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良讓《八佰》孤軍留守,自己先撤,淞滬會戰他表現究竟如何?

2020-09-03 溫度歷史

孫元良在歷史上是一個有爭議的人,但是真正把他推上風口浪尖的卻是電影《八佰》和導演管虎的一條微博。諸位看官不妨想想,在這之前,又有幾個人知道孫元良是誰、幹過什麼呢!既然孫元良是因為《八佰》走到風口浪尖,而《八佰》又是講述淞滬會戰片段的電影,那麼我們就得看看孫元良在淞滬會戰中的表現到底如何?

當然孫元良在其它時期也存在較大爭議,也有不少黑料,但筆者暫未研究相關時期史料,也因篇幅原因無法一一展開細說。故本文只針對淞滬會戰時期,孫元良個人表現進行討論。我對此人並無好感,也無意洗白,只是就事論事,不帶其它聯想或推測。


我幾乎看完了網上罵他的聲音,千篇一律,基本都出自文史材料中一篇叫做《我所知道的孫元良》的回憶文章,作者葛天是時任88師軍械處主任,也是孫元良的親信。按說,作為親歷者對事件的描述應該是可信的。但文史類材料大多由國民黨被俘軍官,經過勞動改造後安排到當地政協工作時編寫,創作時間基本上是60年代。葛天寫這篇材料的時候仍在改造當中,尚未釋放。這篇文章從頭到尾都在罵,與其說是回憶材料,不如說是揭露材料。一般來說,真正的歷史研究者都會很小心辯證地去看待這些材料。

《我所知道的孫元良》一文中提到:「孫元良一旦發生問題,那我的前途亦將同時告終,以後再亦無法找到孫元良這樣相信我的長官。」可以看得出孫元良待此人不薄,兩人幾乎是命運共同體。為何自己「落難」以後,開始賣隊友了呢?88師當中也有其他被俘的軍官,回憶材料並未像他這樣偏激。此人人品由此可見一斑。以上是我對該文一個整體的看法,下面來詳細分析文中的一些觀點。

孫元良(中)


1、侵犯前來慰問的女大學生?

這也是孫元良最被人詬病的地方,很多自媒體言之鑿鑿,仿佛自己親眼所見。我們先來看看葛天的原文是怎麼說的:「這時孫元良看到一個女學生代表眉清目秀,就以花言巧語要該女生單獨在師部多玩一下,企圖強X。這個情況被該師副師長馮聖法知道後,曾前往勸解無效。這時我到了師部,風要我再去一勸。」

葛天《我所知道的孫元良》


原文說的是「企圖強X」,甚至連企圖的動作都還沒做出來。而且文章說了去勸以後,便再無下文。是得逞了,還是送走了,全無交代,讓人浮想聯翩,這就是典型的春秋筆法了。到了現代各位自媒體大神口中,變成了真真切切的「強X」。從意念犯變成了既遂犯,用三人成虎這個成語來形容恐怕再合適不過了吧。

最最關鍵的是,這篇文章寫於1963年,事件當中另一位當事人副師長馮聖法於1957年就已經去世了,死無對證,又無其它人提及過此事,孤證難立。從筆者所接觸的材料看來,孫元良好色是真。當時正在打仗,且不說孫有沒有心思去做這種事。光天化日之下,對一個首次見面的女學生,他真有膽量去幹嗎?鬧到委員長面前是要掉腦袋的。他大概率只是想留該女學生下來聊聊,用自己師長的身份誘騙一番,以圖日後有所進展。但這被說成是「企圖強X」顯然是有所誇大。

上海市民慰問88師


2、讓孤軍留守四行倉庫,自己先跑?

其實,這一點當過兵,上過戰場的人很容易理解。打戰的時候在火線指揮的基本是旅團級以下的軍官。師長這個級別的軍官到最前線,一般是去穩定軍心,鼓舞士氣,或者部隊打光了。否則抗戰8年,為何我們連日軍的少將也沒擊斃幾個,因為很少全殲,軍官在後方指揮自然更容易逃走。

10月26日,大場陣地失陷,國軍決定撤退到上海市西郊。但蔣介石決定要在上海市區留一支部隊。剛開始打算留下88師,孫元良不同意,他說:「如果我們死一人,敵人也死一人,甚至我們死十人,敵人死一人,我就願意留在閘北,死守上海。最可慮的是我們孤立在這裡,於激戰之後,幹部傷亡了,聯絡隔絕了,在組織解體,糧彈不繼,混亂而無指揮的狀態下,被敵軍任意屠殺,那才不值,更不光榮啊。

這個說法得到了第三戰區副司令顧祝同的同意,最終留下來一個營,並給該營配了一個團附謝晉元。為什麼不是團長韓憲元?因為不是整個團留守,還有另外兩個營要他去指揮。團長都輪不上,更輪不到師長孫元良留守指揮了。大軍撤退的時候會安排小部隊殿後,國軍當中甚至經常出現讓雜牌軍去殿後當炮灰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犧牲小我拯救大我。戰場之上就是這麼殘酷,與其說孫元良拋下隊伍,不如說當局決策存在問題。

閘北地區遭炮火轟炸


3、搶劫物資?

