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勞自述:藝術家必須擁抱和囊括整個字宙

2021-02-08 每晚一張音樂CD


1991年6月9日,偉大的鋼琴家克勞迪奧·阿勞逝世。


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

克勞迪奧·阿勞(Claudio Arrau,1903-1991),智利鋼琴家。5歲在聖地牙哥首次舉行演奏會,嶄露頭角。8歲時由智利政府資助到德國留學。1941年起定居紐約,持續其國際鋼琴大師的演出生涯,譽滿全球。在1982至83年的音樂季中,國際上大部分的音樂媒體把這稱作「阿勞的年代」,以示對他的敬重與榮耀。

記得曾經聽傅聰說阿勞是「藝術的僕人」,說他總是在偉大的作品面前顯得很卑微和虔誠,是自下而上的仰望。這一點我是十分有感覺的,甚至能感覺他的某些演奏都帶著一些小心翼翼。可因此也感覺到他的藝術的真純和深刻。




當我回首往事時,我認為我天生就是彈鋼琴的。因為早在我開始懂事之前,我便已經坐在鋼琴前,以一種再自然不過的方式讓它發出聲音。我對鋼琴有一種感情,甚至當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便感到鋼琴似乎只是我的手臂的延伸。當然,僅僅天賦還是不夠的,它還需要得到發展。我很幸運地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馬丁·克勞塞(Martin Klause)的幫助。馬丁·克勞塞曾在弗蘭茨·李斯特門下學習,因此我繼承的是李斯特的傳統。並且通過李斯特,繼承了車爾尼貝多芬的傳統。克勞塞對我發生了最大影響,他是我唯一的老師,沒有他,我也許會有同樣的藝術生涯,但事業上的成就將會是不同的模樣。



許多藝術家聲稱他們是憑藉自己的直覺成長起來的。我不相信這種說法。直覺固然重要,天賦的才能固然重要,但一個幫助你,引導你,使你的才能得以發揮出來的導師卻是絕對必需的。此外,這個老師還必須是恰恰適合於你的老師,因為師生關係同時包含著兩個方面,涉及到相互間的響應。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崇拜克勞塞,我儘量吃下他放在我面前的一切。我完全按照他的意願去做。克勞塞教我懂得了藝術技巧的價值,他完全相信藝術技巧、但僅僅是把它作為一個基礎以便為隨之而來的東西作好準備。這隨之而來的就是音樂的意義和音樂的解釋。僅僅成為一名"鋼琴師"是不夠的--不管是多麼傑出的鋼琴師。我相信一種包含著文化、知識和直覺的全面發展,相信榮格(C.G.Jung)所說的整合(integration)。一個人所有的內在素質和他所具有的一切才能,應該匯聚到他作為一名藝術家的個性中去,匯聚到他作為藝術家而創造出來的音樂中去。藝術家的注意力不應該僅僅集中在音樂上,為了更好地理解音樂,藝術家必須擁抱和囊括整個字宙。

一種最常見的批評指責音樂家們過分專業化,以致他們僅僅生活在自己的領域中而不與外部世界發生關係。這種批評也許並非無的放矢,至少我本人就非常反對導致這種偏狹的態度和哲學。當我從事教學的時候。我總是試圖不僅從青年藝術家身上喚醒音樂的素質,而且也使他們意識到全面發展其文化人格的重要性。這包括閱讀各種書籍,觀看和欣賞戲劇與歌劇,對藝術和經典性文學作品進行研究甚至對心理學進行研究。所有這些將極大地有助於造就一個全面的藝術家。我本人儘管從未進過學校,卻被給予過最完整的教育。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我是通過自學不斷繼續對自己的教育的。無論何時何地,我從未停止過閱讀各種書籍,而且,正像你看見的那樣,我什麼樣的藝術品都買。我需要置身於美的事物中。藝術、美、自然和知識是我的靈感。至於書籍,那更是我的狂熱愛好。不僅這間房間,整個這幢房子都盡其所能地塞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現代小說、古典小說、詩歌、社會學、藝術、音樂學。我不能漏掉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我對心理學有著特殊的興趣。我現在正在讀一本了不起的新書--沃爾夫岡·希爾德海默爾(WolfgaugHildesheimer)寫的《莫扎特》。這本書還未翻譯成英語。它完全不同於許多論作曲家的書籍,它強調的是莫扎特音樂中的心理學。


