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對於《後來的我們》的評價呈現兩極化趨勢,有人說拍的真好,簡直是深入人心,有人說拍的什麼啊,沒看一半就走人了;有人被林見清和方小曉之間的感情,感動的一塌糊塗,痛哭流涕,力挺劉若英,有人覺得男主太渣,女主太作,劉若英三觀不正;有人在片中看到了自己,對過去的自己慢慢釋懷,有人不知影片所云為何物,甚至還在心疼那50塊錢的電影票錢。
也許這就是當前有情懷的電影所遭遇的共同尷尬吧,你不懂我,無法走進我的世界,正如我不懂你,無法走進你的世界一樣。
說到情懷,它一定和一個詞分不開,那就是經歷,只有擁有過相同經歷的人才能產生情懷,引發共鳴。情懷不像其他東西那樣,會有一個好壞的標準,它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感受。再有情懷的電影,我不喜歡,它的情懷對我來說就是零;再沒情懷的電影,我喜歡,它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高尚的情懷。所以說,電影的情懷和電影的好壞一樣,起之於自己終之於自己,他人無從置喙。
就像好多人看完這部片子,會不明白為什麼方小曉當初要拒絕林見清,一個愛她,以她為中心,為了她想要的生活而努力奮鬥,甚至於最終變成她喜歡的那個樣子的男人,現在的女的也太作了吧?
沒錯,產生這個疑問的大多數是男性觀眾。這大概就是男女的差異吧?作為女性的我一眼就能看出方小曉需要的是什麼。
一開始她沒有遇到愛的人,所以她考慮的都是現實問題,對方只要滿足北京戶口、有房有車,她就願意和他在一起。
後來她有了愛的人,他的理想和純真洗滌了她身上的社會味兒,讓從小生活在單親家庭,母親總是不知所蹤的方小曉,第一次意識到愛情的美好,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物質不是最重要的東西。所以她變了,從一個物質女變成了一個願意陪著心愛的人過苦日子,願意陪著他成長的女強人。
也許這就是愛情的力量吧,它很美好,讓兩個陌生人彼此靠近,同時又跟他們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
同樣的時間點上,林見清遭遇創業失敗,當遊戲客服被客戶嘲笑毆打,回老家請客被說裝闊,賣盜版碟被抓進監獄,甚至還有女房東命令他立刻搬走的致命一擊。這一切都導致林見清的變化,讓他從一名理想純真的大學生變成了比方小曉還社會的社會人。
我想,正是因為他們的成長不同步,沒有跟上對方的步伐,才讓他們越來越不懂對方,越來越無法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直至最終的分離。愛情讓他們都活成了對方原來的模樣,而對方已經不是原來的模樣。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懂比愛更重要。只是在你尚未經歷現實的苦與痛的時候,你何以懂得愛情的甜與酸?
正如劉若英自己,跌跌撞撞嘗過了無數愛情的苦,才在40歲的時候等到了剛剛好的人,擁有了一段剛剛好的婚姻。
有人曾問她,到底怎樣才算「學會了如何去愛」?
劉若英笑著回,「就是始終去愛,始終在愛裡學習和成長。」
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寫過一些人的名字,又被另一些人寫下過名字;虧欠過一些人,又被另一些人虧欠,踏錯一步便再看不到來時的路,於是只能咬緊牙關繼續向前。
時過境遷, 也終於明白:
如果不是那些遺憾,我們怎能學會如何去愛?如果不曾在深夜因想念痛哭,我們又怎能學會真正珍惜?
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後來》這首歌唱了20年,仍然會讓人一聽到就淚流滿面的原因吧。
最後用一句見清爸爸寫給小曉的信作為收尾吧,「緣分這事,能不負對方就好,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這些可能都得等到你們老了,才能體會得到。」
所以,你不懂我,我不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