葛天的回憶錄當中說孫元良直接搶劫上海人民物資變賣獲利,他還大方承認自己從中貪汙了1萬元。連交款時間地點都能清清楚楚地說明,應該是確有其事。只不過,葛天只是事件當中贓款的經手人,他未提及自己是否參與了物資「搶劫」和販賣,對於物資的來源的描述是否準確?

葛天回憶材料


事件當中的另一親歷人,88師作戰參謀盧畏三在回憶材料當中是這麼說的。這批所謂「搶劫」的物資來自日本的豐田紗廠,搬運方式,數量,銷售價格都比葛天描述得更詳細。在戰場上,敵人的東西都算戰利品。淞滬會戰期間,蔣介石還曾電令過前方破壞敵人財產。至於戰利品怎麼處理,國軍當中應該有相關規定。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戰利品還是會被軍官瓜分,蔣介石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這種現象無法從根本上杜絕。

盧畏三回憶材料


兩人回憶何以相差如此之大?至於誰的描述可信度更高,這要看各位看官自行去理解。

南京保衛戰結束以後,孫元良還因為被人控告而被蔣介石下獄。當時指控的罪名也只是貪汙、剋扣軍餉等,並無所謂的「強X」「逃跑」。針對以上罪名,孫元良還寫了一份辯白書,詳細解釋各項指控,有理有據,稍微用心國內網站上就可以找到這份資料。只不過大多數人都只以某百科內容為依據,而不願去研究原始史料罷了。其實這些人沒有想過,編輯百科內容的作者水平可能比他們還低。最後軍法處處長經過調查,在1938年5月20日給蔣介石寫了一份報告:「淞滬市民對88師至今稱道不衰,對孫氏個人尤為欽贊,故貪汙情形辯查無據。」

蔣介石是有偏袒黃埔學生的傾向,但對於違反軍紀的學生也很少留情面。88師師長韓慕龍, 58師師長廖奇齡,93軍軍長陳牧農都因為臨陣脫逃被蔣介石手諭處決。餘程萬守常德,8000人打到僅剩200多人後突圍,蔣介石也要求判他死刑,最後經過各方求情才保住性命。


4、淞滬會戰表現

淞滬會戰期間,孫元良是88師師長,88師是最早進入上海地區的部隊。孫元良接到的命令是在真如車站待命。他主動把部隊推進到閘北地區佔領北火戰車——寶山路——八字橋——江灣路一線,幾乎貼到了日軍臉上。因為真如一帶是平地無險可守,閘北地區高樓密集易守難攻。事實也證實了孫元良這個決斷的正確性,88師在閘北堅守了75天,陣地始終未被突破。

直到10月26日大場陷落以後,第三戰區下令全軍撤退,88師才放棄閘北核心陣地,轉移到蘇州河南岸豐田紗廠一線繼續防禦。在蘇州河防禦戰當中,日軍68聯隊第2大始終無法從該師正面渡河。88師還和第36師一起夾擊登陸於周家橋強渡的日軍。整體表現並沒有什麼丟人的地方。

孫元良本人在抗日戰爭當中獲得過三枚勳章,其中包括一枚青天白日勳章,這才有了後來的「抗日英雄」一說。國府當局固然腐敗,但不至於眼瞎,最高勳章是不會隨便發的。而且在他去世時,內地也官媒也曾有過較高的評價,這也是對其抗日功績的肯定。我們在調侃他是「飛將軍」的時候,應該想想,當時的情景,換成自己會是怎樣的表現?


當然每個人的理解不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自然也就不同,歷史功過本來就是由後人去評說。但評價一個人的時候,不該輕易下結論,更不能跟風下結論。所謂兼聽則明,大家應該研究各方資料,有自己的判斷。

