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片自從《拯救大兵瑞恩》之後,已形成一個固定套路:電影開頭,必是一場激烈戰鬥場面,先聲奪人,開門見山,為整部影片奠定一個基調。
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經典的諾曼第登陸戰;《集結號》開篇扣人心弦的巷戰;日本的《阿基米德大戰》,也要把大和號被美軍飛機擊沉,這段經典戰爭場面提前到片首。
《八佰》這麼經典的素材,一開始絕對應該是把淞滬會戰最慘烈的那幾次戰鬥,拿出來,隨便挑著拍,都不會比諾曼第登陸戰遜色:
1、三個德械師圍攻日本海軍陸戰隊,尤其36師一度衝進匯山碼頭;
2、姚子青營死守寶山縣城,最後全營官兵殉國;
3、羅店反覆爭奪戰,血肉磨坊;
4、桂軍在蘊藻浜自殺式衝鋒,最後全軍覆沒;
5、日本第十軍在杭州灣登陸,迅速佔領金山衛。
以上這些慘烈的戰鬥場面,絕對應該在《八佰》開頭,佔據至少30分鐘片長,我選擇兩個橋段:姚子青營守寶山+桂軍蘊藻浜衝鋒。
結果,5億成本的大製作,開頭是一群雜牌軍,懵頭懵腦的走進大場鎮,被一隊日軍騎兵衝散......太弱了!
整部電影的格局,都局限在了倉庫內,始終沒有打開,四行倉庫之所以聞名,全因為它的背景是淞滬會戰。
開頭不表現淞滬會戰的戰鬥大場面,如何才能凸顯四行倉庫的重要意義呢?
本片最大的敗筆,正在於此。
缺少了淞滬會戰這個大背景,導演埋頭於倉庫內的精雕細琢。但真實的歷史中,四天四夜的四行倉庫守衛戰,戰況並不激烈,日軍迫於租界安全,不敢使用重武器,也不敢使用飛機投彈轟炸,雙方傷亡並不大。
所以,要想表現四行倉庫戰鬥的慘烈,導演只好無中生有了。電影中最煽情的幾個戰鬥場面,幾乎都是藝術加工的:
(不是瞎說啊,以下內容參照自《八一三淞滬抗戰親歷記》,其中楊瑞符所寫的《孤軍奮鬥四日記》一文)
1、王千源、張譯、歐豪、姜武等這一幫散兵遊勇、雜牌軍,基本是導演藝術加工上去的,我猜應該是為了體現戰爭中脆弱的人性吧,人都怕死。
其實,淞滬會戰中,三個德械師的待遇和其他部隊不同。其他部隊拉上前線,打殘了就整體換下去休整;而德械師不是,隊伍出現缺員,基本都是整排、整連成建制的給補充上,而三個師始終堅守在陣地上。
補充上來的新兵,先在後方待命,只派排長和連長等幹部,去前線熟悉地形、敵情,然後再把新兵拉上去;換防時,還要留下一些老兵,以老帶新,逐次整編。而整個師,三個月時間都堅守在前線。
孫元良的第88師,一直駐防在上海市區閘北的正面防線上,總共補充了五六次新兵,老兵幾乎傷亡殆盡。但整個師依然士氣高昂,編制不亂。
2、孤軍營進入四行倉庫後,第一件事就是用麻包堵住每一層的窗戶,只留射擊孔。大門也完全封閉。所以,日軍不可能往裡投進毒氣彈的;也不可能搭梯子進入倉庫,這些橋段,誇張的有點過分了。
另外,電影中還有一處橋段:孤軍營故意打開一樓大門,放了一隊鬼子進來,然後甕中捉鱉。甚至還抓了幾個俘虜,讓新兵練槍,中國軍人素質很高,嚴格遵守日內瓦公約,當時不會這麼做的。(不過看時的確很過癮,很解恨!)
3、最燃情的身綁手榴彈跳樓,也很值得懷疑,反正楊瑞符的回憶文章中沒有提及。
鬼子舉著鋼板衝鋒,倒是有,孤軍士兵都是往下扔手榴彈,基本就解決了。至於身綁手榴彈跳樓,實際上是隨後南京保衛戰發生的一幕,中國士兵為阻擋日軍坦克攻城,從南京城牆上跳下,與敵同歸於盡。
4、最後孤軍營衝過垃圾橋的情形,有點與事實相差過大。
當時孤軍營衝過橋時,的確有日軍機槍掃射,但火力被租界地的英軍炮火壓制住了。當時88師參謀長與租界地英軍司令,事先已經達成君子協定,英軍負責壓制對岸日軍機槍陣地。所以,中彈者沒有那麼多。
雖然說電影不是紀錄片,以上說的也許過於吹毛求疵。但是,對於熟悉這段歷史的人來說,觀看這些橋段時,就會比較糾結,如鯁在喉。
作為導演,其實很注重細節的真實性,比如演員的口音:謝團長廣東腔,兩個團附一個天津話、一個福建話,都是嚴格遵照史實來的。
以上從雞蛋裡挑出來的那些骨頭,我認為是導演的無奈之舉,如果真實戰況如寶山守衛戰那樣,就不用藝術加工了,直接還原當時戰況就行了。可惜,四行倉庫不是寶山。
無論如何挑骨頭,《八佰》電影還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看的,它也是國內迄今為止最好的戰爭片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