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解析蘇聯紅軍對日最後一戰始末:堪稱範例

2021-01-12 騰訊網

資料圖:向蘇軍投降的日本關東軍汽車兵。

原標題:堪稱範例 外媒解析蘇聯紅軍對日最後一戰始末

參考消息網8月17日報導 俄羅斯《軍工信使》周報網站8月11日發表題為《蘇聯紅軍在二戰中的最後一役迄今仍為人稱道》的文章,作者為維克託·巴雷尼金,編譯如下:

蘇軍在遠東發起的滿洲戰略進攻在作戰思路和技巧上都稱得上是傑出戰役案例。蘇軍在衛國戰爭期間積累的所有軍事思想都在這次戰役中有所體現。該戰役被外國視為改進未來戰略戰役的基礎也並非偶然。

在法西斯德國無條件投降之後,東亞國家和太平洋地區仍在燃燒著戰火。朝鮮、印度尼西亞、緬甸、菲律賓和中國部分領土等被日本侵略者佔領。美英兩國政府在評估軍事政治局勢後意識到,只有摧毀日本陸軍才能迫使日本投降,要想儘快獲勝離不開蘇聯的參與。

調兵遣將 嚴格保密

蘇聯政府同意參加對日作戰,首先是出於同盟國的責任。考慮到日本的侵略政策,蘇聯被要求確保本國遠東邊境的安全,並加快結束二戰進程。

在二戰期間,「滿洲」境內駐有多達40個日本師,一直對蘇聯虎視眈眈。日本推遲進攻蘇聯只是因為它想先完成在亞太地區的侵略計劃,之後再發動對蘇聯的戰爭。在紅軍的打擊下,希特勒德國無條件投降了,日本陷入全面孤立之中。在「滿洲戰役」打響之前,在偽滿洲國和朝鮮境內集結了大量軍隊。其主力是山田乙三率領的關東軍。在這次戰役開始前,蘇聯面對的敵人有逾百萬軍人、6000多門各類大炮、1000多輛坦克、近2000架飛機和25艘艦艇。此外,在與蘇聯和蒙古接壤的地界還有17個日軍設防區。

考慮到存在被侵略的風險,蘇聯不得不在遠東集結了大量軍隊,並不斷擴大軍力。但要落實對日軍作戰的計劃,仍需大量調遣軍隊。在籌備遠東戰役期間,蘇軍必須解決由於作戰區域偏遠而引起的一系列問題。開闢這一新戰略陣線要求整合西伯利亞和遠東的資源,將大量軍隊運送到1.2萬公裡之外。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優先將在西方參戰過的部隊調派至遠東。總之,在對日作戰中擔當主力的不是那些整個二戰期間常駐遠東的部隊,而是後來調遣過去的、擁有在相似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下作戰經驗的部隊。

在往遠東調兵遣將的過程中,蘇軍採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甚至就連最高統帥部的部分普通軍官都不知道,這批部隊是往哪裡部署、執行何種任務。在極短時間內將如此規模的部隊投放到這麼遠的地方,這在二戰乃至戰後迄今的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一次。蘇軍司令部成功地實現了主要目標:日本情報機構知道蘇軍在做作戰準備,但竭盡全力也無法確認蘇軍投放兵力的截止日期和數量。日本人對遠東蘇軍兵力的構成也沒有正確的推測。

目標明確 思路清晰

為了統率和協調陸軍及海軍的行動,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1945年7月30日下令成立一個新的領導機構——遠東蘇軍總司令部,8月2日下令成立遠東蘇軍總司令部參謀部。

為推進遠東戰役,蘇軍設置了三個方面軍:遠東第1和第2方面軍以及後貝加爾方面軍。與之配合行動的還有3支空軍部隊、3支防空部隊、太平洋艦隊和紅旗阿穆爾河區艦隊。

各方面軍的司令都具有豐富的戰鬥經驗。他們成功地確保備戰措施高度保密,以備突然發動戰爭。所有機密文件都是他們本人親自書寫,不藉助任何打字員或繪圖員。士兵培訓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此次戰役的目標是摧毀日本關東軍,解放中國東北和朝鮮,加快結束二戰。

這次戰略進攻的果斷目標決定了其主要作戰思路,即後貝加爾方面軍從西邊包抄,遠東第1方面軍從東邊包抄,在其他兵種的協助下,深入敵軍腹地,包圍敵軍主力,將其化整為零,分而殲之。遠東第2方面軍負責攻打哈爾濱,同時配合分割敵軍。