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理性討論。

相關焦點

  • 最具爭議的戰爭片《八佰》為什麼值得一看?
    自從7月份影院復工以來,各路電影逐步上映,相信最近各位都被最近上映的《八佰》刷屏了。電影《八佰》在經歷了去年的撤檔風波後的上映之路也是一波三折,時隔一年後終於在今年上映。《八佰》自上映以來口碑就一直就爭議不斷,褒貶不一。
  • 《八佰》與淞滬會戰
    《八佰》取材自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八百壯士」是團長謝晉元為了迷惑敵軍,對外誇大稱部隊人數為「八百」。1937年8月13日,淋滬會戰爆發;10月26日,上海大場鎮失守,中國守軍開始撤退。只有88師524團1營,奉命留守在上海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內,掩護大軍撤離,避免被日軍圍殲。
  • 《八佰》的爭議和真相,四行倉庫保衛戰究竟在保衛什麼?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日軍隊展開了抗日戰爭中第一場大型會戰——淞滬會戰,主戰場在上海。當時的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貿易中心、遠東第一大城市,緊鄰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淞滬會戰期間,第88師徵用四行倉庫作為師部,在此儲備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和生活物資。四行倉庫名為倉庫,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戰鬥堡壘。
  • 《八佰》似乎過於專注小人物,不惜捨棄淞滬會戰大背景
    《八佰》這麼經典的素材,一開始絕對應該是把整部電影的格局,都局限在了倉庫內,始終沒有打開,四行倉庫之所以聞名,全因為它的背景是淞滬會戰。開頭不表現淞滬會戰的戰鬥大場面,如何才能凸顯四行倉庫的重要意義呢?本片最大的敗筆,正在於此。
  • 《八佰》沒告訴你哪些事?大老闆臨陣脫逃,長官被自己人暗殺
    淞滬會戰,國軍從全國各地調遣部隊。但是軍隊無論從裝備還是訓練都比日軍差了一大截,加上指揮無方,三個月內一敗塗地,只好用「退出戰場」這幾個字掩飾自己的失敗。在這三個月裡,日軍投入20萬軍隊,死傷4萬多人;中國軍隊投入80萬,死傷30多萬人,戰績慘不忍睹。為了保存有生力量,當然要安排一支隊伍斷後,以便大部隊逃跑。所謂的「八佰壯士」就是留下來充當炮灰的部隊。
  • 電影《八佰》熱映,再現中國抗戰史上八百壯士最偉大的「逆行」
    8月21日,由管虎執導的電影《八佰》正式登陸全國各大銀幕,上映首日綜合票房突破3億,點映創造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最高紀錄,極大地振奮了剛剛復工的電影行業。這一部跳檔3次,花費7億,耗時10年當之無愧的巨製,是一部歷史片,更是一部戰爭片。
  • 電影「八佰」:一個無奈的謊言,一場悲壯的戰爭,一段刻骨的歷史
    其中,留守部隊為壯聲勢,將400人的部隊對外號稱有800人。因此,電影取名《八佰》,有「八佰壯士,向死而生」之意。師長 孫元良就戰場實際狀況具陳己見,不主張作無謂犧牲,而是選拔一支精幹部隊擇要固守一兩個據點,掩護大軍撤退。提議得到了顧祝同的認同。於是孫元良把守衛閘北最後陣地的重任託付給所部524團1營,這才有了該團團副謝晉元請纓率八百壯士(實為450人的加強營,對外號稱八百壯士)孤軍據守四行倉庫的驚世壯舉。
  • 《八佰》幕後,一名孤軍的來信:這是我們無上的光榮
    最終,守護四行倉庫,打響淞滬會戰最後一槍的,則是第524團第一營。一前一後,都是88師。而且,88師在淞滬會戰中付出了艱苦卓絕的戰鬥,一直頂在第一線,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淞滬會戰犧牲的中國第一位高級將領,就是88師264旅旅長黃梅興。
  • 電影《八佰》觀後感,歷史是鏡子,記住抗日英雄謝晉元!
    《八佰》電影背景是1937年的上海淞滬會戰,8月13日爆發戰爭一直持續三個月左右,後來在英國租界的英國人怕戰爭殃及英國租界,迫逼蔣介石政府撤銷戰爭,此時中國軍隊在10月下旬,反攻上海蘊操浜一線失敗蔣介石為了保存實力,借坡下臺階撤軍,命令88師孫元良守衛上海閘北陣地。孫元良不同意將88師全部留守閘北陣地,孫元良認為日軍全面包圍上海而中國軍隊主力已經撤退,留守閘北,等於四面楚歌被動挨打,任人宰割不如保存實力。
  • 評電影《八佰》:問失德導演為何玩弄歷史真相?
