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Xanadu,一位歷史學家的徒步之旅

2021-01-09 澎湃新聞

 【編者按】

1月25日,北大歷史系教授羅新的旅行文學作品《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剛出版月餘,便獲得了第12屆中國戶外「金犀牛」獎的「最佳戶外出版物」獎項。一位歷史學家,如何寫作旅行文學呢?

《從大都到上都》封面

2016年夏日的一天,我翻開《東方早報·上海書評》,讀到一篇我熟悉的中古史專家,北大歷史系教授羅新寫的長文。令我驚訝的是,這並不是一篇他常發表在這個版面的歷史論文,而是,怎麼說呢,一篇廣而告之,告訴大家,他很快就要開始一段旅程——從元大都,也就是北京城,沿著元代皇帝的「輦路」,徒步行走到被稱為曾經是元上都的錫林郭勒盟正藍旗。

這篇文章發表之日,羅新在路上已經行程過半。這幾乎是一次臨時起意的旅行,但羅新有此念頭卻要追溯到十幾年前。 「輦路」,指元朝皇帝每年從大都北上去上都的避暑之路。一首關於輦路的元詩,和一次圍繞這首詩背後歷史的討論,將這位歷史學家的目光引向了這條北上之路。

但是,行走古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當代。發達的交通工具雖然方便,卻也吞噬了當代人對「行路」的理解,對空間的感知。我還記得,前幾年我決定重走一次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之路褒斜道,以自駕的方式。結果,當我坐在行駛在平坦公路上的汽車內時,空間飛速變幻,窗外景物掠過,在視網膜上留下重重難以辨認的虛影,我甚至不知道褒水何時變成了石頭河。在三四個小時之內,我們就走完了諸葛亮人生的最後之路,速度簡直令人麻木,甚至恐懼。沒錯,我在地圖上插上了紅旗,但到頭來,實際上,我對褒斜道依然一無所知。

所以,我太理解羅新要走一遍輦路的想法了。本書的副標題是《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在序言裡,羅新問自己,「我,作為一個以研究歷史為職業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國嗎?……我所研究的那個遙遠迷濛的中國,和眼下這個常常令我大惑不解的中國,究竟有什麼樣的關聯呢?」也許,緊貼大地的行走,是羅新所能找到的,觀察大地本身最好的方式。帶著這個問題,他在十五個緩慢的日夜裡,在這條路上發現的中國,也不僅僅是地理上、風物上的中國,也是歷史上的中國,也是當下和未來的中國。

即便是在他的歷史寫作中,羅新也常常流露出淡淡溫情,在本書中更是如此。羅新的文筆流暢而細膩,從容不迫。一路寫來,一草一木總關情。對壯美風光,他自然讚嘆不已,對歷史遺蹟,他悠然神往,眼前景象常常與歷史重疊——「這棵大榆樹少說也有四五百歲了,就算沒有見過元朝皇帝乘坐四頭大象的風光,也一定見過明朝戍邊的將士……徐渭從滴水崖北來經長伸地前往龍門所時,也要在巡檢司村歇息打尖。」每到一地遇見的人物,他都不無關切,細緻描寫中充滿趣味。對觀察到的社會問題,他點到即止。

偶爾,也像所有走在路上、思想卻漫無邊際的旅行者一樣,他還會不無深情,甚至有些絮絮叨叨地追念好友。而沿途環境和自然風物的古今變化,則更多的引起了他的喟嘆。現代公路的繁忙壓制了行路者對自然風光的感受,當羅新走在關溝時,聽著不遠處汽車轟鳴,想到酈道元筆下關溝的禽鳥相和,不免有悵然之感。

快到內蒙古時,他對環境的惡化有了更敏銳的感觸。溼地的萎縮,鳥類數量的銳減,植被的凋零,草原上的礦坑和鐵絲網,讀著不免讓人心情沉重。沒錯,本書不像現在許多流行遊記作品一樣,為了愉快的閱讀體驗,將旅行打磨得光鮮而虛假。閱讀本書時,讀者得直面一些真實的醜陋,以及作者的筆下微意。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內蒙部分,羅新引用了蕾切爾·卡遜的環境學名作《寂靜的春天》,談到在中國將「百鳥的歌唱變成了寂靜的長夜」的,不只是農藥,還有捕鳥網、電網、貪吃的人類。在這些文字裡,我們不免同羅新一起,站在廣袤的草原上,感受著殘酷的寂然無聲。

