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鄲市博物館展出的武強年畫《六子爭頭》。(王建安 攝影)
遊客在河南省林州市太行大峽谷的冰瀑間遊玩。(王建安 攝影)
河北省邯鄲市博物館展出的武強年畫二童變四喜。(王建安 攝影)
河北省邯鄲市博物館展出的武強年畫《九九消寒圖》。(王建安 攝影)
河北省邯鄲市博物館展出的武強年畫文字說明。(王建安 攝影)
《九九消寒圖》是我國古代記錄冬至後數九天氣變化的圖表,形式多樣。在河北省邯鄲市博物館展示的武強年畫消寒圖卻令人浮想聯翩、趣味無窮,參觀過的觀眾往往會猜想《九九消寒圖》究竟由幾個娃娃組成?這幅《九九消寒圖》構思奇特,畫面共分為兩組,一組中兩個娃娃變為四個(二童變四喜),另一組中三個娃娃變為六個(三喜變六順),體現了傳統世人盼望九子十成、多子多福的美好願望。而「九子十成」意指所有的孩子將來都有出息。
九九消寒圖,冬至節氣之後進入數九天氣,經過九九八十一天,寒氣全消,迎來明媚春光,民間俗稱九九消寒。河北武強年畫《九九消寒圖》中的「六子爭頭遊戲圖」通過魔術般的畫筆,採用六子連體、兩兩爭頭的構圖形式,把三個憨態可掬的胖娃娃巧妙地連在一起,頭和身子相互變幻成6個有趣的娃娃,乍看是三個,細看是六個,耐人尋味,十分有趣。
數九,中國古代從冬至開始詠記農事物候和風俗習慣的一種民俗,以九計算日期,記錄數九日期天氣變化情況,總結來年天氣變化情況,用來指導生產,欣賞與實用性結合在一起,深受廣大農民朋友喜愛。有的還把娃娃肚兜上的圓圈畫成空心的,由買畫的主人按照「上點陰、下點晴,左點雨、右點風,若是下雪點當中」的特殊符號在圈內做標記,盤算來年種啥作物好以爭取主動。
每年陽曆12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道270度時,北半球逐漸進入了最寒冷的日子,即「冬至」。從這天開始,在我國民間流傳著數九、畫九和寫九的習俗。從每年冬至日開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春天也就來到了。
古代為什麼會出現「數九」這樣的說法呢?學者介紹,這與古代人們的生活條件有關,古代禦寒保暖條件差,冬天不僅意味著不能勞動沒有收成,還可能因為天寒地凍出現死亡的情況。北方地區的人們對天寒地凍產生恐懼感,古人發明以「數九」方法消遣漫長冬季的方法,用以打發時間緩解寒冬產生的恐懼感。
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民間文化,2006年,武強年畫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木版年畫如今成為市場上的稀罕物,年畫極具收藏價值,一張木版年畫的價格有的達到上萬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