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公祭儀式固定舉辦地
今年12月13日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將迎來第七個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近日,施工人員正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公祭廣場進行環境布置。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 攝
2014年、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兩次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出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並參觀紀念館,對做好有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幾年來,紀念館認真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管理的標準化、教育的大眾化、傳播的國際化為抓手,加強場館建設,服務國家戰略,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作用,在世界上積極傳遞中國和平之聲,紀念館走上了高質量發展之路。
薛曉紅 攝
標準化
全面提升場館運行服務管理水平
在紀念館的《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序廳背面,有100張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照片,2017年布展時,他們尚健在。這幾年,有老人去世後,相應的照片燈箱隨之熄滅。原本亮著的100盞燈,如今只剩下73盞。
參觀者走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 攝
今年初,紀念館為去世的倖存者老人朱惟平、胡信佳、金茂芝舉行熄燈儀式,送老人最後一程。
熄燈儀式上,紀念館工作人員向倖存者照片獻花,隨後原本色彩鮮明的照片變成灰黑色。在場全體人員向遺像三鞠躬,表達無限哀思。
去年,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史料廳倖存者牆前,紀念館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舉行熄燈儀式。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 攝
這樣的熄燈儀式
紀念館已形成規範的流程標準
寫進了紀念館標準化管理體系
▼
「
2014年,紀念館成為國家公祭的舉辦場所;2015年,《南京大屠殺檔案》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紀念館的功能和定位也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
如何適應這一變化,全面提升紀念館的風險防控和運行管理水平,推出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滿足觀眾的體驗感,更好發揮紀念館教育功能,我們提出建設場館標準化管理體系。
」
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從思想動員到寫作標準文本、實現業務對接,他們用3年時間初步建立了標準化管理體系。
這部體系涵蓋一套基礎與通用標準體系,以及4個子體系,包括運行保障標準體系、文物館藏標準體系、學術研究標準體系、公共宣教標準體系,共計5大板塊,127項標準。目前正在向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申報江蘇省標準化試點。
民眾走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銘記歷史,祈福和平。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 攝
紀念館的很多工作都是年復一日周而復始的,如何把這些具體的事情做得規範化,紀念館對涉及觀眾服務管理、人員管理、物資管理、設施管理及空間管理的事項,建立工作流程,確保每件事有規範,每個規範有流程,每個流程有標準,初步形成全館各類事項管理的閉環。
安全生產是根本,在建章立制的基礎上,紀念館對涉及安全的設施設備、水電氣、施工等環節加以規範,規範中明確,只要在紀念館「動火」作業,身後必須站一名消防員。
今年3月21日,紀念館在疫情發生後恢復開放。當天,共有1800多人通過預約參觀。
今年3月,觀眾在紀念館入口處出示參觀預約碼、蘇康碼。圖片來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
2004年紀念館在全國率先實施免費參觀以來,參觀人數增長迅猛;2014年國家公祭儀式舉辦後,連續5年每年都在800萬人,遠超紀念館設計接待流量。
如何給觀眾更好的參觀體驗,同時維護紀念館肅穆的氛圍?早在2019年初,我們就開始調研預約參觀工作。
」
張建軍說,去年底,紀念館完成了預約系統的研發和準備,今年3月起按照防疫要求啟動實名免費預約參觀,目前控制在每天8000人以內。
工作人員在紀念館入口處查驗觀眾預約信息。圖片來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如今,紀念館已形成網上預約、現場引導、逐級分流、疫情防控一整套規範,完全改變了2004年以來長期超負荷運轉問題,也提升了觀眾的體驗感。
大眾化
讓每個人都能讀懂這段厚重的歷史
每天早晨8點半,江東門的鐘聲總是準時響起。
2018年8月15日開始,紀念館推出「江東門的鐘聲」儀式教育,邀請每天首批入場的12名參觀者,分兩組撞響和平大鐘13聲,寓意牢記「12·13」、珍愛和平。
和平大鐘。圖片來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
讓觀眾參與撞鐘儀式,是希望他們在這種莊嚴的儀式中有一種體驗感、沉浸感,真正體會『警鐘長鳴,勿忘國恥;以史為鑑,面向未來』。
」