途中作者小影速寫

不得不承認,歷史學家寫古道上的旅行故事,是有優勢的。羅新每到一處,所寫的不僅僅是簡單歷史掌故,更旁徵博引各史書、筆記、詩歌、歷史研究著作,一方面細緻考證輦路地理;一面以豐富的前人文字,描述當年的輦路沿途景觀,與當下所見互相映照;有時洋洋灑灑地梳理、詳述明代中央政權、邊民與邊外各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犬牙交錯、此消彼長的複雜關係。這段歷史我了解甚少,因此讀來甚覺新奇。羅新以熟練清晰的歷史筆觸,由地點串聯,帶領讀者進入隆慶和議前後,塞北邊疆地帶的紛繁世界。不時引用的徐渭、蕭大亨等人的第一手資料,更讓我們暫時脫離真實世界,以一個明人的主觀視角,好奇地審視這片陌生土地。

如果說,以上種種,是作者以大量的外部敘述,拓展和縱深他自己和讀者的旅行體驗的話,那在另一方面,他又一頭扎進了更內在、更自我的世界。一路上,羅新有許多精神導師:走過阿帕拉契亞步道的比爾·布萊森、在路上尋找美國的斯坦貝克、隻身行走於阿富汗的羅德·斯圖爾特……以及正在「走出伊甸園」的Paul Salopek,計劃從東非走到南美洲的他,彼時正行走在哈薩克斯坦的土地上。像朋友一般,羅新將他們介紹給讀者。

他援引他們的著作和經歷,在路上激勵自己的同時,也不斷地思考自己行路的意義。很多時候,這些文字讓我想到前一年讀完的一本關於徒步旅行的書《古道》,作者麥克法倫也是行走在那些古老的道路上,以敏感的形而下的身體,激烈地思考形而上的命題。他反覆地論證走路和思想之間的關係,向讀者宣稱「從我的腳跟到腳尖是二十九點七釐米,折合十一點七英寸。這是我步伐的單位,也是我思想的單位。」他讚美雙腳與大地的接觸,認為「觸覺是一種雙向對等的行為,一種和世界相互交流的動作。」

羅新則在一次次感官的極度疲乏(水泡、炎熱、沉重的肩膀、不聽使喚的左腿)中,不斷內觀,體味行走的意義。他引用比爾·布萊森的《林中行紀》,「當你以腳步應付世界時……生活也獲得一種純淨的樸素。時間不再有意義。」 Paul Salopek的壯行更令羅新感到「當行走變成呼吸一般自發的身體反應,人就無限接近於大地山川的一部分,如沙石草木一般。」通過行走,人心靈的自身物質仿佛被改變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一次走向大地,似乎都會在向外的道路之外,延伸出一條通向自我的向內的道路。

