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經讚嘆!「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楞嚴經》是宇宙人生 真理探原的經典,也是抱本修行,閉關修行一直到證果,跟在身邊的一部書.《楞嚴經》就是叫你大徹大悟,叫你明心見性。因為它叫你捨識用根,舍意識心,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修行!人生如果能看一遍《楞嚴經》就沒白活!
宣化上人《楞嚴經》淺釋.卷第九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若魘咎歇,其心離身,反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編按】以下節自上人八○年代補述
「虛明妄想」,虛就是虛假的,那個明白也是個假明白,不是真明白。「虛明」,就是好像明白又不明白,不是真明白,他明白的也是假的,就是假聰明。這「虛明妄想」是一句,就是假的妄想,也就是那個妄想的一個別名。妄想本來就是假的,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是妄想,他在妄想自己還不知道。
這個好像鏡子裡頭能現出像的,這就是虛明;但是沒有什麼用,只可以現像──你雖知道了,但你見著鏡子裡東西這有什麼旁的用呢?你自己現出來又有什麼用?沒有什麼用的,那就叫虛明。就像那個小孩子很聰明,往往我問他:「你幾歲了?」「我八歲。」我再問他:「你為什麼不九歲?」他就不知道為什麼不九歲了?你看他雖很聰明,他不會說:「我再過一年就九歲了。」他不懂。我又問他:「你為什麼不常常是七歲呢?」他也不知道怎麼講。這就叫虛明,很簡單的事情,就不明白了。如果是大人,你這樣問他,他一定會答覆的;因為他是小孩子,他就不懂;這就是虛明。好像這受陰,他明白這是妄想,又不明白這是妄想,就在這個時期,這就叫「虛明妄想」,很簡單這沒有什麼。
英文你用這麼一個字就得了嘛!「虛明妄想」,可以用glass(玻璃)來形容,不透明的玻璃,裡邊看不見外邊,外邊看不見裡邊,那個可以說是妄想虛明;因為妄想還是很多,他看不見,看不清楚。
頭一個妄想(色陰),就是堅固妄想,可以說像塊木頭那麼樣堅固;那這個就有點像不透明的玻璃那種樣子,所以叫「虛明」。融通妄想(想陰),就是能看得見的。那個幽隱妄想(行陰),就是玻璃那邊什麼微細的都看得見。融通,就是從裡邊看到外邊是透明玻璃一樣。玻璃有的是不透明又打不爛的,這可以用來比喻堅固妄想──有鐵線網,又不透明,打不爛,這是堅固妄想。有一點透明了,可是裡邊還是不能看見外面,叫虛明妄想。融通妄想就是可以看得見外邊了的玻璃,可以知道他自己的妄想了。第四個幽隱妄想是不但能看見,而且能夠看見很微細的。到第五個顛倒妄想(識陰)是玻璃啊,什麼都沒有了,都看得見,可是那裡頭還有妄想。頭一個堅固妄想你就拿他當有鐵線的,甚至於用鐵錘也打不爛的玻璃,用槍打也打不爛,這堅固妄想。這都是比喻,很平常的嘛!就拿那個玻璃就形容出這麼多的妄想。
你們翻譯經典,一定要研究研究這世間什麼東西可以比喻的,你用那個比喻的意思人家就懂了嘛!我說這個有道理,不是嗎?黑暗的地方也看見了,明顯的地方也看見了。你要是怕玻璃被打破了,那你還有妄想。你用這個來比喻五個妄想就已經很適當了。大家再想想若有另外的比喻、另外的意思,你們可以想更完整的更好。
翻譯經典的這種工作特別艱巨,以前中國由梵文翻譯成中文,也是特別艱巨;現在由中文翻譯成英文,也是特別艱巨。不過那時候沒有印度人,只有梵文,所以比我們這個更艱巨。我們現在懂得中文的人也不多,中文的基礎也不怎麼樣好,有的呢也不太懂文義,所以我們這個是在困苦艱難裡頭來翻譯經典。
雖然說是困苦艱難,可是我們這個是預備傳佛慧命,續佛法燈的。我們這種工作對將來世界人類有大的影響,現在翻譯,最好就把文義通了就可以的。我們不要像繡花那麼繡得太美麗了,能過得去就可以了。以後後邊的人將來認為不好,可以重翻譯。這有一個大概的,他們可以把它重整頓過,這是將來的事情。現在趁著我們這麼多人,大家都特別用心、特別注意來從事這種工作。那麼那天某某法師到這兒一看,他說這真是譯場的境界,又重現出來了。我們雖然說是外邊人不怎麼樣知道,但是我們慢慢地就做好了。外邊呢,還不知道,我從來沒有對任何地方發表過,說是我們這兒像譯場這個樣子;而某某法師到這兒來,他是老參了,就說這譯場的境界又重現了。就衝他這一句話,就是還有人認識我們。所以各位要特別努力,特別為這個神聖的工作努力,不要馬馬虎虎的,誰也不可以隨隨便便的就笑;我們這兒不是笑的地方,我們這兒是鄭重其事,要特別嚴肅,特別拿這個事情當一回事情來做!
──上人八○年代補述至此
大家喜歡看:
編輯師兄微信號:guosens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