    對於電影《八佰》,我終生無法原諒,因為扭曲歷史是電影人的一種失德行為。 這篇文章,沒有讚美,只有氣憤和批評! 一、基於淞滬會戰的電影《八佰》,究竟有著怎麼樣一個歷史背景?
  • 評電影《八佰》:問失德導演為何玩弄歷史真相?
    對於電影《八佰》,我終生無法原諒,因為扭曲歷史是電影人的一種失德行為。這篇文章,沒有讚美,只有氣憤和批評!一、基於淞滬會戰的電影《八佰》,究竟有著怎麼樣一個歷史背景?淞滬會戰後期,日軍支援到齊,對於國軍淞滬會戰已毫無勝算,但蔣介石認為國際會對中日戰爭格局進行調停,於是下達了一個愚蠢恥辱的命令:命88師部分戰士繼續留上海戰鬥,目的製造國際輿論,博取國際社會(主要指英法美)的同情,而88師就把任務交給了524團第一營,也就是我們在《八佰》中看到的英雄群像。
  • 《八佰》8月17號點映 淞滬會戰末期,國軍西撤,只留下「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
    《八佰》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
  • 《八佰》:歷史應該被銘記
    跳票一年多的國產戰爭題材電影《八佰》終於迎來上映,第一時間去看了點映。先簡單談一下《八佰》的歷史背景與由來。不管哪種說法,孫元良臨陣脫逃,使得當時裝備精銳的德式虎賁88師群龍無首,葬送在南京城。 回到正題,淞滬會戰中「飛將軍」孫元良在聽到蔣介石駐守閘北的命令後,第一反應就是跑,主力都撤了留他一個師不是白白送死嗎,孫這人口才不錯,就戰場實際狀況具陳己見,不主張作無謂犧牲,而是選拔一支精幹部隊擇要固守一兩個據點,掩護大軍撤退。
  • 要想看懂《八佰》,你得先了解這些
    一、淞滬會戰要想了解四行倉庫的八佰壯士,就得先明白淞滬會戰1937年的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中國軍打得最悲壯,最激烈的一場會戰這個任務正好落到88師肩上,這個師的師長正好是飛將軍孫元良,他這個「飛將軍」的稱號並不是像漢朝的李廣一樣因作戰勇猛而被封,他是因為逃得快,幾乎每場戰役都是丟下部下第一個先逃跑的。
  • 《八佰》耗資5億,全砸在倉庫裡!居然不拍淞滬會戰橋段,大敗筆
    以上這些慘烈的戰鬥場面,絕對應該在《八佰》開頭,佔據至少30分鐘片長,整部電影的格局,都局限在了倉庫內,始終沒有打開,四行倉庫之所以聞名,全因為它的背景是淞滬會戰。開頭不表現淞滬會戰的戰鬥大場面,如何才能凸顯四行倉庫的重要意義呢?本片最大的敗筆,正在於此。
  • 《八佰》背後的故事,有英雄也有懦夫,還有謊言和人渣
    電影《八佰》裡的英雄,是最後留守上海的524團,是團長謝晉元和英勇的戰士們這個孫元良,貪財好色不說,還是著名的「逃跑將軍」。8月份淞滬會戰的時候,財政部為88師撥了26萬元國防工事費,用來修築防禦工事的,全部被孫元良貪汙了。
  • 《八佰》淞滬抗戰死守四行倉庫的壯士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8月2日,導演管虎的電影《八佰》正式宣布定檔8月21日,在之前,《八佰》一年前曾宣布定檔,但無奈遭遇延期。這部電影之所以叫《八佰》,是因為電影中國軍軍官謝晉元率領的部隊為了爭取援救時間,對外宣稱部隊有八百人,後世便稱之為「八佰壯士」。
  • 《八佰》的背後:孫元良真是民族敗類嗎?
    ,而秦漢之父是上海保衛戰裡的主要指揮官,也是《八佰》的主角謝晉元的上司。這個死守最後陣地的團就是謝晉元的524團,也就是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淞滬會戰結束後,日軍迅速向西推進,即將打到南京。孫元良從淞滬會戰撤回後,又參加了南京保衛戰。
  • 「八百壯士」與孫元良
    8月2日,《八佰》定檔8月21日的消息在網絡上迅速傳播開來,至於一部本該在去年七月份就上映的電影為什麼會被推遲上映整整一年,其中的原因相信不言而喻。2019年,電影《八佰》在中國大陸公映前夕,中國社會科學院旗下的中國歷史研究院刊文《【解讀】孫元良緣何引爭議》,文中引用宋希濂及葛天的話語,指控孫元良貪生怕死、剋扣軍餉、私刻公章、強姦學生,是「民族敗類」,不應該通過電影《八佰》將孫元良刻畫為抗戰英雄。
  • 《八佰》中的四行倉庫保衛戰究竟在保衛什麼?是演戲還是博弈?
    近日電影《八佰》因其宏大而悲壯的場面和跌宕起伏又催人淚下的劇情,使它剛上映不久便獲得了非常不錯的票房和絕佳的口碑。爆發,這是中日軍隊在抗日戰爭中展開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主戰場在上海,電影《八佰》的故事就發生在淞滬戰役尾聲階段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但是四行倉庫保衛戰究竟在保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