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聽力下降伴耳鳴不注意可能就真聾了!這個病40歲以上人群易發

2021-01-18 北晚新視覺網

「這兩天沒有休息好,半夜翻身的時候感覺眼前天旋地轉。」

「耳朵嗡嗡響,接電話的時候聽不清聲音。」

「一開始出現耳鳴沒在意,後來竟然開始影響聽力了。」

遇到這樣的場景,很多人都覺得就是近期太累了,多休息就會好。但是,請千萬別大意——突然出現的聽力下降,尤其是伴有耳鳴、耳悶、眩暈或頭暈等症狀,有可能是患上了突發性聾。這種疾病起病時很多人不太重視,結果在拖延中耽誤了治療,造成失聰等嚴重後果。在耳鼻喉科臨床診療中,突發性聾是一種常見病,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精神情緒有著顯著的負面影響。

資料圖 新華社發 趙玉國 攝

40歲以上人群易發病

突發性聾,又稱特發性突聾,指在72小時內突然出現的、原因不明的聽力下降。近年來,突發性聾的年發病率逐漸上升,約為5-30/10萬人。大多數突發性聾為單側耳聾,雙側耳聾的發病率僅有2%。未能重視聽力異常並及時就診的患者,損失的聽力不僅難以恢復,病情還可能繼續惡化,發展為重度聽力喪失或失聰。

從門診接診情況看,突發性聾患者以40歲至60歲中老年人居多,大多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現代人工作緊張、睡眠不足和不良的飲食習慣,也導致這一疾病的發病年齡開始年輕化,我們甚至見過十幾歲的高中生患者。

目前,有90%的突發性聾尚未明確病因,但通過多年的臨床研究,考慮發病與以下因素息息相關:精神心理因素、內耳血管病變、病毒感染等。一般認為,精神壓力大、情緒波動、睡眠障礙、生活不規律等都可能是突發性聾的主要誘因。若患者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罹患突發性聾的概率會相對增高。

耳聾為何會伴隨耳鳴和眩暈

突發性聾除了聽力下降,還可能伴發耳鳴、眩暈、噁心等症狀。耳鳴有時可以作為首發症狀出現,這是因為突發性聾是一種感音神經性的耳聾,其病變發生在與感知聲音相關的神經通路上。耳鳴、耳聾都是聽神經功能異常的重要表現,因此常常相互伴隨出現。

有些患者可能會感到困惑,耳聾為什麼會伴隨眩暈呢?

事實上,我們的耳朵不僅是聆聽聲音的器官,同時還是掌管人體平衡的感受器。所以當耳朵生病時,不僅會引起聽力下降,還會引起平衡感覺障礙,進而表現為眩暈。

因此在臨床上,耳聾和耳鳴、眩暈症狀往往緊密相連。

需與以下常見疾病相區別

值得注意的是,突發性聾表現出的眩暈並不具有特殊性,也就是說,它可能與一些具有類似症狀的疾病相混淆。這也是我們提醒患者及時就診的原因,要通過專業醫學方法去排查,以免延誤診治。

通常,伴有眩暈的突發性聾易與以下幾種疾病混淆。

大腦中樞疾病 如腦梗死、腦溢血等顱腦病變,可表現為噁心、嘔吐、視物旋轉等類似突發性聾的症狀,這類致命疾病需要爭分奪秒地進行診治。因此,出現上述症狀的患者,尤其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應優先考慮到神經內科就診,排除大腦中樞疾病。

聽神經瘤 這是生長在耳朵與大腦之間的聽神經上的良性腫瘤。隨著腫瘤生長逐漸壓迫周圍重要結構,會導致同側聽力下降,可伴有耳鳴或眩暈。其症狀容易與突發性聾混淆,需要完善耳部的磁共振檢查以明確診斷。

耳石症和梅尼埃病 它們是耳鼻喉科最常見的會導致眩暈的疾病,當突發性聾合併以上兩種疾病時,會表現出複雜的臨床症狀,導致鑑別困難。耳石症又稱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表現為短暫的視物旋轉,而且與頭部位置改變有關,通常在翻身、起床或低頭時出現。體位試驗是診斷耳石症的「金標準」,復位治療是最有效的治療措施。梅尼埃病的症狀是反覆發作的眩暈伴有波動性聽力下降,「波動性」是指聽力在疾病發作期下降,間歇期可部分或完全恢復。

對於突發性聾合併眩暈症狀的就診患者,醫生通常都要排除上述疾病,才能做出診斷。

發病7天後才治效果顯著下降

日常生活中,一旦感覺聽力突然下降,就應該儘快就醫,篩查病因。突發性聾的病情並不是不可逆的,是有可能治癒的,療效與治療時機、發病年齡、聽力下降程度等因素密切相關。

關於突發性聾的治療「時間窗」問題,醫學界眾說紛紜。比較一致的觀點是:越早幹預,療效越好。多數研究認為,開始治療時間>發病後7天時,治療的有效率顯著下降。我們遇到有的患者由於出國工作、疫情等原因,發病半年後才來尋求幫助,經過積極的挽救性治療,聽力恢復也有限。不過,即便認為一周內治療效果最好,由於個體差異的存在,也不意味著超過這個時間就完全沒用,還是建議大家積極治療。

