邪魔外道、附魔外道這麼多,我們應當戒慎恐懼,戰戰兢兢
    佛教要振興,需要靠法師,如果不好好想一想,好好的振興起這個敗壞之相,變成佛教興盛之相,那麼你真的就是魔的眷屬,其真魔眷屬也。就是你不發這個心不行,要發菩提心,發無上正等正覺的人。當然,要量力而為啦,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辦法。以師父來講的話,你要想想看,要幾年才能講這個《楞嚴經》?在世間來講的話,我們讀過二十一年的書,受教育二十一年的書,你想想看有多久?時間夠長!在臺灣拿到博士才二十年。
  • 227.色陰魔境—色陰區宇【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五十陰魔◎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F2詳分五魔境相(分五)G1色陰魔相 G2受陰魔相 G3想陰魔相 G4行陰魔相 G5識陰魔相 G1分三
  • 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五十一)----宣化上人講述
    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51)◎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一向說欲」:對著人專門講欲。好像現在美國,我聽說有這麼一個宗教是多妻主義,說太太越多越好。這就等於這一種的魔一樣的,專門投人所好,一般人好喜這個,他就講這個欲,說多幾個太太不要緊的,沒有關係。「為菩提道」:你太太越多,那就是菩提道嘛!
  • 《楞嚴經素解》卷十:想陰透盡,夢想銷滅,醒睡一如
    1.行陰區宇【原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
  • 《楞嚴鉤玄之五十陰魔行陰十境正解》第七講
    現在開示的這第五種行陰魔境,則是錯在他在「觀彼幽清常擾動元」的過程中,於「知見」中起計度分別,就會墜入外道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這是佛開示修行人在進入行陰區宇容易出現的第五種行陰魔境:外道立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三摩中]就是在定中。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7)|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注一】 始由一念妄動,真妄和合而成阿賴耶識;說於此識,轉出能見見分,說於能見見分,轉出所見相分。  【注二】 相分之中,空界先形,故言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是空見不分,色陰與劫濁並起。性搏四大,受陰與見濁並起。根塵織識,想陰與惱濁並起,知見欲留,業運常遷,行陰與生濁並起。體中相知,用中相背,識陰與命濁並起,那以不了惟心,用諸妄想,於境取相,展轉妄成。
  •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185.【行陰魔境】㈤墮四種矯亂論(宣化上人)
    五十陰魔《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九冊◎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他窮盡了這十二類眾生的根本,觀看他最初的那個清淨的性,這個時候,在行陰就有這一種微細的動相,所以這叫「常擾動元」。
  • 想陰、行陰和識陰
    子二 狀示行陰區宇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生滅根元者:一切生滅,根本元由,及第八識中,所含七識種子;以有微細生滅,為行陰根本,所有生滅,皆由此流出。
  • 宣化上人: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每天一段《楞嚴經》
    「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楞嚴經》是宇宙人生 真理探原的經典,也是抱本修行,閉關修行一直到證果,跟在身邊的一部書.《楞嚴經》就是叫你大徹大悟,叫你明心見性。因為它叫你捨識用根,舍意識心,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修行!人生如果能看一遍《楞嚴經》就沒白活!
  • 《楞嚴經》P435—P446佛開示行陰十境(破62邪見,近3萬字宜收藏)
    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略解】佛說:「阿難你應該知道,總體上說,行陰是以幽隱妄想為本而有。行者修到想陰盡時,進入行陰區宇;經過深入修行,便能形成照破行陰、超越眾生濁的結果。」【詳解】「阿難!
  • 《楞嚴經》是佛的真身、佛的舍利,有《楞嚴經》就有正法【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今天我對大家保證《楞嚴經》是真的,不但《楞嚴經》是真的,就是〈楞嚴咒〉也是真的。《楞嚴經》是佛的真身,是佛的舍利,任何人也破壞不了。有《楞嚴經》就有正法,沒有《楞嚴經》就沒有正法。如果《楞嚴經》是假的,我願墮拔舌地獄,受無間斷的苦。
  • 楞嚴經16 五十陰魔 01
    1350頁,《楞嚴經講義》,第一個大標題非常重要:辨五魔,這個五魔就是色、受、想、行、識,再細分就是五十種陰魔。所以講五陰魔就是色受想行識;講五十種陰魔,就是指每一個區宇有十種陰魔。所以,辨五魔令識以護墮落。在座諸位,任何一部經典都有相通之處,譬如說:講空,它就通大小乘,大乘講空,小乘還是講空。講無相,小乘講無相,大乘也是講無相。講無願,無願就是無求,小乘講的、大乘講的,還是一樣。
  • 【共修】《楞嚴經淺釋》178.【想陰十境相】⑽貪求長壽—遮文茶、毗舍遮來撓(宣化上人)
    五十陰魔《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九冊◎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I10其實這五陰這每一陰有十種,就是五十種,那麼要是往究竟來說,在這個境界上不止十種,每一陰裡頭,甚至有百千萬種都在裡頭會變化出來;不過佛舉出這個一般人容易見到的、容易明白的來說一說而已,要是往詳細來說,每一陰裡頭有說不完那麼多種類。這是魔境現前的境界,所以我們知道這個大概了,我們修行就不要跟著魔境界跑,就不要生一種貪心。
  • 頭陀行,有十二種頭陀(華嚴經淺釋)
    」                                                  ——宣化上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444◎宣化上人講述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周之文王生有聖德,又得聖女姒氏,以為之配,宮中之人,於其始至,見其有幽閒貞靜之德,故作此詩以美之。」所以古來的人也是修飾的,但是她幽閒貞靜,落落大方,不是很奇怪的樣子,所以見嚴飾人,這個嚴飾就是這種意思。當願眾生:又願意一切眾生。三十二相,以為嚴好:應該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做為自己的莊嚴妙好。
  • 立所得心,成所歸果:和修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入流亡所的這種道理完全相反了 《楞嚴經淺釋》
  • 念〈楞嚴咒〉、〈大悲咒〉的人沒有慈悲心嗎?(宣化上人釋疑)
    問:有一位法師告訴他的徒眾,不能持〈楞嚴咒〉、〈大悲咒〉,因為持咒會使天魔外道起恐怖心,這就是違背了慈悲心。所以這位法師教導他的信徒,任何經典都不可以用,也不可以看,不需要看,只要一心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 善現光明(華嚴經淺釋)
    」                                                  ——宣化上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503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賢首品淺釋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賢首品第十二E8.毛光照益三昧門(分五)F1.一頌標門總辨   F2.八十頌別明一毛光明業用F3.一頌類顯一切毛光業用
  • 宣化上人: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每天一段《楞嚴經》
    「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楞嚴經》是宇宙人生 真理探原的經典,也是抱本修行,閉關修行一直到證果,跟在身邊的一部書.《楞嚴經》就是叫你大徹大悟,叫你明心見性。因為它叫你捨識用根,舍意識心,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修行!人生如果能看一遍《楞嚴經》就沒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