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封面,聆聽點擊閱讀原文
阿勞1903年出生於智利的奇廉(Chillán),他的父親卡洛斯•阿勞(Carlos Arrau)是一名眼科醫生,他的母親叫盧克利希亞•利昂(Lucrecia León)是一位鋼琴老師。他的家庭屬於智利南部的一個古老而顯赫的家族。他的祖先洛倫佐•德•阿勞(Lorenzo de Arrau)當年受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的派遣來到智利。
阿勞是一個神童,5歲便開了第一場個人音樂會,當時的曲目包括貝多芬, 莫札特和李斯特的音樂。7歲由智利政府出資公費到德國學習師從馬丁•克勞澤(Martin Krause)。他的老師馬丁•克勞澤(Martin Krause)曾是弗朗茲•李斯特(Franz Liszt)的學生。阿勞11歲時即可演奏李斯特的超技練習曲和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變奏曲,前者被認為是最難演奏的鋼琴作品之一。
阿勞錄下了羅伯特•舒曼大部分的鋼琴作品,並出版了他修訂的舒曼作品集和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他演奏的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李斯特、蕭邦、舒伯特、德彪西等人作品的錄音非常有名。他的演奏忠於原譜但富於個性,而又充滿激情。他的技術無以倫比。據說他為人溫和、儒雅,這從他的演奏中就可以感受到。他的琴聲與眾不同,他的音色豐富、左手聲音厚實,右手聲音透明。對於這點,有人認為阿勞的琴聲聽起來含混、粗重,也有人喜歡這種較'圓'的聲音,認為聽起來像管風琴,還有人說阿勞的手就像是在鬆軟的琴鍵上翻耕。早年的阿勞享有'炫技大師'(virtuoso)[1]的稱號,演奏速度偏快,而且技巧凌厲,但中年以後他演奏的節奏變得越來越慢,越來越深思熟慮,氣勢寬闊,充滿激情。許多評論家感覺在他最親近的母親的去世之後,阿勞的整個風格變得內省而有節制,少了許多的即興成分,在阿勞的唱片錄音中可以見證他風格的轉變。
他在奧地利的米爾茨楚施拉格(Mürzzuschlag)去世,當時他正在錄製巴赫的鍵盤作品全集。
1937年,阿勞與德國猶太女中音魯思•施耐德(Ruth Schneider)結婚。他們有三個孩子:卡門(Carmen 1938—2006)、馬裡奧(1940—1988)和克裡斯託夫(Christopher 1959—)。他的家庭生活幸福、融洽。他們一家人經常在夏天到位於紐約皇后區的道格拉斯頓的寓所度假。」。
李斯特《回憶》
在李斯特的鋼琴作品裡,這一套《超技練習曲》的地位相當重要。由於李斯特在十二首作品裡要求極為高超的鋼琴演奏技巧,舒曼曾經表示,「觀察」不同鋼琴高手如何克服艱難樂段的模樣也是欣賞這一套作品的樂趣。特別是欣賞李斯特本人演奏時,「看著作曲家本人如何與鋼琴較勁,讓它臣服在自己的意志之下,更是具有意義。」當時舒曼更宣稱「全世界頂多只有十多位鋼琴家能夠徵服這些練習曲」。
李斯特曾經罕見的三度修訂這些作品,讓作品的和聲更加大膽,樂曲的架構與輪廓也更具說服力。樂譜於1853年在德國出版時,李斯特把它獻給自己的老師徹爾尼。除了第二與第十曲之外,李斯特分別為作品加上〈前奏曲〉、〈風景〉、〈馬捷帕〉、〈鬼火〉、〈幻影〉、〈英雄〉、〈狩獵〉、〈回憶〉、〈黃昏的和聲〉與〈除雪〉的標題。
