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人】一代戲劇大師焦菊隱的兒女深情

2021-03-01 書信館

♬ 點上方音頻可收聽書信館主播朗讀音頻

如今提起焦菊隱,知道的人應該不是很多了,但是提起北京人藝,提起北京人藝的經典劇目《龍鬚溝》、《茶館》、《蔡文姬》,許多人應該不陌生。這幾部經典劇目的導演就是焦菊隱。

焦菊隱原籍浙江紹興,家世十分顯赫。他的曾祖父焦佑瀛,是清朝鹹豐年間的軍機大臣、鹹豐皇帝的託孤八大顧命大臣之一,且是唯一的漢臣,後因冒犯了慈禧太后而被罷黜,蟄居天津。

雖然到了焦菊隱父親那一輩時,家道日漸衰落,但出身這般人家,擁有如此優秀的基因,焦菊隱想不發光都難。

畢業於燕京大學的焦菊隱,不到30歲就創辦了中華戲曲專科學校,並擔任第一屆校長。後來他又遠渡重洋留學巴黎,獲得文學博士學位。

▲左起曹禺、焦菊隱、歐陽山尊、趙起揚

新中國成立後,他出任北京人藝副院長,是北京人藝的創建人和藝術上的奠基人之一,和曹禺、歐陽山尊、趙起揚被稱為北京人藝建院的「四巨頭」。曹禺曾給予焦菊隱很高的評價,他說:「沒有焦菊隱就沒有北京人藝。」

不誇張地說,焦菊隱是中國話劇史上裡程碑式人物,是中國話劇民族化的一面旗幟。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在導演、翻譯、理論、教學方面的成就,至今無人超越。他去世後,著名表演藝術家于是之曾寫下輓聯:先生先去也,一戲一豐碑。

焦菊隱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雖然他一輩子最愛、最投入、最執著、最狂熱、最永恆甚至獻出全部財產和生命的是「戲」,但他也深愛自己的兒女們,是一位細心、慈愛、盡責的父親。

焦菊隱一生結過三次婚,他和第二任妻子秦瑾離婚後,因不放心兩個女兒跟著媽媽生活,便請了保姆,把女兒接回身邊,自己照顧。

那時,焦菊隱擔任北京人藝副院長,工作很忙,每晚學習讀書至深夜。繁忙的工作之餘,他總是要抽出時間,親自給女兒補襪子。他擔心用布補的補丁硌女兒的腳,便用線像織毯子一樣橫豎來回碼。

▲焦菊隱和郭沫若討論劇本

焦菊隱特別愛乾淨、特別細心,穿著總是很整潔,就連保姆洗完床單後,他都要親自聞一聞有沒有肥皂味。他不論多忙,都要把兩個女兒收拾得乾乾淨淨。他時常在每個女兒的身上掛三塊手絹,一塊擦眼睛,一塊擦嘴擦手,一塊小便後擦屁股。兩個女兒一天六塊手絹都是他親自洗。

1964年,59歲的焦菊隱和舞蹈演員潘小麗結婚,這是他的第三任妻子。這一年,他們的兒子焦世寧出生了。

兒子出生那天,正在家中工作的焦菊隱接到醫院來電,得知妻子生了個兒子後,狂喜異常,竟然脫光了衣服,舉著一杯葡萄酒在院子裡邊跑邊喊:『我有兒子啦!」

▲焦菊隱和兒女們

1966年文革之初,焦菊隱就被以「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的罪名關進了「牛棚」, 年輕的妻子潘小麗正式與他分手,帶著兒子單過了。