張建軍說,如何讓大眾讀懂這段歷史,並能夠接納、願意傳播和平的理念,紀念館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參觀《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聽《勿忘歷史 砥礪前行》主題講座……11月18日,南京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畢業班的28名高中生來到紀念館接受「行前一課」教育。
該校高三的楊曦冉說:「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不僅需要我們南京人銘記,更需要讓世界各國的人們了解。出國留學後,我願意成為一名和平使者,傳播歷史的真相和珍愛和平的理念。」
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行前一課」教育活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推出。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 攝
為加強對青少年的歷史教育,紀念館面向青少年舉行了包括「行前一課」在內的「七個一」教育活動。今後南京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或國際課程班畢業生出國留學前,都要先來紀念館上「行前一課」,接受愛國主義與和平學教育。
讓文物說話、讓史料說話,紀念館的基本展陳是進行大眾化教育的主產品。
2016年底,紀念館啟動展陳改造。「觀眾的需求就是我們改造的方向,我們找專業機構進行了5000個樣本的觀眾調查,並召開系列座談會。」張建軍介紹,改造強化了關鍵史料和文物的展示,像南京保衛戰的展陳中,展示的子彈、手榴彈柄、鐵絲網都是從南京紫金山抗戰碉堡前出土的。
觀眾在紀念館圖片史料展前參觀,了解歷史。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 攝
大眾化的傳播離不開專業化的史學研究。
這幾年,南京大屠殺史學研究在史實上深耕細作,不斷釐清歷史細節,講好歷史故事,從歷史視角反思戰爭,從全球視野闡述和平。目前紀念館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研究項目10餘項,近5年先後出版各類圖書50餘種。
如何讓世界上更多人更便捷地了解獲取南京大屠殺的相關資料?紀念館2016年開始籌建全球首個南京大屠殺研究專業資料庫,打造全面、權威、開放、公益的數據平臺。
目前資料庫中已經錄入5萬餘件套藏品目錄,開展南京大屠殺報刊、日記、文章資源數位化集成。明年適當時候,網絡版將對外開放。
國際化
向世界傳播歷史真相講好和平故事
83年前,南京大屠殺期間,20多名外籍人士冒著生命危險留在南京,建立安全區,救助了25萬多中國難民。當時,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叫約翰·拉貝。
今年4月初,約翰·拉貝的孫子——德國海德堡大學醫院教授託馬斯·拉貝向中國求助抗疫藥品。紀念館和江蘇柯菲平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立即行動。很快,一批藥品、防護服、口罩等物資籌措到位,發往德國。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南京從未忘記過當年救助難民的恩人。這些年,紀念館一直與當年國際友人的後代保持著聯繫。去年夏天,紀念館組織「紫金草國際和平夏令營」,國際友人的後代們來到南京,追尋家族先人的足跡,觸摸感悟南京這座城市歷史的傷痛,也見證其今日的和平繁華……
2019年紫金草國際和平夏令營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營。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 攝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紀念館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提高站位,用世界的眼光開展工作,向世界講好中國和平故事。
這幾年,紀念館先後組織了50多場跨國界、多題材展覽,並在法國、白俄羅斯、捷克、美國等地舉辦南京大屠殺歷史專題展。
每年12月13日前後,紀念館還和僑聯一起聯絡全球400多個華僑組織舉辦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海外公祭儀式,在增進華僑華人愛國情的同時,增進國際社會的共同歷史認知,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紀念館常年活躍著一群國際志願者,他們承擔了資料筆譯、外文講解等服務,並參與外事活動和國際傳播。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進行講解服務的志願者。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 攝
紀念館會定期選拔優秀志願者到國外志願服務組織學習交流。河海大學英語講解志願者範梓幸去年七月曾赴波蘭奧斯維辛-比克瑙國家博物館交流學習。離開波蘭前,她做了一個長達三小時的南京大屠殺主題講座,讓不了解這段歷史的波蘭人產生強烈共鳴,她也入選當年博物館十大感謝人物。
這幾年,紀念館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
去年,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在全國所有紀念館中,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國際影響力排名第一。
堅持國家站位、世界眼光
持續不斷向世人傳遞
「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聲音
下一個五年即將開啟
紀念館正朝著打造
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升級版」
的目標邁進
來源 | 紫金山觀察
編輯 | 饅頭
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