技巧只是闡釋藝術的手段。首先,一你必須通過研究早期的版本、手稿和摹本來做到絕對忠實作曲家的原意。如果作曲家註明這一段應該彈奏得強有力,那它就應該被彈奏得強有力,而不是被彈奏得極其微弱。另一方面,這種對作曲家原意的忠實又僅僅是一個基礎,在此基礎上,鋼琴藝術家建立起他自己的幻覺和他對作品的理解。但鋼琴藝術家的幻覺不應該使他對文本的尊重瀕於險境,不應該危及他已經知道的作曲家的原意。某些鋼琴家對原作採取"利用"的方式,通過對原作進行改變來達到一種自我表現,這是錯誤的做法。另一些人則似乎對作曲家們如此敬畏,以致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不是在彈奏作品,而僅僅是在彈奏一個個音符。這同樣也是錯誤的做法。優秀的鋼琴藝術家總是能夠進入自己的想像馳騁,但他絕不會破壞原作的完整性,絕不會使原作不再如作曲家本人看見的那樣。 這絕不意味著幻覺將始終如一、永恆不變。隨著鋼琴藝術家藝術生涯的成熟,他會看見更深的東西,原來的幻覺會變得更為深邃。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漸進的過程。你總是趨向於從某段作品中揭示出新的意義,這使你越來越接近音樂內在的核心。這就是為什麼年輕的藝術家不宜彈奏貝多芬晚期作品的緣故。年輕的藝術家應該傾其畢生精力地去研究貝多芬晚期的奏鳴曲,但不應該急於演奏它們,因為這是一種對他不可能的自負要求。晚期貝多芬和晚期舒伯特的作品應該逐漸地、慢慢地在你心中成熟。你應該一直和它們生活在一起,直到許多年以後,才決定公開演奏它們。這同樣適用於莫扎特的作品。在舒伯特早期的作品中有一種與某種深度混合在一起的民間調式的單純,但從他晚期的作品中,我看到了死亡,看到了作為生命之一部分的死亡的逼近。這種情調存在於他的作品中,確切地說,存在於他晚期的奏鳴曲和歌曲中。這些作品中結合著如此眾多相互歧異的成分,以至我相信年輕的鋼琴藝術家很難使自己與所有這些成分發生關聯。這倒不僅僅因為人生體驗的缺乏,而且也因為年輕藝術家們尚未通曉所有的作曲家以及這些作曲家的所有作品。

我認為貝多芬很可能是所有作曲家中最偉大, 同時也是最深邃的一位,因為他可以說囊括了整個宇宙。我確信他從未意識到他的作品會對未來的世代具有如此多如此大的意義,以及這些意義會怎樣隨著時代的轉移而轉移,但他一定感覺到了他的音樂對人類世世代代所具有的那種巨大呼求。

另一位作曲家是德彪西,他的深度和靈性往往被演奏者忽略。德彪西的音樂完全是另一種迥乎不同的東西。德彪西音樂中令人驚異的地方正是這種神秘,這種使人如此難以解釋他實際上究竟意指什麼的音樂上的神秘感。人們不得不一再花費大量時間去研究他的作品,才能真正抓住他的意義所具有的意義。他在音響上的那種難以置信的美是毫無疑問的,但僅僅停留在他的音響上,則是對德彪西的誤解。他的音響是那些更為神秘,更為費解和十分深邃的知覺的表現。這就是他的作品何以如此難於演奏的緣故。他的意義中呈現出如此眾多而巨大的問題。拉威爾(Ravel)在技巧上比德彪西更難彈奏,但拉威爾作品中的意義卻容易把握得多。

不過,我的興趣也同樣在當前。我對現代作曲家頗感興趣,但我還沒有時間去對他們作全面的研究。如果我有時間,我會多多彈奏他們的音樂。像斯託克豪森布勒日科普蘭艾略特·卡特爾查爾斯·艾夫斯這樣的名字,隨時隨地都會出現在我的頭腦中。我認為艾略特·卡特爾的鋼琴奏鳴曲是了不起的作品。當然,艾夫斯已幾乎稱得上是經典性的。科普蘭也是如此。斯特拉文斯基一樣,阿諾德·勳伯格是又一位不會被人遺忘的先鋒派作曲家。


貝多芬《熱情奏鳴曲》

演奏會對我仍然十分重要,它從來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一場演奏會對我是一次重大事件,而只要我這樣看它,它就絕不會僅僅是一項工作。對鋼琴家來說,演奏會不能不意味著某種內在的東西。它並不僅僅是出場、演奏、得到喝採、謝幕和離去。重要的問題在於,我從不確切地知道我將怎樣演奏。我想只有天上的星辰才知道這問題的答案。在每一場音樂會之前,我總是十分擔心和緊張,所以問題並不在這裡。通過全神貫注我能克服我的焦灼。在一場音樂會前我也會稍事休息--通常在下午午睡兩三個小時。我儘量不讓自己被任何事情分神,總是專心致志地等待著那可能發生的奇妙事情。