李斯特是在一八五二年寫下他的十二首超技練習曲的,創作這套樂曲時,他已經從鋼琴家燦爛的生涯中退隱,和維根斯坦公主隱居在威瑪。這套作品並不是原創,因為這是李斯特從自己一八三七年一套十二首華麗練習曲中重新改寫的,而這套一八三七年的練習曲,又是從他自己在一八二六年寫成的十二首練習曲中改寫的。李斯特將最後一版、也就是今人熟知的超技練習曲獻給了貝多芬的學生徹爾尼,徹爾尼正是李斯特的恩師,學鋼琴的人都知道,他寫了許多重要的鋼琴練習曲,所以李斯特將這套音樂會用的艱難練習曲送給寫了許多機械化練習曲的老師,有其深意。三套練習曲中,一般認為一八三七年的版本技巧是最艱難的,不過今人一般都只演奏一八五二年的版本。在當時,舒曼評估這套曲目普天之下應該只有十二個人可以演奏,李斯特的最終版是在考慮到新型態的鋼琴較重的機械裝置而加以修改,希望能以較簡單的技巧達到同樣的效果,同時李斯特也刪掉其中單手彈奏超過十度音的和弦寫法。
這十二首練習曲中,最有名的是第四號「馬採巴」、第五號「鬼火」、第八號「狩獵」,其中「鬼火」被俄國超技鋼琴家李希特稱為正規鋼琴曲目中最難的一首,此曲是練習左右手協調的難曲,因為左手要右手快速的三十二音符半音上行樂句中彈奏分解和弦,並且還要能製造出鬼火飄忽的神秘感和不確定感,彈奏者要彈得既輕柔又流暢。
專輯曲目:
1.前奏,2.甚快板,3.風景,4.馬捷帕,5.鬼火,6.幻影,7.英雄,8.獵狩,9.回憶,10.激動的快板,11.黃昏的和諧,12.初雪
第一首:Prelude.presto 前奏曲
此曲非常的短,一分鐘左右,引子主題。
第二首:Molto vivace 甚快板
這是比較平緩、沉悶的一首,兩分多鐘,顯然已經有切入正題的跡象。
第三首:Paysage.Poco adagio 風景
旋律比較優美的一首。雖標為風景,可節奏還是比較壓抑。象策馬慢行于田園鄉下。結尾處略有小高潮。音樂充滿了作者無數的"捫心自問"的感覺。
第四首:Mazeppa.Presto 馬捷帕
開始有標準的李斯特風格,演奏者也必須開始炫技,因為難度加大。有大量的裝飾音。一共有七分多鐘中段旋律有些高雅的傷感,平靜而又憂傷。最後復轉入激烈。
第五首:Feux follets.Allegretto 鬼火
果然非常詭異神秘的一曲!單一主題,用長調。有大量重複的音。比較短,只有4分多鐘。曲子蘊涵嘲諷和一種不知名的鄙視
第六首:Vision.Lento 幻影
比較單調,節奏激蕩但不快。這一曲是為整個練習曲進入高潮的鋪墊。中段音樂比較靈活,如果看現場,可以看到演奏者翻飛的手指,像幽靈在跳舞。後段越來越快,音調也越來越高。最後在最高處嘎然而止。
第七首:Eroica,Allegro 英雄
這是悲劇的英雄,但依然讓人無限崇拜。近5分鐘長。琴聲如歌如泣。低沉的音樂永遠也掩蓋不了英雄眼神中的希望和怒火。最後給人以光明,音域一下子開闊。這一曲旋律非常優美。
第八首:Wilde jagd.Presto furioso 狩獵
高潮之一。演奏難度非常大的一首。一直非常快,非常激烈。但快速卻依然優美,讓人如醉如痴。音樂中似乎不光有狩獵,還有風景如畫的描寫。真正的讓人身心放鬆。這也是旋律非常優美的一曲。
第九首:Ricordanza.Andamtino 回憶
兩首最有名的超級練習曲之一。柔情綿綿,平靜得近乎沉默的回憶。有11分鐘之長。有一段極浪漫的旋律被人稱為"古典音樂中最美的一小節"。這是對過去美好的留戀和回憶,絲毫不帶任何不愉快的幻想。
第十首:Allegro agitato molto 激動的快板
非常精彩的一首,我個人比較偏愛的一首。基辛也最喜歡這首。鋼琴的音色之美在這裡得到了最大的體現。這是夾在兩首最高潮音樂之間的一首,因此在主題上可以說是什麼都有,有一種無言的上進心支配著作曲者。
第十一首:Harmonies du soir.Andantino 黃昏的和諧
最有名的李斯特的超級練習曲!一開始比較慢,象要訴說一件事。然後卻突然沉默不語,只是用最激烈最高級的音樂來傾訴。這是整個超級練習曲的最高潮,是聽覺上的最高享受。一層層的推進,又一層層的返回,不同的感受接踵而來,讓人不忍離開這一段音樂。然而最後還是結束了,非常平靜地結束了,但有一種意猶未盡的餘溫在那裡,而那個音節也非常特殊,簡單卻溫柔。讓人更是無法捨棄。這首練習曲是李斯特音樂的極致,讓一切語言成為多餘,但它解決了一切問題,剩下的只有無比的美妙。