出奇制勝 掌握主動

戰役的主要特點是不尋常的開端——進攻前沒有炮火準備。8月8日晚,三個方面軍的先遣營和偵察隊在邊防軍人的護送下悄無聲息地穿過邊境,在敵軍尚未反應過來並開火時就在多地攫取了敵人的防禦工事。黎明時,後貝加爾方面軍和遠東第1方面軍的主力已通過邊境並發起進攻。在日軍發現蘇聯先遣營行動並展開防禦的地方出現了戰鬥,但蘇軍大部隊繞開了這些交火點。

總體上蘇軍在頭幾個小時出其不意的進攻中佔據了優勢,完全掌握了主動權。蘇聯的突擊行動令日本政府驚慌失措。時任首相鈴木貫太郎8月9日稱,「蘇聯今天早上對我們開戰,這將我們置於絕境,不可能再打下去」。

後貝加爾方面軍的先遣部隊在8月11日穿越了大戈壁,向大興安嶺西面挺進,到8月14日晚已向東北縱深推進250至400公裡,進入了滿洲腹地,並在8月19日至20日攻取了長春和奉天。

遠東第1方面軍在林區山區行軍艱難的情況下突破了強大防線,佔領了7個日軍要塞區,向「滿洲」縱深推進120至150公裡,並在8月19日攻佔了哈爾濱和吉林。

遠東第2方面軍則在通往齊齊哈爾和佳木斯的要道上作戰,在8月19日攻佔了松花江。

短短6天時間,蘇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將關東軍打得潰不成軍,在8月19至20日完成了戰略進攻行動的目標。

面對不可挽回的戰敗局面,8月14日日本政府決定投降。第二天鈴木內閣垮臺。從8月19日起,接到天皇投降命令的日軍幾乎全部投降。8月底部署在「滿洲」和朝鮮北部的關東軍及敵軍其他力量被完全解除武裝。

1945年9月2日,在停靠東京灣的美國「密蘇裡」號戰列艦上舉行了日本籤署投降書儀式。

成果卓著 經驗寶貴

蘇聯紅軍擊潰日本關東軍的戰役憑藉其巨大規模和一系列特點而堪稱傑出戰例。其主要特點為:先遣部隊隱蔽性好,集中部署大量部隊;方面軍先遣部隊在夜間出奇進攻,進攻前沒有炮火準備;首輪打擊勢頭猛烈,在第一梯隊部署了儘可能多的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方面軍進攻速度快,迅速包圍敵人;在行動籌備時期就建立好穩定的部隊指揮系統;行動範圍廣——戰線橫跨5000公裡,縱深200至800公裡。

在「滿洲」戰略進攻行動中,蘇聯軍隊23天內給日本武裝力量造成了二戰期間最慘重的損失——超過70萬人死傷。蘇聯損失了1.2萬人——對這種規模(雙方共有270多萬人參戰)的戰略行動而言損失極少。