一般來說,我已把我每天練鋼琴的時間減少到最多三小時,但我卻花大量時間閱讀樂譜。這使我能很快地記住總譜--既從音樂的角度又從技巧的角度。當然,我從未在我記住總譜後便立即彈奏它,而是先讓它在潛意識中得到很好的消化。我相信潛意識在演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你應該小心謹慎地讀報紙上對你的稱譽和評論,因為否定的評論能夠導致抑鬱沮喪,而這種心情有時很難戰勝和擺脫。如果批評家對一位藝術家說了某些否定性的話,最好的辦法是不要認真看待它。偶爾,你也可以從別人的評論中發現一些有幫助的思想,哪怕這思想表述得並不準確。我認為對健康有利的做法,是從他人的反應中獲得讓好奇心滿足後內心產生的寧靜。有些藝術家說他們完全無視批評家怎麼說,因為批評家的話只會使他們過多地關注自己的藝術從而導致持續不斷的緊張和神經過敏。我認為與此相反的說法才是正確的。如果不知道別人對自己說了什麼,藝術家會變得更加神經緊張。不管怎樣,我不會讓這些評論弄得我張惶失措,因為它們往往是自相矛盾,前後脫節的。

我不明白女鋼琴大師為什麼如此之少。女人中無疑也有許多有著驚人天賦和才能的人。然而對阿莉茜埡·德·拉羅恰(Alicia de larrocha)、珍妮-瑪麗.達勒(Jeanne-MarieDarre)、瑪莎·阿格裡希莉莉·克勞斯(Lili Kraus)、瑪格達·塔格利亞費羅(Meqda Tagliaferro)、羅莎琳·圖雷克(Rosalyn Tureck)以及俄國流亡者奧克莎娜·雅布隆斯卡埡(oxana yablonsknya)和貝拉·達維多維奇(BellaDavidovich)來說,這一領域卻似乎顯得過於狹窄。許多女姓一開始有著巨大的驅力,但是突然間她們便落伍了。也許,她們結婚了。但這不應成為中斷其事業的理由。特雷莎·卡雷諾(Teresa Carreno)結過四次婚,但她沒有中斷自己的藝術追求;克拉拉·舒曼(Cara Schumann)婚後也仍然繼續著自己的事業。也許.不斷的巡迴演出使她們的婚姻生活變得異常緊張和不安定。我妻子是一位歌唱家,一位很不錯的次女高音,然而自我們結婚後,她便不再追求她的事業。她從未以任何方式暗示過她為此感到遺憾,我也由衷地希望她沒有。然而只要可能,她卻總是陪著我旅行,特別在孩子們都已結婚後更是如此。孩子們都已獨立,但卻沒有一個是職業音樂家。我女兒過去常彈鋼琴,並且彈奏得很好,但她卻不願堅持訓練,全力以赴。顯然,她並非天生的鋼琴家。沒有人能夠成為別人,所以我並不勉強他們。他們的興趣不在這上面,所以我甚至根本沒有打算教他們。只要有一點火星,那麼隨之而來的必然是熊熊火焰。真正的音樂家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是願意付出一切的。

近年來我稍稍放鬆了自己,但即使在青春歲月我也並非總是忙於巡迴演出。我一向熱愛園藝,我現在正計劃以新的景致來美化我們在維爾蒙特的家園。我並不擅長種花,但我對樹有著特殊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在那種氣候下能夠長得十分繁茂的樹。我要栽種山毛櫸、櫻桃樹、白樺樹以及許許多多的果樹和松樹。所有這些現在已不僅僅是夏天我不外出演奏時要做的事情,只要我能有兩天或三天時間,我便去維爾蒙特種樹。可見,音樂家的事業並不會導致其外部興趣的缺乏。除此之外,我對外國食品如中國菜和墨西哥菜也非常喜歡,可見外部興趣也有助於使口腹得到其應得的享受。