第十二首:Chasse-neige.Andante con moto 除雪
結尾音樂。名字非常優美,那是一種令人神往的境界,一點也沒有寒冷的感覺,惟有追逐下雪的快樂和空洞無邊的激情!
李斯特《埃斯特莊園噴泉》
弗朗茲·李斯特(1811.10.22--1886.7.31)於1811年10月22日生於匈牙利雷定(Raiding, Hungary)。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當時匈牙利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李斯特的父親是匈牙利人,母親是奧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兩個名字,分別是匈牙利和德語兩種拼法。李斯特從小隨母親說德語,直到晚年才學會用匈牙利語寫作。
李斯特六歲起開始學習音樂,並於此後不久移居維也納,曾先後作為薩裡埃裡(Antonio Salieri,或譯薩列裡)、車爾尼(Carl Czerny)、雷哈、巴埃爾的弟子。1823年,李斯特來到巴黎,受雨果、拉馬丁、夏多布裡昂等浪漫主義文藝家思想的影響,嚮往資產階級革命。在音樂上他主張標題音樂,首創了交響詩體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響詩共十三部。
李斯特還受帕格尼尼的影響,創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鋼琴練習曲。他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習氣相對立的新的浪漫主義原則,並支持阿爾貝尼斯、斯美塔那、蕭邦、柏遼茲、華格納等作曲家的創作。相傳貝多芬聽了他的演奏後,非常讚賞他的天才,曾上臺擁抱親吻李斯特,這成為李斯特音樂成長的佳話。1848年起他常住魏瑪(Weimar),擔任了魏瑪宮廷樂長,並經常來往於羅馬(Rome)、布達佩斯(Budapest)之間。1876年他創建了布達佩斯國立音樂院並任院長。1886年7月31日李斯特因肺炎死於拜羅伊特(Bayreuth)。
李斯特創作活動的進步的民主主義的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匈牙利的民族解放運動相聯繫的。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開的,正如圓舞曲和施特勞斯、交響曲與貝多芬的名字分不開一樣。李斯特的作品多姿多彩、極富想像力,充分挖掘了鋼琴的音響功能,對演奏者的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為那個時代最傑出的鋼琴家,他對鍵盤音樂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他的後期作品中最早使用了20世紀才普遍採用的和聲語言。它的鋼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鋼琴曲的文獻寶庫。
李斯特的主要作品有:
降E大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作於1839年。本曲雖由四個樂章構成,但是各樂章必須不間斷地連續演奏,而且各樂章的主題也必須相互間保持極密切的關係。可以說,本曲有著自成一體的特殊結構。在協奏曲中插入詼諧樂章而獲得成功的,也許這是絕無僅有的一首了。總而言之,整個樂曲在結構上非常緊密而周詳。但是各樂章的構成又都非常自由。這些特色,也許正是李斯特被世人視為是一個標準的'交響詩作曲家'的緣由了。此曲對演奏者的鋼琴技巧有相當高的要求,沒有深厚的功底,演奏者是無法演繹出輝煌的藝術效果的。鋼琴的各個聲部裡都充溢著李斯特音樂所獨有的特性,不但與管弦樂充分地保持了抗衡、對立之勢,甚至主奏鋼琴具有足夠壓倒管弦樂隊的力量,這也僅有李斯特才能做到。
