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勞獨奏音樂會
「應該去打動聽眾,
而絕對不應該只為自己演奏。」
——阿勞
20世紀鋼琴大師演奏風格極簡指南
智利鋼琴家阿勞
阿勞(Claudio Arrau,1903-1991)作為智利著名鋼琴家,5歲即在聖地牙哥首次舉行演奏會,嶄露頭角,少兒時期於柏林及德國其他城市和北歐巡迴演出,獲得成功,被樂壇譽為神童。他的演奏技巧精湛輝煌,所詮釋的作品音樂含蓄內在,保持了純正嚴謹的古典風格並與深刻的情感完美結合。他有一雙強有力的大手,演奏以靈活自如、音色明亮、音量宏偉為特徵。
阿勞演奏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
阿勞出生在智利,8歲獲得政府獎學金赴德國跟隨克勞斯學習,吃住都在克勞斯家,這跟過去中國的師徒相似。克勞斯是萊比錫學派的代表人物,五年間,克勞斯從手的位置、手臂的力道開始將絕學傾囊相授,為阿勞打下堅實的基礎。1919年獲得李斯特獎、1927年獲得當時世界一流的日內瓦國際鋼琴大賽第一名。
如歌的彈奏得益於肌肉的協調運動,阿勞的老師給了他極大地自由發揮空間,克勞斯沒有給阿勞手臂和手具體應該怎麼移動,只是有時候提醒他不要太僵硬。阿勞演奏的時候並不是孤立地只用手指的力量去彈琴,而總是將手臂和手指結合在一起,因此靠著自由下落,整個手臂的重量便落在堅強的手指上。這位鋼琴家特大的手掌使他彈奏時收放自如,慢而有力。阿勞彈琴就像貓一樣在鋼琴上移動,更像是一種講究肌肉協調的運動,即完成某些動作,肌肉進行必要的收縮,然後停止收縮,但肯定不會是對抗肌肉。
阿勞說:演奏是什麼?並不是刻意的做給別人看,它是一件愉快而自然的事,在緩慢的節奏中掌握對樂曲的理解,通過你的人格,將作曲家的意圖傳達給聽眾,首先應考慮的是作曲家的意圖和作品的含義,而不是為了表演而彈奏。阿勞一生演奏過巴赫、莫扎特的全部鋼琴作品以及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系列,錄製完成唱片。他一生反對商業性演出,重視鋼琴藝術的人格化追求,並因此而譽滿全球。
編者按:今天開始,音樂之光為大家推出【20世紀鋼琴大師演奏風格極簡指南】,每次通過千餘字,來給大家介紹一位鋼琴家及其演奏風格。歡迎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