從「牛棚」出來後,焦菊隱住進史家胡同人藝大院宿舍大樓後面一間離公廁很近、又陰又潮、終日不見陽光的小屋裡。

小屋裡只有一張單人床、一個書桌、一個小書架、一個鐵臉盆架。住宿環境雖然艱苦,但令他高興的是,每周末總算可以看見兒子了。

每周六,兒子來到這間小屋,周日焦菊隱再把兒子送回去。儘管他和兒子在一起的時間總共就一個晚上和一個半天,但在潮溼陰暗的小屋裡,在有限的時間內,他陪著兒子寫作業,教兒子給小人書包書皮,給兒子買來兒童木工用具做手工,指導兒子拆裝鬧鐘搞懂原理,兒子離開時他還會蹲下來給兒子系好鞋帶……

特別是兒子用木棍、木板給他做了個痰盂後,焦菊隱興奮異常,眼裡噙著淚水,拿著痰盂蓋走出小屋,對周圍鄰居自豪地炫耀:「你們看看我兒子給我做的,兒子知道孝順我了!」

1974年,焦菊隱身患重病,視力越來越差,看書和寫字都很費勁,但他仍然用充滿童心、童趣的筆觸給10歲的兒子焦世寧寫了一封信:

在這封信裡,年近70的老父親,惦憶著兒子的胃口和身體,還在估計兒子不認識的字上細心地標註了漢語拼音。

這是焦菊隱留給兒子唯一的一封家書。他的兒子焦世寧說,這封信是19歲那年他去日本留學時,母親交給他的。多年來,他一直帶在身邊,對信裡的每個字,每個標點符號都記憶深刻。

1975年2月28日,一代戲劇大師焦菊隱悽慘離世。這樣一位愛戲勝過愛生命的人,一生導演了許多名劇 ,最後時代卻導演了他的悲劇!

李茵,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曾供職某央企宣傳部門,撰寫的新聞、文學作品散見於《山西日報》、《山西工人報》、《中國政工信息報》、《中國有色金屬報》等。

旭子,中鋁山西企業幹部,書信館音頻創作團隊成員,愛好讀書,喜歡朗誦藝術,儘管聲音並不完美,但對朗誦藝術的追求從不懈怠。希望能用溫暖的聲音激發大家對文學作品的熱愛。希望有更多的朗誦愛好者加入我們,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聽旭子老師的聲音,猶如把我們帶進上世紀20、30年代的老北京胡同,滿是煙火氣、人情味,頓時有了歸屬感。
品旭子老師的作品像是品一杯香茗嫋嫋,總有興味在茶間,正是這種暈染,才帶著聽眾重新走進一代大師的情感世界,有悲戚更有溫情。大師的標籤是事業的造詣所成,但為人之父,大師的情懷是樸素無華、真摯感人!聽後倍感心疼!結尾處留白引人沉思。精品之作!(書信館音頻創作團隊主創尤麗梅)