上都,在英文裡是Xanadu。柯爾律治的詩作《忽必烈汗》之後,Xanadu在英語世界獲得了「桃花源」般的寓意。像陶淵明的桃花源一樣,它是詩人的夢境,是烏託邦,是現實中不存在的心靈花園。羅新走向上都,也是在走向Xanadu。地理上,他終於抵達了元代的上都遺址。而在心靈上,他是否也找到了一條通往桃花源之路?用他在後記中的話回答吧: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何以解憂,唯有行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我的香港徒步之旅
    破舊的房屋人去樓空,跟我永州鄉下婆家一樣,走向衰敗的鄉村是城市化帶來的。下午,徒步團去了貝奧營地,抵達後紮營,計劃再去另一條徒步線路鳳凰徑輕裝走兩天。我因為臨時有事,就提前結束了徒步活動。             收穫 參加這次香港徒步之旅雖然只短短四天,但我收穫多多:一是看到了香港不一樣的風景。
  • 全民娛樂終將抵不過全民強國,子安徒步之旅,在告訴我們什麼?
    第一個女朋友叫孟彩虹,因與孟彩虹分手失戀,從2017年5月17日開始徒步之旅,應該說最初的徒步只是自己調整心態的一種發洩。徒步中偶然發現記錄生活拍視頻,發布到自媒體平臺上也可以賺錢,漸漸把自己定位成徒步的自媒體創作者。由於全力一赴的專注和堅持,很快成為了擁有百萬粉絲的網絡紅人,曾被知名媒體進行過正面報導。子安曾以不同的路線,多次徒步成功到布達拉宮,完成了青藏線的徒步之旅,達成了心願。
  • 「搖著盲杖,走向海闊天空」,視障樂行徒步紀錄片放映會等你來
    當一個人離開熟悉的地方,帶上盲杖,用一雙腳走向遠方的大海,走過遠方的深山與都市,走下幾百公裡,身體與心靈將會經歷怎樣的變化?
  • 雲南雨崩村4天徒步之旅 ~
    晚飯後,待在民宿,拍照休息,為第二天的徒步旅行儲備能量。Day2:雨崩上村—笑農大本—冰湖—雨崩下村(徒步往返約11小時)第二天早上,雖然我的手腳有點酸痛,但我還是高興地開始了新的徒步之旅。回冰湖大約需要12個小時,所以你需要早點出發,中午左右到達。
  • 遊記:尼泊爾雪山徒步線路之旅
    尼泊爾歸來,時常有陌生驢友諮詢我們有關尼泊爾雪山徒步的專業問題,讓我們捉襟見肘,木專業木好回復哦,誤人子弟嘛,呵呵,我們將先後相識的,長期在尼泊爾博卡拉的玩兒徒步驢友的信息及相關徒步雪山線路,大致編寫了一下下,有近期去尼泊爾徒步遊玩的,可以直接諮詢,方便驢友們獲得第一手的專業徒步雪山資訊;有道是,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想來必是極美噠!
  • CVA特別推出與眾不同的 以色列/土耳其徒步之旅
    【新朋友】 歡迎點擊標題下方中國徒步網 關注【老朋友】 歡迎點擊右下角 … 分享到朋友圈—— CVA特別推出與眾不同的 以色列/土耳其徒步之旅伊斯坦堡早餐後:徒步跨越——歐亞大橋!提比利亞-海法早餐後,驅車前往戈蘭高地,**徒步戈蘭高地!
  • 《環遊世界八十天》主題曲|一位36歲女子徒步世界的3年|【馨聞旋律】
    一個36歲女人的孤身世界之旅英國36歲的安吉拉·麥克斯韋爾在3年內走過了9個國家,走了1萬公裡。目前她還在路上。麥克斯韋爾說,她通常每天徒步約30-40公裡,在黃昏時分搭起帳篷,在夕陽中露營。這名36歲的女子的冒險之旅始於澳大利亞大陸,她從珀斯出發,徒步穿越了澳大利亞的卡爾烏姆布盧。
  • 雪地徒步 I 把「球拍」套在腳上,你也能馳騁雪場
    但這不是一般的鞋,是專門在雪地上行走的鞋歷史學家認為,雪鞋大約誕生於4000-6000年前的中亞,人們從野兔的身上得到靈感,用皮革或者樹枝做成圓形網球拍狀表面,套在腳上,方便更快在雪上行走。(兔子的後腳掌更寬大,在深雪中跳的更快)歷史學家還認為,雪鞋的傳播從中亞分為了兩支,一支向北遷徙,來到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成為了北歐式滑雪的祖先;另一支則穿越白令海峽來到了北美,在那裡生根發芽。在歐洲殖民之前,幾乎每一個美洲原住民部落都創造了自己的雪鞋樣式。1604年,法國殖民者在加拿大最北部的獵人傳說之地阿卡迪亞發現了雪鞋,隨後,雪鞋也傳向了歐洲。
  • 敦煌戈壁徒步,戶外徒步裝備和注意事項要牢記
    敦煌徒步,是一項戶外旅行的項目,在敦煌每天都有徒步愛好者去沙漠徒步、戈壁徒步,如果你也想去戶外徒步健身,知道要準備什麼徒步裝備嗎?知道要戶外徒步有什麼注意的事項嗎?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以下徒步的裝備和注意事項,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拿出小本本記一下。
