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歷史上,除了寥寥無幾的幾位專情皇帝外,其他皇帝基本上都是三宮六院,因為他們有著傳宗接代的使命,有的德行不好的皇帝,可能是看上哪個姑娘長得好就納入後宮,有的則是成規章制度的選秀。
像在清朝就有著自己完善的選秀制度,即使最勤政的雍正帝也逃不了這一環節,一起來了解一下清宮秀女都是怎麼選出來的,都有什麼標準呢?
經常看清宮劇的人應該都很清楚,清朝秀女大選每三年一次,而且一開始只有滿洲八旗女子可參加選拔,漢族女子是沒資格的,後來為了兩族的融合,也允許漢族女子參加選秀,而每年戶部都得更新滿十三到十七歲女子的名單,所以說這也是參加選秀女子的年齡要求,所以每次大選的時候,參加的人數也會很多。
但是不要以為這些秀女都只是為皇帝準備的,這些秀女中,皇帝中意的就留下入宮為妃嬪,其餘的也常常會給皇室的親王、郡王、皇子、皇孫等人支配,而剩下那些無處分配的女子,則只能入宮當宮女受人差遣。
所以有些家庭不願意將女兒送入宮中,就在大選開始前把女兒能嫁的就都嫁出去,而參加選秀的女子,一般要經歷兩輪的篩選,第一輪是由太監審查,每五人一組一字排開,太監先看容貌,看上的就留個牌子,上面寫著家庭背景和年齡,接下來才是皇帝和太后親自進行的複選。
這個環節就要看她們的儀容形態和一些繡錦之類的技藝,中意的賜香囊,淘汰的則撂牌子,雖然被選中的都認為很幸運,但是在後宮中,皇帝因為喜怒無常廢妃降妃的事情也常有發生,所以不夠幸運的人可能大半輩子都在冷宮裡悽涼度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