李斯特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創作於1849年。1857年1月7日在魏瑪首演,獨奏是李斯特當時的學生漢斯 馮勃隆沙特,李斯特親自擔任指揮。這首協奏曲是整個不間斷的樂章,它以一個基本主題統一全曲,是一個夢幻般充滿美的旋律,這個主題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形,配以變化音和弦的烘託,鋼琴華彩始終在那裡炫技。中部,有充滿憂愁的大提琴傾訴,鋼琴使用了琶音。末段,鋼琴華彩後,發展為莊嚴的快板,最後是眼花繚亂閃電般的結尾。魯賓斯坦曾對李斯特與蕭邦作過一個比較,他說,蕭邦是把人們帶入夢境,使他們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李斯特則是遍灑陽光和令人眼花繚亂的那種光輝。
李斯特所創作的十九首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鋼琴作品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這些作品不但充分發揮了鋼琴的音樂表現力,而且,為狂想曲這個音樂體裁創作樹立了傑出的音樂典範。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賽人的民歌和民間舞曲為基礎,進行藝術加工和發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這些樂曲結構精煉、樂思豐富活躍,音樂語言與音樂表現方法同匈牙利鄉村舞蹈音樂和城市說唱音樂有密切聯繫,樂曲的形式雖然不時的變化,可是音樂形象始終鮮明而質樸,體現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完美統一。
他是最早把匈牙利民族音提高到世界水平的民族音樂家,他有愛國思想和民主思想,有積極要求變革生活的熱情,也有懷疑和失望的消極情緒,但佔主要地位的常常是前者而不是後者。李斯特是蕭邦的同代人,但他離開祖國的時間比蕭邦更早,因此,他的思想和創作不能簡單地納入「民族樂派」。然而,作為一個匈牙利人,李斯特對祖國的事業真誠關注;民族的歷史和英雄人物,民間音樂的音調和節奏,在他的創作中都得到生動的反映和運用;加之他對東、北歐及俄羅斯青年作曲家的大力提攜和鼓勵,使他在歐洲民族樂派的發展上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他的祖國,人民始終尊崇他為偉大的「民族藝術家」。李斯特創造了交響詩的形式,他一共創作了13首交響詩,又是現代鋼琴技術的創追者之一。李斯特最重要的作品是《浮士德交響曲》、《但丁交響曲》、《匈牙利狂想曲》、交響詩《前奏曲》、《馬捷帕》、兩首鋼琴協奏曲、《B小調鋼琴奏鳴曲》、《12首超技練習曲》和《旅行歲月》。
李斯特《第二敘事曲》
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及其他鋼琴作品;Philips公司出品
寫一寫克勞迪奧·阿勞,這個念頭極其單純。之前的三個深夜我都在反覆聽他那張1970年的李斯特錄音,我過去聽過好多遍,不知何故這幾天就是很想聽。
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曾是一部真正給我帶來困惑的作品。阿格裡奇年輕時的版本堪稱鬼斧神工,但狂亂的演奏風格奪走了我在面對這首曲子時本就容易渙散的專注力;齊默爾曼和普列特涅夫把它彈得晦澀而陰鬱,因而增加了我理解的難度;布倫德爾保持了他時常過於僵硬的演奏特徵,霍洛維茨則是相反。明知一部作品足夠傑出,卻始終不懂究竟,這種體驗使我非常懊喪,直到我遇見阿勞的錄音。
