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播出過半,覺得也到時機聊一聊這個節目了…
之前有發起過一輪投票,問大伙兒「有沒有覺得浪姐高開低走?」 7000多人參與了,有4608人表示贊同,這個結果在預料之中。
無疑《乘風破浪的姐姐》是近幾年來最大的爆款綜藝,掀起了全民追綜的熱潮,也讓姐姐們成為了行走的「話題製造機」。
觀眾用顯微鏡來看節目的說法一點都不誇張,姐姐們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都可以被重新解讀,大家樂此不彼地在這些30+姐姐們身上找梗,當成了「喜劇節目」來看,而忘了這是一個選女團的節目。
當然這也不怪觀眾偏了重點,而是在做「區別於傳統女團」這件事上,節目組自己就已經早已偏了方向。
杜華第一期說出選女團的標準之後招來罵聲一片,可節目播到現在人人都說杜華是「大預言家」。因為節目組不管承認與否,一開始初心要做的「不定義女團」已經變成了「工業化女團」,市場的遊戲規則擺在那裡,就算是資本雄厚的姐姐也不得不遵循…
可我想說,為什麼我們想看姐姐,姐姐們為什麼有魅力?是因為她們的年齡、過往經歷、人生積累賦予她們與年輕女孩不同的色彩。可現在為了迎合一部分觀眾的喜好,讓姐姐們不得不丟掉自己歲月給予的厚禮,而變成只有「只有一種魅力」的漂亮姐姐。
快歌能調動觀眾、勁舞能刺激觀眾,姐姐們明白了規則,所以在選歌的時候都會一股腦地選擇這樣的歌曲。可那些慢歌呢?娓娓道來能唱出她們的故事,能讓她們散發不同光彩的歌曲大家卻避之不及…
現場觀眾好哪口,姐姐們就做哪口。這樣大統一化的演出風格,不僅消磨了姐姐,也讓觀眾倍感疲乏,這一點讓我覺得很可惜。
其實我希望看到姐姐們的舞臺,是適合她們的。不是拼誰燃、誰炸、誰的難度高,也不想看完表演之後用「颯、美、牛、驚豔」這樣如此匱乏的言語去形容自己的觀感。這樣對這些天天熬夜排練、一身淤青、要靠吃藥維持身體健康的姐姐們來說,實在是不夠,掩蓋了她們的光芒。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乘風破浪的姐姐》是打破圈層、覆蓋全年齡段的節目,可現在看來也並非如此。節目還是在用製造「工業化女團」的標準套寫在姐姐們身上,根本衝不破這一層桎梏。
曾經節目組自己書寫的「30+女性不被定義」猶在耳畔,可最終還是辜負了這份期待,讓她們又被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