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存在感最強的綜藝節目,無疑是《乘風破浪的姐姐》。但節目播出至今,除了第一期獲得幾乎一片倒的好評,熱度爆表,此後口碑和熱度都逐漸下降,有種「高開低走」的趨勢。
很多人把這種「高開低走」歸結於節目組在賽制和剪輯上的各種「騷操作」——為了保住人氣姐姐,利用賽制規則淘汰掉人氣末位姐姐,不管她們實力如何;忘記了節目「做不一樣女團」的初心,節目逐漸淪為和其他選秀節目一樣被「資本」控制的遊戲。
但節目看到現在,我卻越來越覺得,即使節目組不「作」,也依然難逃「高開低走」的命運。因為像這樣一檔前所未有、集女團選秀和女明星真人秀於一體的綜藝節目,要在市場熱度和觀眾口碑當中實現平衡,實在太難。
就從目前節目被罵得最多的幾個方面來聊一聊。
賽制
個人認為,目前最被詬病、最影響節目口碑的賽制,反而恰恰是節目熱度能撐到現在的原因。
不要真的認為節目組傻,更多觀眾在想什麼他們比很多罵得厲害的觀眾更清楚——如果真按實力進行淘汰,節目說不定早就涼了。正是因為這個「不公平」的賽制,才能留下那些唱跳實力不夠但夠有話題度的姐姐,比如張雨綺、伊能靜、黃聖依,甚至寧靜。如果幾位話題姐姐一早就被淘汰,有多少觀眾會為了那些一開始並不知名姐姐的舞臺和訓練、嘮嗑繼續追節目?
市場不缺優秀的舞臺和實力者,缺的是能吸引我們關注這些舞臺和實力者的契機,而在這樣一檔特殊的女團選秀節目中,唱跳實力不夠但咖位和人氣高的姐姐們,就是這個契機。所以即使犧牲口碑,節目組也要費盡心思地留下這些姐姐們,儘可能保持節目熱度,然後那些沒人氣但有實力又有魅力的姐姐們,才更有機會逐漸凸顯、被看見,比如李斯丹妮,阿朵,孟佳,王霏霏,袁詠琳,等等。
初心
節目組的初心真的不在了嗎?
其實一直在的。一公有《蘭花草》《Beautiful Love》,二公有《相愛後動物感傷》《這是因為我們能感到疼痛》《仰世而來》《女孩與四重奏》,三公有《花樣年華》,四公有《傲嬌》《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不能因為「燃炸」的唱跳舞臺佔多數,就無視這些「姐姐味」的舞臺。畢竟節目的定位就是「女團成長綜藝」,總不可能為了跟傳統女團區別,就完全摒棄掉傳統女團的元素。節目組已經儘量在「女團」和「姐姐個性」中間平衡,也許做得不夠完美,但效果並沒有很多人說的那麼差。
只是因為姐姐們都在拼命努力、適應節目規則,她們就失去了自己的個性?可是在我看來,寧靜還是寧靜,張雨綺還是張雨綺,其他姐姐們也都還是自己,她們可能越來越疲憊,也有很多無奈,但在疲倦和無奈中依然堅持,依然這樣豁出去努力,卻恰恰印證了節目的初心。不管姐姐們背後是不是有資本,節目組是不是騷操作,姐姐們都拼命努力在規則裡面做到自己最好的狀態。做「不一樣的女團」,不代表讓姐姐們呆在各自的舒適區,只讓她們發揮自己擅長的,有爭取,有妥協,有突破,才是真正的「乘風破浪」。
刻板印象
也有人說《浪姐》不僅沒有打破社會對30+女性的偏見,反而加深了很多女性身上的刻板印象。
在一些人看來,節目中姐姐們一個比一個好看、一個比一個身材好,還有人年過五十仍然在追求「少女感」,這更加重了普通生活中女性的精神負擔。因為普通女性不可能都像女明星那樣保持那麼好的狀態,很多人深受「剩女」標籤所累,不敢面對年齡、不敢老,女明星的光彩熠熠,有可能導致社會對普通30+女性的要求更加嚴苛。
但這個問題不能這麼簡單類比。女明星保持好的狀態,是因為工作需要,在舞臺上好看、耀眼,是她們對觀眾眼睛的尊重。我們生活中當然不需要像女明星一樣在身材、臉蛋上如此苛刻要求自己,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她們哪怕已經功成名就,但依然會在新的挑戰面前、新的領域當中,敢於豁出一切去努力,敢于堅持自己的追求。
節目進行到如今,哪怕確實存在種種問題,哪怕已經失去新鮮感,我想我依然會將《乘風破浪的姐姐》追到底。節目怎麼做我無法控制,但我可以選擇怎麼看待這個節目。於我來說,看節目能讓我感到快樂,能讓我接收到其中的積極意義,就已然足夠——不管三十、四十還是五十,我們可以淡然地成熟,也可以坦然地追求少女感,不因為他人眼光而有所動搖;為了夢想也好欲望也罷,能夠全力以赴、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不計後果去付出——這樣的力量,是我所缺乏的,也是我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