此次行動的戰略目標在戰役伊始就已達成。備戰和在山區林區以及草原和沙漠進行大型戰役的經驗豐富了蘇聯的軍事戰略。

蘇日戰爭的主要成果是將中國和朝鮮從日本多年的佔領中解放。

相關焦點

  • 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戰,蘇聯紅軍如何攻克納粹德國的首都柏林?
    一、戰爭的背景 柏林會戰的戰爭背景是在1945年的春季,當時德國潰敗的局勢已成定局,盟軍的部隊已經踏上了德國本土,德國向外擴張的領土幾乎已經全部被攻佔,納粹德國最後所剩的軍隊在做著困獸之鬥,蘇聯紅軍據德國首都柏林只有區區100公裡了,而盟軍的部隊也不迫在眉睫,對比蘇軍和盟軍的距離和行軍難易程度來說還是蘇軍更快一些。
  • 蘇聯史詩戰爭影片《解放》插曲 - 最後一戰
    觀眾看過影片後無不感嘆:所有場景全是實拍,一點特技也沒用,可以說是人類電影史上的奇蹟!      今年是俄羅斯衛國戰爭勝利72周年。      42年前,為紀念蘇聯衛國戰爭勝利30周年,前蘇聯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於1968—1971年,拍攝了這部堪稱前蘇聯電影史上耗資最巨、規模最大、場面最為壯觀的戰爭題材影片——《解放》。
  • 藏在二戰軍服中的秘密:39歲蘇聯女坦克手的最後一戰
    女英雄奧克佳布裡斯卡婭的繪畫這一天,在距離克倫基火車站12公裡遠的地方,一支蘇聯紅軍坦克部隊停下來準備做最後的進攻。這一戰,成了奧克佳布裡斯卡婭的最後一戰,戰鬥中,跳出坦克的女英雄被彈片擊穿了眼睛,導致腦部嚴重受損。3月15日,這名勇敢的女坦克手離開了人世。
  • 蘇聯老兵回憶1945年對日最後一戰
    新華網莫斯科8月14日電 (記者 劉愷 婁琛)1945年8月15日,莫斯科的大街小巷已經到處貼滿了勝利的標語,飄揚著勝利的旗幟。但在萬裡之外的中國東北,二戰史上最後一場宏大戰役卻仍然如火如荼,百萬蘇軍戰士和中國人民一起,與日本關東軍展開殊死搏鬥。
  • 伏龍芝:蘇聯紅軍的天才統帥
    這所蘇聯最著名的軍事學院,以伏龍芝的名字命名,足以彰顯他的顯赫地位和深遠影響力。伏龍芝是列寧的得力助手,是蘇聯紅軍初創時期的重要統帥,也是自學成才的軍事理論家。他曾兩次被判處絞刑,在監獄和流放地度過了青年時光。當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著國內外勢力的聯合反撲時,他率領英勇的蘇聯紅軍南徵北戰,把兇殘狡詐的敵人打得落荒而逃,締造了一個個堪稱奇蹟的輝煌戰績。
  • 蘇聯紅軍被俘66萬創人類戰爭歷史記錄,基輔戰役蘇聯為何慘敗!
    當時基輔一帶的蘇聯紅軍還在謝苗·布瓊尼元帥的統率之下,雖然先前在「烏曼戰役」中傷亡慘重,但是西南方面的紅軍依舊有上百萬人之多。然而令人詫異的是,人數如此龐大的蘇聯紅軍,為何在遠道而來的德軍面前,居然僅僅支撐了兩個多月就被德軍徹底打敗,最後還被俘虜六十多萬人?主要有五大原因。首先是缺乏足夠的裝甲和機動力量。
  • 遠東戰役最後一戰在這兒結束
    走進這裡才知道七十多年前那場對日浴血奮戰原來是在這裡結束的最後戰役。這一戰役的結束,無疑彰顯中蘇兩國共同反法西斯勝利,顯示著世界二戰的最後終結,瘋狂一時的日寇終於滾出了這片憤怒的土地。 那是抗日戰爭的最後一幕。1945年8月,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奮勇抗戰,奪取勝利大局已定,指日可待。但是,在黑龍江的邊陲上還依然瀰漫著濃烈的戰火硝煙。
  • 從英雄蛻變成叛徒的蘇聯紅軍上將
    安德烈·安德烈耶維奇·弗拉索夫,蘇聯紅軍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德軍俘虜,繼而投降德軍,為法西斯德國效力,是二戰中蘇聯最大的叛徒。其實,此人原先是一名勇敢的紅軍戰士,優秀的指揮員。這樣的一個人,卻成了人人唾棄的叛徒,被永遠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 1945年五月一日黨衛軍第11北歐師德國柏林帝國大廈的最後一戰
    而隨著阿登戰役越演越烈,東線蘇聯主力部隊也看到時機,向波蘭首都這麼一衝,兩個月內就殺進了德國境內。阿爾特丹地區防禦戰役,是德國黨衛軍第11裝甲擲彈兵師所做的最後努力,隨著北歐師防線被蘇聯紅軍擊潰,東德通過柏林的大門也徹底蘇聯打開,大約3000名北歐師殘部精銳在師長庫魯肯貝格少將指揮下,退往了柏林城內,最終大多數主力被安排在了德國市中心的國會大廈進行守衛。
  • 蘇聯紅軍,1945年的滿洲,兩個故事
  • 「披靡巴巴羅薩」——蘇聯紅軍KV重型坦克
    科京-伏羅希洛夫坦克是蘇聯紅軍在衛國戰爭初期裝備部隊的一型重型坦克,該坦克是1938年在設計師科京的建議下在SMK重型坦克為基礎的新型單炮塔重型坦克,該坦克初期型號裝備1門L-11型76.2毫米坦克炮和1挺並列機槍,另有1挺機槍裝在炮塔後部,在蘇芬戰爭與衛國戰爭初期表現十分優秀,成為阻擋納粹德國