一般來說,患者就診後,需要完善以下檢查項目。耳科檢查:目的是排除中耳炎、鼓膜穿孔等可能導致聽力下降的耳科疾病;聽力檢查:明確聽力下降的程度和類型;影像學檢查:主要為內聽道磁共振或顱腦CT檢查,以排除聽神經瘤和顱腦病變;若患者還有眩暈等不適,則行體位試驗及前庭功能檢查以排除耳石症和梅尼埃病。

首選激素藥物治療

臨床上,針對突發性聾常用的治療手段有很多,首選藥物治療。

激素治療:糖皮質激素作為治療突發性聾的一線藥物,其效果已為國際公認,可通過口服、靜脈輸液或鼓室注射等方式給藥。但糖尿病患者使用激素會導致血糖升高,治療期間應密切監測和控制血糖。

營養神經藥物治療:金納多(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甲鈷胺、神經營養因子、抗氧化劑等藥物,主要用於腦部、末梢神經血供障礙,具有改善血液微循環和營養神經的作用。

此外,還會進行血液流變學治療和高壓氧治療。血液流變學治療針對部分伴有內耳血管病變(血管痙攣或血栓形成)的突發性聾患者,巴曲酶這種藥物具有抑制血栓形成、溶解血栓的作用,但在應用過程中可能會有出血風險,因此需要監測凝血功能。高壓氧治療通常需要與其他治療聯合應用,且高壓氧治療有其嚴格的適應症和禁忌症,開始治療前需經專業人士評估。

治療過程中,如果聽力完全恢復可以考慮停藥,對於效果不佳者可適當延長治療時間。對於最終治療效果不滿意者,可根據聽力損失程度選配助聽器或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治療。

總的來說,開始治療的時間越早、發病年齡越小、耳聾程度越輕,預後越好。有時,突發性聾只是很多全身性疾病的臨床表現之一,單純針對耳聾的治療可能治標不治本,還需要注意改變不良生活方式,保持放鬆的情緒,以及對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進行規範的管理。

(作者:北京朝陽醫院耳鼻咽喉科醫師)

(原標題:突然聽力下降伴耳鳴,當心失聰!)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李嘉瑩 唐朝穎 張娟