你常聽一些音樂家說他們寧願生活在蕭邦、巴赫的時代。這不是我的看法。假若我能夠選擇自己的生活時代,我會選擇現在。對所有那些多年來人們一直深信不疑的價值觀念作追問,懷疑和排斥,在我看來乃是我們時代的奇異景觀。我們正被迫重新審視過去的一切傳統——不僅在音樂上是如此,在生活方式上也如此。這是一種引人入勝的體驗。這樣的體驗以後可能不會再有。而我很高興能夠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我不相信來世,生命就是它此時此地的存在。因此人必須意識到他自已生命的流逝,特別後半生更是如此--它實際上只是死亡的準備。正因為如此,我才強調要在忠實於作曲家文本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結構、自己的幻覺--因為那就是我留給後人的遺產。



相關焦點

  • 阿勞生前最為喜愛的學生
    哥本哈根古典樂評這樣描述:「普瑞斯在鋼琴上有著高貴與大氣的演奏,完美的平衡了聲音和音樂 的表達」。,曾任教於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和耶胡迪梅紐因天才音樂學校 。1951年的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阿勞返回德國,並收下了普萊斯作為自己的學生並且免費授課,在德國學習後的一段時間,阿勞為了音樂事業的擴展與妻子生活在美國紐約,普萊斯隨後搬去了紐約繼續跟隨阿勞學習,在那裡阿勞有自己的鋼琴學校並且他的助教Rafael DeSilva一直在協助他的教學,普萊斯住在哈德遜河對面的公寓,每天往返阿勞的住所與朱莉婭音樂學院在那邊練琴。
  • 鋼琴家阿勞:「演奏是什麼?」
    少兒時期於柏林及德國其他城市和北歐巡迴演出,獲得成功,被樂壇譽為神童。,克勞斯沒有給阿勞手臂和手具體應該怎麼移動,只是有時候提醒他不要太僵硬。阿勞演奏的時候並不是孤立地只用手指的力量去彈琴,而總是將手臂和手指結合在一起,因此靠著自由下落,整個手臂的重量便落在堅強的手指上。這位鋼琴家特大的手掌使他彈奏時收放自如,慢而有力。阿勞彈琴就像貓一樣在鋼琴上移動,更像是一種講究肌肉協調的運動,即完成某些動作,肌肉進行必要的收縮,然後停止收縮,但肯定不會是對抗肌肉。
  • 智利鋼琴家阿勞《李斯特:12首超技練習曲》
    許多評論家感覺在他最親近的母親的去世之後,阿勞的整個風格變得內省而有節制,少了許多的即興成分,在阿勞的唱片錄音中可以見證他風格的轉變。 他在奧地利的米爾茨楚施拉格(Mürzzuschlag)去世,當時他正在錄製巴赫的鍵盤作品全集。 1937年,阿勞與德國猶太女中音魯思•施耐德(Ruth Schneider)結婚。
  • 阿勞 琴鍵上翻耕的藝術大師
    在馬丁·克勞澤去世後,阿勞靠個人努力展開了職業鋼琴家的成功之路。1935年,阿勞在柏林舉辦了12場音樂會演奏巴赫的全套鍵盤作品,取得極大成功。之後第二年,阿勞舉辦了莫扎特的全套鋼琴作品音樂會,緊接其後的還有舒伯特和韋伯的作品系列音樂會。1938年,阿勞在墨西哥城舉辦了貝多芬全套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的系列音樂會,這是他第一次全身投入地把自己與貝多芬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後來的日子裡,阿勞曾多次舉行貝多芬全套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的系列音樂會,包括在紐約和倫敦這樣的音樂重鎮,被公認為二十世紀貝多芬作品的權威演繹者。
  • 阿勞:發掘音樂中最深沉的一面
    是的,你會發現阿勞這首歌曲在彈奏的時候,確實比正常的速度慢了些許,力道也是穩重了很多。阿勞卻不一樣,他比我們想像的要慢得多。我們在練琴的時候最容易枯燥,因為著急著把曲子給彈奏下來,儘早完成,這樣就可以繼續彈奏其他樂曲,結果後面就乏味了,便不想彈了。阿勞卻讓我們體會到他是一個用鋼琴思考的思想者。阿勞用緩慢的節奏,穩重的力道,盡力將原曲的環境和情感用琴音表達給聽眾。阿勞生平
  • 鋼琴家阿勞為何「不再彈巴赫了」?