  • 英國小夥徒步長江成「網紅」 英媒:經歷嚴酷挑戰 感受壯美山河
    參考消息網8月14日報導 英媒稱,英國探險家阿什·戴克斯去年離開父母位於威爾斯的家,開始漫長而艱辛的4000公裡長江徒步之旅。一年來,28歲的戴克斯沿著蜿蜒曲折的道路,從青藏高原的長江源頭一路來到了東海之濱的上海,8月12日終於抵達徒步旅行的終點。
  • 2020年南川懸崖村跨年徒步穿越之旅
    很高興與91驢行一起參加2020年懸崖村跨年徒步攝影之旅活動,徒步穿越挑戰自己,我將與大家一起,擯棄無用的社交,尋找真的自我,走進大自然的山林中。  先來一張團隊的全家福照片,這次徒步愛好者32名,女隊友佔大部分,這次強度還是比較大,我們這次全部都安全的走到我們的目的地,值得表揚。
  • 徒步墨脫線:靈與肉的完美結合
    編者按:2010年10月13日在林芝地區米林縣派鎮舉行第二屆雅魯藏布大峽谷徒步大會,徒步分為三條路線,分別是神秘墨脫四日徒步探險之旅;派鎮-南峰大本營、那拉錯湖三日徒步自然之旅;派鎮-加拉村三日朝聖探秘之旅。
  • 徒步探索梅斯蒂亞
    故地重遊才是真愛,外高加索天堂徒步之旅徒步第一天梅斯蒂亞梅斯蒂亞 地區的徒步,秋天才是王道,今天的天氣是晴天,而且從早晨到傍晚,一直是萬裡無雲,天氣好得無可挑剔,而這邊的秋色也真的出乎我預期得美!隨後我出門找車,一個人20拉裡,我以為是4個人20拉裡,最後跟司機討價還價,4個人60拉裡,前往十幾公裡外的Zabeshi——即我們為期三天徒步的起點。今天的行程是從Zabeshi翻越一個山脊到達Adishi,手機app上顯示的路程大約是16km,海拔爬升1400米。非常輕鬆的一天,也是風景超美的一天。
  • 徒步愛好者的天堂,最美是雨崩
    如果要說徒步旅行最佳的選擇一定就是梅裡雪山,這座山是被吉尼斯評為最美的雪山,不過因為並沒有過度的開發,所以遊客並不是很多也沒有玉龍雪山知名,但是梅裡雪山裡的雨崩村尤其人間仙境卻又像世外桃源一樣人跡罕至這是為什麼呢?
  • 英國小夥兒「長江徒步」352天
    英國90後阿什·戴克斯徒步6400公裡,歷時近一年,成為徒步走完長江全程的世界第一人。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這個年輕人隨長江穿越了中國11個省份數不清的山脈和村鎮城市,他在沿途欣賞風景,與當地人互動,甚至學會了一些中國功夫。
  • 《各位遊客請注意》黃宗澤、歐陽娜娜貢嘎徒步首揭真容
    8月24日周六21:10,《遊客》將迎來新的團友與明星嘉賓,黃宗澤、歐陽娜娜首次踏上「徒步在貢嘎」與觀眾見面,而飛行嘉賓謝依霖的到來更帶來不一樣的歡樂。全員到齊的這屆「遊客」可謂臥虎藏龍,這不!連見多了大場面的陳學冬都佩服得五體投地直接「跪了」,究竟發生了什麼?黃宗澤、娜娜揭開徒步貢嘎的神秘面紗當黃宗澤、歐陽娜娜帶著團員集合見面,也預示著這一屆的「遊客」終於到齊了!
  • 《愛在記憶消逝前》——走向遺憾的愛之旅
    此刻,慢慢回憶著片中的細節,依然感覺原本故事的戲劇設置、脈絡走向都是一個上揚的曲線,即便當中偶有低徊,但是曲折之後會繼續走高。也就是說,直到結束之前,觀眾都會被一種輕鬆、幽默、溫情和感動的情緒氛圍所浸染,影片整體傳達的也是一種樂觀豁達,積極自信的生命態度。但是,在缺少合理的邏輯性支撐和必要情感鋪墊的情況下(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結局的急轉直下讓人感到異常的突兀和牽強。
  • 第一次夜爬蘇州靈白線,體驗不一樣的徒步登山之旅
    蘇州最經典的山間徒步路線應該是-靈白線,說它經典,是因為她離蘇州市區不算很遠,能有這樣的一條登山徒步路線,周末空了就過來走一走,給生活增添許多樂趣,但是夜間徒步靈白線,我還是第一次呢,充滿了刺激和挑戰!
  • 彼得·伯克:導演與歷史學家的合作可以推動對過去的思考
    作為歷史解釋的影片早在1816年,在英國就出版了《作為歷史學家的攝影機》一書。既然握攝影機的手以及指揮手的眼睛和大腦很重要,那麼將電影製作人稱作歷史學家有何不可?一位名叫馬丁的農民從軍後,留下了妻子和農場。幾年以後,有一個自稱是馬丁的人回到這裡,起初,他被馬丁的妻子貝特朗當作丈夫接納下來,但並不是每個家人都相信他的故事。不久以後,又有一個自稱為馬丁的人來到這裡,先前來到的那個人只得承認自己的真實名字叫阿爾諾·迪蒂爾並被處死。在影片拍攝過程中,美國歷史學家娜塔莉·戴維斯擔任導演的歷史顧問。