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成語叫做「開源節流」,這個詞在健康養生中很少被提及,其實仔細斟酌這個詞同樣適合在養生的過程中。
了解中醫文化的朋友們都知道我們的氣、血、精、津是臟腑中的精華,直接與健康成都掛鈎,尤其是「精」,中醫傳承者們都明白一句話「精氣乃健康之根本」。
而精氣通過外物來滋養是比較難且比較慢的,而有一種方法常用來養精氣,那就是固攝精氣,在中藥中有一種果子,這種果子渾身是刺,尤其善於「固攝、封藏」,因此養生可以固腎中精氣、精關,還固攝腸胃之氣,古代術士還用之「秘守精元」。
這種果子就是金櫻子,是薔薇科常綠攀援植物金櫻子的成熟果實,雖然生長時帶有毛刺,一般用的時候都要去掉,所以不用擔心會被刺到。
我們所說的重點不是金櫻子的植物,而是其養生益處,鑑於不少的朋友對中醫文化了解不是很透徹,我們從頭娓娓道來。
金櫻子的主要特點是「固精」,而「精」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概念是指不論男之還是女子為了繁衍而產生的一種物質;廣義的概念是指腎中之精,也就是健康的根本。
金櫻子既能固攝廣義之精,也能固攝狹義之精,所以深得中醫前輩的推崇,也深受男子的喜愛,而後文中如果單指狹義之精我會單獨點出,沒點出這是廣義之精。
固攝精氣的益處有很多,精氣得到固攝之後,精氣得以滋養之後,各個臟腑以及氣血得以充盛,這些都是建立在中醫基礎理論的基礎之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進一步的探討。
正因如上所說,所以《本草正》提到「生津液,收虛寒,斂虛火,益精髓,壯筋骨,補五臟,養血氣,平咳逆,定喘急」等。而就以金櫻子在實際養生中的用法來講,可以分為兩個大類多個小分類。
一、金櫻子固精氣。
金櫻子五味屬酸而澀,功善固斂,《別錄》中說它「澀精氣」,而金櫻子善於收虛散之氣、固滑之關,具有固精管、止狹義之精的遺或滑、固小便等功用,因此適合於體質虛弱而有的下元不固所產生的諸多亞健康。
1、腎主「封藏」,具有固攝的作用,尤其是對狹義之精的固攝是十分重要的,那麼腎氣不足則封藏固攝之力不足,從而精關不固,狹義之精常在夢中遺出,或者「運動」時滑出,同時伴有腰膝的酸軟、容易疲勞。
輕者可以單用金櫻子熬後吃,這個方法被記載於古籍《明醫指掌》中;稍重者就需要搭配使用,常用的是與菟絲子、補骨脂配伍。
2、腎氣不能固攝,則廣義之精的固攝之力不足,同時因為腎氣屬陽,容易膀胱有虛寒,因此對水液的封藏失約,從而有輕者上廁所比較頻繁,重者睡夢中都會小便自出,甚至是不論何時小便都不能固封,時時點滴而出。
這類人只要辨別是屬於腎氣不固的,便可用金櫻子養生,輕者可用《泉州本草》中的方法,金櫻子與豬小肚一起煎煮;稍重者可與桑螵蛸、益智仁、山藥一起用,起到固腎縮尿止遺的目的。
3、金櫻子的益處是不分性別的,不僅僅利於男子,也是利於女子的,女子腎氣固攝之力不足則容易涉及任脈、帶脈,從而帶下清稀,同時又腰膝的酸軟,這都是精氣不固的表現。
應對的策略是輕者可用金櫻子和豬膀胱加冰糖一起燉煮來吃;稍重者可與椿皮、雞冠花、芡實一同用,增強固澀止帶。
4、腎氣不固還可能出現清濁的不分,從而小便看上去白濁,這種亞健康可以用金櫻子與芡實配伍,別小看只有兩味中藥,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水陸二仙」,其中金櫻子斂澀、芡實補中有澀,兩者合用可以益腎固陰固精。
此外如有其它的表現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減,比如氣陰不足之人加益氣養陰的人參、熟地;肝腎兩虛之人加滋養肝腎的熟地、枸杞;虛火妄動之人可以加滋陰降火的知母、黃柏。
二、金櫻子固腸胃之氣。
金櫻子斂澀固脫,善於澀腸,適合於脾虛而不能健運、脾胃之氣下陷所產生的經常大便稀薄甚至如水。較為輕者可以單用金櫻子煮水喝,此方法出自《壽親養老新書》;再重一點可以用之與黨參配伍,這個方法出自於《泉州本草》。
脾胃虛弱更為明顯的可以在金櫻子、黨參的基礎上添加芡實、白朮,增強補脾的功用,這個方法出自於非常有名的《景嶽全書》。
除了上述兩大類之外,我們說一個尚存有爭議的用途,只是作為學術的交流,說一說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希望有識之士可以指點一二,或者進一步的明確。
金櫻子在古時候不僅是中醫前輩們在運用,就連術士也在用,如今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我們了解術士的真正面目,其不過是了解一些科學手段而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其實踐應用可以說是有一定的實踐基礎。
古時術士用金櫻子「秘守精元」,認為可以利於男子的某種機能,讓其可以「堅守」,但是又有眾多中醫前輩提出反對意見,認為不過是一時的激發潛力,久則損耗根本,會使以後機能更為虛弱,如同飲鴆止渴。
這一點尚存爭議,沒有得到一致的認同,所以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我們說了這麼多有利之處,也說一說有兩類人不適合用金櫻子養生。一類是有實火的人,另一類是有外感邪氣的人。再就是金櫻子的使用時以6至12克為宜。
金櫻子是「固攝」的養生之物,合理用之可以讓我們的健康做到「開源節流」中的「節流」,金櫻子還有刺榆子、山石榴、糖罐、棠球、黃刺果等很多叫法,如果你所在的地區還有其它別名,請在文章下方告訴我,我們共同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