相關焦點

  • 《百年巨匠——焦菊隱》國際版即將在愛奇藝VIP獨家播出
    《百年巨匠》國際版第一季(英文版)於2020年1月23日在愛奇藝VIP獨家播出,每晚20:00播出一集,1月30日播出《百年巨匠——焦菊隱》。 人物小傳
  • 紀錄片《大師》32 馬一浮 千年國粹 一代儒宗
    《資本論》他通讀過文瀾閣四庫全書他拒絕擔任北大文科學長卻自行創辦書院培養聖賢梁漱溟盛讚他是「千年國粹,一代儒宗」 「漚滅全歸海,花開正滿枝」是他的臨終絕筆他,就是國學大師馬一浮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思想家,與梁漱溟、熊十力合稱為
  • 【992 | 話劇】開票 | 戲劇大師經典之作——《雷雨》
    戲劇大師郭沫若、老舍、曹禺、焦菊隱等,都曾先後來劇院觀摩、指導,郭沫若親筆為天津人民藝術劇院題寫院名。從1951年建院至今,天津人民藝術劇院走過六十八個春秋。經過六十八年的洗禮,礪練了藝術家們的人生追求;眷眷熾愛、興盛不衰,印證了話劇藝術在觀眾心中不可替代的巨大魅力。
  • 【烏託邦】看大師如何用英語聊戲劇
    大咖都說了啥呢?先來一點點劇透給大家過癮,就一人一句話唄:戲劇大師眼裡的烏鎮Wuzhen in Masters』 Eyes烏鎮不停,戲劇不止,我們都在烏託邦!!!關注微信公眾帳號:英語環球 NEWSPlus我們的官方網站:NEWSPlusRadio.cn訪問 lizhi.fm 荔枝 FM:搜索 英語環球搜狐新聞客戶端:搜索 英語環球廣播新浪微博:搜索 英語環球廣播點擊閱讀原文,大屏看大師聊戲劇
  • 走近文安|璀璨奪目的窪澱文化|人物故事
    在文安這片土地上,自古出現了數不清的名人軼事,有漢代為祈雨自焚的文安縣令趙夔,北魏、西魏吏部尚書周惠達,宋徽宗的大觀碑,唐邊塞詩人、文安縣尉王之渙,宋文安主簿蘇洵,在廣陵城積草屯糧的三關守將楊六郎,明崇禎帝吊死煤山時唯一陪伴在身邊的王承恩,席捲半個中國的劉六、劉七起義,權傾朝野的明代宦官谷大用
  • 畫梅愛梅,三魂一心——一代梅花大師於希寧
    畫梅愛梅,三魂一心一代梅花大師於希寧
  • 《故事裡的中國》真情講述「英雄兒女」的決然吶喊
    繼首期節目力造新經典之後,本期節目不僅要跟隨《英雄兒女》走近英雄歲月裡的真人真事,更要用這一代年輕人的方式表達和致敬老一輩的英雄,繼續唱響英雄的頌歌。  《英雄兒女》編劇後人還原創作始末  翻爛史料、融入經歷、飽蘸深情寫出「王成的犧牲」  對於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來說,對抗美援朝英雄的認知往往來自於小學課本、黑白電影以及一個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以重新演繹的經典文藝作品為橋梁,讓今天的人們更好地理解英雄的選擇和犧牲,銘記歷史的不屈與奮進,是《故事裡的中國》努力破題的目標。
  • 《故事裡的中國》真情講述抗美援朝「英雄兒女」的決然吶喊
    繼首期節目力造新經典之後,本期節目不僅要跟隨《英雄兒女》走近英雄歲月裡的真人真事,更要用這一代年輕人的方式表達和致敬老一輩的英雄,繼續唱響英雄的頌歌。翻爛史料、融入經歷、飽蘸深情寫出"王成的犧牲" 對於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來說,對抗美援朝英雄的認知往往來自於小學課本、黑白電影以及一個個家喻戶曉的名字。
  • 三幅「真假山水畫」,演出一代宗師爭議的雙面人生,董其昌首登中國戲劇舞臺
    大官方之祥向「九千歲」魏忠賢獻畫,請董其昌捉刀潤色……不料一代畫壇宗師,竟有意無意地弄傷自己手指,讓這幅「真假山水」不了了之,但也不可避免地與這位後來的巡撫大人結下梁子。戲劇評論認為,不去面面俱到地鋪陳敘述,不去簡單地評判其價值與功過,而是聚焦人物塑造,走進董其昌內心世界,儘可能地觸摸書畫大師的靈魂深處,這成為該劇一大亮點。
  • 沈從文:從湘西走來的一代文學大師
    他不僅僅是一個文人,還是有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服飾史學者,在多個領域均開創了一代大師傑出的成就:他兩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是我國服飾史學科的奠基人,其晚年的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填補了物質文化史上的一頁空白;他與張兆和令人感動的"曠世愛情",亦成為民國"師生戀"中的千古美談……這位湘西走來的一代大師,其傳奇而又輝煌的勵志人生,有哪些令人感動、值得銘記的地方呢
