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文/黃裳
轉眼間,《乘風破浪的姐姐》已經快進行到四公的階段了。雖然姐姐們的熱度依然不減,但觀眾對節目的評價相比於開播時的一致好評,現在卻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感覺《乘風破浪的姐姐》這個節目高開低走了?」
從一開始的全網爆紅,到現在漸漸出現的路人口碑下滑的現象,《姐姐》到底哪裡出現了問題呢?
01說好的不被定義的30+女團呢?
猶記得,《乘風破浪的姐姐》首播那天中午突然上線,各大社交平臺驚起一片熱議,一想到有那麼多位風格各異、成熟魅力的姐姐們齊聚熒幕前,大家就迫不及待上線想要一睹姐姐們的風採。
可是幾期節目下來,槽點卻越來越多,這些槽點不是來自姐姐們,而是來自節目本身。
雖然該節目在播放量上與播放平臺的同期其他節目相比依然一騎絕塵,但對於節目立意、執行和輿論方面的討論卻開始甚囂塵上。
說好的要做不一樣的屬於30+女星的女團,但節目組卻似乎開始漸漸迷失自己的定位,在標新立異的獨特魅力和大眾對女團的刻板印象中,逐漸向後者偏移。
其中最讓人意難平的就最新一期孟佳團的選人環節。
節目進行到第六期,姐姐們對現場評審團的口味越來越明白,如果不想離開這個舞臺,那就一定要挑快歌,慢歌就意味已經輸了一半了。
於是,《彩虹街拍》、《Gentlegoman》這些快歌成了大型競標現場,而《花樣年華》除了吳昕之外無人問津,姐姐們甚至以低頭來隱藏自己避免被選中。
明明一開始說想要打造不一樣的女團,卻在節目後期設置三快一慢的選曲設置,似乎從一開始就不給姐姐們機會來創造不一樣的舞臺。
就連現場的500位大眾評審也一樣,從第一次公演開始,似乎口味就沒變過,盯著勁歌熱舞投票,慢歌的話,就算唱功再好也很難打動他們的心。
這也難怪大家對節目開始感到失望了!
02從一而終的劇情套路,卻少了預期之外的驚喜
《乘風破浪的姐姐》從一開始受到大家的關注,除了30位姐姐本身自帶的話題度,還有就是節目本身的創新。
30+的年齡和女團這兩個似乎一定不能放在一起的關鍵詞,這個節目將兩者完美融合在一起。
做節目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觀眾想要看什麼,而《乘風破浪的姐姐》在一開始無論從節目形式、嘉賓陣容和細節設置上都卯足了勁對觀眾有求必應,姐姐們的slay、節目組的卑微、勾心鬥角、百花齊放一應俱全,可是然後呢?
在這些之外的東西,節目組似乎一直沒有給到,六期節目下來,各位姐姐的個性都已經展露無疑,而大家在銀幕中看完她們的表現也多表示「果然如此」,卻少了「她們還能這樣玩」的預期之外的驚喜。
難怪網友總結了每次公演都是相同的套路:選歌的時候血雨腥風,排練的時候和表演環節是一片peace&love,而淘汰時又哭成一片。
如此來來回回,觀眾早已沒有了新鮮感。
03節目本身的立意,遠大於節目是否高開低走
不過畢竟節目才剛剛進行到一半,後續的公演還在繼續。
就單從播放量來看,《乘風破浪的姐姐》可是在眾多同期節目中一騎絕塵遙遙領先的,所以現在說《乘風破浪的姐姐》高開低走可能還為時過早。
而且作為國內首檔聚焦30+女星的綜藝節目,節目本身的立意肯定遠遠要大於節目是否高開低走。
對於大家來說,它更多還是揭開了大眾對女性年齡、外形、事業及婚姻家庭上的焦慮,讓我們在見多了娛樂圈「白幼瘦」的今天,還能看到原來女性的魅力不僅於此。
節目把原本聚焦在少男少女身上的聚光燈轉向了姐姐,為30+的女藝人搭起了一艘可以乘風破浪的船,不管最後成團與否,姐姐們那種打破標準的決心、那種為了一個節目永不放棄而展現出來的魅力,都傳遞出了滿滿的正能量,讓這個節目發光發彩。
所有的節目都無法做到盡善盡美,作為開創者,《姐姐》的成長一定帶著爭議和討論,但至少它讓更多的姐姐們被大眾所看到,讓更多的女性魅力被展現了出來。
《乘風破浪的姐姐》真的「高開低走」了嗎,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