  • 德國畫家赫伯特筆下的蘇聯紅軍服裝
    蘇聯軍裝既是軍隊的識別標誌,也是國威、軍威及軍人儀表的象徵。蘇聯紅軍自創建始,軍裝幾經更革。這不僅與作戰方式的變化密切相關,而且受到了執政者的喜好及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後,嚴峻的經濟狀況迫使蘇俄紅軍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沙俄政府所遺留的軍用物資來裝備部隊。這也反映在了紅軍的穿著上。
  • 「四史」關鍵詞|紅場閱兵後蘇聯紅軍直接赴莫斯科保衛戰現場
    從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到1991年蘇聯解體,蘇聯在74年間舉行了190多次閱兵,平均每年2.5次。1918年11月7日是俄國十月革命一周年,蘇維埃俄國在莫斯科舉行第一次閱兵式,列寧檢閱了紅軍部隊。1923年5月1日,為了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蘇聯第一次在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式。在紅場舉行的閱兵式中,最為驚心動魄的一次是1941年11月7日蘇德戰爭爆發後的紅場大閱兵。
  • 愛,死亡與機器人第十八集「秘密戰爭」蘇聯紅軍大戰嗜血魔鬼
    進入眼帘的是一隊訓練有素的蘇聯紅軍,他們是一支小分隊,帶頭是一個中尉,還有他的副官和其他士兵,他們來到一個被怪物襲擊的村莊,進入村莊後他們看到的是遍地屍橫遍野,隨處都是可見的殘肢,待他們各處檢查完畢確認沒有怪物後,他們收集村莊的食物,然後準備轉移陣地,在這一處埋下了一個巨大的伏筆,為什麼這麼強大的怪物只有這麼一支小隊來消滅它們?
  • 蘇聯紅軍聞風喪膽,最冷酷的歪臉狙擊手—「白色死神」西蒙·海耶
    他在1939-1940年的蘇聯-芬蘭戰爭期間,一共殺死了大約500到542名蘇聯紅軍,名震全球,獲稱「白色死神」。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納粹德國籤訂友好條約之後悍然入侵芬蘭,當時戰略形勢對芬蘭來說十分嚴峻,內憂外患。
  • 二戰中蘇聯紅軍損失866萬人,至今還能發現戰士的遺骸,畫面慘烈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突然進攻蘇聯。幾年的衛國戰爭中蘇聯損失的軍民總數為2700-2800萬人。其中在戰鬥中被陣亡、重傷致死和被俘未歸的蘇聯紅軍官兵達到866.6萬人,而他們中很多被埋在曾經戰鬥過的地方而成為無名烈士。
  • 書摘|一戰摧毀古典歐洲:奧匈跌倒,蘇聯吃飽
    1918 年,奧地利社會黨員卡爾·倫納(Karl Renner)提議把哈布斯堡帝國變為「各民族的國家」,為「未來人類的民族秩序提供範例」。人們一定會問,為什麼哈布斯堡王朝走向了解體,而沙俄卻以蘇聯的形式繼續存在?毫無疑問,部分是因為他們之間的差異,最為明顯的是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的總和也不及哈布斯堡王朝總人口的一半,而俄羅斯人從未低於蘇聯總人口的一半,他們和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一起,佔總人口的2/3。
  • 擊敗蘇聯的芬蘭狙擊手:狙殺705名蘇軍,成蘇軍紅軍的噩夢
    1939年10月11日至11月12日蘇芬和談在莫斯科舉行。蘇聯提出了割讓和調整芬蘭部分領土的要求,即要求芬蘭把卡累利阿地峽的俄芬兩國邊境北移40公裡,把芬蘭灣內的幾個島嶼和雷巴契半島上的芬蘭領土割讓給蘇聯;把漢科半島以每年800萬芬蘭馬克的代價租借給蘇聯,為期30年。為了補償芬蘭的領土損失,蘇聯表示願意把奧涅加湖西北兩倍於芬蘭所割讓地區的土地交給芬蘭。
  • 美聲西伯利亞之虎迪米特裡演唱蘇聯抗戰歌曲《最後一戰》
    迪米特裡·霍洛斯託夫斯基:1962年10月16日出生,俄羅斯籍當紅男中音歌唱家。也是當今不折不扣的偶像級古典大師 , 有「西伯利亞之虎」的雅號。其音色具有俄國式的野性,低沉寬闊的音質是天生俄國歌劇最佳詮釋者。
  • 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解放區軍民對日全面反攻一
    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應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蘇聯及其他同盟國作戰。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應在一切可能條件下,對於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