大概是2008年的春天吧,也許是2009年,我去東方藝術中心聽一場音樂會。什麼樂團什麼曲目實在記不清了(可見這場演出是多麼寡淡),唯有中場休息時和鄰座一個美國人的交談令我至今印象深刻。老美約摸五十歲,穿著考究的單件西裝,看上去像學者,當然也可能是政商界人士。我問他來自哪裡,他說克利夫蘭。分不清是出於禮貌還是試圖賣弄知識,我恭維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是多麼地優秀,指揮家喬治·塞爾在1950-1960年代對於這支樂隊的打造是多麼地富有傳奇色彩,皮埃爾·布列茲後來指揮該樂團的幾款馬勒和德彪西的錄音是多麼地值得稱道。克利夫蘭人興奮起來,拍著我的肩,一副引為知音的樣子。他告訴我自己聽了三十年的古典音樂,並且能彈一手不錯的鋼琴。他淺白的中文和我蹩腳的英文勾兌在一起,拼湊成了一次其樂融融的交流。我們可能聊及了很多作曲家和演奏家,最後—下半場演出開始前兩三分鐘,話題不知怎麼滑到李斯特,他說錯過隨便哪個鋼琴家的李斯特都沒關係,但一定不要遺漏阿勞。
就這樣,我被慫恿著去尋找阿勞的李斯特。如果說此前他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1980年代版)、勃拉姆斯的兩首鋼琴協奏曲以及蕭邦的 《夜曲》、《前奏曲》已經在我心中建立起不可動搖的地位,那麼,他的李斯特無疑是至尊級的。尤其是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張Philips唱片,它為我撥開了 《B小調奏鳴曲》的迷霧,讓我清楚地觀察出此曲戲劇化的脈絡並感受到深刻的人性力量。唱片中另一首重要作品《奧伯曼山谷》(取自《旅遊歲月》第一卷「瑞士」)也是如此。對於《旅遊歲月》的演繹,我一度不相信還有誰可以超越拉扎·貝爾曼,但阿勞的確具有這樣的魔力,令你不自覺地將整個身心迎向這琴音,宛如被他擁抱在懷裡。
似乎很難把阿勞確切地歸入某個演奏流派。他1903年出生於智利,5歲時即首次公開演出,被譽為超級神童。1913年赴柏林拜李斯特的學生馬丁·克勞澤為師,因而,從師承上講他應該是屬於德國學派的。不過,剛正、以頭腦取勝、忠實於樂譜等等這些德國樂派的特質並不能完全反映阿勞的演奏風格。年輕時他是一位技巧大師,對任何考驗技術的曲目都應付裕如。中年以後的阿勞則傾向於放緩速度,使音樂呈現更加穩定的形態。然而,在以一種較為嚴謹和客觀的態度深入挖掘作品內在精神的同時,他也積極投入自己的感情,這看上去多少會有些矛盾,不過阿勞能夠妥善調配兩者的比例。也許他不像李赫特或索夫羅尼茨基那樣常有神來之筆,但是聽阿勞的演奏總是會讓我覺得這是一位睿智而溫厚的長者在傾談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這一點上阿勞與另一位德奧系大師威廉·肯普夫是相似的,只不過,肯普夫的風格更為自然質樸,而阿勞則更善於創造更多的音樂空間,以容納那些只有他才能夠捕捉到的情感細節和思想火花。
就鋼琴家而言,專攻某一位或某幾位作曲家的作品並取得成就的例子從不鮮見,但如阿勞這般將保留曲目從巴赫覆蓋到斯特拉文斯基,可謂寥寥無幾。除了李斯特,阿勞在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德奧系作曲家的幾乎全部重要作品上也都樹立了極具說服力和個人魅力的演奏哲學,並且,不要忘了,他還是當之無愧的蕭邦和德彪西專家。
聽多了阿勞,便會倍加留戀鋼琴演奏那逝去的黃金年代。這種類型的鋼琴家現在已經絕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