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慧是一個不到4歲的可愛女孩,在一次偶然跟著媽媽進入廚房之後,原先喜好塗鴉的她,竟然開始喜歡上了廚房裡的鍋碗瓢盆,尤其是喜歡那些能發出「叮叮噹噹」響聲的鍋碗瓢盆。
每一次,慧慧都會模仿著大人拿取鍋蓋和杯蓋的樣子,張開小手去抓她夠得著的鍋蓋或杯蓋。她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輕輕拎起小鍋蓋然後鬆手,小鍋蓋立馬掉到鍋沿上發出了清脆的響聲,她會馬上再次拎起鍋蓋,再放手……就這樣反反覆覆、周而復始的,為的就是想聽那小鍋蓋發出的響聲,慧慧每次都玩得樂此不疲,咯咯地笑個不停。
但有一次,慧慧的小手不小心被小鍋蓋砸到了,媽媽看到了,出於安全方面的擔心,就禁止慧慧再到廚房。從此之後,慧慧就再也不敢輕易觸碰鍋碗瓢盆了。
01 孩子喜歡把鍋碗瓢盆當玩具,熱衷於敲敲打打,有助於鍛鍊他的協調性
從教育心理學來看,慧慧媽媽這樣做顯然不妥。玩耍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即便是剛出生不久的小寶寶,還沒有學會說話、走路以及自理的本領,也經常是玩性大發。等到孩子再大一些,能夠蹣跚走路的時候,他們就更加「不安分」,開始想要有更多的探索與體驗,敲打鍋碗瓢盆正是他們向周遭世界邁出探索體驗的一步。
因此,家長可以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滿足孩子探索、攀爬、觸摸的欲望。事實上,家長給了孩子玩的空間,有助於孩子認知能力的提高。比如,通過觀察和觸摸鍋碗瓢盆等,了解生活用品的模樣、質地和手感,觀察它們的用途,體會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
而且有不少孩子喜歡把鍋碗瓢盆當玩具,熱衷於對它們敲敲打打的動作,家長對孩子的這種舉動不僅不宜禁止,相反還要給予支持和鼓勵,有助於鍛鍊他們的協調性,開發他們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孩子身心健康的發育和成長。
如果家長出於怕麻煩、沒耐心,將孩子的玩耍看作是調皮搗蛋,對孩子的玩耍設置種種的障礙,那麼我們就有可能阻止了他們思維和動手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最終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02 適合父母與孩子一起玩的親子生活遊戲
不過,支持孩子玩諸如鍋碗瓢盆之類的生活用品,並不同等於什麼東西都允許孩子玩。比方說,易碎品就儘量不要讓年幼的孩子去觸碰,且不管在什麼情況下的玩,最好都要有家長的陪同,家長參與孩子的玩的過程,本身就有利於促使孩子的成長,且又能增進親子關係。
相對普通玩具而言,廚房的鍋碗瓢盆的危險性更大一些,這就需要大人把好安全關。比如孩子觸碰易碎的玻璃杯等就一定要有家長在旁進行監護,或者就乾脆不要讓孩子去觸碰玻璃杯,以免玻璃杯破碎傷害到孩子。
同時,當安全得到保證的情況下,滿足孩子玩的需求才是真正目的。因此,家長還要根據孩子的需求和愛好,給他們準備一些玩的素材,讓他們充分動起來,以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比如「筷子敲碗」遊戲就是一個值得讓孩子玩一玩的遊戲,尤其比較適合年齡小的孩子玩。
該遊戲的具體玩法是:
「筷子敲碗」顧名思義,就是用筷子敲打碗。家長事先給孩子準備好若干個大小、材質不同的碗,再準備好一雙筷子,然後將各種碗一字排開擺放在桌子上,讓孩子用筷子隨意地敲擊。因為敲不同材質的碗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所以,家長要引導孩子試著總結不同的碗敲出的聲音各自有哪些特點,這樣可以增加玩的樂趣。
與此同時,家長還可以讓孩子邊哼兒歌,邊敲擊不同的碗,從而演奏出不同的節奏和韻律。這個親子生活遊戲能夠訓練孩子的韻律感和聽覺能力。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吃飯的時候,出於餐桌禮儀方面的考慮,就最好不要讓孩子邊吃飯邊拿著筷子敲碗,家長要告訴孩子,吃飯敲碗是不禮貌的習慣,不管是到別人家做客,還是別人過來做客,都不能當著別人這麼做,要讓孩子明白這樣做是缺乏教養的表現。
總而言之,玩也是孩子的一種特殊學習方式,在孩子敲打鍋碗瓢盆的過程中,家長要始終抱著一種接納和欣賞的態度,這樣才能讓孩子從平常的生活中尋找到快樂,才會讓孩子玩得開心,且越玩越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