    演繹者必須善變,必須能摸索進入可能陌生的另一個世界。一個好的演繹者必須練出一身彈奏許多不同風格的本領。一個好演員不能只扮演適合自己的角色。除非你善變,否則就不是演繹者,只是一個只會彈一些適合你的樂曲的人。 杜:這話能否理解為你對自己所彈的樂曲不加任何批評?阿:可以這麼理解。因為你彈一首樂曲,必須熱愛它。在你演奏的那一刻,它必須是你彈過的最美的音樂。
  • 偉大的鋼琴大師--阿勞(含1984年重返智利紀錄片)
    50年代以後在EMI和PHILIPS兩家唱片公司的悉心規劃下,阿勞留下了最重要的錄音,並帶來了極大的國際聲譽。貝多芬的演繹是阿勞最重要的成就,阿勞錄製了兩套《鋼琴奏鳴曲全集》和三套《鋼琴協奏曲全集》,貝多芬的作品在各個時期都成為阿勞主要的錄音對象,例如「黎明」奏鳴曲,就留下了四次不同時期的錄音。而對於阿勞來說,蕭邦和舒曼的作品是僅次於貝多芬的錄音對象。
  • 【藝術家工作室】嶽明慧:我的創作自述
    第一個事情是回到自己,剔除一些別人都有的感覺,尋找自己獨有的因素,在最早的時候它可能很小,也許就是個性,或者是率真,或者是直接,所以首先要認識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他敏感的一點,可能過去一些經歷的,影響個體對當下一些東西的認識。這種影響表現在畫作中、影像中,它直接影響了藝術家的創作方向。作品本身不能脫離個人的經驗和情感,去深化你對作品和心靈的理解。
  • 《劍網3》宙合萬象禮盒怎麼獲取 宙合萬象禮盒獲取攻略
    導 讀 宙合萬象禮盒是劍網3遊戲中新上線的一個禮盒,這個禮盒將會在9月7日正式上線,禮盒中有著不少的獎勵,玩家可以在線進行購買,還是非常值得入手的。
  • 五萬字《李秀成自述》僅刊行三萬字,曾國藩刪了啥?考證結果已出
    在這種情況下,文化程度不高的李秀成還每天用毛筆寫七千字,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但是,經過專家們輪番辯論,基本已達成共識:這份《自述》的確是李秀成在牢籠中所作。理由如下:1、 從內容看,原稿將金田起義到天京陷落這14年的每一個過程和細節都描述得非常清楚,很難想像會是曾國藩平白捏造的。
  • 汪涵和歐弟的這個擁抱,仿佛隔了我們一整個青春
    歐弟還拿出「天天向上」的兄弟戒與汪涵呼應,表示兄弟情義從來沒有忘記過。雖然涵哥和歐弟已經兩年沒見,但是正如《野生廚房》旁邊的花字所說:有的人也許好久不見,有些話也許不曾提起,時間催促我們往前走,曾經的默契卻停留在原地。
  • 曾國藩座右銘:16個字囊括做人做事大智慧,適合優柔寡斷的人
    曾國藩他有一則16字的座右銘,囊括了做人做事的哲理,現將其分享給大家。所謂「隨性、隨遇、隨緣、隨喜」正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優柔寡斷的人,更應該牢記這四個字。未來不迎將來還未發生的事情,不要去過多的焦慮,因為未來是誰都掌控不住的,不要學「杞人憂天」,要懂得把握好當下。
  • 偶像夢幻祭2送上夢想的魔法師 春川宙檔案公開
    在由樂元素開發的音樂節奏手遊《偶像夢幻祭2》中,春川宙作為送上夢想的魔法師,為粉絲們帶來了充滿幸福的表演。下面就來看看春川宙首次公開的個人檔案吧! 春川宙擁有著一頭捲曲反翹的金色短髮,讓人覺得活力十足。他擁有著圓圓的藍色眼瞳,粗短的眉毛,看起來天然又可愛。春川宙的性格開朗陽光率直,悠然自在的成長經歷促成了其很強的身體能力。
  • 管子 宙合
    天地萬物之橐,宙合有橐天地。「左操五音,右執五味,」此言君臣之分也。君出令佚,故立於左。臣任力勞,故立於右。夫五音不同聲而能調,此言君之所出令無妄也。而無所不順,順而令行政成。五味不同物而能和,此言臣之所任力無妄也,而無所不得,得而力務財多;故君出令,正其國而無齊其欲,一其愛而無獨與是。王施而無私,則海內來賓矣。臣任力,同其忠而無爭其利,不失其事而無有其名,分敬而無妒,則夫婦和勉矣。
  • [SUBPIG][我們的愛情不正常][更新至06][浜邊美波/橫浜流星/高杉真宙/岸井雪乃/觀月亞裡沙][2020夏季]
    導演: 小室直子 / 豬股隆一編劇: 安藤夏美主演: 浜邊美波 / 橫浜流星 / 高杉真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