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有一句俗語:沒有什麼事情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重慶人對火鍋的喜歡程度就是剛吃了一頓,嘴裡說,最近一個月都不會再想吃了,過幾天,經過火鍋店門口,火鍋的香味,又會勾起味蕾,想進去大吃一頓。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火鍋的歷史,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關於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三國時期或魏文帝時代,那時人們烹煮用得"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法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鬥"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快兩千年的歷史了。
根據《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制的火鍋出現,但當時並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後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日益發達,烹調器皿的日益完善,烹調技術也進一步的發展,各式的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
唐朝白居易的《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道出了寒冷的天氣適合和友人一起圍著小火爐(一說吃火鍋),喝著小酒敘敘舊。不管是現在還是古代,火鍋都是驅寒佳品。
到了宋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市場上已經出現了火鍋。在宋朝,火鍋的食法在民間已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之《撥霞供》中介紹道:"向遊武夷六曲,訪止止師,遇雪天,得一兔,無庖人可制。師云:'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宜各以汁供。'"這裡給我們介紹了火鍋涮兔子的吃法。
元朝,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因此也有人說是蒙古人發明了火鍋。到了清朝統治的年代,火鍋涮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冬令佳餚。據說嘉慶元年的"千叟宴"就是吃的火鍋。
火鍋發展到現在,各地的吃法都不相同,北京的"羊肉火鍋"、浙江的"八生火鍋"、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港的""牛肉火鍋"、上海的"什錦火鍋"、山東的"羊湯火鍋"、川渝的"麻辣火鍋"等,也風味別具。總的來說,北方的火鍋偏清淡,川渝一帶的火鍋偏麻辣。
重慶火鍋起源於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縴夫的粗放餐飲方式。當時人們在碼頭屠宰牲口,宰牛後只要其肉、骨、皮,但卻將牛內臟卻扔在一旁,岸邊的水手、縴夫將其撿回家,洗淨後倒入鍋中,加入辣椒、花椒、姜、蒜、鹽等辛辣之物,煮著吃,一來省錢,不用另外花錢吃飯,二來驅寒、祛溼,重慶山城溼氣較重,久而久之,就成了重慶最早的也是最有名氣的麻辣毛肚火鍋。
在吃法上火鍋也有很多講究,鮮嫩的毛肚和鴨血,醇香的肥牛卷,爽脆的鴨腸,麻辣牛肉片是必不可少的。其餘菜品根據自己喜好選擇,油碟也是火鍋的靈魂所在,油碟由香油、生蒜末、蔥、香菜組成,有人可能覺得火鍋本來就油,加上油碟不就更油了嗎?在這裡給大家解釋一下,油碟是涼的香油,煮好的食物只辣不香,加以蒜末的油碟可以增香,也起到一個降溫的效果。
鴨血一般在火鍋湯料端上來,未開火時放入,稱之為"冷鍋鴨血",煮至漂浮起來,放入事先打好的油碟中。油碟的香,鴨血的嫩,入口即化。毛肚的燙法講究"七上八下",就是用筷子夾著毛肚放鍋裡、夾起來重複七八次,大概十幾秒的時間,便可食用了,這時的毛肚鮮嫩爽口,如果煮久了就會綿軟。肥牛卷煮至全部鋪開就可以吃了,鴨腸是煮至捲曲。以上食品都無需煮太久,久了影響口感,當然,特殊愛好除外。吃火鍋講究先葷後素,土豆一般是最後才下鍋,稍不注意就煮化了,會糊掉湯鍋,愛吃土豆的人慎重下鍋。你有多久沒吃火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