  • 演員劉曉曄CCTV-1《故事裡的中國》走近「父母愛情」,再現守島人的...
    (原標題:演員劉曉曄CCTV-1《故事裡的中國》走近「父母愛情」,再現守島人的相伴相守!)
  • 央視《故事裡的中國》講述「英雄兒女」的故事 致敬抗美援朝英雄
    11月7日晚八點檔,由瀘州老窖·國窖1573攜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獨家冠名的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播出《英雄兒女》,真情講述抗美援朝"英雄兒女"的決然吶喊。繼首期節目《扶貧路上》力造新經典之後,本期節目不僅要走近英雄歲月裡的真人真事,更要用這一代年輕人的方式表達和致敬老一輩的英雄,繼續唱響英雄的頌歌。
  • 一代影帝,電影大師,塑造林則徐 李時珍 許雲峰等經典銀幕形象
    1931年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國畫,後參加左翼戲劇運動,取藝名「丹」。加入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深入工廠、市井、學校,演出抗日救亡劇目。1932年被明星影片公司著名導演李萍倩看中,先後拍攝了等二十多部影片。他熱愛表演藝術,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加之形象好,極有表演天才,很快成為引人注目的「明星」。
  • 人物| 禺出震天雷,南開戲劇魂
    原創 南開大學團委 南開大學團委1910年9月24日,中國現代戲劇史上最卓越的開拓者,中國話劇的奠基人,一代戲劇大家——曹禺於天津出生。正值曹禺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讓我們共同追憶這位南開校友,一起走近曹禺與南開話劇。
  • 王林興衰史:江湖騙子還是「氣功大師」,為何那麼多名人爭相追逐
    與此同時,許多氣功大師爭相橫空出世,提起「氣功大師」,王林便其中翹楚。治裡包不住火,當其「大師面具」被摘下時,倉皇出逃,最終鋃鐺入獄,而曾車水馬龍的王府,最終也是門可羅雀。試問一句,為何毫無文化的王琳,最終卻成為名人追逐的對象呢?其背後又有何玄機?1952年,王林出生於江西萍鄉蘆溪縣,父母均是農民,家境較為貧困。王林年幼時,便十分調皮,經常與人打架鬥毆。
  • 趙曉璐:走近過戲劇的人,這輩子很難再從戲劇逃開了
    這部根據史鐵生《一個以電影做舞臺背景的戲劇之構想》原著排成的作品,邀請到了闊別舞臺三年的何冰作為主演。 「這次還是前輩老師們比較多,我們新人就是過去打醬油,主要是學習。」曉璐說。  本想學個中文或者美術史專業的趙曉璐,最終還是踏進了中央戲劇學院的大門。
  • 讓藝術更好地走近群眾 南京首批梅花戲劇角正式揭牌
    為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迎接2021年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終評暨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24屆曹禺劇本獎頒獎典禮在南京舉辦,南京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和市文聯整合了包括場地、戲曲名家、民間院團等各方資源,將打造和推出一批以傳承中華戲劇文化、彰顯藝術魅力為主旨,以提高南京市民間院團表演水平、為戲劇愛好者搭建更多更好表現平臺為目的的「梅贊金陵」梅花戲劇角示範點,讓藝術更好地走近群眾。
  • 戲劇春秋 藝苑菁華:長春市圖書館舉行藝術名人展
    「戲劇春秋 藝苑菁華——長春戲劇、戲曲、曲藝、雜技藝術名人展」23日在長春市圖書館八角軒拉開了序幕。  此次展覽由長春市圖書館主辦,吉林省藝術研究院、吉林省戲曲劇院、長春演藝集團有限公司、吉林省曲藝團有限責任公司、黃龍戲傳承保護中心、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家協會等8家單位協辦,共展出了評劇、話劇、雜技、京劇、吉劇、曲藝、黃龍戲、二人轉等八個藝術形式的119位藝術名人。這是吉林省首次大規模全面梳理和展示長春地區戲劇戲曲等領域的藝術家。
  • 走近大師,業餘愛者與藝神之子譚冰若先生的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