流程編輯 :L020

相關焦點

  • 50歲後6成中老年人出現聽力下降
    聽力與語言是人類相互交流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聽力障礙的陰霾卻襲擾著人類。我國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患聽力殘疾的比例高達11%。據此推算,我國60歲以上老年聽力殘疾人總數超過2000萬。2013年第十四次全國「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主題確定為「健康聽力,幸福人生——關注老年人聽力健康」。
  • 健康大咖談|「突聾」愛找哪些人?常佩戴耳機會導致「突聾」嗎?一旦...
    12月23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首都醫科大學耳鼻喉學院副院長王寧宇教授做客國家健康科普專家系列直播活動——「健康大咖談」節目的直播間,圍繞公眾關心的「突聾」問題進行了權威解答。在此帶您快速瀏覽核心要點。「突聾」到底是什麼病?「突聾」是突發性耳聾的簡稱,指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 不少網友懷疑自己聾了!聽力測試視頻網上爆紅,但醫生說……
    5月13日,視頻聽力測試在網上走紅,一度衝上微博熱搜。只需要觀看一段一分鐘不到的視頻,通過其播放不同頻率的聲音來測試聽力狀態,判斷聽力是否衰退。很多網友很慌張,「完了,我明明才16歲,可是這個視頻中播放的40歲(對應的頻率聲音)我就聽不見了。」網友反饋莫慌!你沒聾!
  • 不少網友懷疑自己聾了!聽力測試視頻網上爆紅,醫生這麼說
    5月13日,視頻聽力測試在網上走紅,一度衝上微博熱搜。只需要觀看一段一分鐘不到的視頻,通過其播放不同頻率的聲音來測試聽力狀態,判斷聽力是否衰退。很多網友很慌張,「完了,我明明才16歲,可是這個視頻中播放的40歲(對應的頻率聲音)我就聽不見了。」網友反饋莫慌!你沒聾!
  • 中學老師反覆眩暈、聽力下降,一查原來是「耳水不平衡」!
    原因是王老師最近兩年反覆的眩暈聽力下降,發作的時候非常難受,還會噁心嘔吐,別說工作了,生活都很受影響。一家人帶著王老師到處看病,去醫院用點藥物就會緩解一些,不過仍然反反覆覆發作。我們最後接診了王老師,通過詳細的詢問病史和相關檢查,最後診斷為「梅尼埃病」。
  • 眼一閉一睜,這耳朵咋就聾了呢?
    近日有新聞報導,38歲的劉先生是一名銷售主管,經常熬夜加班,前不久,他的左耳突然失聰,被確診為「突發性耳聾」。突發性耳聾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根據2015年發布的《突發性聾診斷和治療指南》,突發性耳聾(簡稱突聾)是指:72h內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至少在相鄰的兩個頻率聽力下降≥20dB HL。
  • 女白領熬夜加班幾天後聽力明顯下降,原來患上突發性耳聾
    楚天都市報12月22日訊(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劉姍姍)為了在年底衝業績,32歲女白領熬夜加班幾天,誰知先後出現左耳嗡嗡響、聽力明顯下降,到醫院一查竟然患上了突發性耳聾。專家提醒,突發性耳聾多與情緒焦慮、壓力大、熬夜等因素有關,市民要特別注意,儘快就醫。
  • 突聾的臨床表現及診斷
    診斷依據  1)突然發生的,可在數分鐘、數小時或3天以內出現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可為輕、中或重度,甚至全聾;至少在相連的兩個頻率聽力下降20 dBHL以上;多為單側,偶有雙側同時或先後發生。  2)病因不明(未發現明確病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3)可伴耳鳴、耳堵塞感、耳後皮膚感覺障礙等。
  • 又一名人突發此病去世!一定要多加注意心腦血管梗死
    61歲,年齡並不算大,這樣離去令人痛惜。惋惜之餘,脈探智能還是想藉此提醒大家:夏秋交替,這個季節,這個年齡,都是心腦血管病的高發「節點」!到張健醫生這裡治療之後,沒想到他的左耳聽力恢復了!醫生總結:很明顯,雙耳突聾跟心血管堵塞有直接的關係。張健介紹,他接觸的心絞痛患者,有很多都會出現聽力下降,有的雙耳嗡嗡響,術後馬上症狀消失。所以,聽力突然下降,是心絞痛的一個早期症狀。
  • 男子切完生豬肉,聾了!原來得了這種病,更可怕的是……
    廣東一位廚師手上有傷仍堅持工作,不料剁切生豬肉後突然發高燒,噁心嘔吐。幾天之後,他突發耳聾。12月4日上午,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耳鼻喉科獲悉,這位患者得的是一種少見的人畜共患病——豬鏈球菌腦膜炎。該病不會人傳人,也不會致死,但會導致聽力下降。如果不在聽力下降3月內及時幹預,會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傷。
  • 40歲以上請注意,膝蓋疼可能是這個病,不手術可以這麼辦!
    很多老年人上了歲數之後會出現腿疼的毛病,特別是40歲以上的人,無論男女,膝關節在活動的時候會感覺越來越疼,最後出現不敢活動的情況,這是什麼疾病呢?很多中老年人都知道這可能就是老年病,但具體是什麼又說不清楚。
  • 耳鳴,耳朵突然聽不見了?可能是突發性耳聾找上了你!|捉妖記
    突發性耳聾、老年聾(毛細胞的退行性病變,緩慢的聽力下降,一般是高頻音聽不到)、先天性疾病、耳硬化症、梅尼埃綜合症、聽神經瘤等很多疾病的前兆都是耳鳴!如果你突然耳鳴,而且是持續性、一兩天都不消退,甚至影響了生活就需要馬上到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越早治療康復得越快越好,如果一直拖著可能就會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 張靚穎自爆間歇性失聰 突聾也有職業偏好
    早在2016年間,吳克群因壓力過大導致「突發性耳聾」,聽力僅剩6成且恢復無望。失聰,俗稱耳聾。突發性耳聾,也叫特發性突聾,簡稱「突發性聾」或「突聾」,是指急性特發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72小時內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是耳鼻喉科的一種急症,根據突聾診斷和治療指南介紹,目前,突聾產生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確,如果不及時進行幹預,很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傷。
  • 頭暈耳鳴聽力下降,警惕「聽神經瘤」
    頭暈耳鳴聽力下降,警惕「聽神經瘤」 35歲的黃先生因為突然摔倒受傷,到醫院急診就醫,他說自己最近因熬夜感到頭暈,沒踩穩從樓梯上摔了下來。
  • 【國際聾人日】全球約11億年輕人面臨聽力損失危險 你的音頻設備...
    更重要的是,聽力損失不只是人們上了年紀以後才出現,調查顯示,4/5的聽力損失發生在人們40歲以前,但欣慰的是,90%的聽力損失可以通過現代的聽力矯正技術及手段來改善。  青少年群體需警惕「噪音性耳聾」  此前,曾有媒體公開報導,一位20多歲的白領向女士,在生日和眾好友到KTV通宵唱歌慶祝,隨後出現嚴重的耳鳴、聽不清聲音等症狀。
  • 視力突然下降?可能是這個掉了!
    眼前黑影在飄、視力突然下降、看東西歪歪扭扭......如果你的眼睛突然有了這些變化!一定要小心,可能是你的視網膜要掉了! 大家不要一聽到視網膜脫離這個詞就覺得恐慌,雖然視網膜脫離是比較嚴重的眼病,但是大家不要擔心,在發生脫落前,其實是有很多症狀和前兆的。所以說,定期進行眼底檢查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