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常常會有商家鼓吹「女子力」。
18年的某購物節的主題就是「活出你的女子力」。
「口紅那麼便宜,為什麼要讓男人買?我就高興自己買,一買買兩支,一支給媽媽,一支給自己。」
被稱為「女子力爆表」,「霸氣」的宣言。
到現在我的後臺還是有很多女生留言說「給自己買口紅才是有底氣」之類的話。
真讓我感到不適。
關於自己給自己買口紅這點,其實我已經在《我為什麼沒有七夕禮物》裡就說過了,其實是一種對自己性別矮化的體現。
就像大家認定小孩子能力達不到時,小孩子自豪地說「我可以自己穿衣服」,而大人說這句話就很奇怪了。
一個女性,自己有工作,自己買東西,這不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嗎?什麼時候變成了如此值得驕傲的事情了呢?
實際上還是商家的宣傳所致,幾年前商家還在挑動女性索要禮物,攀比誰的伴侶出手更闊綽,現在這個市場被啃完了又來啃下一個市場。
而把自己買口紅變成「女子力」的宣言,就更是奇怪了。
好像「女子力」就是買買買,買的多就是女子力強大一樣。
難道女性給這個社會最大的貢獻就是消費和貢獻GDP?
1/女子力≠購買力
「女子力」是女性力量,而購買力是購買能力,經濟能力。
經濟能力是很重要,但這也只是「女子力」的一小部分。
購買力能側面反映女性經濟能力,但遠遠不能代表女子力。
各種商家媒體非要在女性權利這攤水裡撈金,只要能賣貨,什麼都能往「新女性」這個標籤身上套。
買的口紅多就是現代女性不甘做「賢妻良母」活出自我了嗎?
自己給自己買房,自己給自己買口紅,就是女子力的表現嗎?
現在甚至出了「女子力」鄙視鏈,買口紅的不如買包的,買包的不如買房的。
「買包算什麼,買房才是真女王!」
「你還在為買房焦慮的時候,別人都開始為孩子投資教育了!」
這種標題層出不窮。
相比於直觀的喊你買買買,這樣的宣傳似乎更能「打動人心」(喚起焦慮)。
相比於讓你伴侶送你東西,這樣的宣傳似乎沒有那麼惡臭(自我感動)。
但流於表面的口號,偷換概念,強行去把女子力和消費額度綁在一起,更具有誤導性。
商家把這個觀點給你攪渾了,就好像你用自己的錢買的越多,女子力就越強。
女性力量崛起是好事,但被別被商家引導到亂七八糟的地方去了。
女性不知道其他提升女性力量的方式,而商家利用女性想要擁有力量的心理,把購買力和女子力劃上了等號,讓女性覺得購買力越強,女子力就越強,似乎越能證明什麼。
2/真正的女子力是什麼?
「女子力」最早出自日本,指女性發揮自己作為女性的獨特長處,從而獲得周圍人青睞以及贏得自身成功的能力。
現在,「女子力」被寬泛地理解為「女性的力量」。
「女性的力量」我認為應該是更廣泛的「女性社會影響力」,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等領域的話語權以及創造的公共價值。
很多人說現在女性就業率越來越高了,代表著女性地位高了,其實不是這樣的。
我們可以從《2017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上就可以看到男性和女性之間不同維度的力量對比。
報告中對全球144個經濟體的性別差距狀況進行了排名,中國只排在了第100名。
相同或類似的工作,我國女性的報酬僅有男性的64%,女性平均每天工作8.75小時,是男性的1.09倍,其中家庭勞動44.5%沒有薪水,而男性僅為18.9%。
而女性政治領袖少之又少(50個地方領導中只有3個女性),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
所以表面上女性經濟獨立數量高,但實際上總體只是位於社會底層。
女性就業率高≠女性地位高。
就業率平等,只是女性力量的第一步,代表著女性進入職場人數比以往多了。
但是影響力和男性一樣了嗎?
沒有。
中國女性在董事會級別的只有9.4%,和別的國家相比,差得太遠了。
大家都很清楚,只有一個群體真的在商業、文化、政治領域的決策層佔有一定比例,才能有更多的話語權。
知乎上,很多人嘲笑家庭主婦,其實家庭主婦和上班族沒有什麼區別,作為投票來說,大家都是一票,大家投票權是一樣的。
說白了,家庭主婦做的是家庭工作,你做的是社會工作,家庭主婦的工資是另一半給的,你的工資是老闆給的,唯一的不同是家庭主婦在婚姻法的保護下而沒有在勞動法的保護下。
雙方在單純的社會影響力上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大。(至於婚姻中是否該經濟獨立是另外一個話題了,我也寫過了,後臺回復「經濟獨立」就能看見)
那麼很多女性可能要說了,那我有工作我就更有機會去進入決策層啊。
而現實是,有很大一部分女性進入工作後,就不再往上走了,很多人會找一份清閒的工作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去照顧家庭,身邊的人好像也都是這麼勸你的。
全球普遍的文化環境壓力也讓女性較少地成長為社會中「權力女性」的角色。
當然,有更多女性去工作,從下往上輸送確實是一件好事情。
不過目前的情況不是人數的問題,你想既然男性和女性工作的人數差不多,為什么女性在決策層的比例如此低呢?真的是因為女性能力達不到嗎?
這是一個很複雜也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雖然可能對女性的環境更嚴苛,但不放棄向上的能力和機會,在各個領域去獲得更多的話語權,才是「活出女子力」的正確方式。
相關閱讀:
《自己弱,請別用性別做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